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课件

总结词
远古传说与历史记载
详细描述
介绍中国古代的远古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和伏羲八卦等。同时,介绍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和 《史记》等。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夏朝建立与国家发展
详细描述
阐述夏朝的建立和发展,介绍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夏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
总结词
北朝的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战争与和平
南北朝时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和和平谈判,最终在隋朝时期实现了 全国统一。
北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05
隋唐时期
隋朝的贡献
完成中国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 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0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
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采 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
《中国古代史》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02
03
04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古 代史感兴趣的公众主要内容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ppt

第二节、刘知几作《史通》与 中国古代的史学批判著作
魏晋到隋唐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 史传》 二 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三 《晋书》卷82有关史家的传记 四 《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 五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与《史通》
意义: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 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第二部分:宋元史学思想关注的问题
第一部分:宋元史学思想的时代特点
宋元时期的史学思想在隋唐史学的基础上
继续发展,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兴 起于北宋中期的理学,在唐代儒家经学和 佛、道思想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形成与发 展起来,并出现了诸多理学流派与理学家,他 们将理学思想运用至历史研究中,以理阐史、 以史证理,使宋元史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 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⑶、正统论
理学家们讲儒学要讲究道统,史学
则要讲究正统.
⑷、对历史阶段的划分
理学家们所推崇的天理成为其划分历史阶
段的标准,他们把历史划分为三代以前和三 代以后,即所谓的”先王”个”后王”两个 阶段极力美化三代,宣称三代是天理流行的 时代.受其影响,宋元史学思想中也体现了对 于三代的推崇,司马光的表现尤为突出.
第二,关于撰史原则。
《史通.采撰》篇强调“征求异说,采鏣群言,然后能成一家。慎于 采撰,根本的问题是要辨别什么是历史事实,这是刘知几撰史原则的核心。
第三,关于史书的体裁、体例。
《序例》篇说:“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 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这是指出史书体例本是史家反映 历史见解的一种形式。刘知几推崇《春秋》、《左传》、范晔 《后汉书》、萧子显《南齐书》的体例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史学第一次大发 展时期。史学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向 人的方向发展,建立了帝王将相,英雄伟人 创造历史的英雄伟人史观.可以说,历史只 能是人的历史,历史作品也只能是人的作 品,人类历史活动以”人”为本位,历史最 深层面也是以人性为支撑.
中国历史时间轴PPT课件

➢ 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绿林军推翻。
新朝
公元23年 公元25年
➢ 玄汉(公元23年2月~公元25年9月)是中国历史上继新朝之后出现的政权, 为西汉宗室刘玄所建立。
➢ 玄汉上承新朝下启东汉。更始元年至二年间,名义上统一了西汉末年疆域的绝 大部分地区。
➢ 新朝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身为汉室宗亲的刘 玄、刘盆子趁势崛起。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 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公元1279年
宋朝
公元1271年 公元1368年
➢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 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 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
➢ 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 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 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 ➢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
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 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 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 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 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新朝
公元23年 公元25年
➢ 玄汉(公元23年2月~公元25年9月)是中国历史上继新朝之后出现的政权, 为西汉宗室刘玄所建立。
➢ 玄汉上承新朝下启东汉。更始元年至二年间,名义上统一了西汉末年疆域的绝 大部分地区。
➢ 新朝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身为汉室宗亲的刘 玄、刘盆子趁势崛起。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 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公元1279年
宋朝
公元1271年 公元1368年
➢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 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 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
➢ 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 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 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 ➢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
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 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 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 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 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二、《资治通鉴》的“资治”思想 “资治”的撰述思想决定了其书的内容以
