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一章·第四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 元明清史学文化
一、元代史学文化
元代初期的统治者“只识弯弓射大雕 ,极端崇尚武功而轻视文事, 元代初期的统治者 只识弯弓射大雕”,极端崇尚武功而轻视文事,致 只识弯弓射大雕 使两宋蓬勃发展起来的文化学术一蹶不振。到元末顺帝, 使两宋蓬勃发展起来的文化学术一蹶不振。到元末顺帝,元朝统治步入没 才意识到有总结前代“兴坏之原 的必要, 兴坏之原”的必要 落,才意识到有总结前代 兴坏之原 的必要,于是接受右丞相脱脱的奏 设史馆,修撰宋辽金三史。 请,设史馆,修撰宋辽金三史。 宋史》等卷帙浩繁, 《宋史》等卷帙浩繁,保存了许多 珍贵史料,但记载内容互相抵牾、 珍贵史料,但记载内容互相抵牾、 前后重复、不实错误, 前后重复、不实错误,编得非常简 唯有元初马端临所作《 略。唯有元初马端临所作《文献通 和胡三省《读通鉴注》 考》和胡三省《读通鉴注》值得推 文献通考》 许。《文献通考》所搜罗的丰富的 资料,所汇集的典章制度, 资料,所汇集的典章制度,给研究 文化史的学者以很大的方便。 文化史的学者以很大的方便。
清代史学家造像
钱大昕七言联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章学诚 ( 1738—1801),字实斋 , 号少岩 , 浙 ), 他历经24年撰成 年撰成《 江会稽 ( 今浙江绍兴 ) 人 。 他历经 年撰成 《 文 史通义》 史通义》,强调史才、史识、史法,尤重史意。他 继承“浙东史学派 浙东史学派”优良传统 继承 浙东史学派 优良传统 , 对当时徒托空言的 “经学 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公然提出了 六经皆史 经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公然提出了“六经皆史 六经皆史” 经学 的观点 , 大大提高了史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 。 主张考证史料要与发挥义理相结合,坚持学术研 究要“经世致用”,其“发凡体例”多为后来史 家 所推崇 。 史学观点和 具体 知几、 理 论 , 都 在刘 知几 、 郑樵所 奠定的“史论 史论”基础上 奠定的 史论 基础上 , 大大提 高了一步。 高了一步 。 特别是他对史学 理论和“史德 的提倡, 史德”的提倡 理论和 史德 的提倡,更为史 学界树一新风。 学界树一新风。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学说等方面。

古代史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等。

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它的成系统的学科体系是在西方学者的启发下建立的。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史书、编撰史记,到明清时期的正史与编纂学,再到近代历史学的兴起,中国古代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史学。

史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历史事件的描述、记录和论证等。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学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史书组成,一种是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等,它们主要以年代为单位对历史事件进行纪录;另一种是纪传体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它们主要以人物为单位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录和评价。

这些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还包括编纂学。

编纂学是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辑佚和编纂等。

在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编纂工作,如明代的《四库全书》、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这些工作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

近代历史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历史学主要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它在研究方法、理论和学说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近代历史学家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研究命题和观点,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性质、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等。

这些观点和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创作了《史记》一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论证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第九章中国古代⽂学 这⼀章对学中⽂以及⼀般考⽣都⽐较熟悉,当然⼀些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还是要注意牢记的。

第⼀节中国古代⽂学在中国⽂化中的地位 1 、中国古代⽂学是中国传⽂化中最重要、活⼒的⼀个部分深刻⽽且⽣动地体现着中国⽂化的基本精神。

2 、中国⽂学在⽂字诞⽣之前就已经产⽣了。

3 、公元前6 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

其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诗。

公元前4 世纪,出现了另⼀类诗歌,即楚辞,属于杂⾔体,其句末多以‘兮“结尾。

4 、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标。

5 、《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的形成。

散⽂的三⼤功能是叙事、论说和抒情。

其中抒情功能是在秦汉以后增加的。

6 、中国真正的叙事⽂学始于魏晋⼩说,分为志怪⼩说和软事⼩说两⼤类。

7 、中国古代⽂学的现代意义:是后代作家永久性的艺术典范,是传统⽂化中最容易为现代⼈理解、接受的⼀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与传统⽂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它⽂化背景中的⼈民了解中国⽂化的窗⼝。

