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的演变规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和趋势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几所高校材料学科的具体实例,综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进程,讨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展望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历程,趋势Abstract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several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discipline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 the prospect of this subject in the future were prospected.Keyword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velopment process,trend1 引言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
80年代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对新材料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也促进了当代材料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在,材料学科及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国内外许多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材料科学”这个名词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美国政府及科技界为之震惊,并认识到先进材料对于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从此,“材料科学”这一名词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汽机,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使钢铁 工业迅速增长。钢铁材料的大量使用,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从而带动了金属材料学科(即金相学)的迅速发展。第 二次工业革命是以能源(石油)的开发和应用为突破口的,使 汽车、飞机及其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材料的开发和应 用,如高性能合金钢和高性能铝合金等,是这次工业革命的基 础。制造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合金钢的优异性能 完美地展现出来;航空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铝合金、钛合金、 镍基高温合金以及耐高温结构陶瓷的研究与开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引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主要涉及物理学、化学、计算
科学、工程学和材料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涵盖了金属材料 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 料物理和材料化学等二级学科专业,它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 构、合成与制备、性质及使用性能、测试与表征等四个基本要 素及其相互关系与制约规律的一门科学。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中 基本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应具有动态的观念,基本要素的相互关 系与制约规律应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不同的设计和应用阶段进 行阐述和控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着重于研究原子的类型及所 观察尺度范围内原子的相互作用及排列组合规律;材料的合成 与制备则是利用原子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创造一定的外部条 件,使原子(原子团)分子按特定的排列组合形成所需性质与 使用性能的材料的过程;对材料性能的测试和对其结构表征的 计算,并最终实现按照预定性能设计材料和制备材料,构成了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金属、无 机非金属和高分子等传统的结构材料,而且包含了具有众多特 殊性能和用途的功能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材料科学与工 程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高技术产品的智能化与微型化,从 而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现代生活、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反过 来,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又极大地推动着材料学科的发展。整 体看来,材料学科正朝着大材料的方向和与信息、能源、生物 医学、交通、航空航天、建筑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支撑工业生产与工业技术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有关材料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
本专业始于1994年,由原成都理工大学测试分析研究中心、非金属矿物原料研究所、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合并组建,是我校较早创办的集教学、科研、分析测试三位一体的非地学类专业系之一。
现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本专业是四川省省级特色本科专业,《四川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工程》省级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学学科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
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点。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受到较系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在半导体材料与元器件、建材、机械、电子信息、冶金、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船舶、能源、环保、石油、化工、军工、矿产资源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受到材料合成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掌握分析和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问题的基本技能。
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该模式旨在融合教学与研究,通过跨学科的教学体系和有效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应对新时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需求。
首先,该模式强调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材料类专业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将课程设置为与时俱进的前沿科研内容,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开设课程如材料工程设计、材料物理实验、科研方法与技巧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该模式倡导跨学科的教学体系。
在材料类专业的培养中,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材料科学与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开设跨学科的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协同创新。
第三,该模式注重科研实践的环节。
开设科研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如企业合作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科研工作,锻炼研究设计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创业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最后,该模式强调全方位的素质培养。
作为创新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卓越的综合素质。
