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商鞅南门立木-作文

合集下载

【作文】商鞅南门立木

【作文】商鞅南门立木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
当时有一个名叫商鞅的卫国人,因为在自己的国家受不到国君的重用,便来到了秦国。因为商鞅非常有才华,秦孝公便把变法的事情交给了商鞅,商鞅心想:我不是秦国的人,加之历代国君皆改革未果,百姓们肯定不会相信我的话,更不会按照我颁布的法令去执行,我得想个办法让他们相信我才是。于是,在某一天里,老百姓惊奇地发现南门前立着一个三丈高的大柱子,旁边还贴着商鞅的文书,说只要有人能将这个柱子扛着从城南绕到城北,便赏金十两。当时的金子可是非常昂贵的,一两金子,便足够一个老百姓家里一年的开销了。老百姓们面面相觑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人愿意上前去搬动这个柱子。
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
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原来,那壮汉是商鞅派去的,他早就知道百姓们不会去搬那根柱子,便派了自己身边的人前去,真不知道那些百姓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不过,经过此事,百姓们都对商鞅十分信服,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商鞅知道自己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便在不久后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老百姓们也十分相信商鞅。最终,在商鞅的改革下,秦国开始富强起来,成为了战国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后来,甚至一统六国。版权作品,未经《碧意之时》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南门立木商鞅南门立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则著名典故,讲述了战国时期的法家大师商鞅在秦国改革中的一次突破思维和勇气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商鞅的改革思想和手段有密切关系,也是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典故被广泛流传和千古传颂的原因之一。

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而进行频繁的战争。

秦国作为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也深受这种动荡局势的影响。

商鞅作为当时的法家学派代表,被秦国王室请来进行改革,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治理能力。

商鞅的改革思想商鞅的改革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法律的统一和严格执行,二是推行以功臣身份为标准的官员选拔制度。

他认为,只有通过规范的法律制度和选拔优秀官员的方式,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商鞅的思想受到了法家学派的影响,强调以法治国,以法律约束人治的弊端。

他提出“明法制度,立威信于国内外”、“求臣子之良善,无以怨”,强调法律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人,要严厉打击腐败和不法行为。

同时,他还改革了官员的选拔制度,强调以功臣身份为标准,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科学。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发生在商鞅改革的过程中。

据说,商鞅将自己的改革成果展示给各位大臣和君主们时,他选择了南门作为演示的场所。

在南门的公堂上,商鞅立起了一根高大的木杆,上面刻着“不儒不辩不野”的字样。

这根立木象征着商鞅改革的理念和成果,也是商鞅触动世人的突破思维和勇气的象征。

当时的南门是秦国的要地,商鞅选择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改革成果,是有深意的。

南门象征着秦国的权力和威望,商鞅要通过这根立木告诉君主和大臣们,他的改革成果是真实可行的,能够带来秦国的强大和繁荣。

这根立木上的字也很有意义。

商鞅刻上“不儒不辩不野”,是为了告诉大家他的改革不受传统儒家思想、辩证学说和僧侣的束缚。

商鞅的改革可行的依据是理性和实践。

商鞅希望通过这根立木,向大家传达这样的思想和态度。

商鞅立木的意义商鞅南门立木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被后世广为传颂和讨论。

商鞅立木故事

商鞅立木故事

商鞅立木故事卫国有个名叫卫鞅(yāng)的人跑来对秦孝公说:“国家要富,必须注重农业;国家要强,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

”秦孝公觉得有理,就叫他计划改革制度。

可是,不少贵族大臣反对。

过了两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卫鞅做左庶长的官儿,改革制度全由他拿主意。

公元前359年,卫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

秦孝公看了,点头说好。

卫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出了一个命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赏他十两金子。

”看热闹的人很多,就是不相信这道命令。

卫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两。

有个发傻劲的人说:“我扛去!”他拔起那根竖着的木头,一口气儿扛到了北门。

大伙儿好像看耍猴儿似的跟在后头瞧热闹。

卫鞅立刻叫人赏了他五十两金子,表扬他相信朝廷的命令。

这件事一下子传遍都城。

不久,全国的人都知道了。

接着,卫鞅就公布了改革的第一步法令。

大致的内容有:每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

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

不告发的和罪人同样有罪,告发的.有功。

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的不能来往,不能住店。

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

贵族也一样。

杀一个敌人记功一分,升一级。

功劳大的地位高。

田地、住宅、车马、奴婢、衣服等,随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

在军事上没有立过功的人,就是有钱也不得铺张。

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bó)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为了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一根没入官府为奴婢。

