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

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

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史学的研究和认识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中。

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和方法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和方法论两方面展开探讨,带您领略中国古代史学的博大精深。

一、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源远流长,首先要提到的是史家经的思想。

《封禅书》中说:“天道运精而神明,地道载物而生长,人道应天而学问,史为王道之纪,心知神明之验也。

”这说明史学应当作为王道之纪,让人民知道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明晰天人之间的因果关系,达到心知神明之验的境界。

《左传》的思想对史学影响也很大,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说“史记列传不说长短,出于事者言之”,这说明史学应当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实,不应当有个人意愿的干预,因为这样会影响对历史的真实认识。

《易经》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比较著名的莫过于“易有八卦,无穷数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中道出了一种方法论,即天人合一,天行的是健康、成长、发展,而地势则是温顺、沉稳、凝聚。

君子应当借鉴天地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行为方向、行动方式和实践计划与天地合一起来。

二、史学方法论中国古代的史学方法论非常丰富,其中显著突出的有历书之学、地理之学和研究夫妻之义、家法之学等等。

历书之学是中国超级重要的一个学科,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天文学、气象学、历算学的高超水平,也为中国史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撑。

因为历书之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推断历史上的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情况,从而帮助史家更加精准地刻画历史背景和时代风貌,如《左传》中的邢朴和《史记》中的司马迁就是由于掌握了计算天文气象的研究成果,所以他们的史学著作才得以呈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地理之学这一学科也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典籍类书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与地理有关的书是地理志。

地理志中记载了地理信息和地方名胜史背景,其内容通常包括国家、州县、乡邑、山川、水系、田肆、墟邑、下村、亭郑、庙祠、古塚、名胜等。

中国古代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清朝结束的几千年时间。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兴亡,文化的繁荣与沉寂,以及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迁。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核心内容。

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第一个朝代。

夏朝的启蒙君主是禹,他治理黄河流域,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时代。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第二个朝代。

商朝的都城是安阳,政治制度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出现了青铜器文化的鼎盛时期。

3.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中国的第三个朝代。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了封建制度,东周时期则发展出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是《左传》和《国语》的记载,也是各个小国争霸的阶段。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代,七雄争霸,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家活跃的时期。

三、秦汉隋唐时期1.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王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封建制度,统一货币和文字,修筑长城,开创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2. 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中国的第二个统一王朝。

汉朝的最著名的统治者是刘邦和汉武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

3.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中国的第三个统一王朝。

隋朝的最著名的统治者是隋文帝和隋炀帝,完成了南北朝的统一。

4.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中国的第四个统一王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繁盛,被称为“盛唐”。

四、宋明清时期1. 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中国的第五个统一王朝。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学说等方面。

古代史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等。

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它的成系统的学科体系是在西方学者的启发下建立的。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史书、编撰史记,到明清时期的正史与编纂学,再到近代历史学的兴起,中国古代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史学。

史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历史事件的描述、记录和论证等。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学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史书组成,一种是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等,它们主要以年代为单位对历史事件进行纪录;另一种是纪传体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它们主要以人物为单位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录和评价。

这些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还包括编纂学。

编纂学是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辑佚和编纂等。

在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编纂工作,如明代的《四库全书》、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这些工作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

近代历史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历史学主要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它在研究方法、理论和学说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近代历史学家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研究命题和观点,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性质、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等。

这些观点和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创作了《史记》一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论证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第十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

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

《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中国文化概论_郭莹_第七章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概论_郭莹_第七章中国古代史学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 传统
• 学兼天人 会通古今 • 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 • 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 • 德识为先 才学并茂
学兼天人 会通古今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这一优良传统源于中国 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的天人观、古今变通观, 而作为史家的历史观,经过他们的验证,使这 种思想更深刻更系统。
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七章 中国古代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 文化的宝藏
• 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 先秦时期 • 秦汉时期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五代时期 • 宋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史 记 》
《 汉 书 》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会通古今的目的在于鉴古知今,也就是“以 古为镜”,“古为今用”。中国古代史家非常 注重当代史的研究,非常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 今用,这是中国古代学的又一优良传统。
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
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我 国古代史家历来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 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德识为先 才学并茂
中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同史家十 分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分不开的。重视史家修 养,是中国古代史学又一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 国,正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 文化,而这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 很大程度上则是通过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和保 存下来的。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三大 贡献
• 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 • 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 列朝相承的纪传史 • 典章制度的渊海 • 纪事本末与史评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史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学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礼仪等各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历史观念、史书编纂等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强调历史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取向,这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视道德教化和人伦关系有关。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古代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常常需要参考和解读传统文化中的文字、文献、艺术作品等。

