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第三章 秦与两汉: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战国时期,诸国将夏王朝与商王朝的故地设定为中原一带,各自论述了自己的国家如何对这些地方享有正当的统治权。
曾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宣称三皇五帝中的“祝融”是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A.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B.夷夏矛盾基本解决C.宗法制度被广泛认可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曾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宣称三皇五帝中的“祝融”是自己的祖先。
”可分析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夷夏矛盾基本解决,排除B项;宗法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 项、D项。
故选A项。
2、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当时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下列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A.无为而治B.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和君主专制,这种思想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因而受到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重视,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适合纷乱的局面,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不适合治乱世,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也不适合诸侯争霸的时代,排除C项。
故选D项。
3、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
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周王室衰微B.诸侯的纷争C.工商业繁荣D.文明的起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
故选C项。
4、汉文帝曾说:“道民之路,在于务本联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田租之半。
第二讲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楚汉相争时,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 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 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 图书也”(《史记· 萧相国世家》)。秦焚书 100多年后,一些散失于民间的藏书相继重见 天日。尤其是汉惠帝四年(前191)废“挟书 律”后,大批经、史书籍陆续收归朝廷和私人 之手。司马迁称“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 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他在 作《史记》时,曾经参考了包括《秦纪》在内 80多种书籍及秦时留下的档案文件。因此可以 说秦朝掌管着大量图书资料。但由于焚书,秦 时保存的图书资料及秦代的史书已较少流传下 来。
2. 指春秋末期。《史记· 太史公自序》: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年,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旧唐书· 文苑传上· 王勃》: “(祖通)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 历秦汉至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 经》。”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 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独至获麟以后, 迄于秦始 ,实为中国社会变动最剧之时 代。”
第二讲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秦汉史学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等制度和思想都基本奠定于此。 疆域也是在此定型,汉民族之称亦出于此时。 史学亦奠立于此时,后世史学一直以《史 记》、《汉书》为楷模。中国史学史上的两 大体例、史观、史学思想皆在此时确立。秦 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 联系紧密。
三、司马迁的史学贡献
司马迁所作《史记》初名《太史公 书》,称为《史记》是在东汉末期汉桓帝 时开始的。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纪传体由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以本纪和列传为主,故称为纪 传体。除了每篇正文外,在篇末都有“太 史公曰”。
《史记》的史学成就
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通史应有三方面: (1)时间通(从黄帝到汉武帝时,近三千年历 史)。(2)地域通(《竹书纪年》在地域上不 通,西周以后只记晋国,战国时只记魏国,而 《史记》记了中国的各个地域兼及外国)。(3) 内容通(《史记》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等各方面。)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讲义

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本讲从模块内容看,政治、思想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政治主要考查政治演变趋势及特点;思想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主张及演变;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建时空坐标·知识定位更准确][通阶段特征·发展脉络更清晰]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它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是汉赋;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考点一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通史主干整合提炼要点,扫除盲点[主干知识]1.先秦(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家天下”的局面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皇帝死后,都由下一朝皇帝主持写其实录,即 受此影响。这为后人写历史起到了提供连续不 断的史料作用。 ► 2、此书的写成,更巩固了纪传体的历史地位。 使纪传体的地位因连续三部书的写成而确立。 ► 3、内容丰富而真实,参与的人都是造诣较高的。
始整理其父所作《后传》,立志欲竟其业。 ► 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从 汉朝开国写起。 ► 后来先后任兰台令史、校书郎等职,奉诏撰修国 史。 ► 晚年在窦宪手下作幕僚,窦宪被杀后,班固受牵 连入狱,死于洛阳狱中,时、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三、司马迁的治史方法
