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遭到破坏的案例

中华文化遭到破坏的案例

中华文化遭到破坏的案例
1. 文物被盗窃:许多珍贵的中华文物,如青铜器、陶瓷、书画等,经常受到盗窃和贩卖的威胁。

这些文物的流失破坏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存。

2. 历史建筑被拆除:由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许多历史建筑物被拆除或改建,导致中华文化遗址的损毁。

这些建筑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破坏使得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逐渐丧失。

3. 文化节日商业化:一些传统的中华文化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被商业化和娱乐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传统习俗、风味美食等被替代或忽视,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变得肤浅。

4. 学生课业繁重: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导致学生缺乏时间和机会来了解和研习中华文化。

这种现象使得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5. 广告营销的文化污染:许多广告营销活动无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甚至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歪曲和嘲讽。

这种商业广告的文化污染,削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思索:这些案例只是中华文化遭到破坏的一小部分例子,实际上中华文化的破坏因素还有很多。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文化保护和教育,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责任。

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例子

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例子

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例子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文化传统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些传统包括民间艺术、节日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它们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文化传统不再受到重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这一传统节日,粽子的制作和赛龙舟的活动也逐渐减少,导致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

另一个例子是印度的传统手工艺——手工纺织。

在印度,手工纺织是一个古老
而独特的传统工艺,通过手工编织细致的图案和色彩,展现了印度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人转而选择机器纺织品,导致手工纺织工艺逐渐式微。

许多传统的纺织工匠也面临失业和文化传统失传的困境。

这些例子都反映了一个现实,文化传统正逐渐被人们遗忘。

然而,我们不能让
这些宝贵的传统就此消失。

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文化传统得以永续,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清单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可见。

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忠孝仁义信礼智勇】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

“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

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

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任侠之气】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

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

遗失的传统

遗失的传统

遗失的传统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种民族的精神符号,也是连接今昔的纽带。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许多传统文化被人们所遗忘,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技艺和手艺逐渐失传。

曾经代代相传的手工艺人们,因为生计压力和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渐渐放弃了传统手艺。

比如,中国的传统工艺“扎染”,“丝绸织造”等,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这些工艺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凝结了民族智慧和历史痕迹的结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宝贵的传统都在悄然离我们远去。

另一方面,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速,生活压力大,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新奇和时尚,忽略了那些包含着智慧和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这种对传统的渐行渐远,导致了许多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瑰宝,值得被尊重、被保护、被传承。

我们不能让那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就此消失,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只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

可以通过学习书籍、参加传统文化活动、走进博物馆等方式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同时,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遗失的传统不能被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被重新唤起,被重新传颂。

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只有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光芒,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和强大。

传统文化不应是过眼云烟,而应该是永恒的记忆。

遗失的传统 寻找中秋丢失的习俗和故事

 遗失的传统 寻找中秋丢失的习俗和故事

遗失的传统寻找中秋丢失的习俗和故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列,也被誉为“月亮节”或“团圆节”。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许多中秋节的习俗和故事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本文将探讨中秋节遗失的传统,并寻找中秋节丢失的习俗和故事,以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

一、习俗的丢失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曾经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变迁,许多传统习俗逐渐被忽视和遗失。

比如,烧香拜月、悬挂灯笼、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在现代都难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些传统习俗的遗失不仅影响了中秋节的庆祝氛围,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淡化。

二、寻找传统习俗为了寻找中秋节丢失的习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文献和古籍的研究,寻找习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

比如,查阅古代诗词、历史记录和民俗资料,可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起源和变化。

其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中秋节习俗,比如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这些地方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也有新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采访老一辈的长辈或乡亲,听取他们的回忆和故事,从中了解到中秋节习俗的一些珍贵信息。

三、传统故事的失落除了习俗的遗失,中秋节的传统故事也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中秋节有许多传统的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玉兔捣药等,它们既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这些故事在现代社会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人对这些故事已经不甚了解。

这不仅导致文化传承的中断,也令人们失去了感受中秋节独特魅力的机会。

四、寻觅传统故事为了寻找中秋节丢失的传统故事,我们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和资源。

首先,我们可以进行文学研究和读书交流,通过查阅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和传统戏剧,了解中秋节故事的内容和演绎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寻找中秋节故事和文化的相关资讯。

同时,我们也可以参加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与他人分享和传承传统故事。

我国文物流失的故事

我国文物流失的故事

我国文物流失的故事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物。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瑰宝。

然而,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文物却因为各种原因,流失到了海外。

北京的圆明园,曾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瑰宝。

它集结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富丽堂皇,精美绝伦。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将圆明园付之一炬,这座壮丽的园林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

那些被抢夺的珍宝,如今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外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再比如敦煌的壁画。

这些壁画是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价值无法估量。

然而,因为清政府的无能和贪婪,许多壁画被割让给了外国探险家,如今流散在世界的各个博物馆。

那些未曾被带走的壁画,也在战乱和政治动荡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还有西安的秦始皇陵。

这座规模宏大的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代表。

然而,由于技术原因和政治动荡,秦始皇陵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掘和保护。

而如今,这座陵墓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盗墓贼的破坏和非法挖掘。

这些文物的流失,无疑是我们民族的一大遗憾。

它们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瑰宝。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我们的疏忽,它们如今却远离故土,流失在海外。