第⼆节中国古代⽂学的辉煌成就 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迟在孔⼦出⽣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诗歌305篇,分国风、⼤雅和⼩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 、《诗经》描绘了五个⽅⾯的内容:⼀是周部落的历史;⼆是古代⽥猎、畜牧和农业⽣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预⼈⽣,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 、诗经的艺术⼿法分为“赋、⽐、兴”三类。

4 、《楚辞》是中国古代另⼀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 、《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政治抒情诗。

诗中⼤量运⽤美⼈芳草的⽐兴⼿法对后代诗歌产⽣了深远的影响。

宋⽟、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本阶段包括第十至第十四章的内容,我们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包括: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门类及其风采与成就,了解各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热爱艺术爱好艺术懂得艺术的目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把握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地位及其辉煌的成就,从而对古代史学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以便继承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通过学习和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及传统伦理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水平。

通过学习和研讨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过程,主要教派及各教派的基本教义,了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认识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国哲学起源于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通过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儒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消极作用,通过研讨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道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作用。

了解佛教也有一定的哲学色彩。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时代都有官方哲学。

学习中国哲学的精华要义,掌握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学习重点:1、建筑、书法、绘画、戏曲的历史沿革、基本类型和美学原则。

2、中国古代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学习难点:1、原始彩陶与青铜纹饰的艺术法则。

2、中国雕塑和绘画的特色。

3、中国音乐的独特体系。

4、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学习内容第一节辉煌的远古艺术(略)一、原始彩陶原始彩陶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烧制的陶质器皿,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优美、纹饰丰富多彩等方面。

原始彩陶暗含了两个艺术法则: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

"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

这两个法则对后世的艺术影响很大。

二、青铜纹饰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各种器物,其中商周时期的礼器最有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西南大学

中国古代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西南大学

中国古代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西南大学西南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下列不属于学习历史学“四把钥匙”的是()A:目录学 B:史源学 C:职官 D:历史地理答案:史源学第一章测试1.中国境内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迹是元谋人遗址。

()A:错 B:对答案:错2.关于尧舜的传说中,最重要的是禅让和治水两件事。

()A:对 B:错答案:对3.文献中的“大同”之世指禹、汤、文、武时代。

()A:错 B:对答案:错4.下列不属于晚期智人的是()A:山顶洞人 B:资阳人 C:柳江人 D:元谋人答案:元谋人5.下列选项中属于母系氏族制度主要内容的是()A:一夫一妻制婚姻取代了对偶婚姻制度 B:贫富悬殊的现象出现 C:不存在经济上独立的家庭。

D:世系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以父系为依据答案:不存在经济上独立的家庭。

第二章测试1.三代时期,西周的王权最为强大。

()A:错 B:对答案:对2.“玄鸟生商”的传说说明商人曾经存在鸟图腾崇拜。

()A:错 B:对答案:对3.三代时期,社会阶级主要由贵族、农民和奴隶构成。

()A:对 B:错答案:错4.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行业 B:爵位 C:官名 D:谥号答案:官名5.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第三章测试1.“弭兵”运动后,各主要诸侯国内的政局日趋稳定,诸侯国君权力进一步加强。

()A:错 B:对答案:错2.郡县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错 B:对答案:对3.战国时,列国社会中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基本阶级。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学分:3 总学时:48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这门课是为培养和检验高等学校的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

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在校大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

我们希望广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了解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以及掌握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一)广义文化(二)广义文化的结构层(三)狭义文化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掌握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我国的疆域、政区(一)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建立疆域变动的概念,区别目前国际法意义上的疆域观念与历史的疆域观念。