►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 2、实地考察 ► 3、亲身访问
► 4、慎重取舍
四、司马迁的历史观
► 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 ► 2、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 1、对史学功能的认识
: ► “垂训鉴戒”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 以自镜也”。“述往事,思来者”。 ► 强调治近现代史 : ► 2、撰写《史记》的目的: ►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
六、司马迁在世界史学史上 的地位与影响
►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
书。”(南宋· 郑樵《通志· 总序》) ►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史学家,在世界 上亦是第一流的史学家。 ► 图曼 (苏联)点评司马迁: ► 1、司马迁是世界科学、文学泰斗之一。 ► 2、司马迁是第一个把普通人民的生活作为历史主 体和研究对象的人。 ► 3、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中有自发的辨证法因素。 ► 4、《史记》是研究中国史和亚洲史不朽的著作。
最新版精品课件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三、司马迁的治史方法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2、实地考察采访 3、慎重取舍材料 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 : (1)“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实史料可靠性的重要 依据。 (2)“择其言尤雅者”,用古文而不用今文。
四、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通变”思想 1、空间上的“究天人之际”即研究天与人的关系,是司马 迁撰写《史记》的重要宗旨之一, 也是他对实属编纂的要 求,其重点是“重人事”。 2、时间上的“通古今之变”,其外在形式是时间上的古今 贯通,上下贯通 3、体例上的“五体合一” 4、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思想上的综合创造 5、方法上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祥变略渐”、
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第一部中国通史——博及天地、囊括古今 地域通、时间通、内容通 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10 3、广泛记载各种历史人物 以前的史书记人多限于政治经济方面,司马迁除记政治、经 济、人物外,还记了哲学家、文学家、医学家、大商人等 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 朝鲜等也有记载。 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实事, 不夸张,不虚构。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又是一部优秀的 历史文学作品。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形成——先秦、秦汉史 (共46张PPT)

基础知识★特征总结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井田制 分封制、宗 农业 西周 法制、世卿 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西 礼乐文化、《诗 (前1046 世禄制(家 手工业 经》中的大部分、 周晚期出现铁器 ~前771 国同构、 “学在官府” 商贸频繁,贝、铜贝等出 年) 商业 贵族政治) 现 垄作法、铁犁牛耕、都江 百家争鸣, 农业 堰、初税亩、土地私有制 思想 “学在民间 春秋 确立等 ” 战国 商鞅变法、 司南、 (前770 出现郡县制、 手工业 人工冶铁、淬火工艺 科技 《石氏星表》 ~前221 军功爵制 年) 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商业 文艺 楚辞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 三者 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 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 关系 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央集权制度。
把握高考趋势
立足史料实证考查专制主义的弊端和制约因素
(2017•全国甲卷)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 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考纲要求 能力要求
深化历史理解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的实质是“忠孝一体”。忠是政治关系上的等 级,孝是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忠与孝都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 伦理基础,都属于礼的范畴,同时二者又都属于道德范畴。在 古代社会,道德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它的视野包进了政治, 即政治伦理化,国家变成了伦理单位。忠虽然作为一种政治关 系,但它也是被包含在伦理关系中的,因此,“家国同构”关 系的实质是忠孝关系,它促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和稳定, 将封建政权的“合理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这正是“家国同 构”观念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封建政权的特色之一。在实践 中则表现为皇权主义,人们认为君主总是完美无缺的,忠君是 毫无条件的,而将怨恨诉诸地方官僚。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用科学兴起。
阶段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
(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2020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18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命题点1:西周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
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题干信息中的“孝”“悌”“乐”“礼”都与宗法制的内涵有关,且有 寻找题眼
服务于宗法制的特点
“禅让制”强调继任者的“才”;“郡县制”与“伦理道德”无关; 错点诊断
“察举制”具有“孝”的内容,但其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
答案 A
22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命题点3:商汤灭夏与治国思想 3.(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
关系的融合。
13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论点4 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
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
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 (3)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 亲等现象。
