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商鞅南门立木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商鞅南门立木》 及简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商鞅南门立木》 及简析
⑴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⑵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
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②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商鞅要让大家知道,他能说到做到,实践诺言。
③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让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秦孝公的委托,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
2、学习用“只有……才……,尽管……但是……,如果……就……,不但……而且……”填空。
3、了解商鞅为改革变法而采取的“立木取信”的做法,使学生懂得诚信的重要。
学习重难点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学习
方式方法
合作、探究
师生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商鞅的个人资料。
课时安排
2、联系讲述神话传说,编写科幻故事。
学习
方式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以读为本,读中求悟。
师生准备
3、生预习课文。
4、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课时
⑵教师追问:商鞅南门市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
①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6 商鞅南门立木

6 商鞅南门立木

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 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明法审令, 实行法治;减爵禄, 进而废除贵族 世卿世禄制;削弱大臣威权,奖励 百官尽忠守职, 不超越所规定的权 力;加强军事训练, 提高军队战斗 力。
制度;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
推行连坐法。

拓展延伸
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它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
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小 到为人诚实不说谎,大到对事业、祖
国的忠诚,诚信二字渗透在生活的各
个层面。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2、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3、失足,你可能马上站立;失信,你也许永 难挽回。 ———富兰克林 ———莎士比亚
第6课 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
(前390—前338),战
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 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从公元
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
行过两次变法。秦孝公死后, 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 行的政治改革。秦孝公六年,任用商
鞅实施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生产多的可免除徭役;废除贵族世袭 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
4、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 的主要内容有三:1、按军功受爵 ;2、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 ”不告者腰斩;3、百姓只许务农 ,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 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
李悝变法:(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 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 ,主持变法。)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 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 相,主持变法。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 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 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 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 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 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商鞅立木原文和译文

商鞅立木原文和译文

商鞅立木原文和译文
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
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
徙之,辄予五十金。

民信之,卒下令。

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
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
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
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6 商鞅南门立木

6 商鞅南门立木

提问合作
•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 新词。
•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形近字 殃( ) 孝( ) 鞅( ) 奏( )
胡( ) 颁( ) 葫( ) 硕( ) 2.葫 础 3.便 4.嘟囔 便宜
激问探究
• 细读课文,朗读课文,围绕以下问题 进行交流。
•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 法规?
• 2、商鞅在秦国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 3、商鞅为什么要南门里木? • 4、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
议论?
落或句子,有感情 的朗读课文。
测问展示 (1)深沉的思索。 (2)形容脚步迈的大,走得快。 (3)比喻招惹是非,引起争端或灾祸。 (4)形容非常高兴,绽开笑容的样子。
生问拓展
• 生活中,你接触到哪些“言而有信, 说到做到”的事?
• 你能说出来几个相关的小故事么?
新课导入
第经一济在、我课文国化的春等战各国天方七的面雄小都中雨比,各秦滴诸国滴侯的滴国政落治后、。
秦国的国君秦孝公下决心要让秦国变强, 就广泛搜罗人才。一个叫商鞅的人对秦 孝公说:“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 奖有罚;奖罚分明,朝廷有了威信,一 切改革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 意商鞅的主张,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 主持变法。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就发 生在这个时候······
(5) 真实的心意。
联系生活,你能用以上词语造句么?
你能说出词语4、5的近义词么?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这样,( )会在全国建立 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2.它( )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 说到做到的形象,( )为新法的顺利实 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这两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 千上百,( )没有一个人去碰那根木头。

6.商鞅南门立木 教学反思一

6.商鞅南门立木  教学反思一

6《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商鞅南门立木》讲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

那就是,在城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并规定谁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门,就有十两黄金的奖励,后来涨到五十两黄金。

有一个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门,商鞅践行承诺奖赏了小伙子。

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国民,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一、注重学生课前资料的搜索。

课文讲的事情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课堂上交流时,学生都能积极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概括课文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从命题的角度考虑,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叙文的特点,采用要素归纳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因为有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概括的很到位。

紧接着我又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用段意连接法,有的说用课题拓展法……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整合和巩固,提高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受审美乐趣。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从课文中找出当商鞅南门立木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都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并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

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为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能积极感悟,大胆发表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没有照顾到个别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有教师的引导没有把握好时机等。

6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

6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

1.认读“鞅”1个生字,会写“孝、葫、础”3个生字。

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1.让学生查阅商鞅变法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课时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商鞅变法的故事吗?2.你对商鞅有哪些了解呢?(出示商鞅图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为了进一步了解商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标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教师检测生字和词语。

