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课件-北宋时期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北宋时期

——邓 小南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
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 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
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 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4、扩大养兵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实行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认为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因为灾年, 人民会造反,但军队不会叛乱,丰年, 军队易生事,而人民不会造反,因此遇 到灾年,就大量招兵,使军队人数众多, 有禁军、厢兵、乡兵、和番兵等众多军 种,庞大的军队,使军费开支巨大,人 数虽多,却没有战斗力,造成了冗兵的 现象。
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
北宋的建立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局九 统 面七 一 终九 策 告年 略 结灭 : 束北 先 。汉 易
,后 五难 代, 十先 国南 的后 分北 裂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
“斧声烛影”中 的兄终弟及
二、集中政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 贰,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 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 相的财政大权。这样造成了“中书 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 不相知”局面。宋真宗时设立谏院, 脱离宰相而独立,地位与宰相同, 可以任意弹劾执政大臣 。
徽宗
1100-1125
真宗
997-1022
仁宗
1022-1063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
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 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
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 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4、扩大养兵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实行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认为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因为灾年, 人民会造反,但军队不会叛乱,丰年, 军队易生事,而人民不会造反,因此遇 到灾年,就大量招兵,使军队人数众多, 有禁军、厢兵、乡兵、和番兵等众多军 种,庞大的军队,使军费开支巨大,人 数虽多,却没有战斗力,造成了冗兵的 现象。
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
北宋的建立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局九 统 面七 一 终九 策 告年 略 结灭 : 束北 先 。汉 易
,后 五难 代, 十先 国南 的后 分北 裂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
“斧声烛影”中 的兄终弟及
二、集中政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 贰,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 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 相的财政大权。这样造成了“中书 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 不相知”局面。宋真宗时设立谏院, 脱离宰相而独立,地位与宰相同, 可以任意弹劾执政大臣 。
徽宗
1100-1125
真宗
997-1022
仁宗
1022-1063
中国古代史(宋元版块) 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补充拓展:古代城市兴起的规律 ①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汉代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的兴 起而成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则是因为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
②从功能上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从地域分布上看:从战国到唐代,商业都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唐代以后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城市的数量明显多于北方。
示例
论题: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论述:①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宋朝户口分布 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 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②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 ,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 提高。③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 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
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方千米)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温州、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版块四 两宋的新变化与 元朝的统一
• 主干知识线索:
一、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1、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由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与宰 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三衙”在调兵权与统兵权上 进行分权。 2、元代: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②从功能上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从地域分布上看:从战国到唐代,商业都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唐代以后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城市的数量明显多于北方。
示例
论题: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论述:①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宋朝户口分布 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 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②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 ,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 提高。③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 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
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方千米)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温州、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版块四 两宋的新变化与 元朝的统一
• 主干知识线索:
一、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1、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由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与宰 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三衙”在调兵权与统兵权上 进行分权。 2、元代: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6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第六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
时间:公元907年——1368年 (后梁建立,到元朝灭亡)
历史阶段总特征: 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一、政权并立
907年—960年—1127年—1271年—1279年--1368年
宋辽时期全图
朝代更替
两宋民族关系:议和
岳飞抗金:岳家军 是抗金中坚力量。
背景: (1)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差距; 积
(2)自然灾害严重;
贫
(3)民族对立,战争; (4)财政危机。
积 弱
主导: 宋神宗,王安石
目的: 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 救统治危机。