因此,该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公共管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新时代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该模式通过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跨学科的教学体系,科研实践的环节以及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专业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和系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良好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1. 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具有分析、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正确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合理有效解决方案。
3. 具有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设计和开发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设计、开发环节体现创新意识,并遵从职业伦理、健康、安全、环境以及法律、文化等规范与要求。
4. 具有较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实验与工程研究能力,能够基于材料科学基本原理设计、实施实验,分析、解释实验数据。
5. 掌握材料领域相关模拟与计算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对复杂工程和实践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
6. 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新材料体系的能力。
7. 了解与材料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客观认识材料科学与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8.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履行社会责任。
9. 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0. 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11. 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自然科学知识、机械电子基础知识及经济与管理知识,理解并掌握其方法,并能够应用。
12. 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以及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规范与要求A 知识构架A1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所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新材料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

新材料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材料产业正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材料涵盖了诸如智能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需要高素质的工学人才来推进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基础上,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
一、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市场需求是推动新材料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企业人才招聘的主要依据。
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应该紧密关注市场需求,提前锁定企业的用人需求,将企业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以达到优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例如,针对某项新材料市场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学校可以在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调整,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学习资源和相关技能培养。
另外,还可以引入企业导师,将企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材料研发领域,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基于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例如,可以在学生的实验课程中增加实际案例分析和模拟仿真实验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材料的产生过程,以及新材料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及操作方法。
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材料研发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工学、理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
因此,建立跨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设材料化学、机械制造、微电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将有机融合在新材料研发中的案例中,通过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跨学科领域的融合。
四、“企业+学校”模式联合培养企业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企业需要更好地与高校协作,来打破学校的固有桎梏,释放人才培养更积极的活力。
例如,企业可以在学校里设立研究院,为学生保留实习工作机会,同时,学生们可以从企业专业的技术人员中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

Ke od : a n t nn de; a r ssi c n n ne n ;ce sy yw rs t etr i mo l m e a c neadeg er g hmir l a g i ti l e i i t
系和共性 。复合 材料 、陶瓷材 料、功能 材料等 新材 料 的出
材 料 科 学 与工 程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的改革 研 究
张 为 , 白书欣 ,吴文健 ,江 大 志
( 国防科 学技术大学 航天 与材料工程 学院,湖 南 长沙 4 0 7 ) 10 3
[ 摘
要] 在分析 总结 国内外材料科 学与工程人 才培 养模式演 变规律 的基础 上,结合 国防科 学技术 大学
Th n v to ft e Ta e a ni g M o lo a e i l i n e a d g ne rn e I no a i n o h l ntTr i n de f M t ra s Sce c n En i e i g
Z N e — u ,B I h HA G W i jn A u—x ,WU We S i n n—in JA G D —zi J , I N a h a
材料科 学与工程学科特 点,探讨材料科 学与 工程 学科研 究生培 养方案 的改革 ,包括 改革人 才培养 模式 、优化课 程体 系、强化 实践性教 学环节 ,以培养综合素质好 、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 关键词 ] 人 才培养 ;材料科 学与工程 ;化 学 [ 中图分类号 ]G 5 6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62—87 ( 0 1 3—0 1 0 84 2 1 )0 0 8— 3
Ab t a t B s d o h a ay i n u s r c : a e n t e n l ss a d s mmay f t e a o a e t tan n d l f mae as s in e a d r o h lws f r tln r ii g mo e o t r l c e c n i e gn ei g a o d a r a n n te l h e d s i l ay c a a t r t s o DT,t e r fr o h r d ae n i e r th me a b o d a d i h i t o t i cpi r h r ce si NU n n g f h n i c f h e m t e g a u t o f fse n ln i ic s e , i cu n h f r o ae t t i ig mo e , o t z t n o e c r c l m y tm d o tr g pa s d s u s d n l d g t e r o m t n r n n d l p mia o t u r u u s se a i i e f l a i i f h i n e n oc me t p a t l t c i g sa e o a o c i t e s t e tl n s w t g o o r e sv u l y a d c e t r if re n r ci a a h n t g s s s t ut ae v r ai ae t i o d c mp h n ie q a t n r ai e f o c e l v l h e i v a it. bl y i
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从传统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到后来的服务社会,现在又提出了教育具有传承文明、创造文明的使命,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态势锐不可挡。
在21世纪,大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将更为紧密,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链、成果链、人才链也将成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
