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PPT课件共37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课件

《中国古代史》课件

总结词
远古传说与历史记载
详细描述
介绍中国古代的远古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和伏羲八卦等。同时,介绍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和 《史记》等。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夏朝建立与国家发展
详细描述
阐述夏朝的建立和发展,介绍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夏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
总结词
北朝的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战争与和平
南北朝时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和和平谈判,最终在隋朝时期实现了 全国统一。
北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05
隋唐时期
隋朝的贡献
完成中国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 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0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
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采 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
《中国古代史》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02
03
04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古 代史感兴趣的公众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ppt课件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是一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司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 己不幸的遭遇,抒发心中的痛苦,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 的顽强意志,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即出于此文。
十二本纪按帝王顺序记叙各朝兴衰始终是纲十表八书或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或是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专史是对本纪的补充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主要叙述贵族之家的历史七十列传描画出漫长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特点的鲜活的历史人物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次:随武帝“封禅”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 山 “封禅”,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一路追随武帝到泰山。 封禅之后,他又从武帝“帅师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呼和浩特附近),又东至碣石(昌黎)、辽西(辽宁义县 西),考察了中国北部、东北部许多地区的情况,为后来写作 《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魏公子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
Hale Waihona Puke 帮助。7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皇帝的侍卫官,掌 管皇帝的车驾、门卫,皇帝外出时随行左右。),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入仕后,奉武帝之命,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 笮(四川汉源)、昆明。这一带属少数民族居住区,司马迁随着出 征的军队,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收集资料,后来写成 了《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对西南地区的物产、地貌 做了详尽的记述。这次出游使他得到了难以得到的可贵的资料。

中国史学

中国史学

(1) 《春秋》的属辞比事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礼记》 比事: 242年的历史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 年,逐年编次。
属辞:对文辞、文采的重视 战争:伐、侵、入、战、围、救、取、执、 溃、灭、败等不同的写法 杀人:杀、弑、尽杀、诱杀、歼等 死亡:崩、薨、卒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 私人撰史之风 孔子与《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 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编年体史书。 242年 以鲁史为主,采用鲁国纪年,记载了周王朝 和列国这个时期的大事。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及撰史之风。 弟子三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重人事:
记载政治上的得失成败,但没有《雅》、 《颂》中的神灵气氛。
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有关 是先秦最早摆脱天、神羁绊的史书。
总结: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 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 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 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 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 足证《春秋》是一部信史。它反映了一个历 史时代,是中国史学的创举。
表述形式上,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 表现出了历史记载的萌芽状态。 文字记载由简而繁,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 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这是 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的重要贡献。
3. 从卜辞到官书 《尚书》: 一部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 书》。是较早具有官书性质的记载。 古文尚书 真伪 今文尚书
2.刘向、刘歆和典籍校雠 校订皇家藏书,开创了大规模校书的范例以 及大规模缮写定本的范例。对后来的“校雠 学”、“目录学”有很大的影响。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 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 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 录学家、文学家。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ppt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ppt