措施: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官府贷款或借粮;(2)农 田水利法:兴修水利; (3)免役法:官府出钱雇员服役,民户 出资; (4)市易法:官府买进卖出; (5)方田均税法:清查大地主隐瞒土地, 减轻农民负担; (6)均输法:官府收购、运输。
制瓷业: 中国被誉为“瓷之国【china】”,景德 镇----瓷都。
蜀绣
蜀绣
3.南方商业的繁荣
川“交子”,中国 最早纸币。)南宋(会子、关子)
海外贸易:蕃坊、蕃市、蕃学,市 舶司,管理外贸机构。 泉州
四川纸币“交子”
市舶司
市舶司
三、王安石变法
1、文学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2、科学艺术:宋元三大发明
沈括《梦溪笔谈》
1)科学家、改革家; 2)“十二气历”:先进、合理; 3)《梦溪笔谈》:英国李·约瑟评价其为“中 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沈括《梦溪笔谈》
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六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
时间:公元907年——1368年 (后梁建立,到元朝灭亡)
历史阶段总特征: 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一、政权并立
907年—960年—1127年—1271年—1279年--1368年
宋辽时期全图
朝代更替
两宋民族关系:议和
岳飞抗金:岳家军 是抗金中坚力量。
背景: (1)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差距; 积
(2)自然灾害严重;
贫
(3)民族对立,战争; (4)财政危机。
积 弱
主导: 宋神宗,王安石
目的: 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 救统治危机。
措施: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官府贷款或借粮;(2)农 田水利法:兴修水利; (3)免役法:官府出钱雇员服役,民户 出资; (4)市易法:官府买进卖出; (5)方田均税法:清查大地主隐瞒土地, 减轻农民负担; (6)均输法:官府收购、运输。
制瓷业: 中国被誉为“瓷之国【china】”,景德 镇----瓷都。
蜀绣
蜀绣
3.南方商业的繁荣
川“交子”,中国 最早纸币。)南宋(会子、关子)
海外贸易:蕃坊、蕃市、蕃学,市 舶司,管理外贸机构。 泉州
四川纸币“交子”
市舶司
市舶司
三、王安石变法
1、文学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2、科学艺术:宋元三大发明
沈括《梦溪笔谈》
1)科学家、改革家; 2)“十二气历”:先进、合理; 3)《梦溪笔谈》:英国李·约瑟评价其为“中 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沈括《梦溪笔谈》
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共41张PPT)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客观上推 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 的观点。
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 2、表现: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 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①抑制武将,文臣统兵,提升文官的地位; 3、措施:
90 80 82.6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76年 997年
1021年
人 数 ( 单 位 : 万 )
43.2 35.8 19.3
北 宋 禁 军 激 增
1048年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 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 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 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 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 行政效率很低。
北宋控制兵权做法:
兵
领兵权 调兵权
?
领军将领 枢密使
效 果 : 有有 权兵 无无 兵权 ,
北宋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效果:
返回
探究P30:赵匡胤是怎么样削弱相权的?
分化事权以
宋太祖—赵匡胤
削弱相权
返回
皇帝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财政 行政 中 参 度盐户 书 知 支铁部 政门 (三司) 事下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 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 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 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 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 时达到120多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13节——北宋资料

北宋军队人数示意图
实际的研究证明,北宋人口已经达到1亿,这比以前 以为不足5000万要增加很多。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6卷)
探究:为什么北宋的军队数量和其全国总人口不相对称?这种不对称性给北宋带来了
什么问题?这么多的军队是不是意味着宋军的战斗力很强?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
1、富国之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内容
目的 作用 局限性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政府低息贷款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改变积贫 抑制 局面, 兼并
调整国家、保障 地主与农 农业 民的关系,生产
按土地大小收税 发展生产 增加 政府
政府低息贷款
付免役钱
府的财政收入
家破人亡
二、积贫局面的改善
积极进步影响:
(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 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 的实惠。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 象有所改善。
弊端和不足: 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 措施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 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 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 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
加强君权——杯酒释兵权
宋初之“弊”
防“弊”
君强臣弱
藩镇割据 (君弱臣强) 大将专权
夺其权 制其钱 收其兵
强化 中央 集权
为了防止军队为武将所私有,根除武将专横 叛乱的根源,严令“天下营兵,纵横交互, 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
实际的研究证明,北宋人口已经达到1亿,这比以前 以为不足5000万要增加很多。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6卷)
探究:为什么北宋的军队数量和其全国总人口不相对称?这种不对称性给北宋带来了
什么问题?这么多的军队是不是意味着宋军的战斗力很强?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
1、富国之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内容
目的 作用 局限性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政府低息贷款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改变积贫 抑制 局面, 兼并
调整国家、保障 地主与农 农业 民的关系,生产
按土地大小收税 发展生产 增加 政府
政府低息贷款
付免役钱
府的财政收入
家破人亡
二、积贫局面的改善
积极进步影响:
(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 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 的实惠。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 象有所改善。
弊端和不足: 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 措施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 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 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 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
加强君权——杯酒释兵权
宋初之“弊”
防“弊”
君强臣弱
藩镇割据 (君弱臣强) 大将专权
夺其权 制其钱 收其兵
强化 中央 集权
为了防止军队为武将所私有,根除武将专横 叛乱的根源,严令“天下营兵,纵横交互, 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32张PPT)

宋太宗亲手绘制的《平戎万全阵》
···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六男
经儿
苏轼
勤 若 苏辙
向遂
窗平
前生
读志
曾巩
程颢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影响(作用):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积极: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兵变 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经济 均方影①税田积响法极:核 平:实均变土征法地税收,到按一土些地的成多效少,、增好加坏了政府使 隐 增的加官 瞒财国僚 土家和 地政赋大 ,收税地 逃入主 避收。不 赋入能 税 水②最农利后消田法以极鼓失:励败触垦告犯荒终了和。大兴官修僚水利大地主的利益,遭促到进强农业烈发反展对,