(二)介绍中国古代政区二级制与三级制度的交替情况(三)省的出现及演变二、民族、人口三、地形、地貌四、气候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一)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地理”的内涵(二)环境发生影响的范围与程度,这些哲学层面的问题要充分理解(三)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三、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及其长期延续的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长期束缚于封建肌体,其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进而对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隋书·经籍志》首分经、史、 ——《隋书·经籍志》首分经、 集四部, 史部” 子、集四部,“史部”名目下又分 13类 13类。 唐一一《新唐书·艺文志》 唐一一《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亦分 13类,但与《隋志》不同。刘知几 类 但与《隋志》不同。 史通》则分史籍为6家 《史通》则分史籍为 家。
H语言、文字 语言、 语言
H0语言学 语言学 H1汉语 汉语 H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常用外国语 常用外国语 H4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 H5阿尔泰语系(突厥 蒙古 通古斯语系) 阿尔泰语系( 蒙古-通古斯语系 阿尔泰语系 突厥-蒙古 通古斯语系) H61南亚语系(澳斯特罗 亚细亚语系) 南亚语系( 亚细亚语系) 南亚语系 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 H62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 南印语系( 南印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 H63南岛语系(马来亚 玻里尼西亚语系) 南岛语系( 玻里尼西亚语系) 南岛语系 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H64东北亚诸语言 东北亚诸语言 H65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 高加索语系) 高加索语系( 高加索语系) 高加索语系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H66乌拉尔语系(芬兰 乌戈尔语系) 乌拉尔语系( 乌戈尔语系) 乌拉尔语系 芬兰-乌戈尔语系 H67闪-含语系(阿非罗 亚细亚语系) 含语系( 亚细亚语系) 闪 含语系 阿非罗-亚细亚语系 H7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H81非洲诸语言 非洲诸语言 H83美洲诸语言 美洲诸语言 H84大洋洲诸语言 大洋洲诸语言 H9国际辅助语 国际辅助语
史官的设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史官的设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 黄帝时,始立‘史官’ 仓颉、 本》说:“黄帝时,始立‘史官’,仓颉、 沮诵居其职。 史官作为一种官职, 沮诵居其职。”史官作为一种官职,对其 有着较高的要求。 说文解字》 有着较高的要求。如《说文解字》说: “‘史 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 正也。 正也。”许慎从字义的角度阐释了对史官 的要求:记事要保持中正。这样的史官, 的要求:记事要保持中正。这样的史官, 孔子称其为“良史” 孔子称其为“良史”,春秋时晋国的董狐 就是。 就是。
——晁武公 郡斋读书志》 晁武公《 宋——晁武公《郡斋读书志》亦 分史部为13类 但不同于《 分史部为 类,但不同于《隋 志》。 清一一《四库全书总目》分史部 清一一《四库全书总目》 为15类,是历史上最完备的分 类 类法。 类法。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分类最为详尽,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分类最为详尽,在 《史部总叙》中说:“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史部总叙》中说: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首曰《正史》 大纲也。次曰《编年》 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 别史》 杂史》 诏令奏议》 《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 传记》 史钞》 载记》 《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 纪传者也。 时令》 地理》 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 政书》 目录》 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 者也。 史评》 参考论赞者也。 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以下举 例说明各类的大体情况。 例说明各类的大体情况。
魏秘书郎郑默曾编有宫廷藏书目录《中经》 魏秘书郎郑默曾编有宫廷藏书目录《中经》。 最早的四部分类法
魏征《 经籍志》 (四)唐·魏征《隋书 经籍志》 魏征 隋书·经籍志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最早将群经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从此 最早将群经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确立古代图书以此为分类。 确立古代图书以此为分类。 另有道经佛经附于四部末。 另有道经佛经附于四部末。
另外在《周礼》中还有“太史” 另外在《周礼》中还有“太史”、“小 内史” 外史”等不同的区分, 史”、“内史”、“外史”等不同的区分, 周礼·春官》 “‘太史 太史’ 《周礼·春官》说:“‘太史’,掌邦建 之典; 小史’ 掌邦志之志; 内史’ 之典;‘小史’,掌邦志之志;‘内史’, 掌王之八枋之法; 外史’ 掌书外令。 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掌书外令。”
传统与现代之别
传统经部的书被列入000总类 总类 传统经部的书被列入 史部增加, 史部增加,有600、700两大类 、 两大类 有些图书馆仍将传统国学书籍设立专 属特藏室或善本室, 属特藏室或善本室,仍依经史子集四 部分类。 部分类。