第二节、刘知几作《史通》与 中国古代的史学批判著作
魏晋到隋唐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 史传》 二 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三 《晋书》卷82有关史家的传记 四 《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 五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与《史通》
意义: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 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第二部分:宋元史学思想关注的问题
第一部分:宋元史学思想的时代特点
宋元时期的史学思想在隋唐史学的基础上
继续发展,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兴 起于北宋中期的理学,在唐代儒家经学和 佛、道思想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形成与发 展起来,并出现了诸多理学流派与理学家,他 们将理学思想运用至历史研究中,以理阐史、 以史证理,使宋元史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 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⑶、正统论
理学家们讲儒学要讲究道统,史学
则要讲究正统.
⑷、对历史阶段的划分
理学家们所推崇的天理成为其划分历史阶
段的标准,他们把历史划分为三代以前和三 代以后,即所谓的”先王”个”后王”两个 阶段极力美化三代,宣称三代是天理流行的 时代.受其影响,宋元史学思想中也体现了对 于三代的推崇,司马光的表现尤为突出.
第二,关于撰史原则。
《史通.采撰》篇强调“征求异说,采鏣群言,然后能成一家。慎于 采撰,根本的问题是要辨别什么是历史事实,这是刘知几撰史原则的核心。
第三,关于史书的体裁、体例。
《序例》篇说:“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 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这是指出史书体例本是史家反映 历史见解的一种形式。刘知几推崇《春秋》、《左传》、范晔 《后汉书》、萧子显《南齐书》的体例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史学第一次大发 展时期。史学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向 人的方向发展,建立了帝王将相,英雄伟人 创造历史的英雄伟人史观.可以说,历史只 能是人的历史,历史作品也只能是人的作 品,人类历史活动以”人”为本位,历史最 深层面也是以人性为支撑.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二、《资治通鉴》的“资治”思想 “资治”的撰述思想决定了其书的内容以
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 司马光认为,历史上盛衰治乱之变的根本
原因在于“君臣”的政治见识、能力和举 措。 在司马光看来,决定“国家盛衰”“生民 休戚”的首要因素是君主的修养和能力。 司马光特别强调“官人”即选用人才对于 政治统治的重要性。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一、本朝史的撰述
关于本朝的撰述,除官修者外,南宋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私修本 朝史,数量之多,水平之高,都令人惊叹,这是宋代史学一个 突出的特点和成就。
宋代本朝史撰述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北宋史,以探求、总结 北宋灭亡的历史教训;一是南宋初期“中兴”历史的回顾和总 结。
在蔚为大观的本朝史撰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部巨著: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新唐书》主持修撰者为欧阳修。《新唐书》本纪、志、表之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出自欧 阳修,列传为宋祁所撰,范镇作志,吕夏卿制表。《新唐书》同样贯穿着欧阳修师法《春秋》的思想 旨趣,他所撰写的本纪,如同编年大事记,并有一定书法以寓褒贬。《新唐书》编修时得以参考的唐 朝文献以及后人撰修的唐史著作要远远超过《旧唐书》。
郑樵“会通”思想的理论价值,反映在历史观方面,是强调重 古今之相因,极古今之变化;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是提出 广搜博览,然后能成一家之言的原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继《通典》之后又一部典制体通史巨著。 马端临将历史的“会通因仍之道”分为“理乱兴衰”“典章经 制”两个层面。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中国历史概述(经典)ppt课件