弟兄到了成年就应当分家,各立门户,各交各的人头税。

不愿分家的,每个成人加倍付税。

新法令公布后,没有军功的贵族领主失去了特权。

立军功的有赏,最高的赏是封侯。

封了侯也只在封地里征收租税,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

这么一来,贵族领主制度的秦国,变成了地主制度的秦国了。

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强大了。

巨大的变化引起了贵族领主的反对。

秦孝公处罚了反对新法的大臣,把卫鞅提升为大良造。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他为秦国推行变法创立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和政策,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先驱。

其中,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就成为了关于他改革之创新和果敢的最好见证。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源于秦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其国内旧有的封建制度大大限制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为了推动改革,商鞅担任了秦国的宗伯(宰相)。

商鞅鼓励商人贩卖货物和文化交流,推广市场经济和行业专业化,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增加土地收益,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实行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商鞅还破除一切私族对政权的干涉和控制,消灭了奴隶制度和世袭制。

此时他的改革遭到了强烈的阻挠和反对,一些父老乡绅和望族开始煽动人民上街抗议,赋税也成了问题。

为了迫使人们遵守税收规定,商鞅决定采用强硬的办法,立木于南门以示威慑。

他下令在秦国最繁华的南门口立一根高高的木柱,并在上面放置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不缴税粮,这里就有人等着。

”当人们看到这个牌子,都感到惊恐。

因为他们知道,商鞅是个果敢而且手段强硬的政治家,他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来推动他的改革。

于是,人们纷纷拿出所有的税收和粮食来缴纳,这根立木在南门口屹立不倒,成了商鞅的一面独特的旗帜。

此时,商鞅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他的改革行动进一步加速和扩大,使秦国成为了一个富强强盛的强国。

商鞅南门立木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法治和刚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当法律遭到挑战时。

立木成为了人们遵循的法律符号,它的存在提醒着人们,不遵守税收规定即是违法,有违颁布法律的诺言,继而产生了不可预测的后果。

立木也体现了商鞅政治智慧的卓越,他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果敢,成功地推动了秦国的改革,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之地。

总之,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改革盛世的历程,也体现了一个人变法人士的理想和勇气。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民族不泯志的精神标志,它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独立、自强、自尊和自信。

关于商鞅诚信的作文

关于商鞅诚信的作文

关于商鞅诚信的作文嗨,朋友!今天我要跟你讲讲商鞅的诚信故事,这可太有意思啦!话说在那久远的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准备推行变法。

可这变法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老百姓们一开始都不太相信这能行得通。

商鞅心里明白,要想让变法顺利实施,首先得让老百姓相信官府说话算数。

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妙招。

一天,商鞅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还张贴出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这消息一传开,立马围过来一群人,大家都在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怎么可能?扛根木头就给十两金子?”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大叔摇摇头说。

“就是就是,哪有这么好的事儿,说不定是官府在拿咱们寻开心呢!”旁边一个年轻小伙子也跟着附和。

这时,一个胖胖的大婶凑过来,大声说道:“我看呐,咱还是别瞎凑热闹,指不定有啥陷阱等着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去试一试。

商鞅站在一旁,看着众人的反应,心里暗暗着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落山了,还是没人行动。

商鞅一咬牙,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金子。

这时候,人群中走出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挠挠头说:“我来试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万一真给赏钱呢!”大家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只见这小伙子轻松地扛起木头,大步朝着北门走去。

商鞅呢,一直在北门等着,看到小伙子扛着木头来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当即就把五十两金子赏给了他。

这一下,可把周围的人都看傻眼了。

“哎呀,早知道我也去试试了!”刚才那个大叔拍着大腿懊悔地说。

“就是啊,这官府还真说话算话!”年轻小伙子也瞪大了眼睛。

从这以后,秦国的老百姓都知道商鞅是个讲诚信的人,对他推行的变法也充满了信心。

商鞅靠着这一招,让变法得以顺利推行,秦国也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朋友,你看,商鞅的诚信多重要啊!要是咱们在生活中也能像商鞅一样讲诚信,那很多事情肯定也能顺顺利利的!。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立木的故事
秦国在秦厉共公之后,国内政局动荡,内忧外患,国力日渐削弱,秦孝公即位以后,与外求和,安定边境,与内力图扭转被动局面,任用商鞅,大刀阔斧的实行改革。

