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商鞅南门立木

合集下载

6.《商鞅南门立木》

6.《商鞅南门立木》

语S版六年级下册6.商鞅南门立木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词语:葫芦基础便宜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诚信守法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惹是生非定斩不饶言而有信说话算数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⑴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重难点处加以强调。

①字音方面。

“便”是多音字。

②字形方面。

“孝”与“老”。

③理解词语。

真心实意:真实的心意。

冥思苦想:冥,深。

深沉地思考。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他为秦国推行变法创立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和政策,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先驱。

其中,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就成为了关于他改革之创新和果敢的最好见证。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源于秦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其国内旧有的封建制度大大限制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为了推动改革,商鞅担任了秦国的宗伯(宰相)。

商鞅鼓励商人贩卖货物和文化交流,推广市场经济和行业专业化,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增加土地收益,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实行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商鞅还破除一切私族对政权的干涉和控制,消灭了奴隶制度和世袭制。

此时他的改革遭到了强烈的阻挠和反对,一些父老乡绅和望族开始煽动人民上街抗议,赋税也成了问题。

为了迫使人们遵守税收规定,商鞅决定采用强硬的办法,立木于南门以示威慑。

他下令在秦国最繁华的南门口立一根高高的木柱,并在上面放置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不缴税粮,这里就有人等着。

”当人们看到这个牌子,都感到惊恐。

因为他们知道,商鞅是个果敢而且手段强硬的政治家,他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来推动他的改革。

于是,人们纷纷拿出所有的税收和粮食来缴纳,这根立木在南门口屹立不倒,成了商鞅的一面独特的旗帜。

此时,商鞅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他的改革行动进一步加速和扩大,使秦国成为了一个富强强盛的强国。

商鞅南门立木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法治和刚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当法律遭到挑战时。

立木成为了人们遵循的法律符号,它的存在提醒着人们,不遵守税收规定即是违法,有违颁布法律的诺言,继而产生了不可预测的后果。

立木也体现了商鞅政治智慧的卓越,他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果敢,成功地推动了秦国的改革,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之地。

总之,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改革盛世的历程,也体现了一个人变法人士的理想和勇气。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民族不泯志的精神标志,它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独立、自强、自尊和自信。

商鞅立木原文和译文

商鞅立木原文和译文

商鞅立木原文和译文
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
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
徙之,辄予五十金。

民信之,卒下令。

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
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
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
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6 商鞅南门立木

6 商鞅南门立木

提问合作
•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 新词。
•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形近字 殃( ) 孝( ) 鞅( ) 奏( )
胡( ) 颁( ) 葫( ) 硕( ) 2.葫 础 3.便 4.嘟囔 便宜
激问探究
• 细读课文,朗读课文,围绕以下问题 进行交流。
•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 法规?
• 2、商鞅在秦国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 3、商鞅为什么要南门里木? • 4、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
议论?
落或句子,有感情 的朗读课文。
测问展示 (1)深沉的思索。 (2)形容脚步迈的大,走得快。 (3)比喻招惹是非,引起争端或灾祸。 (4)形容非常高兴,绽开笑容的样子。
生问拓展
• 生活中,你接触到哪些“言而有信, 说到做到”的事?
• 你能说出来几个相关的小故事么?
新课导入
第经一济在、我课文国化的春等战各国天方七的面雄小都中雨比,各秦滴诸国滴侯的滴国政落治后、。
秦国的国君秦孝公下决心要让秦国变强, 就广泛搜罗人才。一个叫商鞅的人对秦 孝公说:“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 奖有罚;奖罚分明,朝廷有了威信,一 切改革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 意商鞅的主张,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 主持变法。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就发 生在这个时候······
(5) 真实的心意。
联系生活,你能用以上词语造句么?
你能说出词语4、5的近义词么?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这样,( )会在全国建立 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2.它( )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 说到做到的形象,( )为新法的顺利实 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这两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 千上百,( )没有一个人去碰那根木头。

6.商鞅南门立木第一课时

6.商鞅南门立木第一课时

•语文S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及文章结构,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原因。 3、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重要。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 用意。 学习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重要。

课文可以分为那几部分?每部 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 生的影响和作用。
商鞅变法在当时面临着哪些困难?(原 文中的话回答)
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 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 。 • (二)、“商鞅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 么? • 是为了取信于民,为变法打下基础。 • 。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快速默读课 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我国战国时期 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秦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 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 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 意志。
) )
三、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他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四、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

• •
1、“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 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3、“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小 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

6.商鞅南门立木

6.商鞅南门立木

华盛顿砍樱桃树

乔治·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小时候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 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那小斧头新崭崭的,小巧锋利。小乔 治可高兴啦!他想父族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 小树呢?我要试一试。他看到花园边上有一棵樱桃树,微风吹得它一 摆一摆的,好像在向他招手: “来吧,小乔治,在我身上试试你的小 斧头吧!”小乔治高兴地跑过去,举起小斧头向栅桃树砍去,一下, 两下……樱桃树倒在地上了。他又用小斧头将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 树棍往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头,一手扶着小树棍,在花园里玩 起了骑马打仗的游戏。 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 问小乔治: "是你砍倒了我的樱桃树吗?" 小乔治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 来不爱说谎,就对父亲说: "爸爸!是我砍倒你的樱桃树。我想试一 下小斧头快不快。" 父亲听了小乔治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 说: "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 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 小乔治望着父亲,懂事地点了点头。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2、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3、失足,你可能马上站立,失信,你也许永 难挽回 。 ———富兰克林
4、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 己。 ———莎士比亚
曾子杀猪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 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 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 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 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 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 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 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 的话了”。 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以身作则教,为后 世传颂。