中国历史概述(经典)ppt课件

民族融合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 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移民现象
如闯关东、走西口等,移民对迁入地 经济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政策调整
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05
中国近现代史的转型与 变革
鸦片战争与西方列强的入侵
第一次鸦片战争
01
1840-1842年,英国通过战争迫使清朝签订《南京条约》,割
道家思想在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 有重要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 广泛影响。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化法律制度,强调君主的权威和 集权制。
法家思想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有重要贡献,对中国历史进程 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01
02
03
04
造纸术
起源于东汉时期,由蔡伦改进 ,逐渐普及并成为重要的文化
中国历史概述(经典)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
• 中国历史的起源与早期文明 •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与事件 •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与科技发展 •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与经济变迁 • 中国近现代史的转型与变革 • 中国历史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
01
中国历史的起源与早期 文明
原始社会
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
实行总统制,颁布《临时约法》,推动民主化进程。
中华民国的经济与社会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社会现代化,但同时也存在军阀割据 、政治腐败等问题。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一章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一章
• 第二,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的促进, 使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史学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
• 第三,历史著述中,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内容明显增加。 • 第四,历史的鉴戒功能被逐渐认识,得到很好发挥。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二、孔子修《春秋》
春秋晚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私人讲 学和私人撰述之局,这是孔子的创造,也是社会变化和思想 文化发展的结果。
诸侯国形成大国割据局面。邦国的数目越来越少 ,规模却越来越大。 • 兼并过程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诸华 、诸夏文明圈的范围,带动了民族融合的脚步。
国家机制的健全,民族意识的加强,知识阶层的扩 大和文化传播手段的进步,带来了史学变化发展的契 机。当时史学的主要变化有:
• 第一,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出现了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 。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改写的一部史书,被后世 列为儒家经典,因此也称《春秋经》。
《春秋》中寄托着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评判。这本书 的编纂就寓含着他针砭社会,儆戒人心的用意,因此,书中 的观点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三、《左传》及其历史编纂特点
•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成熟的编年体史书 ,大致成书于战国初期。
第一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四、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的国史
• 《左传》和《国语》中,多次用 “春秋”指称各 国史书。
• 国史主要记载的是当时朝聘、会盟、征伐、城筑 、祀典等国家大事和统治者与王公贵族各种争夺 权利的活动。
• 春秋时期,国史的表述形式至少有三种:一是只 记某时有某事发生;二是写出史事的过程;三是 记言,或以记言为主,或记事又记言。
• 《战国策》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包含了不少非 贵族出身的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结构 变化的特点,这是史书中新出现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代学风,以考据为盛。进行最大规模的清理和总结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隋志》(魏征 等)著录文化成果, 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 序,由此直至清代编《四库全 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第二 位,这一点足可看到史学在传 统文化中的地位。 •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 形态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 面。 •此外,史学之求真、经世的传 统还影响着儒家经学。
• 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的传说,乃史学的源头。 结绳记事
• 甲骨文、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 《尚书》、《诗经》的事件记载,如《牧誓》
• 孔子的 《春秋》 就是以鲁 国国史编 撰而成。 第一部编 年史,它 的出现具 有划时代 的意义。
• 寓褒贬、 别善恶。
• 中国史 学之父
十五类:
•正史 •编年 •纪事本末 •别史 •杂史 •诏令奏议 •传记 •史抄
•载记 •时令 •地理 •职官 •政书 •目录 •史评
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它以时间 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
•《春秋》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编年史。
•《春秋左传》 (《左传》)是一部 相当完整的编年史, 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从《史记》到《明史》,总共4000万字左 右,3249卷,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明朝 末年(1644年)共4000多年的历史。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三通
•唐 杜佑《通典》 为我国第一部专记 述唐天宝以前历代 经济﹑政治﹑礼法 ﹑兵刑等典章制度 及地志﹑民族的专 书。共二百卷,约 一百九十万字。
•南宋 郑 樵《通志 二十略》 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 百科全书
•宋末元 初 马端 临《文献 通考》从 上古到宋 朝宁宗时 期的典章 制度通史。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合称为 “续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为 “清三通”
•“三通”“续三通”“清三通”及《清朝续文献通 考》合称为“十通”
《宋书》(南朝梁·沈约)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梁书》(唐·姚思廉)
《宋史》(元·脱脱等)
《陈书》(唐·姚思廉)
《辽史》(元·脱脱等)
《魏书》(北齐·魏收)
《金史》(元·脱脱等)
《北齐书》(唐·李百药) 《元史》(明·宋濂等)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 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梁启超《中国历史研 究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正史:纪传体 •古史:编年体 •杂史:记帝王之事,但内容杂 •霸史:特指十六国的记注 •起居注:记录君主言行举止 •旧事、职官、仪法、刑法:有关 制度 •杂传:世俗、佛、道人物传记 •地理:州郡、山川、物产、风俗 •谱系:纪姓氏 •簿录:著文献目录
• 刘知己《史通》、杜佑《通典》为史学开 辟了新路。
• 宋元时期,尤其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 世,史体广泛,应有尽有。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全 书42卷,约200万字,上 自战国、下迄五代,总括 了1362年的历史。
• 明代史学,方志、稗史增多,经济史撰述繁富,史学通俗 化和历史教育广泛展开。
•荀悦《汉纪》 袁宏《后汉纪》 是关于西汉的编 为东汉编年体断 年体断代史。 代史。
•两《汉纪》完备了 编年史体的规模。
•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起战国, 下终五代,按年记载,上下贯通, 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 著。
•毕沅《续资治通鉴》为上自 宋建隆元年(960),下至元 顺帝至正十三年(1370)的 宋元编年史。
•从《春秋左传》 到《明通鉴》,形 成了自春秋至明末 2400多年前后衔接 的编年史。
三、列朝相承的纪传史
•纪传体史书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 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突出特点 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 的进一步结合。一般包括纪、表、志、传四体, 纪、传为其主体。
• 战国时期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司马迁与《史记》为纪传 体通史,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 班固的《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 先河。
• 魏晋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复,史学摆 脱了经学附庸而蔚为大观。
• 隋唐五代,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二十四 部正史中有八部完成于唐初。
•《隋书经籍志》 首先以“正史”之 名概况纪传史。
•我国古代所谓“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史记》(汉·司马迁)
《隋书》(唐·魏征等)
《汉书》(汉·班固)
《南史》(唐·李延寿)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北史》(唐·李延寿)
《三国志》(晋·》(唐·房玄龄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史评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 •批评史事者,指对于历史事件和历 史人物加以评论; •批评史书者,指对史家、史书或某 一种史学现象、史学思想的评论。
三大史评著作 唐 刘知己《史通》 宋 郑樵《通志总序》 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众多的史学名家、宏富的 史学著作,完备的修史制度,多姿的史学 体裁,进步的史学思想,所有这一切,构 成了一幅中国古代史学宏伟壮丽的画卷, 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 宝藏。
•“十通”卷帙浩瀚,共2660卷,贯通中国几千年的 文物制度历史,实为典章制度的渊海。
五、纪事本末与史评
•纪事本末体是以 历史事件为中心的 史书体裁。
•南宋 袁枢《通鉴纪事本 末》,将《通鉴》中千余 年史迹,按时间顺序,分 编为239个题目。
• 《绎史》(远古至秦末) • 《左传纪事本末》(春秋) • 《通鉴纪事本末》(战国至五代) • 《续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 • 《宋史纪事本末》 • 《明史纪事本末》 • 《清史纪事本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