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学说等方面。
古代史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等。
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它的成系统的学科体系是在西方学者的启发下建立的。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史书、编撰史记,到明清时期的正史与编纂学,再到近代历史学的兴起,中国古代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史学。
史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历史事件的描述、记录和论证等。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学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史书组成,一种是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等,它们主要以年代为单位对历史事件进行纪录;另一种是纪传体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它们主要以人物为单位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录和评价。
这些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还包括编纂学。
编纂学是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辑佚和编纂等。
在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编纂工作,如明代的《四库全书》、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这些工作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
近代历史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历史学主要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它在研究方法、理论和学说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近代历史学家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研究命题和观点,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性质、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等。
这些观点和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创作了《史记》一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论证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第九章中国古代⽂学 这⼀章对学中⽂以及⼀般考⽣都⽐较熟悉,当然⼀些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还是要注意牢记的。
第⼀节中国古代⽂学在中国⽂化中的地位 1 、中国古代⽂学是中国传⽂化中最重要、活⼒的⼀个部分深刻⽽且⽣动地体现着中国⽂化的基本精神。
2 、中国⽂学在⽂字诞⽣之前就已经产⽣了。
3 、公元前6 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
其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诗。
公元前4 世纪,出现了另⼀类诗歌,即楚辞,属于杂⾔体,其句末多以‘兮“结尾。
4 、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标。
5 、《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的形成。
散⽂的三⼤功能是叙事、论说和抒情。
其中抒情功能是在秦汉以后增加的。
6 、中国真正的叙事⽂学始于魏晋⼩说,分为志怪⼩说和软事⼩说两⼤类。
7 、中国古代⽂学的现代意义:是后代作家永久性的艺术典范,是传统⽂化中最容易为现代⼈理解、接受的⼀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与传统⽂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它⽂化背景中的⼈民了解中国⽂化的窗⼝。
第⼆节中国古代⽂学的辉煌成就 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迟在孔⼦出⽣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诗歌305篇,分国风、⼤雅和⼩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 、《诗经》描绘了五个⽅⾯的内容:⼀是周部落的历史;⼆是古代⽥猎、畜牧和农业⽣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预⼈⽣,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 、诗经的艺术⼿法分为“赋、⽐、兴”三类。
4 、《楚辞》是中国古代另⼀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 、《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政治抒情诗。
诗中⼤量运⽤美⼈芳草的⽐兴⼿法对后代诗歌产⽣了深远的影响。
宋⽟、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教学课件: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汇总

《汉书》是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全书共一百篇,分为纪、表、志、 传四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班固在《汉书》中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 的记载,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揭示了历史的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变迁。
《资治通鉴》
总结词
义理法的应用
在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时,义理法被广泛应用于对史实的解读、分析 和评价等方面,旨在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
义理法的意义
通过义理法的运用,可以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揭示历史发展的 内在规律,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借鉴。
实证法
实证法定义
实证法是一种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具体的历史资料,以揭示历史 真相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特点
中国古代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强调史学的教化功能;同时,史学家 们注重史论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和 人物的评论,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强调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要性
史学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和规律。
VS
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挖 掘历史文化遗产,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 启示,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考据法的应用
在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时,考据法被 广泛应用于对史料的搜集、整理、 鉴别和评价等方面,旨在确保史料 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考据法的意义
通过考据法的运用,可以纠正史料 的错误、填补史料的缺失,为进一 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基础。
义理法
义理法定义
义理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史实的内在逻辑、意义和价值,以揭示历 史发展规律和时代精神的研究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古代书籍形态的特点

古代书籍形态的特点(一)简牍、简策的特点:成本低,修改方便;但比较笨重,不易翻动。
(二)缣帛的特点:使用方便,轻便便于携带,但不易修改而且成本高,价格昂贵。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略讲)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四大部类(一)经学著作中重点介绍《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和《论语》。
(二)史学著作在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一章中详讲。
(三)诸子百家著作在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一章中详讲。
(四)诗文集只介绍《诗经》、《楚辞》、《乐府诗集》、《全唐诗》、《欧阳文忠集》等重要诗文总集,具体篇章在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一章中详讲。
二、类书与丛书掌握《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几部重要典籍的特点。
