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史学
中国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史学啊,那在传统文化里就像是一颗超级闪耀的恒星,光芒万丈,其他文化元素都得围着它转呢。
你想啊,传统史学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
从三皇五帝开始,那些故事就像是一部部超级精彩的玄幻大片。
黄帝大战蚩尤,那场面,就跟超级英雄打架似的,电闪雷鸣,各种神奇的法术乱飞。
这些故事可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它们就像是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魔法秘籍,里面蕴含着无数的智慧。
传统史学还是一个超级严格的老师。
它会板着脸告诉你,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
那些朝代的兴衰,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像秦朝,强大得像个肌肉猛男,横扫六国,可是最后却因为自己太霸道,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就像一个暴发户肆意挥霍自己的财富,结果一下子就垮台了。
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不能太贪心,要懂得照顾大家的感受。
而且传统史学就像一个有着超级记忆力的老神仙。
它把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比如诸葛亮,那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师,呼风唤雨,空城计那一出,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魔术表演,把司马懿骗得团团转。
这些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激励着我们要做聪明、勇敢又有谋略的人。
它也像一个超级爱唠叨的老奶奶。
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仔仔细细地说个遍。
从宫廷里的勾心斗角,到民间的家长里短。
就拿宫斗来说,那些后妃们争宠的手段,比现在的宫斗剧还精彩呢。
为了一点小利益,那心眼多得像蜂窝,斗智斗勇,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在传统文化的大家庭里,传统史学就像一个定海神针。
如果没有它,传统文化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在时间的海洋里瞎晃悠。
它给文学提供了无数的素材,那些诗词歌赋很多都是从历史故事里汲取灵感的。
它也是绘画、戏曲的源泉,你看那些历史题材的绘画和戏曲,就像是传统史学这个大树上结出的鲜美果实。
传统史学还像是一个神秘的时光隧道。
我们只要一钻进这个隧道,就能瞬间穿越到古代。
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 第九讲 会通与断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给中国人打开了一 个全新的世界,其作用不亚于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在东北的朝鲜,设 置郡县。这些活动,为司马迁写《史 记》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惟我汉继 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
顺应这种“海内一统”局面,司马谈、 司马迁父子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决心 通古今之变,对此前中国文明史进行 整合。《史记》用一种综合体,完整 地勾勒了中国早期发展史脉络。通过 《史记》的整合,汉以前零乱的、驳 杂的中国文化,得以完整的、一以贯
《史记》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如 何写,有三条道路: 一是续编史记; 二是断代为书; 三是重纂通史。
司马迁之后,首先出现的是“续史 记”作品。从褚少孙开始,不少学人 包括班固父亲班彪,都投入到了续写 工作中。其中,班彪的《史记后传》 质量最高。
但续写有续写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无法统一风格。每个史家的观点不同 治史风格有异。一定要后人屈从前人, 则委屈了后人,否则,又有不伦不类 之嫌。尤其是像司马迁《史记》这种 “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 的史 书,要一个正统封建知识分子去仿
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 浊,究汉德之所由” ,这是班固很不 满意的。 班固一生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歌颂 汉朝的丰功伟绩。他曾作《典引篇》, 称颂汉高祖和汉光武帝两位开国皇帝 的功劳,认为中国历史非尧不
兴,非汉不弘。在这种“汉绍尧运,以 建帝业”史观支配下,班固毅然断汉 为书,成《汉书》。《史记》将西汉 “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 《汉书》断代为书,突出了汉朝的位 置,适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由于 中国历史的特点,班固以后,断代史 十分
严格意义上的通史和断代史是从 《史记》和《汉书》开始的。
司马迁的《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著作。它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汉 武帝,前后近三千年历史。这是一部 真正意义上的“通古今之变”的早期 中国通史著作。《史记》是汉武帝时 代“拓地”的产物。汉武帝时代,是 中国的一个全盛时代,号称“拓地几 两万余里”。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第十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
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
《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史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学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礼仪等各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历史观念、史书编纂等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强调历史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取向,这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视道德教化和人伦关系有关。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古代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常常需要参考和解读传统文化中的文字、文献、艺术作品等。