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 司马光认为,历史上盛衰治乱之变的根本
原因在于“君臣”的政治见识、能力和举 措。 在司马光看来,决定“国家盛衰”“生民 休戚”的首要因素是君主的修养和能力。 司马光特别强调“官人”即选用人才对于 政治统治的重要性。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一、本朝史的撰述
关于本朝的撰述,除官修者外,南宋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私修本 朝史,数量之多,水平之高,都令人惊叹,这是宋代史学一个 突出的特点和成就。
宋代本朝史撰述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北宋史,以探求、总结 北宋灭亡的历史教训;一是南宋初期“中兴”历史的回顾和总 结。
在蔚为大观的本朝史撰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部巨著: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新唐书》主持修撰者为欧阳修。《新唐书》本纪、志、表之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出自欧 阳修,列传为宋祁所撰,范镇作志,吕夏卿制表。《新唐书》同样贯穿着欧阳修师法《春秋》的思想 旨趣,他所撰写的本纪,如同编年大事记,并有一定书法以寓褒贬。《新唐书》编修时得以参考的唐 朝文献以及后人撰修的唐史著作要远远超过《旧唐书》。
郑樵“会通”思想的理论价值,反映在历史观方面,是强调重 古今之相因,极古今之变化;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是提出 广搜博览,然后能成一家之言的原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继《通典》之后又一部典制体通史巨著。 马端临将历史的“会通因仍之道”分为“理乱兴衰”“典章经 制”两个层面。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中国历史概述(经典)ppt课件

民族融合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 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移民现象
如闯关东、走西口等,移民对迁入地 经济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政策调整
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05
中国近现代史的转型与 变革
鸦片战争与西方列强的入侵
第一次鸦片战争
01
1840-1842年,英国通过战争迫使清朝签订《南京条约》,割
道家思想在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 有重要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 广泛影响。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化法律制度,强调君主的权威和 集权制。
法家思想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有重要贡献,对中国历史进程 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01
02
03
04
造纸术
起源于东汉时期,由蔡伦改进 ,逐渐普及并成为重要的文化
中国历史概述(经典)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
• 中国历史的起源与早期文明 •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与事件 •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与科技发展 •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与经济变迁 • 中国近现代史的转型与变革 • 中国历史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
01
中国历史的起源与早期 文明
原始社会
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
实行总统制,颁布《临时约法》,推动民主化进程。
中华民国的经济与社会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社会现代化,但同时也存在军阀割据 、政治腐败等问题。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一章

• 第二,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的促进, 使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史学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
• 第三,历史著述中,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内容明显增加。 • 第四,历史的鉴戒功能被逐渐认识,得到很好发挥。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二、孔子修《春秋》
春秋晚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私人讲 学和私人撰述之局,这是孔子的创造,也是社会变化和思想 文化发展的结果。
诸侯国形成大国割据局面。邦国的数目越来越少 ,规模却越来越大。 • 兼并过程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诸华 、诸夏文明圈的范围,带动了民族融合的脚步。
国家机制的健全,民族意识的加强,知识阶层的扩 大和文化传播手段的进步,带来了史学变化发展的契 机。当时史学的主要变化有:
• 第一,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出现了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 。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改写的一部史书,被后世 列为儒家经典,因此也称《春秋经》。
《春秋》中寄托着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评判。这本书 的编纂就寓含着他针砭社会,儆戒人心的用意,因此,书中 的观点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三、《左传》及其历史编纂特点
•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成熟的编年体史书 ,大致成书于战国初期。
第一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四、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的国史
• 《左传》和《国语》中,多次用 “春秋”指称各 国史书。
• 国史主要记载的是当时朝聘、会盟、征伐、城筑 、祀典等国家大事和统治者与王公贵族各种争夺 权利的活动。
• 春秋时期,国史的表述形式至少有三种:一是只 记某时有某事发生;二是写出史事的过程;三是 记言,或以记言为主,或记事又记言。
• 《战国策》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包含了不少非 贵族出身的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结构 变化的特点,这是史书中新出现的内容。
• 第三,历史著述中,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内容明显增加。 • 第四,历史的鉴戒功能被逐渐认识,得到很好发挥。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二、孔子修《春秋》
春秋晚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私人讲 学和私人撰述之局,这是孔子的创造,也是社会变化和思想 文化发展的结果。
诸侯国形成大国割据局面。邦国的数目越来越少 ,规模却越来越大。 • 兼并过程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诸华 、诸夏文明圈的范围,带动了民族融合的脚步。
国家机制的健全,民族意识的加强,知识阶层的扩 大和文化传播手段的进步,带来了史学变化发展的契 机。当时史学的主要变化有:
• 第一,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出现了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 。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改写的一部史书,被后世 列为儒家经典,因此也称《春秋经》。
《春秋》中寄托着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评判。这本书 的编纂就寓含着他针砭社会,儆戒人心的用意,因此,书中 的观点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三、《左传》及其历史编纂特点
•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成熟的编年体史书 ,大致成书于战国初期。
第一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四、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的国史
• 《左传》和《国语》中,多次用 “春秋”指称各 国史书。
• 国史主要记载的是当时朝聘、会盟、征伐、城筑 、祀典等国家大事和统治者与王公贵族各种争夺 权利的活动。
• 春秋时期,国史的表述形式至少有三种:一是只 记某时有某事发生;二是写出史事的过程;三是 记言,或以记言为主,或记事又记言。
• 《战国策》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包含了不少非 贵族出身的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结构 变化的特点,这是史书中新出现的内容。
宋朝历史全介绍 PPT

• 无论是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都和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 阶层扩大密切相关。
• 宋朝(960—1279年)分北宋和南宋。 •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 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 • 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
北宋灭亡。
• 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 • 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 • 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
著跳海而死
梅毅《刀锋上的文明》一书中对此有一段精准而形象的描述: “宋朝的文明对于当时来说太先进。宋朝的中国人像 极了一个酒足饭饱、事业有成而又身体虚弱的中年男 人,自恋至极(当然他们有理由因自己文明的高级而 自恋),太关注自身精神层面的至高享受,全然忘记 体内机能的衰落和“高度发展”所引致的迟钝。最让 人恐惧的是,野心勃勃、充满活力的蛮人垂涎于文明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逐水草而居之余,如同窥视猎物 的群狼,随时会蹴然一跃,扑向这些定居的、文明的、 软弱的好邻居。野蛮毁灭文明,于野蛮人而言,是一 种莫大的成长;于文明人而言,却是万劫不复的、可 悲的停滞。”
兴与经济革命的人不在少数。宋朝是中国历 史上的黄金时期。
二府三司制(宋)皇帝
二府
中书门下
枢密院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行宰相职权
长官枢密使,
低于宰相
分行 政权 分财权
参知政事副相 三司使
特点: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 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宋朝:政治上
A 中央
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 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 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是中国古代历史 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 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 朝代第一,期间出现了宋明理学,科技发展
• 宋朝(960—1279年)分北宋和南宋。 •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 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 • 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
北宋灭亡。
• 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 • 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 • 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
著跳海而死
梅毅《刀锋上的文明》一书中对此有一段精准而形象的描述: “宋朝的文明对于当时来说太先进。宋朝的中国人像 极了一个酒足饭饱、事业有成而又身体虚弱的中年男 人,自恋至极(当然他们有理由因自己文明的高级而 自恋),太关注自身精神层面的至高享受,全然忘记 体内机能的衰落和“高度发展”所引致的迟钝。最让 人恐惧的是,野心勃勃、充满活力的蛮人垂涎于文明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逐水草而居之余,如同窥视猎物 的群狼,随时会蹴然一跃,扑向这些定居的、文明的、 软弱的好邻居。野蛮毁灭文明,于野蛮人而言,是一 种莫大的成长;于文明人而言,却是万劫不复的、可 悲的停滞。”
兴与经济革命的人不在少数。宋朝是中国历 史上的黄金时期。
二府三司制(宋)皇帝
二府
中书门下
枢密院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行宰相职权
长官枢密使,
低于宰相
分行 政权 分财权
参知政事副相 三司使
特点: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 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宋朝:政治上
A 中央
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 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 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是中国古代历史 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 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 朝代第一,期间出现了宋明理学,科技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隋唐史学 隋唐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 主要表现在: (1)史书数量有了更大发展。 (2)正史编撰成绩斐然。 (3)官修史书制度正式确立。
(4)出现了史学理论专著。唐代著名史学 家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5)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典制通史。唐人杜 佑《通典》。标志着一种新的史体--政书 体(或称典志体)的创立,从而为史学的 发展开辟了一宋、元史学 五代、宋、元是我国史学继续发展的时期,其 中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这一时期史学的成 就主要表现在: (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 修成的正史有:宋代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 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 书》。元朝脱脱的《宋史》、《辽史》、和《金 史》。 (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史巨著, 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 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同考》。