14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论点5 礼乐制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积极:首先,形成尊崇礼仪的精神,如《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西汉前期文化政策与史学的复兴
陆贾撰《新语》十二篇,这是总结政权兴亡历史经验的政论之文,绝大
多数篇目均引述历史上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解说治国的政治方针。
《楚汉春秋》,记述秦末到汉朝建立的历史,包括陈胜起义和各地起兵
推翻秦朝统治,以及楚汉之间的争战过程,乃秦朝灭亡史与汉朝的开国史, 后虽佚失,但主要记史内容应已被司马迁的《史记》所采用,其贡献不可 泯灭。陆贾不仅是西汉最早的儒学政治家之一,而且是西汉最早的有卓著 成就的史家。 三、司马迁与《史记》 四、班固与《汉书》 五、两汉朝廷的记史方式:东汉的起居注,不是后世起居注记史制度的 前身,因为它只记载后宫杂务,甚至古人认为“汉时起居,似在宫中为女 史之职” (《隋书·经籍志二》),从记述朝政大事的制度化记史体制来看, 两汉各帝的著纪才是后世起居注制度的前身,但因“著纪”是个泛称, “起居注”的名称却被采纳,这其中有一个“名”与“实”转化的过程 。
秦始皇好大喜功,并非不想扬名于世,但他不懂得利用史
学的载笔功能,而只是随处刻石勒铭,《史记·秦始皇本纪》 记载了他在多处山石上的刻辞,皆属歌功颂德之词,仅留下 某种史料,无关史学宗旨。 总之,秦朝政权对于史学而言,有一个短暂的破坏时期, 但整个秦代,史学意识则处于不绝如缕的状态,特别是《吕 氏春秋》仍然流传于世,对于史学意识得以在秦代延续,有 其重要作用。
《东观汉记》在古代中国史学发展中有巨大影响和重要意义:
第一,从此官方不再仅仅记录史事,而开始了纂修成品
史著的活动,并且逐步组织化、制度化,不听任私家独占 修纂传世史书的文化阵地。尤其是本朝之史,更表现出越 来越限制私家而由官方主导和垄断的趋势。 第二,正式形成官方与私家两种修史主体、官方史学与 私家史学两条史学发展轨道的局面。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 展,具备官方与私家这两条相互联系、互补互益又互相矛 盾的双轨,是中国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国古代史学得 以繁荣兴旺的重要原因。 第三,中国古代朝廷不仅记史,而且修史(指纂修传世 的成品史著),极大地扩大了官方史学的公开影响,对于 周边民族政权以及外国政权具有特别的文化魅力,促成其 学习和模仿。
两汉时期的史学,固然不能按照司马迁的道路前进,但也未
Hale Waihona Puke 成为官方垄断、思想僵化的状态,传统史学基础奠定的结果, 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观汉记》的纂修,使中国古代具备官方史学与私 家两条相互联系的发展轨道,这成为史学繁荣发达的重要原因。 官、私修史的互动,在东汉即已开始。 第二,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大体上与儒学思想体系和皇朝的根 本利益保持一致。 第三,编年体和纪传体成为撰写历史的最重要体裁,在历史 编纂学上形成较为成熟的规范,特别是编年体和纪传体断代史, 都具备了成功的样板。 第四,先秦以来以史为鉴、以史辅政、以史教化、以史惩劝 等史学经世致用功能,成为撰史宗旨的主导理念。历史记载对 于人生终极关怀的价值观,已经融入社会意识。 第五,传统史学没有否定记史求真的理念,有时还有所强调, 这表现于对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普遍肯定。对私家撰 史的个性精神,只要不严重伤及统治者利益,仍然有所容忍。 司马迁撰史所高调标举的“成一家之言”的宗旨,隐性地存于 史家心底,但常与经世致用、为朝廷服务的宗旨不发生冲突。
(三)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
从西汉至东汉整个史学的发展,是通过一个大的迂回,最 终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思想基础与编纂学基础,开启了 后代难以改变的基本发展方向。 司马迁《史记》“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成就,试图将中 国史学拉出先秦以来的传统史学价值观。但此后评论者、续写 者都肯定《史记》编纂形式的同时,批驳司马迁的思想,做返 回先秦传统的努力。 扬雄续写汉史,也批评《太史公书》 “不与圣人同,是非 颇谬于经”。 班固承袭其父班彪的观点,认为《史记》“其是非颇谬于 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而他则要“唯圣人 之道然后尽心” (《汉书·叙传》)。
思考题:
1、《史记》产生的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景是
什么? 2、说说司马迁与班固史学思想的异同。 3、《东观汉记》的纂修在中国史学史上的 意义是什么? 4、两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史学基 础?
第三章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
一、秦代史学意识的不绝如缕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有53枚分上下两栏逐年记事,今人命名 为“编年纪”。“编年纪”的记述极其简略,一年记事一般仅仅一条, 并无月份、日期,但既然是私家所记述,表明社会上私人记录史事的意 识是存在的。而从司马迁说秦记 “不载日月”之言看来,或许秦朝官 方的秦记也类似于“编年纪”的风格。 秦始皇焚书坑儒,“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说明秦朝官方仍有“秦记” 这种历史记载。 《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方书” 是将君主的某些命令写在方木板上,以便颁布、传达。 如果“方书”妥善保存,自然成为历史档案资料,但仍不属于史学记述。
六、东汉官修《东观汉记》及其意义
(一) 《东观汉记》的纂修
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被人告发“私改作国史”, 汉明帝阅其史稿而大为欣赏,起用为官 。
此即为《东观汉记》的开始纂修。
《东观汉记》纂修发起者是汉明帝,起因是已经感受到司马
迁撰写的《史记》对西汉有所贬损,而阅读了班固撰述的史稿, 得到启示,决心开创本朝断代纪传体国史的纂修。最早对《东 观汉记》做出较多纂修贡献者为班固。 《东观汉记》五种构成体式,即纪、表、志、列传、载记, 仿照《史记》、《汉书》而有所变通。《隋书· 经籍志》著录 《东观汉记》有143卷,此后佚失日渐严重。清代学者进行了 辑佚工作,乾隆朝《四库全书》馆从《永乐大典》中进一步搜 集补充,分为24卷。
《东观汉记》纂修的史学意义,主要不在于
该书的著述水平和史料价值,而在于这种纂修 活动的本身。中国上古史学起源于官方,但在 战国时期战争频仍、而私家学术大发展的特定 背景下,私家修史已经跃居官方之上,但史学 理念尚未脱开官方的路向。待司马迁《史记》 横空出世,华光万丈的成就使官方仅仅记录史 事的作为黯然无色,但以汉明帝为代表的统治 者不让官方在修史上无所作为,得到班固撰写 断代纪传史的启示之后,迅速进行了本朝(东 汉)纪传史的纂修。
(二)《东观汉记》纂修的史学意义 《东观汉记》的编纂,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大事,
是官方纂修本朝国史的首次尝试,而且取得显著的成 就,成书一百多卷,流传至于唐代,此后才多所佚失。 曾经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具有很大 的影响。 《东观汉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清四库评论其 辑佚残本说:“虽残珪断璧,零落不完,而古泽斑斓, 罔非瑰宝……其有资考证,良匪浅鲜,尤不可不亟为 表章矣。”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官方第一次纂修纪传 体国史活动,修史组织不健全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刘 知幾说:“惟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著述无主,条章 靡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