古代文化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也为古代史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古代史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古代史学家不仅要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需要分析和解读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变迁。
例如,研究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都是古代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古代史学借助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 第四讲 人意 时势 事理

一些人认为,分封制是“ 一些人认为,分封制是“圣人之 先王法度” 意”、“先王法度”,秦朝违背圣人 之意,不遵先王法度,故招致速亡。 之意,不遵先王法度,故招致速亡。 另有一些人认为, 另有一些人认为,分封制并不是什 么圣人之意, 么圣人之意,它的废置同郡县制的确 都是时势使然; 立,都是时势使然;秦朝的速亡有别 的原因,与废分封、立郡县无关。 的原因,与废分封、立郡县无关。
李百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批评曹、 李百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批评曹、 陆等“著述之家” 陆等“著述之家”在对待分封制上是 多守常辙,莫不情忘今古, “多守常辙,莫不情忘今古,理蔽浇 恢复分封制无异于“ 淳”,恢复分封制无异于“以结绳之 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 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 曹之末” 果真如此, 纲纪紊乱, 曹之末”;果真如此,则“纲纪紊乱, 断可知焉” 李百药进而认为: 断可知焉”。李百药进而认为:“得 失成败
意也,势也” 是很精彩的。 意也,势也”,是很精彩的。苏轼自 附益”柳说,当非虚辞。 称“附益”柳说,当非虚辞。 王夫之在论述史学工作的重心时, 王夫之在论述史学工作的重心时, 也讲到了“时势” 智有所尚, 也讲到了“时势”:“智有所尚,谋 有所详,人情有所必近, 有所详,人情有所必近,时势有所必 以成与得为期,而败与失为戒。 因,以成与得为期,而败与失为戒。” 这里讲的“时势” 这里讲的“时势”,是指社会的形势 或历史的趋势; 必因” 或历史的趋势;“必因”,是说它跟 过去的形
师古,其后有刘秩、杜佑、柳宗元。 师古,其后有刘秩、杜佑、柳宗元。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柳 宗元认为历史变化是社会发展趋势决 定的,这就赋予了“与时消息” 定的,这就赋予了“与时消息”以丰 富的社会内容, 富的社会内容,并把它向前推进了一 步。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㈠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历代统治者皆重视史书的编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体系,官修史书是传统史籍的主流,私人编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史学家辈出,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学理论先进。
1、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教训,以古鉴今,加强文化思想控制,改善、巩固自己的统治,是史籍编撰的主旨。
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首先表现在重视史书的编撰,其次表现在重视史学家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这是由于史书的性质所决定的。
史书的基本内容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所作的全面记载以及撰史者对之评判、解释、说明,其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巩固当时王朝的统治服务。
在我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就非常重视史学,朝廷中设立了史官,专掌记载历史,当时史官的地位很高。
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秦汉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之后,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了对文化思想的统治。
销毁或者篡改史书记载,打击与本朝政见不合的撰史者和文人,对史书的编撰权严加控制,其措施即禁止私撰史书,开创并逐步完善官修史书制度。
官修史书制度从东汉朝廷编撰本朝史《东观汉纪》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与私修的并行,至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禁止私撰史书。
唐代政府设立史馆,负责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并由重臣或宰相监修,正式确立了史馆修史的制度,政府对史籍编撰工作的控制大为加强,从此官修史书成为我国古代史书的主体。
该制度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史籍数量迅速增加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官修史书的有关内容取舍必须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评价也必须体现统治者的意图,史书的编撰实际就是当时实施统治的重要内容,因此,其思想性受到了很大局限。
特别是有的王朝对撰史者及有关文士的打击镇压,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等及编纂《四库全书》时对不利于请代统治史籍的禁毁,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统治者对史学严密控制的消极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9-史学(2h)

§1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021/2/4
1
2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奠基 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史学源头:口耳相传,辅之结绳刻木。 中国远古时代的大量历史传说,如《大 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造人》 等等,尽管其真实性受到质疑,但其中 包含的史学元素却光彩夺目。
(2)类书、丛书的编修达到了高潮。明《永乐 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都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
2021/2/4
1
17