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的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 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殷商和 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 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尚书》中记载了 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中国最早的文献 总集,《诗经》《大雅》中的《公刘》、 《绵》等一些诗篇,反映了周王朝某些历 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汉族 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周部 落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料。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和巨 大成就,把握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地 位及其辉煌的成就,从而对古代史学有 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以便继承古代史学 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点: 1、古代史学的主要形式:编年史、纪传史、 政书、纪事本末、史评。介绍其内涵及代 表作。 2、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结合史学家的 事迹及其作品,分析归纳古代史学的优良 传统。
二、(编年体) 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 迹的史书,称为编年体。这种体裁的优点 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 时间观念。
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鲁国太史左 丘明撰成的《左氏春秋传》代表了先秦编 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荀悦《汉记》 。
关 羽 夜 读 春 秋
•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代编 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 。 • 南宋有《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 鉴》 。 • 陈鹤编《明纪》。属于明代编年史。
这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主要表 现在:
(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范烨
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
• (2)史著种类繁多。从记事时限上看,有 通史,有断代史;从体裁上看,纪传体的 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蓬勃发展,人物传 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类史籍也大量 涌现。 • (3)这一时期,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 位。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的 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鲁国的《春 秋》一书。它不仅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 开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而且形成了“寓 褒贬、别善恶”即通过历史褒贬忠奸,区 别善恶,惩恶扬善的史法和轻鬼神、重人 事的史观,因而孔子被学者们尊为中国史 学之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 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世 本》、《竹书纪年》。另一类是以记言体为主的心 言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 (二)两汉史学 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时期,成长时期。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首先,中国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 中地位崇高,成就巨大。 (2)其次,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相当 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完整的记 载。 (3)再次,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 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 方方面面。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一、内容与形式 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 之结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 一。
• (3)清代的考据学在校、勘古籍、考证史 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 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廿二史札记》等。 • (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 量之多、范围之广,亦为前代所不及。
(5)史评史论在明清时期有 了新的发展,以清代章学城的 《文史通义》成就最大。 (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 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 何一个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 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 《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 “清通”(《清文献通考》、《清通典》、 《清通志》)等。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 史》。
内容:通过前面介绍的“中国古代史 学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各朝各代 的浩如洇海的史籍,全面地,连贯地反映 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 品种齐全、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 景象。清朝乾隆时期编的《四库全书总 目》,将史部书籍分为15类:正史、编年、 纪事、本末、别史、杂志、载记、诏令奏 议、职官、政书、传记、时令、地理、目 录、史评、史抄。
(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 纪事本末体,为我国史苑又增添了一个新 品种,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 造。 (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
(六)明清史学 明清史学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
(1)这一时期,私人修史之风兴盛。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藏书》、 《续藏书》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宋论》,顾炎武的《日知录》、黄 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2)明清两代,类书、丛书的编修 达到了高潮,明《永乐大典》、清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都 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 “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 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末年,荀悦奉献帝之命,写成《汉纪》 一书,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