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共2篇)
【作文】商鞅南门立木

当时有一个名叫商鞅的卫国人,因为在自己的国家受不到国君的重用,便来到了秦国。因为商鞅非常有才华,秦孝公便把变法的事情交给了商鞅,商鞅心想:我不是秦国的人,加之历代国君皆改革未果,百姓们肯定不会相信我的话,更不会按照我颁布的法令去执行,我得想个办法让他们相信我才是。于是,在某一天里,老百姓惊奇地发现南门前立着一个三丈高的大柱子,旁边还贴着商鞅的文书,说只要有人能将这个柱子扛着从城南绕到城北,便赏金十两。当时的金子可是非常昂贵的,一两金子,便足够一个老百姓家里一年的开销了。老百姓们面面相觑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人愿意上前去搬动这个柱子。
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
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原来,那壮汉是商鞅派去的,他早就知道百姓们不会去搬那根柱子,便派了自己身边的人前去,真不知道那些百姓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不过,经过此事,百姓们都对商鞅十分信服,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商鞅知道自己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便在不久后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老百姓们也十分相信商鞅。最终,在商鞅的改革下,秦国开始富强起来,成为了战国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后来,甚至一统六国。版权作品,未经《碧意之时》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小学语文课文《商鞅南门立木》

小学语文课文《商鞅南门立木》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
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主持变法。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轰动。
人们纷纷涌向南门,拥在大木柱的四周。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piányi]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
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怕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悄悄地溜走了。
因此,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第二天,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dūnang)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小伙子噌(cēng)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商鞅南门立木 反思5篇22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六(1)班王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
那就是,在城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并规定谁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门,就有十两黄金的奖励,后来涨到五十两黄金。
有一个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门,商鞅践行承诺奖赏了小伙子。
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国民,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而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从而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1、强调课前资料搜集。
课文讲的事情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可是课堂上交流时,学生竟然在等我的答案,呆呆的看着我,我一调查,全班只有李志彬和高梦茹两个同学查了资料,强压怒火,调整情绪,我在教育学生搜集资料之后,就当时的社会背景,由商鞅变法说开去,结合社会学现实,倒是激起学生兴趣,但是今后必须强调课前搜集,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自由质疑。
听完我先对这个故事的背景简单的介绍,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听得津津有味,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我趁机转换话题对同学们说:“本节课,咱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你们自己提问题,组长负责整理,安排好发言人每个小组只能选出一个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本节课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来学习。
”时间很快到了,可有些同学依然余尤未尽,最后每个组都提出了他们精心挑选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收集在一起:⑴秦孝公为什么让商鞅变法?⑵贵族为什么反对变法,老百姓为什么不相信他?秦孝公是一个怎样的人?(3)商鞅的变法成功了吗?总之,同学们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巧妙。
这些问题惊得我目瞪口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是空前的。
立木为信的故事读后感5篇

立木为信的故事读后感5篇“立木为信”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而立木为了取得民众支持的故事。
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立木为信的故事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立木为信的故事读后感:读《商鞅立木为信》有感200字读了《商鞅立木为信》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信誉对一个人重要性!真诚守信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说至关重要。
社会学家们曾对世界大民族做过抽样问卷调查,题目是:你认为人类最美好的美德有哪些?诚实守信都被排在其中的前三位。
真诚才是人际关系最宝贵的财富,失信可极大的败坏一个人的名声,守信才能赢得热们的赞誉和信任。
任何人要想获得人们的赞誉和信任。
都必须随时随地想办法加强自己的信用。
但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对诚实守信这件事比以为然,不肯在这方面花费精力和心血。
这中人肯定不会长久的发展,即使偶然获得了成功也会很快失败。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刚跨入社会做事时,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能立即得到别人的信任!立木为信的故事读后感:立木为信读后感今天我读了《立木为信》。
这个故事讲的是秦国时,有一天早晨,商鞅在都城雍城的南门立了一根木头,上面有一张告示写着“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能得到五十两金子”落款是左庶长商鞅。
大家都有点不相信谁也没去扛木头,后来有一个庄稼汉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真的得到了商鞅给的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大家才相信商鞅真的是说话算数的人。
后来商鞅推行了很多新的法令,让秦国强大了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做一个说话算数的人。
立木为信的故事读后感:立木取信读后感今天,我读了《立木取信》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们不敢相信有这事,网,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商鞅故事(立木取信)