思考题:1、汉语汉字有哪些主要特征?2、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分哪几类?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及其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感受中国文化中这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实质是什么),初步认识中西科技的不同,并正确看待这种不同,反对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主义。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这点需要讲深,讲透。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的区别,近代科学的基础及核心精神是什么。
借此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态度。
教学方式:讲授与播放课件相结合。
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一、天学(一)、天象记录这部分以“解”为主,解释这些成果的科学意义。
太阳黑子的记录是当代研究太阳活动的在重要科学依据,它与新星、超新星一起是代宇宙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这种记录的全面性、系统性是其他文化系统所缺乏的。
新星、超新星就是恒星的突然爆炸,也许发生早好多光年以前,反映了宇宙的演化历史。
(二)、天体测量主要知识点是天体测量的仪器及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中国及印度、阿拉伯的为天体定位的坐标系统,是一个星座群,分为东南西北四个部分(四象)与欧洲不属于同一个体系。
可以穿插一些关于二十八宿的故事,如牛郎织女及成语,如气冲牛斗,参商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一章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讲唱
纪传体与史学发展
先秦时期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史学的 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 。汉代司马迁的 《史 记 》首创 “纪传体”史书,班固的《汉书》首 创断代体史书 ,成为我国史学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 。刘知几总结唐以前史学家及其著 作的优缺点 ,对史书的修撰提出标准和规 范 , 使其后史著形式趋于固定 。 司马光撰 修的巨型史著 《 资治通鉴 》, 则在史料收 集面的广泛性 、史料考订的精密性方面做 出表率 。 元明官方史学研究式微 ,以谈迁 的 《 国榷 》 为代表的私修史书则大规模兴 起。清代史学以“浙东史学派”为代表,撰修 了一部很有价值的正史 《 明史 》, 在史书 考证 、 史学理论等方面有着多方面的成就 。
[资料解释] 商朝文化比夏朝有极显著的进步,庶民劳 动培养出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物巫和史。巫 史都代表鬼神发言,指导国家政治和国王行动。 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巫能歌舞音乐与医 治疾病,代鬼神发言主要用筮法。史能记人事、 观天象与熟悉旧典,代鬼神发言主要用卜(龟) 法。国君事无大小都请鬼神指示,即须得到巫 史指导才能行动。《尚书· 洪范篇》据说是周 史官记录箕子所说殷政治文化的纲要,大体可 信。卜筮的重要,可从右表看出来:
第十一章 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史学与典籍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 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 固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 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章学诚
第一节 史学与典籍
[春秋] 镶嵌狩猎画像豆
《尚书》和《春秋》
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史籍是《尚书》和《春秋》。《尚书》是当时官 方的讲话、档案等官方文件的汇编,在秦焚书后,已仅存29篇。《尚书》辞 句质朴,内容丰富,是研究我国古史的重要典籍。《春秋》是鲁国的编年 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68),经孔子删修 整理后成为儒家的经典,称《春秋经》,记载史事非常简单。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一、填空题1.司马迁《史记》从______开始记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黄帝时代【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诗经》中的______主要写了周部族的历史兴衰。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周族史诗【解析】《诗经》中的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和《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分别记载了商、周两个民族的发展史。
3.史书按照运用的体裁来分分为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解析】史书类别有两种分法:①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②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4.司马光的《______》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解析】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5.《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一评语出自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史记》(或《屈原列传》)【解析】这一评语出自《史记》中的《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也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6.《史记》的原名叫《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太史公书【解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二十四史”的第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两汉史学
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成长时期。
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
修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
河。(纪传断代史)
东汉末年,荀悦奉献帝之命,写成《汉
纪》一书,开创了编年断代史。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
这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范烨(yè )的《后汉 书》、 陈寿的《三国志》 (2)史著种类繁多。从记事时限上看,有通史, 有断代史;从体裁上看,纪传体的地位得到巩固,编 年体蓬勃发展,人物传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类
(4)这部史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 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 的历史人物。
2、东汉班固著《汉书》,沿用《史记》 体例而略有变更。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时,范晔 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纪传体与“正史”有密切的关系。“正 史”是特指由清乾隆帝诏订的二十四史,二 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这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 年间下诏编订整理的。总计3229卷,记载了 上至黄帝,下至明末共四千多年史事。
一、编年体
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 历史事迹的史书,称为编年体。这 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 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一部编年史。 鲁国太史左丘明撰成的
《左氏春秋传》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
最高水平。荀悦《汉记》 。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 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 。南宋有《续资 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 。陈鹤编 《明纪》。属于明代编年史。
《周书》(唐· 令狐德棻fēn等)
《隋书》(唐· 魏征等)
《南史》(唐· 李延寿)
《北史》(唐· 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 刘昫xù等) 《新唐书》(宋· 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 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 欧阳修)
《宋史》(元· 脱脱等)
《辽史》(元· 脱脱等)
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