附:中图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原称《 分类法》 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 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 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 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简称《中图法》 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简称《中图法》。 《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1999年出版了第 中图法》初版于 年 年出版了第 四版。修订后的《中图法》 四版。修订后的《中图法》第四版增加了类分资 料的类目,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 料的类目,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标识进 行了区分,因此正式改名为《 行了区分,因此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 简称不变。 法》,简称不变。
七略 汉书·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 中经新簿 隋书·经籍志 隋书 经籍志 四库全书 现代图书馆分法
刘歆《 (一)西汉·刘歆《七略》 西汉 刘歆 七略》
辑略 六艺略 诸子略 兵书略 术数略 方技略 诗赋略
中国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 辑略是综论学术源流的序论。 辑略是综论学术源流的序论。
艺文志》 (二)班固《汉书·艺文志》 班固《汉书 艺文志
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称“史记” 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称“史记”;司马迁的 史记》 也是如此;后来的所谓“三史” 《史记》,也是如此;后来的所谓“三史”、 十七史” 二十四史” “十七史”、“二十四史”之“史”,都是指 史书。 史书。 史书是产生最早的书籍, 史书是产生最早的书籍,我国最早出现的书籍 大都有史的性质,所谓“六经皆史” 大都有史的性质,所谓“六经皆史”。 史书后来成了图书的一个部类,即史部, 史书后来成了图书的一个部类,即史部,因此 也指史部。 “史”也指史部。
附:中图分类法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 C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总论 D政治、法律 政治、 政治 E军事 军事 F经济 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文化、 文化 科学、教育、 H语言、文字 语言、 语言 I文学 文学 J艺术 艺术 K历史、地理 历史、 历史 N自然科学总论 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学、 天文学 Q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医药、 医药 S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航空、 航空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Z综合性图书 综合性图书
H31英语 英语 H32法语 法语 H33德语 德语 H34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H35俄语 俄语 H36日语 日语 H37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第二节 史与史部
一、史 “史”在古代的意义,有一个由 在古代的意义, 指称人事逐渐向指称书籍的演进 过程。 过程。
(一)指称人事(官职) 指称人事(官职)
“史”最早的意思是指古代为帝王职掌图 记录史事的人。 周礼·天官· 书、记录史事的人。如《周礼·天官·宰 记录的“八职” 六曰史, 夫》记录的“八职”中,“六曰史,掌官 书赞治” 玉篇》 “‘史 书赞治”。《玉篇》说:“‘史’,掌书 之官也。 这说明, 之官也。”这说明,“史”在当时是一种 官职,也就是史官。 官职,也就是史官。
史官的分类最为人所熟悉的是“左史记言, 史官的分类最为人所熟悉的是“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 汉书·艺文志》 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说:“古 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 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 昭法戒。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行、昭法戒。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 春秋》 言为《尚书》 礼记· 《春秋》,言为《尚书》。”《礼记·玉 则说: 动则左史书之, 藻》则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 之。”
1.正史:历代多为官修而且经过封建王朝认 .正史: 定的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 定的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二十四 创于《史记》 成于《汉书》 史”。创于《史记》,成于《汉书》,类目始 见于《隋志》 见于《隋志》。 2.编年:按年月记载史事的史书,以《春秋 .编年:按年月记载史事的史书, 左传》为准则,此外如《竹书纪年》 左传》为准则,此外如《竹书纪年》、《资治 通鉴》 通鉴》。 3.纪事本末:以事为篇、详述始末的史书, .纪事本末:以事为篇、详述始末的史书, 始于宋人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 始于宋人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此外如 左传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等。
(二)指称书籍
由一种官职, “史”由一种官职,逐步发展到了这种官职所 记载而成的书籍的名称。 汉志》 记载而成的书籍的名称。《汉志》“所谓事为 春秋》 言为《尚书》 就是明证。 《春秋》,言为《尚书》”就是明证。
最早的史书并非文字书写,而只是口耳传承的。 最早的史书并非文字书写,而只是口耳传承的。 所以,上古的史官可以由盲人担任, 所以,上古的史官可以由盲人担任,即所谓 瞽史” “瞽史”。
人文学院 敬晓庆
Hale Waihona Puke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古代文献目录学分类 中国古代文献目录学分类 史与史部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 二十五史 十通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献目录学分类 中国古代文献目录学分类
二、史部
我国很早就有史籍产生, 我国很早就有史籍产生,现存最古的典籍 大多具有“ 的性质,但在汉代以前, 大多具有“史”的性质,但在汉代以前, 史书只是六艺的附庸, 史书只是六艺的附庸,直到隋代才独立出 大概情形如下: 来。大概情形如下: 汉一一《汉书·艺文志》 汉一一《汉书·艺文志》中,史书附在 春秋》之后, 春秋》 《春秋》之后,称“《春秋》家”。 魏晋——图书有甲乙丙丁四分法, ——图书有甲乙丙丁四分法 魏晋——图书有甲乙丙丁四分法,史籍开 始独立成部,或入丙部(荀勖 荀勖, 始独立成部,或入丙部 荀勖,称“史 李充, 记”),或列入乙部 李充,亦称“史 ,或列入乙部(李充 亦称“ 记”),但无“史部”名目。 ,但无“史部”名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