商鞅故事(立木取信)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有一个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的卫国人,治理秦国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的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再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仍然没有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跑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刻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这就是商鞅的故事——立木取信。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关于诚信素材作文(优秀12篇)

关于诚信素材作文(优秀12篇)关于诚信素材作文篇1诚信使一个国家得以强大地根本。
读了商鞅南门立木后,我我明白了,诚信是比金子还宝贵的地品质。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叫商鞅地左庶长为帮助秦孝公富国,在南门立了根木头。
旁边还贴了一张布告:把木头扛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金子。
商鞅虽然布告旁围了一圈人,但没有一个人相信。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到了五十两,大家议论纷纷。
这时,一个汉子冲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给了他金子。
大伙见商鞅如此守信。
就协助他治国,秦国就富强了起来。
看来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做一个说话算话的人。
只有诚信。
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我在电脑上看到,我国一名留德高材生,毕业后四处求职。
可他拜访了许多公司都被拒绝了,原来,他曾有三次乘车套票记录。
这,在德国人看来,是不可饶恕的。
当时我就产生了疑惑:“那些德国人至于吗?不就是乘车逃了三次票而已,有那么严重?”后来一想,我明白了:这个人在几元钱的蝇头小利上都靠不住,还指望在别的大事上信赖他吗?孔子曰:“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
”没错,讲诚信是做人之本,做人不能不讲诚信。
诚信,可以给他人点亮一盏永不眠灭的心灯!关于诚信素材作文篇2阳光照在水面上,很平静,给人留下一片光洁。
风吹过,撩起些许波纹。
诚实呀!总是在人们真正面对心灵的时候,出现吧!守信呀!总是在人们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显现吧!狐狸在许多故事中都显得奸诈狡猾,他为了改善自己在大家内心的形象,决定开一家报刊亭,服务大众。
翌日,白兔来到报刊亭,问:“有《探索》吗?”狐狸看了看书架,只有42和43期。
他把两本都递给白兔。
白兔说“有44期吗?”“抱歉,那个真没有。
”兔子失望地答了声:“哦!”转身准备走。
狐狸眼睛一转,“你把钱留下,明天来拿44期吧”白兔爽快地答应了,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狐狸心想:兔子真笨,太好骗了。
他数了数钱,11元?哈哈,还多了一元……不一会儿,狐狸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了。
我为什么开报刊亭啊?不就是为了改善形象吗?怎么又做骗人的事呢?狐狸思绪万千……难道我真的本性难移?我不甘心,我一定要努力改变自己。
商鞅南门立木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商鞅南门立木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商鞅南门立木,是一则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
它讲述了商鞅为了改革秦国而不惜将自己的儿子作为牺牲品,用南门立木的方式来警示人们,以求达到改革的目的。
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商鞅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
首先,商鞅南门立木告诉我们,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商鞅为了改革秦国,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这种牺牲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牺牲和付出,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
其次,商鞅南门立木告诉我们,改革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法。
商鞅不是盲目地改革,而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同时,他也有一个明确的方法,就是采用“法家”思想,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
这告诉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商鞅南门立木告诉我们,改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执行力。
商鞅不仅仅是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更重要的是他亲自去执行这些方案,让改革得以落地。
这告诉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良好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改革真正地取得成果。
最后,商鞅南门立木告诉我们,改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商鞅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商鞅不仅仅是靠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这告诉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改革顺利地进行。
综上所述,商鞅南门立木是一则非常有启示性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
同时,改革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法,需要有良好的执行力和社会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改革真正地取得成果。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
课文内容介绍: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大业,为了取信于民,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
商鞅命人在城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并规定谁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门,就有十两黄金的奖励,后来涨到五十两黄金。
有一个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门,商鞅履行承诺奖赏了小伙子。
这下国人皆知朝廷之威信,商鞅变法之决心,从而为变法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课时主要进行了字词句的讲解、练习。
这里主要是对第二课时进行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内容和意义,难点是认识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列出自己的疑问,并相互交流,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
从和学生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不佳,难以体味到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的意义,难以体会商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当然就更无从深层次体会商鞅用心之良苦。
我经过反思,觉得上此课之前应当先让学生多查阅一些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更深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共2篇)《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帮大家的《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商鞅南门立木》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改革家商鞅通过“南门立木,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的故事。
表现了他聪明,有胆识,有气魄,言而有信的'高尚品质。
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公元前356年,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
当时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不但旧贵族持反对意见,而且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面对重重困难,商鞅没有放弃,而是苦思冥想。