古代文化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也为古代史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古代史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古代史学家不仅要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需要分析和解读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变迁。

例如,研究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都是古代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古代史学借助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古代史学

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
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亦称地志或地 方志。另外,还有一些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 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书籍,亦可归入其 内。
宋代的方志,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据已
知书目计算,约有六百多种,超过前面任何 一代。其体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为代 表。全书分录、图、表、志、传五类,每类 又有细目,层次清晰。
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南宋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这一体裁。此书根 据《资治通鉴》原文,区分事因,将每一历史事件 独立成篇,标以相应的题目,每篇按年月顺序述其 始。 特点:其优点在于可补编年、纪传二体之不足,完整 地叙述历史事件全过程。缺点则是难以说明同时期 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读者了解某时期 的历史全貌。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最早《史 记》。历代史学家用这种体裁撰写了大量史书,形 成了一个贯通古今连续不断的庞大的纪传体史书体 系,成为中国封建史学体裁的主流。 特点:其优点是便于考见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分门 别类叙述典章制度,能将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机融汇,纵横条贯,气势恢 弘,内容弘富,但不能看到一个时间的全貌和过程, 不便于了解历史时间之间的前因后果和相互联系。
4.拓展时期:宋元
中国古代史学的盛世。史体 广泛,应有尽有。在通史撰 述、当代史撰述和历史文献 方面都有巨大成就。
4.拓展时期:宋元
a.产生了三部通史巨著。 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马端临 《文献通考》 b.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创立纪事本末体。 c.这一时期史学的拓展还表现在专史、别史、 杂史、野史及地方志、地理志大量出现。
曹丕(187~226) 三国时期魏国君主,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 皇帝(魏文帝)。政治家、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 (今亳州谯城)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 (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 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 王。当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 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苗伟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

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

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

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

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

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

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

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清代的考据学在校、勘古籍、考证史 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 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廿二史札记》等。 • (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 量之多、范围之广,亦为前代所不及。
(5)史评史论在明清时期有 了新的发展,以清代章学城的 《文史通义》成就最大。 (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 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 何一个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 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 《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 “清通”(《清文献通考》、《清通典》、 《清通志》)等。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 史》。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和巨 大成就,把握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地 位及其辉煌的成就,从而对古代史学有 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以便继承古代史学 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点: 1、古代史学的主要形式:编年史、纪传史、 政书、纪事本末、史评。介绍其内涵及代 表作。 2、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结合史学家的 事迹及其作品,分析归纳古代史学的优良 传统。
典制断代史主要有“会要”和“会典”二 类。 会要为分立门类记载典制的史书,多为私 人撰修。如唐代苏冕的《唐会要》,清代 杨晨的《三国会要》; 会典也是记载一代典章制度的史书,但它 将一代典制分记于各有关官衙之下,而且 多为官修。如《唐会典》、《明会典》、 《清会典》等。
•五、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有头有 尾、有本有末、完整叙事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他按事件和主题,把《资治通鉴》一书中 分散的史实联贯叙述。这样避免了一件事 在书中记载零散、互不相联的缺点,有利 于读者集中和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因此 这种体裁对后来的史书写作,有很大影响。
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 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末年,荀悦奉献帝之命,写成《汉纪》 一书,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
这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主要表 现在: : (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范烨 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
• (2)史著种类繁多。从记事时限上看,有 通史,有断代史;从体裁上看,纪传体的 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蓬勃发展,人物传 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类史籍也大量 涌现。 • (3)这一时期,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 位。
会通古今,重视通史著述,是中国史学的 又一优良史学优统。 从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就 出现了编年史。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便有 了持续不断的记载,上下五千年,几乎每 年都有史可查。
•二、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在中国历史上,以史为鉴的思想由来已久。 •西周的统治者宣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 不可不鉴于有殷。” •《战国策》中指出:“前事之不忘,后世之 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 也。故治之可资,唯在一心,而使特其鉴 也。”
关 羽 夜 读
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
春 秋
的 明 的《 年体史书的
编年史。