商鞅改革初期,国内人心浮动,自己人微言轻,因此在城南门立一木头,布告百姓,若有谁能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奖十金,秦国百姓议论纷纷,都觉得此事必定有怪,没有一个人相信,不愿意尝试。

后来商鞅把奖励提高到五十金,恰有一秦国男子看到布告,家人生病正好急需用钱,心想搬一下木头,如果给了就算自己走运了,如果不给也不找官府理会了。

男子便第一个上前搬了木头,商鞅直接奖励五十金于男子,一时商鞅徒木立信传遍秦国上下,老百姓人心信服,商鞅便顺势颁布了自己的改革方案。

商鞅立木建信_小学作文

商鞅立木建信_小学作文

商鞅立木建信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商鞅立木建信,感谢您的阅读!
春秋时期,秦国国内的一些法令已经不能使用了,必须改革,可是又怕修改了法令,老百姓们不相信自己。

宰相商鞅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法。

商鞅费尽心血,终于,一条妙计浮现在脑海。

他来到了国都城的南门,站在了城门上,大声的对老百姓们说:“百姓们:今天我在城门口放了三根横木,你们谁能把这三根横木从南门扛到北门,我就给他十根金条。


百姓们听了都不敢相信,议论纷纷,还十分奇怪。

有的说:“千万不要去搬,说不定那是圈套,如果他说我们在偷他的木头,那可是要杀头坐牢的。

”也有人说:“万一他是真的哪,我们不就可就发财了?”
商鞅看没有人搬,一狠心又加了40根金条。

老百姓们更是议论纷纷。

这是从人群中挤进来一个壮汉,说:“我来!”
他扛着一根木头到了北门,又搬了一根木头走在去北门的路上,途中许多百姓都对他说:“你不怕死吗?当官的有几个说话算数的,现在在途中他看不见,扔了就跑吧!”壮汉犹豫了一下,他想:“我如果半途而废的话,不就白扛了吗?就算跑也会被抓回来的,说不定商鞅大人还真能给我50根金条呢!”
商鞅为了守信用,让士兵给壮汉50根金条。

老百姓们终于相信了商鞅,商鞅就把改革的告示贴在了东南西北城门墙上。

历史故事简短300字

历史故事简短300字

历史故事简短300字1. 商鞅立木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力推行变法。

为了确保民众对他的改革方案有信心,他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策略。

他担心百姓们不会相信他的政策,于是在城南门竖起了一根高达三丈的木头,然后宣布:“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将会得到十金的赏赐。

”这个消息在民众中引起了轰动,他们对于这种奇怪且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半信半疑。

尽管如此,由于商鞅的威望和权力,没有人敢轻易尝试去搬这根木头。

他们都在怀疑这个承诺是否真实,或者这只是一个玩笑。

然而,商鞅看出了民众的疑虑,于是他决定提高赏金。

他将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希望能够以此鼓励某个人尝试去做这件事。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民众看到,他的承诺是真实的,并且他的改革方案是值得信赖的。

终于,有人鼓起勇气,试着把木头搬到了北门。

商鞅得知后,果然如约赏赐了五十金给那个人。

这个故事就是“立木为信”的由来,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承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2. 卧薪尝胆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吴王夫差成功地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在吴国度过了三年屈辱的生活,他不仅要忍受夫差对他的侮辱,还要看尽吴国人的冷眼旁观。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来笼络吴王的心,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回到越国之后,勾践每天卧在薪上,以此来提醒自己曾经遭受的亡国之痛。

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开始励精图治,致力于越国的复兴。

他不仅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军事力量,还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越国逐渐走向强大。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逐渐积攒了足够的力量,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中打败了吴国。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使越国收复了失地,也使勾践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为越国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3. 破釜沉舟在秦朝末年,英勇无畏的项羽率领着楚军,与强大的秦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公元前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此乃为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