(1)演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组词。

(2)认读词语“葫芦、基础、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

(3)重点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让学生用“冥思苦想”、“惹是生非”写句子。

【注意“惹是生非”的“是”不要写成“事”。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走得大,走得快。

喜笑颜开:因为高兴而笑容满面的样子。

真心实意: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惹是生非:引起麻烦或争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指名学生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述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促进朗读;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统一和精确的答案。

】2.互动交流: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K12学习】6、《商鞅南门立木》教案

【K12学习】6、《商鞅南门立木》教案

6、《商鞅南门立木》教案《商鞅南门立木》教案教学目标.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读懂课文,了解的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

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的条理,把握的主要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整体感知,把握的主要内容,理清的条理。

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商鞅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_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_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_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跟“南门立木”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交流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 去碰那根木头。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 人,怕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悄悄地 溜走了。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除了怀疑、不相信以外,还有人对商鞅的 做法产生了恐惧,害怕惹祸上身,于是溜 之大吉。可见人们对朝庭的不信任已经到 了极点。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 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 子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嚷着: “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 数。”
关于“诚信”名言
1.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法)
2.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3.诚信是为人之本。(鲁迅) 4.言必行,行必果。(孔子) 5.诚实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品格。(高尔基) 6.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就是实 是求是。(邓小平) 7.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
我会正确拼读课文中的生字
shāng xiào 商鞅 孝敬 hú chǔ 葫芦 基础
我学会了课文中的多音字。
便
pián(便宜) biàn (方便) 说 shuō (说话) (游说) shuì
yuè(不亦说乎)
我画出了课文中的好词
真心实意 议论纷纷 自讨苦吃 定斩不饶 冥思苦想 胆小怕事 成百上千 言而有信 七嘴八舌 惹是生非 喜笑颜开 说到做到
“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
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 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 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 斩不饶!”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商鞅推行新法的目的和赏罚分明、 严格执法的态度。
拓展提升
1.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 到做到”的理解。 我是这样理解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我 们都要讲诚信,说到做到,不能戏弄他 人。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从“到......便......”中,你体会到了 什么?
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 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到......便.......”表示承接关系,从中 可以看出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早已 成熟,也说明他实施变法的中,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秦国国君秦孝 公下决心发愤图强,广泛搜罗人才。他下了一 道命令说,只要有人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 他做官。于是卫国的贵族公孙鞅来到秦国,对 秦孝公说:“国家要富强,必须要重视农业, 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理好,必须有赏有 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 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同意商鞅的主张,就任 命他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商鞅南门立木”的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与讨论:
1.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2.要取得变法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什么? 3.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是怎样议论 的?你从人们的议论中知道了什么?
1.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一方面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 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 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2.要取得变法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什么?
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3.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是怎样议 论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 两。”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 儿的吧?”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因为人们不相信商鞅的做法。可见秦国之 前缺少诚信的社会风尚,百姓对国家不够 信任。
这段话抓住小伙子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小伙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小伙子这样说是因为他对商鞅下的命 令持怀疑态度,他之所以去扛这根大木柱 是想试探商鞅是不是能说到做到。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 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 请上来领赏吧!”
从“立即”和“大声宣布”中,你体会到了什 么?
课文主要讲了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 ( 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商鞅 )派人 在都城南门立木,并挂出告示: ( 谁能把南门的木柱扛到北门 ),朝廷就赏 他(十两黄金 ),没有人扛后,又把赏金增加 到了( 五十两 )。后来,(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 把木柱从( 南门扛到了北门,)果真得到奖赏。 结果,(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震动了全国, 为新法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简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 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 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 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 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 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 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 称商鞅变法。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我学会了课文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说服( 劝说 )富强( 强盛 )郑重( 庄重 ) 大步流星( 健步如飞)冥思苦想( 挖空心思)
喜笑颜开(眉开眼笑)
反义词: 坚实( 薄弱)郑重( 轻率 )聚集( 分散 ) 七嘴八舌(哑口无言)惹是生非( 安分守纪) 成百上千( 廖廖无几 )
我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立即”表明商鞅做事雷厉风行,在第一时 间作出反应。“大声宣布”是想让所有在场 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进而让大家相信他 是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小伙子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 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赏金而高兴吗?)
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是因为他得到赏金, 还因为这位左庶长说话算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