(3)清代考据学在校勘古籍,考证史实 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 要的著作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 翼《廿二史札记》等。
(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数量 之多、范围之广,为前代所不及。
(5)史评史论在明清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以清代章学城的《文史通义》成就最大。
2021/2/4
1
18
(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 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 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 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 《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 “清通” 等。 (《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 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史》。
2021/2/4
1
4
最早的历史典籍
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尚书》中记载 了殷、商王朝的大事,是中国最早的文 献总集,是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
《诗经》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如 《绵》、《公刘》等反映了周王朝某些 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视为汉 族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 周部族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 料。
《史记》与中国传统文化

《史记》与中国传统文化赵璐璐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品读与欣赏的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部史学巨著——《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大家耳熟能的一部中国古代名著,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中国的史学史和文学史两个方面给予了《史记》极高的评价。
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一下《史记》与中国传统文化。
看一看《史记》这部书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究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样的特色。
一、司马迁的生平其实《史记》这部书大家都会非常熟悉,它的作者是中国西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我们要了解《史记》这部书,当然就要先了解司马迁这个作者他的一生,他的思想也对《史记》的成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现在先来谈一谈司马迁这个人的生平。
司马迁字子长,他出生在汉景帝的中元五年(公元前的145年),他是当时汉代左冯翊夏阳人,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附近。
那么,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学世家,他的父亲名叫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汉朝的太史令,太史令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掌管当时图书的保管、史籍的修著和编撰、天文历法等等。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史方面的训练。
年十岁,司马迁就可以诵古文。
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父亲司马谈认为,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于是父亲司马谈就要求司马迁离开家乡,出去远游,来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一看,当时整个汉王朝的统治情况,并可以寻访许多的历史遗迹。
因此,司马迁在20岁这一年离开了家,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涯,在司马迁整个游学的过程中,他遍访了祖国大江南北的许多古迹,并且有幸知道的许多地方上的史料,见到了许多秦汉之际历史的亲历者,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也得到了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应该说,这都为以后司马迁写作《史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司马迁在结束游历之后,回到家中,但是不久司马谈因为病重去世了。
于是司马迁在经过三年的守孝之后,就继承了父亲司马谈的职位,在汉武帝的元封三年(公元前的108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担任汉武帝的太史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
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儒学精神观照下的中国古代史学
▶ 《春秋》及《春秋左氏传》本身就属于 儒家的经传。 《 春秋》及《左传》通过对史实的记叙成 功地使儒家政治观点得以表达。
▶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要“稽 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治史态度与孔子 一脉相承。
(二)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古代史学家注重通过写史以“立德”, 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品行 修养。
巢氏、神农氏、仓颉、 后稷 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
(二) 夏商时期
◆ 甲骨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 字。
◆ 《尚书》保存了虞、夏、商、 周四朝政治活动的直接文献与史 事。
(三)春秋时期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孔子开创了私人撰史之风。
史学
“史学” 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 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 的科学 。