春秋 》 编 。 《 记》 。
•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代编 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 。 • 南宋有《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 鉴》 。 • 陈鹤编《明纪》。属于明代编年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编年体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几个分支, 主要有“起居注”,“实录”和“纲目”。 •起居注是帝王言行的记录,魏晋以后有起 居注的编修。 •实录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史事的编年 体史料长编,即大事记。 • “纲目”是编年记事的一种形式,始创 于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它以编年形 式叙事。每叙一事,先拟标题,叫纲,其 下简单叙事,叫“目”。问世以后,为后 代史学家所效法。
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 品种齐全、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 景象。清朝乾隆时期编的《四库全书总 目》,将史部书籍分为15类:正史、编年、 纪事、本末、别史、杂志、载记、诏令奏 议、职官、政书、传记、时令、地理、目 录、史评、史抄。
二、(编年体) 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 迹的史书,称为编年体。这种体裁的优点 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 时间观念。
解放后,二十四史重新整理,流行版有中 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宋书》、《南齐书》、《梁书》、《陈 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隋书》、《南史》、《北史》、《新唐 书》、《新五代史》、《宋史》、《辽 史》、《金史》、《元史》、《明史》、 《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 史。后来又有人把《新元史》、《清史稿》 放进去,合称“二十六史”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的 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鲁国的《春 秋》一书。它不仅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 开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而且形成了“寓 褒贬、别善恶”即通过历史褒贬忠奸,区 别善恶,惩恶扬善的史法和轻鬼神、重人 事的史观,因而孔子被学者们尊为中国史 学之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 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世 本》、《竹书纪年》。另一类是以记言体为主的心 言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 (二)两汉史学 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时期,成长时期。 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 “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宋末元初人马端临仿《通典》体例,撰成 《文献通考》,记事自上古至南宋宁宗时 期。 马端临搜集资料,一是靠书本的记载,就 是“文”; 二是学士名流的议论,就是“献”。 作者详加考证,去伪存真,区分类目,排 比编纂,就是“通考” 。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后人 合称为“三通”。 •清乾隆年间,诏修“续三通”和“清三 通”。清代官修“六通”与“三通”合称为 “九通”。 •1935年,商务印书馆将民国初年刘锦藻的 《清朝续文献通考》,与旧有的“九通”合 印,称为“十通”。
上有《绎史》(从远古至秦末)、《左传 纪事本末》(春秋时期); 下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 《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 《清史纪事本末》。
•六、史评 •史评体著作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 •一是史书评论,一是史事评论。 •史事评论就是史学家对历史事实进行评论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的史论专篇。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 纪事本末体,为我国史苑又增添了一个新 品种,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 造。 (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
(六)明清史学 明清史学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 (1)这一时期,私人修史之风兴盛。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藏书》、 《续藏书》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宋论》,顾炎武的《日知录》、黄 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2)明清两代,类书、丛书的编修 达到了高潮,明《永乐大典》、清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都 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
•东汉班固著《汉书》,沿用《史记》体例 而略有变更。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是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时,范晔 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纪传体与“正史”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 们说的“正史”是特指由清乾隆帝诏订的 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这二十 四史是清代乾隆年间下诏编订整理的。总 计3229卷,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明末共 四千多年史事。
史书评论就是对史学著作进行评论。 这种史学评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 是开端,《汉书·司马迁传》是其发展。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立《史传》篇, 专门评述史学著作。 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章学城的《文史通义》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 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序》中明确提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的著史宗旨。 •历史上的史学家都是通才,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无所不通,人事、天事无所 不晓。此谓学兼天人。
(五)五代、宋、元史学 五代、宋、元是我国史学继续发展的时期,其 中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这一时期史学的成 就主要表现在: (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 修成的正史有:宋代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 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 书》。元朝脱脱的《宋史》、《辽史》、和《金 史》。 (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史巨著, 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 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同考》。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的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 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殷商和 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 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尚书》中记载了 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中国最早的文献 总集,《诗经》《大雅》中的《公刘》、 《绵》等一些诗篇,反映了周王朝某些历 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汉族 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周部 落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料。
•纪传体的优点是: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考见 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而且有范围更宽广 的历史容量,便于通观历史发展的复杂局 面。 •其缺点是记事分散于本纪、列传、书(志) 等篇中,不能完整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过 程。
四、政书: 四、政书:典章制度史 在史学界,一般把以事为中心,记述典章 制度的史书叫政书。 综述典章制度的典制通史创始于唐代杜佑 的《通典》。他花了36年时间,撰成通典 200卷。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 玄宗天宝末年。全书将历代典制分为食货、 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 防九门,每门又分若干目。每目皆标有目 名,其下以朝代先后为序,依次记述历代 典制。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首先,中国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 中地位崇高,成就巨大。 (2)其次,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相当 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完整的记 载。 (3)再次,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 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 方方面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