从我国材料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遵循着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科学发展普遍规律,也体现了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决定了材料学科专业结构的特点综观不同时期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特点不难发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见表1。
表1 材料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工程人才极其缺乏,为培养毕业后能够立即到国营工业领域担任设计、施工、运行等事业性工作的工科人才,按照苏联的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我国的材料科学技术人才被分割在十几个专业内培养,但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从招生到分配均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培养的学生多能在对口行业(或工种)工作并能较快适应岗位。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高新技术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面对国外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方式逐渐暴露出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且不合理,学生知识面窄等弊端。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工作,都深深地打上“专业出生的烙印”,造成了较强的“门户”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几大材料之间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
各种新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借鉴,材料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的演变规律1. 欧美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工业的迅猛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与专门人才,17世纪中叶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之后又在大学设立工程学科,大大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865年,美国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 (后归Michigan大学)、Columbia 大学、Carnigie-Mellon 大学建立第一批矿冶系。
1865—1870年,英国Sheffield 大学、Birmingham 大学、Emperical mining college 学院开始设立矿冶系,分别侧重于炼钢、铸铁、冶炼工艺安排教学。
20世纪前半叶,美国材料学科教育主要在冶金系,以金属材料为主。
20世纪40年代后非金属材料有了新的发展,1945年晶体管的出现,半导体材料异军突起。
为适应新材料发展需要,1955—1956年,Birmingham大学教授Raynor 把该校原来的理论冶金系(物理冶金)与工业冶金系(化学冶金及冶金加工)合并,组建并更名为冶金与材料系,同时,Cambridge大学教授Cottrell 把该校冶金系改名为材料与冶金系。
并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广泛材料”基础理论及非金属材料课程。
60—70年代,原设置冶金系的大学逐步将系名更改为材料系或冶金与材料系。
80年代,美国大学相应系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而命名(材料科学与工程)。
历史上看,材料系多由冶金系演变而来。
60年代之后随着非金属材料发展,化学化工系也部分转向材料。
据统计,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均以冶金材料系命名,美国90所安排材料教学计划的高校中有36所设置了冶金系或材料冶金系,有6所为化工与材料系。
2. 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规格的演变中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起始于部分高校的采矿系、矿冶系等,已有几十到上百年的历史,其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历史阶段。
(1)1949年以前在若干大学设置了矿冶学科,开创了我国现代材料教育的先河。
中国近代大学材料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现代意义上中国最早的大学——北洋西学学堂的矿冶学科。
北洋西学学堂于1895年创建,并在其工科中设置了采矿系,开创了中国高等材料教育的历史篇章。
之后,国立唐山工学院(1905)、东北大学(1912)、武汉大学(1913)、国立贵州大学(1941)等院校相继设置矿冶系。
1946年,国立清华大学从西南联合大学回北京复校后,在工学院中又增设了化学工程系,把材料学科教育扩宽到非金属领域。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材料教育主要是培养矿冶人才,这一时期材料学科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不划分专业,教学内容包括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内容,是一种宽领域培养模式,许多材料界前辈专家就是在这种宽口径学科背景下走出校门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为我国的材料科技、教育和材料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1949—1966年间依照苏联模式进行院校调整,建立和发展了较完整的材料高等教育体系,造就了一支宏大的材料学科队伍。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下半年和1955年分别在全国范围对原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1951年将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的冶金系调到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以加强其金属材料学的教学规模。
1952年4月,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分部)、北京工业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山西大学等五所院校的矿冶和材料系为基础创建了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创建后的北京钢铁学院增设了金相、轧钢、金属材料热处理、腐蚀与防护等材料专业;同年,将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的矿冶工程系,中山大学地质系以及南昌大学的采矿科调整出来在长沙成立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工业大学),并相继增设了有色金属冶金及热处理、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压力加工、粉末冶金物化等材料专业;院系调整后新成立的北京航空航天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设了高分子材料(含复合材料)等专业。
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和中南矿冶学院成为当时全国为冶金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三所重要工科大学。
按照苏联的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我国的材料科学技术人才被分割在十几个专业内培养,分属于冶金、机械、化工等系。
仅金属材料就被细分为冶金物理化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焊接、压力加工、金属腐蚀与防护、粉末冶金、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专业。
由于吸收了当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苏联科学技术知识和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多能在对口行业(或工种)工作并能较快适应岗位等原因,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建国后至1966年“文革”开始为止,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规模有很大发展。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且不合理,学生知识面狭窄等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正当材料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领域形成,欧、美诸国纷纷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却受到“十年动乱”冲击而处于停滞状态,从而拉大了与当代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距离。
(3)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材料教育在苏联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某些局部开始学习欧美,但尚无突破性进展。