这是我们无法原谅的错误,也是我们无法弥补的遗憾。

然而,我们不能沉溺于遗憾之中。

我们要做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好剩下的文物。

我们要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加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追回流失在海外的文物,让它们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我国的文物而奋斗!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领略到华夏文明的辉煌与伟大!。

被遗忘的角落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优秀篇)

被遗忘的角落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优秀篇)

被遗忘的角落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优秀篇)篇一: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起香道,估计十有八九不知其然,或者联想到上香拜佛。

其实,香道是古代中国的标签,正如茶道,但也快被日本注册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了。

古代我国,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但如今茶道与插花,已成为隔邻日本的国粹,而香道这门极纯粹、极高雅的中国艺术也快被日本注册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了,而彻底烟消云散了。

古人所言,“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

”讲的正是,居于斗室之间,燃起一壶名香,再挂上一副山水佳画,便有一日神游天下山水,而无脚足之劳的悠然之意。

中国人用香大约起源于秦汉,那时以汤沐香,净身与净手在上层贵族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很普遍的事。

到了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更是熏香文化大行其道,更繁衍出覆手香囊之类的物品。

接着到了盛唐,熏香已经很普遍了,此时方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

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精神层面着力倡导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

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而今天,国人说到熏香第一想到的却是佛寺禅院里已经变的有些畸形的装神弄鬼的上香了,作为外来宗教,佛门无疑自汉魏两晋以其需要变相继承的熏香,然而究其实质早已没有了那种文化沉淀与精髓。

相比较与隔海的东瀛,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特别是清嘉道以降,由于战乱频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这炉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

篇二: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直流传至今,被世世代代后辈子孙所牢记,其影响岂止千年。

丢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丢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下面就谈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我见.这些都是笔者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当的地方,还请指正.1.中国人不怎么吃牛肉,因为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牛是人们耕作的劳动帮手,因此人们会觉得把牛杀了吃牛肉是间很残忍的事情,所以中国人很少吃牛肉.2.文化是茶垢是几十年的沉淀.物以稀为贵.中国的历史文化太长了,所以人们就不注重了.反而在韩国,就非常的注重文化和传统的东西.前一段时间韩国一个有600年历史的建筑被烧了,人们抱头痛哭,甚至为了没保护好文物古迹而跪下表示怜惜.我想,这就是中国和韩国文化尊重的区别.3.中国的食文化历史悠久,遍布世界的唐人街,最多见到的就是美食店.而我们知道韩国的主要是韩剧,歌曲服饰等一些比较时尚的东西.而日本呢,则是电玩产品了.4.到西安旅游的最多的是日本人,他们最喜欢去的就是唐朝的碑林.而西安的拓本,也主要是日本人买去的.日本人很注重文化.而韩国的本国易事更强,他们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都会教导他们的孩子,外国的产品质量不好,要选择韩国本国的产品.而且他们的文化继承意识非常强,甚至把端午节申请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记得我们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时候总会插一些爱草在我们的门上,用粽子叶子煮水洗澡,并包粽子吃,那可叫热闹的节日啊,非常热闹!5.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谈到法国,我们很容易想到法国的阶层社会,法国在大革命以前阶级意识是非常强的,下流社会的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到上层社会.但是法国大革命之后,阶层社会不复存在,人们公平起来了.而日本也是个非常爱学习借鉴的国家,在明治维新之前,他们认为中国是最好的最强大最繁荣的,所以一切都模仿中国.但是明治维新的时候,他们把日本中国化改为日本西方化,什么都向西方学习,甚至厕所的建设,都是直接抄袭欧美国家的.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文化小国转变成一个工业化的国家.6.德国人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二战后,德国人都很平静的整理破损的家园,而不像其他的很多国家的撕心裂肺活着骚乱,我想,德国是一个坚韧有希望,一个坚定毅力的民族.7.西方人无论走远到哪里,都会带着全家人的影集,很自豪的想朋友们一一介绍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们把家人时刻都放在心中.而且这是西方人的共性,尤其是在感恩节,这一点体现的更为生动.我想,他们是把自己的家人真正的放在心上,这是西方人共同的东西,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8.余秋雨说,文化是一中精神价值,以及与此相呼应的生活方式,它最终成果是一中集体人格.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要多看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提高文化修养.9.用心.一个寺庙里,一个小和尚在敲钟,老和尚觉得他敲的非常非常的好,就问他有什么秘诀吗?小和尚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啊,我只是用心去敲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

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

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

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

“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着,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

“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

“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

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着。

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

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

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

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

”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

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

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

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

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

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

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

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

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

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

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

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

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中国传统文化将流失来源:新华社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

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

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见图)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

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

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

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

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

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

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

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在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对“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响”一题,50%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有40%的同学认为“有作用”。

对“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的同学选择了“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得到,可以对于传统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居然有%的“不感兴趣”,%的人认为可以去看看,还有%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

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的大学生“偶尔翻阅”,%的学生“敬而远之”,%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的同学“爱不释手”。

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一份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到小学生的手中,结果更是让人担忧。

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

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

仅25%的人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

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如此西洋化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享誉海外,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了解的知识。

教师们要教育小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应该有意识的多看传统文化书籍,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营养。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再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