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
首创纪事本末体,为我国史苑又增添了一个
新品种,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
造。
(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
六、明清史学
明清史学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
(1)私人修史之风兴盛。明代著名思想家李 贽著《藏书》、《续藏书》,王夫之的《读通鉴 论》,《宋论》,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 的《明夷待访录》
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而且形成了“寓褒
贬、别善恶”即通过历史褒贬忠奸,区别
善恶,惩恶扬善的史法和轻鬼神、重人事
的史观,因而孔子被学者们尊为中国史学
之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著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
《春秋》、《左传》、《世本》、《竹书
纪年》。
另一类是以记言体为主的心言体史书,
如《国语》、《战国策》等。
60甲子,即“花甲子”,因为天干与地支插
花着配合,所以称为“花”。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已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宋末元初人马端临仿《通典》体 例,撰成《文献通考》,记事自上古至 南宋宁宗时期。
马端临搜集资料,一是靠书本的 记载,就是“文”;二是学士名流的议 论,就是“献”。作者详加考证,去伪 存真,区分类目,排比编纂,就是“通 考” 。
典制断代史主要有“会要”和“会典”二 类。
会要为分立门类记载典制的史书,多为私 人撰修。如唐代苏冕的《唐会要》,清代杨晨 的《三国会要》;
(6)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 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官修正史有 《元史》和《明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 有《大明会典》、《明实录》、《清实录》、 《清会典》。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
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之结合,是 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内容:各朝各代的浩如洇海的史籍,全面地, 连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形式: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品种齐全,清 乾隆时期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史部书籍分为 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志、载记、 诏令奏议、职官、政书、传记、时令、地理、目录、 史评、史抄
《尚书》中记载了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中国 最早的文献总集。 《诗经》中的《公刘》、《绵》等一些诗篇, 反映了周王朝某些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 以视为汉族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周 部落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
学的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鲁国的
《春秋》不仅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开
四、政书:典章制度史
史学界一般把以事为中心,记述典章制 度的史书叫政书。 综述典章制度的典制通史创始于唐代杜 佑的《通典》。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 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将历代典制分为食货、 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九门,每门又分若干目。每目皆标有目名, 其下以朝代先后为序,依次记述历代典制。
1. 干支纪年。 据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 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
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
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干”是指十天干,即: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 “支”是指十二
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共有60组,称为
在编年体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几个分 支:“起居注”,“实录”和“纲目”。
“起居注”是帝王言行的记录,魏晋以 后有起居注的编修。 “实录”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史事的 编年体史料长编,即大事记。 “纲目”是编年记事的一种形式,它以 编年形式叙事。每叙一事,先拟标题,叫纲, 其下简单叙事,叫“目”。
编年体的优点是便于查考历史事件 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 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缺点是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 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 的事迹。一个人的活动,散见于各年 之中,难以完整系统地记述其生平事 迹。
二、纪传体
纪传体,“纪”是指皇帝的传记, 按年编写;“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 记。按这种体裁写的史书叫纪传体史 书。本纪,列传是纪传体的主体,故 称纪传体。 1、纪传体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会典是记载一代典章制度的史书,但它将 一代典制分记于各有关官衙之下,而且多为官 修。如《唐会典》、《明会典》、《清会典》 等。
五、史评
史评体著作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 一是史书评论,对史学著作进行评论。 这种史学评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是开 端,《汉书〃司马迁传》是其发展。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立《史传》篇,专门评述史 学著作。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史学在中国古代学术领域中具有崇高 的地位,成就巨大。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 可观,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比较完整、系统 的记载。 史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
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 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十二生肖
大约在东汉时期(或魏晋时代)起, 民间把12地支附会为12种动物,即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辰龙、巳蛇、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yinyue/20121210/6cc bd0a0f4875bdb.html
《金史》(元· 脱脱等) 《元史》(明· 宋濂等) 《明史》(清· 张廷玉等)
纪传体的优点:以人物为中心,便
于考见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而且有范
围更宽广的历史容量,便于通观历史发
展的复杂局面。
缺点:记事分散于本纪、列传、书 (志)等篇中,不能完整叙述每一历史
事件的过程。
三、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有头有尾、 有本有末、完整叙事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按事件和主题,把《资治通鉴》一书中分散的 史实联贯叙述。这样避免了一件事在书中记载 零散、互不相联的缺点,有利于读者集中和全 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因此这种体裁对后来的史 书写作,有很大影响。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史记》(汉· 司马迁)
《汉书》(汉· 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 《三国志》(晋· 陈寿) 《晋书》(唐· 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 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 萧子显)
《梁书》(唐· 姚思廉) 《陈书》(唐· 姚思廉) 《魏书》(北齐· 魏收) 《北齐书》(唐· 李百药)
“公 元”( anno Domini 拉丁文, 以 A .D .表示,意即 since Christ was born), 基督降世以后之义 , 又译“主后”) 一词来记录事件的日期。
17世纪时又增加了缩略词“公元前” (ante Domini,即before Christ, B . C .), “基督降世以前”之义 , 又译“主前” 以表示事件发生在基督诞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