他已经决定要进行变法,就不会轻易放弃!这天清晨,商鞅在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面对这道令,百姓们议论纷纷,半信半疑。
告示挂出后一天都没人来搬动这根大木柱。
第二天,商鞅再次挂出告示:“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面对金钱的诱惑,终于有人搬动了这根大木柱。
当扛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便立即宣布: “小伙子,请上来领赏吧!”因此,商鞅获得了百姓的信任。
商鞅“南门立木,立木取信”一事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行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商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实际行动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从根本上保证了变法的成功。
读完了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聪明,言而有信的商鞅。
他面对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苦思冥想。
他为了国家富强而变法,为了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而变法。
我们要学习商鞅的品质,做一名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好学生。
用诚信去感化更多的人,让国家变得更富强。
因为少年强,则国家强!商鞅南门立木目标1.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商鞅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词语:葫芦基础便宜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诚信守法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惹是生非定斩不饶言而有信说话算数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⑴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重难点处加以强调。
①字音方面。
“便”是多音字。
②字形方面。
“孝”与“老”。
③理解词语。
真心实意:真实的心意。
冥思苦想:冥,深。
深沉地思考。
惹是生非:惹是非。
(注意“是”不能写成“事”)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
喜笑颜开: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郑重:严肃认真。
4.通过初读课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⑴理解课题。
“商鞅南门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挂出告示,下令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门者,朝廷将奖赏他十两黄金,后来还加到五十两黄金。
⑵教师追问:商鞅南门市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①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②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明白: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证明自己诚实守信,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基础。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僵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⑷学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与第l5自然段内容,加深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提出文中读不懂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条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写商鞅授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
2.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课堂小结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学词,读通了课文,又通过分段、概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商鞅南门立木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下节课,我们再来细致品析文中的词句,畅谈各自的阅读理解与阅读思考。
六、作业设计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3.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句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摘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导语:简单地说,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
(立木取信)3.理解词语“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导入学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人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1.研读第一部分。
思考: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商鞅授权变法。
)⑵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⑶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⑷“到……便”表现了商鞅什么?(表明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早已胸有成竹,也说明他实施变法的急切。
)⑸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⑹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变法。
)⑺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2.研读第二部分。
快速默读课文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⑴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⑵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
”)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大家认为,把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
人们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②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从小伙子的语言,体会到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
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
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
)讨论: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可以看出,小伙子对商鞅下的同样持怀疑态度,他之所以要扛这根木柱是要试一试商鞅是否能说到做到。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他高兴的心理。
议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⑶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②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商鞅要让大家知道,他能说到做到,实践诺言。
③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让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秦孝公的委托,负责推行新法。
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
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这句话表明了商鞅推行新法的目的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1.谈谈对商鞅这一人物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3.教师小结: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之举,看似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了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