6 商鞅南门立木优秀教案

6 商鞅南门立木优秀教案

《商鞅南门立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理解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2.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3.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理解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PPT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商鞅变法的故事吗?你对商鞅有哪些了解呢?政治家、思想家,法家著名代表人物。

专研依法治国,为秦孝公变法治国图强。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大规模的推行了两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十年之后,秦国富强。

秦孝公死后,被车裂而死。

二、复习生字、新词。

1.生字、新词鞅孝葫础商鞅孝顺葫芦基础2.理解词语真心实意——真实的心意。

冥思苦想——冥,深。

深沉地思考。

惹是生非——惹是非。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

喜笑颜开——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郑重——严肃认真。

3.读读写写孝顺葫芦基础商鞅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诚信守法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胆小怕事惹是生非自讨苦吃言而有信立木取信三、听示范朗读,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1.理解课题 ,“商鞅南门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挂出告示下令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门者,朝廷奖赏他十两黄金,后来还加到五十两。

2.商鞅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证明自己诚实守信,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试着将课文可以分为那几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_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_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_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跟“南门立木”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商鞅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商鞅南门立木》。

2、解析课题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主人公是“商鞅”,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板书:商鞅)
生2:课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南门立木”。

(板书:南门立木)
生3:从课题中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商鞅在南门立木取信的事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体会品质
(过渡)作者到底想通过“南门立木”这件典型事例来反映商鞅怎样的品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
思考:商鞅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学法提示】 1、画一画画出描写商鞅的语句及句中的关键词
2、读一读读出所画的句子及词语
3、想一想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批注在旁边简单批注你的感受或对人物的评价
(二)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三)展示交流,汇报点拨(点拨)
同学们学得真认真,汇报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温馨提示:从句子或词,我体会到商鞅是个__的人】
1、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生: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商鞅推行新法困难重重,但是他毫不退却,迎难而上。

(板书:毫不退却,迎难而上)
师:你是从哪几个词体会到的?
生:“冥思苦想”“终于”
师:是啊,面对重重的困难,商鞅没有退缩,经过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民的好办法,他的这种精神怎能不令我们敬佩呢?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这份敬佩之情吗?(生齐读)
2、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之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幻灯)
生:我从“大声宣布”这个词,体会到商鞅是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人。

师:假如你就是商鞅,你能大声地宣布一下吗?(生读)
师: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悟到了商鞅可真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现在老师邀请你们都来当商鞅,大声地宣布一下,好吗?(生齐读)
师:商鞅到底说了什么?你能快速从文中找出来吗?(生读)
(幻灯)告示一: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告示二: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小结)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可真是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板书: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3、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

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

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生1:我从“郑重”一词,体会到商鞅变法的坚定决心。

生2:我从“定斩不饶”体会到商鞅是个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人。

(板书:赏罚分明,严格执法)
(引读)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定斩不饶。

4、小结:通过重点部分的研读,我们体会到了商鞅毫不退却,迎难而上;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好品质。

三、突破难点,感悟写法
1、作者采用哪些方法突出人物品质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难点。

(板书:写作方法)
2、同桌交流: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刻画商鞅这一人物形象的呢?老师为大家配备了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浏览:描写商鞅的句子。

(2)想想:作者抓住了商鞅的哪些细节描写来写的?
(小结)作者在描写商鞅时,抓住了商鞅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我们把这种描写方法叫做正面描写。

四、围绕疑点,深入学习
1、讨论:文中除了对商鞅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生动刻画之外,为什么还对围观人群进行细致描写,是否多余,能否删掉?
2、小组学习【学习方法】
(1)找一找:文中描写围观群众的句子。

(2)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3)悟一悟: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意何在?
3、全班交流,品析语言,感悟写法
(过渡)老师也把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摘录了出来,我们一起再来品一品,看看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意何在?
4、(出示句子)“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师: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人们这样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出示句子)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师: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生: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的,有反说的语气。

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

表明他对商鞅下的命令持怀疑态度。

(出示句子)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着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师: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
生: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小结)同学们积极动脑,大胆表达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实际上是侧面描写,是为了反衬商鞅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美好品质。

所以对围观群众的刻画并不多余,不能删掉。

是呀,作者在刻画商鞅这一人物形象时,独具匠心,不仅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还加入了对其他人物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商鞅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心潮澎湃,有许多话想说吧!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我会说
生1:我想对商鞅说:“商鞅,在困难面前你能迎难而上,在诚信面前你能一诺千金,在执法面前你能赏罚分明,真让我佩服!”
生2:我想对自己说:“人无信而不立!从今以后,我时时刻刻都要做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好孩子。

”生3:我还想对同学说:“我们应该从小以诚实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支持改革,维护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会写
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理解的?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生1:“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诚信。

商鞅用“立木取信”的方法树立了国家诚信的形象,这说明了“信用”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说话算话,言而有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在生活中,我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
生2:生活中,答应同学的事及时完成,是诚信;不说谎话,是诚信;做生意不骗人,是诚信。

做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使自己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小结)宋朝改革家王安石曾用一首小诗道尽了他对商鞅“诚信”品质的无限敬佩,让我们也怀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首小诗吧!(生读)
(幻灯出示)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六、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及深情的朗读,老师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想不到短短的一节课,同学们就对“诚信”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明白了“诚信乃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人文章必须要有明确的“主人公”,要抓住“典型事例”,运用“写作方法”,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2、小练笔:我熟悉的一个人【提示】运用课上学到的写人文章的方法,课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总结)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板书设计〕
6、商鞅南门立木(写人)
主人公典型事例优秀品质写作方
法语言毫不退却,迎难而上
1、正面描写动作商鞅南门立木言而有信,说到做
到神
态赏罚分明,严格执法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