镇太盛,加君强弱臣中强。 爱卿可有良策?央集权
宋太祖
臣认为惟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天下自安。
宰相赵普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
(收其兵)
1、解除 禁军将领 的兵权( 杯酒释 兵权 ); 2、控制对军队
的 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换 军队 将领,定期 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中央
分化 ,削弱相权: 1、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
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夺其权1) 2、设立多重
,分割宰相的军政、 大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杯酒释兵权
961年秋天,他宴请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 高怀德等人 ,以杯酒释兵权,收夺了禁 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石 守 信
2、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
罢殿前都点检,设“三司”,即殿前 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司 鼎足而立 ,首领为三帅,互不统属, 皆隶属于皇帝,统领禁军,负责禁军 的管理和训练,但没有调兵权。
中央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 握发兵之权和将官的任免升降,但枢 密院手中无兵,这样使统兵权与调兵 权分离。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制 宋朝军事制度
度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设
“以文制武”
计
枢 枢密使 密
中
院 枢密副使
的
殿前都指挥使司
分
三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权
衙
原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则
文臣 武将
徽宗
1100-1125
真宗
997-1022
仁宗
1022-1063
钦宗
1125-1127
二、宋朝参考资料
周宝珠《简明宋史》。 洪焕春《宋辽夏金史话》 邓广铭《岳飞传》《王安石》 漆侠《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宋 太
祖
赵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
匡 胤
节度使赵匡胤
960年,陈桥兵变,黄 袍加身。
一、集中军权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 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 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 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 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 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代的“祖宗之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 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汇作用的结晶。 作为“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所谓“防弊之 政”,出发点着眼于防范弊端,主要目标在于 保证政治格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从其客观效 果来看,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谐调发 展。其具体措置以“务实”为特色,不拘一格, 体现出不少合理的思路,事实上渗透着创新的 精神。
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
北宋的建立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局九 统 面七 一 终九 策 告年 略 结灭 : 束北 先 。汉 易
,后 五难 代, 十先 国南 的后 分北 裂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
“斧声烛影”中 的兄终弟及
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
采取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措施:加强对军权、政权和财权 的控制和掌握,采取了守内虚外, 不抑兼并的立国方针,使北宋成 为一个最为贫弱的王朝,伴随着 中央集权的强化,再现了冗官、 冗兵、冗费所谓“三冗”现象, 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
发兵之权”
——《范太史集》卷二六《论曹诵札子》
3、实行“更戍法”
实行“更戍法”,造成“兵无常帅, 帅无常师”的局面。即将禁军轮番 调到地方镇守,地方军队也频繁地 调动驻地,一般每三年一换,士兵 常年以外奔跑,美其名曰“习勤苦, 均劳逸”但将领不随之更动,造成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使兵将分离。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制
宋朝军事制度
度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设
“将从中御”
计
中
李纲:“祖宗之时,枢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
的
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
分
世不易之法。”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
权
原
则
范祖禹:“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
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
中期即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一 方面北宋受辽西夏的威胁,内部也有 庆历新政等改革。
晚期从神宗、哲宗、徽宗到钦宗,神 宗时有王安石变法,但失败后,北宋 随后导演了靖康之变的结局。
北宋的世系
太祖
960-976
神宗
1067-1085
哲宗
1085-1100
太宗
976-997
英宗
1063-1067
二、集中政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 贰,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 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 相的财政大权。这样造成了“中书 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 不相知”局面。宋真宗时设立谏院, 脱离宰相而独立,地位与宰相同, 可以任意弹劾执政大臣 。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以 防 开宝九年(976)太宗即位诏:
弊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
之 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
政 ,
逾越。”
为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
立
国
之 法
太宗淳化二年(991)宋太宗: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
宋 太 宗 赵 光 义
北宋的建立
蹴 鞠 图
第二节北宋前期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一、集中军权。
A、 杯 酒 释 兵 权 , 收 夺 禁 军 高 级 将 领 的 军权; B、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C、 实行“更戍法”; D、又实行文臣任 武将和“阵图制”; E、扩大养兵。
二、集中政权。
三、改革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邓 小南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
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 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
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 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第十四章 北宋与辽西夏金
元伯颜评价宋
宋的善政有数种:一是整肃宫闱,没 有女祸;二是抑制宦官,没有庵祸; 三是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四是防 闲戚里,没有外戚祸;五是罢典禁兵, 没有强藩祸。
两大误处: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 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
一、北宋历史的分期
初期即宋太祖太宗时期,主要致力于 统一和巩固中央政权;
4、扩大养兵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实行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认为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因为灾年, 人民会造反,但军队不会叛乱,丰年, 军队易生事,而人民不会造反,因此遇 到灾年,就大量招兵,使军队人数众多, 有禁军、厢兵、乡兵、和番兵等众多军 种,庞大的军队,使军费开支巨大,人 数虽多,却没有战斗力,造成了冗兵的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