中国古代“史学”主要是历史的 记载和编纂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辑要
一、先秦时期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应当 是: (一)上古神话传说 如: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始祖神话: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 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
二、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内容
如:《二十四史》囊括了上至传说中的黄 帝,下迄明末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其中 记载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氏族公社制、 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阶段。
• 《二十四史》记事久远,前后衔接,自成 系统,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 军事、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以及 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
▶ 明末清初的“浙东学派”:
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章学诚 :《文史通义》、《校雠通义》 全祖望: 以十年之力续成的黄宗羲未完 成的《宋元学案》》等。
▶清代考据派 钱大昕 《二十二史考异》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赵翼 《二十二史劄记》
▶ 清代的官修正史是 《明史》
张廷玉、万斯同等奉敕 而撰。
三、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史书形式
(一)编年体史书
其特点是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年 月顺序记叙历史。
(二)纪传体史书
是一种由本纪、表、书、世家和 列传“五体” 综合而成的编写体 例,其中纪和传是主体。
“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宋书》、 《南齐书》、《梁书》、《陈书》、 《魏书》、《北齐书》、《周书》、 《隋书》、《南史》、 《北史》、
中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史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 私家修史之风盛行。
☛ 《后汉书》、《三国 志》、《宋书》、《南齐 书》、《魏书》成书于此 期。
(二)隋唐五代
中国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 官修史书制度确立和完善。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重史 鉴,开始正式设馆 修史,并建立了一 套完备的的修史组 织结构。
☛ 六部官修史书:
《晋书》、《梁书》、《陈 书》、《北齐书》、《周 书》、《隋书》
☛李延寿 :《南史》、《北 史》
♦ 刘知己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系统的史评类专著。
♦ 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 门记述典章制度的史学专著。
五代
刘昫 等撰写的《唐书》最 有价值。
(三)宋元时代
主要成就在通史。出现了 三部著名的通史著作:
(四)评论体史书
这种史书主要评论史事或史书,具有 理论总结的性质。
唐代 刘知几 的《史通》对史书编撰 的体例、书法、史料、行文和史家 修养、史学准则、史学史、史学流 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五)典志体史书
是专门记录典章制度的史书。 唐代 杜佑《通典》 南宋 郑樵的《通志》 元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1、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郑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志》 3、马端临《文献通考》 (元代)
☛ 元代修成《宋史》、 《辽史》、《金史》。
宋元时期别史、杂史、 野史、地理志也蔚为大观。
四、明清时期的史学
史集巨著继续出现。
▶ 明代最大的一部史书是《元史》。 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
亡的历史。
▶ 明代私人修史之风很盛。 方志、稗史、掌故空前增多。 经济史十分繁富。
(一)以史为鉴,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对历朝历代的治乱兴亡都特别注重总 结其经验教训。
如: ☛东汉荀悦提出“君子有三鉴:鉴乎人,
鉴乎前,鉴乎镜”。
☛ 唐代 魏征主持修史,更明确提出 “取鉴于亡国”。
☛ 宋神宗为司马光所作史书赐名为 《资治通鉴》,也是认为此书能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二十四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 五代史》、《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金 史》、《元史》、《明史》。
加上《新元史》和《清史稿》又 有“二十六史”之称。
(三)纪事本末体史书 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其首创者为南宋 袁枢。 明清两代,仿效此体之作颇多。
袁枢《通鉴记事本末》
▶ 魏源 《海国图志》 (地理志),是中国历 史上国人认识西方的第 一部系统著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
一、拥有众多的史家和丰富的遗产
《四库全书》“史部”就有15类,共收 入历史文献约520部,2100卷。
《总目提要》著录存目约1120部,12400卷。
两项合计,1640部,33400卷。再加上 未著录的以及乾隆朝之后200年的历史 著述,是一笔庞大的历史遗产。
▶ 东汉 班固的《汉书》独尊儒 家与“六经”。
“二十四史” 都以儒家经典的义 理作为是非的标准和遵奉的原则。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其他
历朝历代官修或私修的各种体例的 史书,基本上都是循着儒学思想轨 道来治史的。
▶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的“六经皆史” 可以说是切中要旨之说。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战国时期
最具代表性的史书是
《左传》、《国语》、 《战国策》
二、秦汉时期的史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 迄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共 三千年左右。
♦《汉书》首创了断代史 的典范。
后世官修的纪传体断代 史,几乎都以《汉书》为 依据。
三、魏晋南北朝—宋元时期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