自1978年起,我国逐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加速发展材料科学技术工作的同时,随着对欧美诸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的了解,也开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的进程。
面对国际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高新技术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面对国外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模式与内容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清醒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几大材料之间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
复合材料、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等新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快速推广,都使各方面的创新更加强调基础及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实际上,各类学科越来越相互交叉、渗透、借鉴和移植,从应用上来说,越来越大规模的相互替用、组合已成为客观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大学率先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此后,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或相近名称)系,十几年来参与改革的院校逐渐增多。
在此期间,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在原设置专业基础上扩充内容(如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教学中补充非金属工程材料内容,增加功能材料内容等);试办新专业,如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物理、热加工等专业,总体上体现了逐步打破原专业设置界限、加强专业间的渗透与联系的改革趋势。
在此过程中,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经验,但在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尚未有根本性突破。
(4)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家面向21世纪进行专业调整以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针的指引下,原国家教委对中国高等学校材料类本科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探索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材料教育培养模式开创了新的局面。
(5)从2000年开始,国家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将毕业生分配推入了人才市场。
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要求学校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必须服从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服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
因而,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成了保证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主要条件,也成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针对变化了的情况。
1997年至1999年,教育部对现有专业进行了第四次大规模修订,这次修订的宗旨是,改革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过窄,有的专业名称欠科学规范,门类之间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
本着科学、规范、拓宽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成功经验,由行业划分专业向以学科划分专业过渡。
新的专业目录由504个减少到232个。
将矿物岩石材料归并为材料物理,将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归并为冶金工程,将金属压力加工、粉未冶金、腐蚀与防护、焊接工艺及设备、以及部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复合材料、塑性或塑性工艺及设备归并为金属材料工程,将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以及部分复合材料归并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将部分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化学归并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此外在导引性目录中,又将归并后的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归并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1年,教育部按照新的本科专业目录组建了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并按二级学科设置了材料化学与物理、金属材料及冶金、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四个分委员会。
专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整和整合,为按学科基础培养材料类专业人才、加强教学交流、实施宏观调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规格的发展趋势整个20世纪,国外高等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高校的办学模式由受一国的影响转向受多国影响。
20世纪后半叶,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众化、民主化、多样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共同趋势,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世界性潮流,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必将呈现出上述特征,这是毫无疑问的。
当前本科教育国际主流趋向:研究型或重点大学把广博教育放在首位培养本科生,专业培养放在次要位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整体,有宽广的面向“所有材料”及材料四要素整体的特点,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当前材料发展的总体趋势,注意加强本科生关于材料的现代基础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和视野。
当前,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招生专业及招生规模发生了变化1994年,我国有144所高校设有材料类专业,涵盖的专业有硅酸盐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钢铁冶金、有色冶金、粉末冶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腐蚀与防护、水泥、玻璃、陶瓷、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工、塑料工程、橡胶工程、化学纤维、复合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20余个。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上述20余个专业合并为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6个专业,同时在引导性专业目录中提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下表列举了我国高校1994年、2003年材料类专业招生情况。
1994年、2003年我国高校材料类专业招生情况比较特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增加幅度很大。
1994年、2003年我国高校材料类专业招生情况比较1994年2003年冶金工程类24所24所金属材料工程类76所64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类53所64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类42所98所复合材料9所6所材料科学与工程23所80所材料化学90所材料物理58所我国高校2003年材料类专业招生达20300人,在校人数达73300人,其中冶金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分别为990、3220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500、10185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560、9049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950、19210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分别为5670、19358人,材料化学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230、5826人,材料物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420、42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