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超越自我的事例古代
古代自强不息的故事

《王献之依缸习字》: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学习经历。
王献之从小就喜欢书法,但是他的大嫂不支持他,不给他织布做饭,还经常嘲笑他。
王献之不气馁,不计前嫌,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
他家有一个大水缸,他就用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绑在水缸上,每当他读书困倦时,头一低,就会被绳子拉扯,疼痛使他清醒,继续读书。
他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师,创作了《兰亭集序》等名作,被称为“书圣”。
《司马迁写出名传万古的《史记》》:这个故事讲述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创作经历。
司马迁是汉武帝的太史令,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编撰《史记》,想要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他为了维护朋友李陵的名誉,上书为他辩护,结果被汉武帝判处了宫刑,身受屈辱。
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忍辱负重,发愤著史,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书。
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学之祖”。
《苏秦刺股勤学》: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苏秦的学习经历。
苏秦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学生,他想要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为六国抗秦。
他先后向十几位老师求学,但是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他不灰心,继续寻找名师,终于找到了张仪的师傅郭开。
郭开看中了他的才华和毅力,收他为徒,教他合纵与连横的奥秘。
苏秦学成后,辅佐六国反秦,佩戴了六国的相印,成为了一代风云人物。
《陆羽弃佛从文》:这个故事讲述了唐朝著名学者陆羽的求学经历。
陆羽从小是一个孤儿,被一位禅师收养,住在寺庙里。
陆羽虽然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读诗书。
他渴望下山求学,但是禅师不同意,认为他应该修行成佛。
禅师为了考验他,让他学习冲茶。
陆羽不得已,只好学习茶艺。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教会了他冲茶的技巧,还教会了他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陆羽终于冲出了一杯苦丁茶,禅师喝了后,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请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古代改变思维定式的事例

古代改变思维定式的事例今天我要给你们讲几个古代人改变思维定式的有趣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宋国。
那时候的人们有个思维定式,觉得种田就只能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一步也不能差。
可是有一个农夫他就不一样。
他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特别慢,心里很着急。
按照大家一贯的想法,只能慢慢等禾苗自己长大呀。
但是这个农夫可不想这么干,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跑到田里,把每一棵禾苗都往上拔了拔,想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
结果呢,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这个农夫很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其实是想要打破那种只能慢慢等待的思维定式,只是他用错了方法。
再来说说曹冲称象的故事吧。
在那个时候,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可太难了。
大人们的思维定式就是称东西得用秤,可是哪有那么大的秤能称大象呢?大家都愁眉苦脸的。
这时候曹冲站了出来,他才几岁呀,但是他的小脑袋可机灵了。
他想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在船舷上做个记号。
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记号的地方为止。
最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的重量,不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嘛。
曹冲就没有被那种必须用秤称东西的思维定式给困住,他想到了这么巧妙的办法。
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司马光砸缸。
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其他小朋友的思维定式就是要把人从缸里拉出来,可是水缸又高又大,他们根本做不到。
这时候司马光可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干着急,他看到旁边有块大石头,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石头砸向水缸。
“哗啦”一声,水缸破了,水就流了出来,小朋友也就得救了。
司马光打破了常规的救人思维,他没有局限于把人从缸里弄出来,而是想到了让水离开人。
这些古代的故事告诉我们呀,有时候大家都觉得应该这样做的事情,不一定就只能这样做。
我们不能被那些固定的想法把脑袋给困住了。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像曹冲、司马光那样,开动小脑筋,说不定就能想出特别棒的办法来呢。
我们也要学会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呀。
古代名人奋斗的励志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古代名人奋斗的励志故事1、车胤囊萤照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们,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们。
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2、司马光警枕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3、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4、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们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5、华佗拜师学艺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比西方的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
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6、柳公权戒骄成名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们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们,竟然发现老人们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
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5篇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5篇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屈原1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
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
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
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
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
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
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
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
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可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
”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
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2车胤囊萤夜读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名人故事超越自我的突破

名人故事超越自我的突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突破,成为了后世瞩目的人物。
这些名人的故事超越了个人成就,呈现出了一种无穷的魅力和启迪。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位名人的故事,探讨他们是如何通过超越自我的突破来成就非凡的。
一、爱因斯坦:穷困之中探索宇宙奥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颠覆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然而,他的早年并不顺遂。
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代,就读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但他无法忍受传统的学校教育,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他辍学并通过自学研究物理,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在青年时期曾多次遭遇困境,但他从未因此而气馁。
他坚信自己的想法,并坚持不懈地探索物理学的奥秘。
最终,他成功地发展出了独特的相对论理论,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贝多芬:聋哑之中创造音乐精神路德维希·贝多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流传千古。
然而,贝多芬的聋哑成为了他的巨大障碍。
在他37岁时,他几乎完全失去了听力,并且在之后的生活中逐渐变得孤僻和痛苦。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被他的残疾击倒。
相反,他通过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对音乐的热爱,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世人喜爱的作品,如《命运交响曲》和《月光奏鸣曲》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马丁·路德·金:平等之路的奋斗者马丁·路德·金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权运动领袖之一。
他秉持着非暴力抗争的原则,为黑人争取平等权益而奋斗。
然而,他的抗争并不顺利,他多次遭遇威胁、暴力和监禁。
然而,马丁·路德·金对平等的信念使他能够超越个人的困境。
他在抗议示威和演讲中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鼓舞了大量的民众。
最终,他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美国政府通过了《公民权利法案》和《选民权法案》,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
四、周恩来:坚定信仰的伟大领袖周恩来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破常规超越自我的事例古代
事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膑就是一个例子。
大将军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就是因为孙膑善于观察,勇于打破常规,让大将军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结果反败为胜。
是呀,创新,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只要你打破了常规,别人所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的一生将会永远改变。
高斯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计算着,白天夜晚从不懈怠,没错,当其中一扇窗子关闭时,另一扇窗子将会开启。
只要你肯去做,去创新,去打破常规,你就能像高斯、阿基米德一样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事例(二)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9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
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那是1590年的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一些,是实心的,另一个轻一些,是空心的。
伽利略站在比萨
斜塔上面,望着塔下。
塔下面站满了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不会有错的!”但伽利略毫不理会。
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
”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伽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其实,这个实验人人都会做到,但为什么别人不去做,甚至反对这样做呢?那是因为他们对创新思维产生了严重的惰性。
可见,只有打破陈旧,才能创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