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一起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并给出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在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和否定,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等提倡“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但也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在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二、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积极的肯定和推崇。

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

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再次被人们所认识和尊重。

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重新挖掘和弘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国际文化接轨。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而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当代社会相融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形式。

传统文化在当代我国不仅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从面临挑战、到复兴发展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和保护,也得到了更加积极的推崇和发展。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也在不断融合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从”第五代”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

从”第五代”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

从”第五代”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摘要】中国电影在全球化浪潮下经历了转型与发展。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增强了其国际影响力。

中国电影产业日益发展壮大,不断引入新技术和创意,提升影片质量。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电影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平台。

新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创新与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正在不断转型,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中国电影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全球化、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产业、网络时代、新技术、转型、发展、展望未来1. 引言1.1 引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增强,中国电影也在不断转型和发展。

本文将从“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与全球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电影产业的日益发展、网络时代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对中国电影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分析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与发展。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与全球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电影产业的日益发展网络时代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新技术对中国电影的推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变化,揭示其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的转型与发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与全球化第五代导演是指中国电影界中的第五代导演群体,他们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涌现的一批大胆实验、大胆创新的导演。

这些导演通常受过艺术类大学的正规训练,他们的作品充满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风格独特,题材大胆。

这些导演的作品与全球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在中国电影引进国际市场上起到了开拓与推动的作用。

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尊重。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新的转型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新的转型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新的转型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其中浸润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艺术。

古代中国文化传承助之于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和赞誉。

如今,中国已步入21世纪,文化的转型和创新也正在迅速变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新的转型愈发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源头,也是一个国家文脉和精神的传承。

无论是博大精深的古诗词、瑰丽多彩的民间艺术还是世界闻名的京剧、杂技等,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

然而,在社会和科技的急速发展中,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一些观众的青睐,也难以满足现代文化观众的需求。

因此,为了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艺术,我们需要探索更好的方法和途径。

一个更好的方法是发掘传统艺术的内在价值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传统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文化积累和生活的载体。

传统的工艺品、古建筑、诗词歌赋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创新过程中,保持传统元素的原有风格,但也尝试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和审美特点,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另一个更好的方法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市场化运营,提升传统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传统艺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其得以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

这也为传统艺术创新提供了机会,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可以让传统艺术更完美地呈现出自己特有的魅力。

同时,市场化运营可以为传统艺术提供经济支持和发展空间,为传统艺术创新带来更多元化的方式和途径。

最后,传统艺术也要通过教育和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

传统艺术的研究可以为其创新和发展带来更好的方向和动力,同时也能促进传统艺术与当代文化的相互融合。

总之,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是鼓励艺术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创新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创新模式,我们可以让中国传统艺术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以及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状况

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状况

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状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化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其中审美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审美标准和文化价值观得到了变化,人们对新的审美形式和文化元素进行了接纳和探索,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文化。

首先,电影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许多新的导演和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五代导演。

他们对电影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推崇表现主义、意识流手法,在语言、画面、音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搭错车》等电影作品的出现,不仅拓展了中国电影的创新领域,也使得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电影,赞扬其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其次,音乐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变化的重要方面。

在此期间,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受到西方乐器和知识的影响,出现了多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如摇滚乐、流行歌曲等。

《春天的故事》、《飞得更高》等歌曲的诞生,不仅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使得中国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开始与国际接轨。

第三,时尚和艺术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的时尚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牌和时尚元素,如街头文化、电影明星审美等。

同时,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开始走向国际,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品,如阿倍仲麻吕、阿部宽等人的艺术作品,让世界开始认识中国当代艺术。

第四,文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的重要方面。

在此期间,中国的文学开始以新的方式表现现实生活,创作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历史题材、民间传说等类型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

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桎梏,表达出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价值观。

最后,新的媒体形式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此期间,电视、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交流和观念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几千年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变革,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1.1 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新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一个更全面、更科学和更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体系。

新的时代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变得陈旧而单一,面对现代化的挑战需要更新变化。

我们需要为现代社会创造一个更为合理、具有理性、科学性的价值观,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 传统文化的文艺形式更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需要在现代媒体与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进行多样性文艺形式的更新与变化。

比如,在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音乐、甚至网络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经典的《红楼梦》已经被改编成了不少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剧,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符号和元素。

1.3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更新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也需要进行更新。

传统中国的审美观念关注的是“文人情调”,注重从文学、绘画和音乐中提取出某种情境与情感的体验。

然而,这种艺术观念对于现代人的审美体验有所不适应。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进行升级,关注到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价值。

二、传统文化的发展2.1 文化产品市场的发展在现代文化市场中,传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在发展,如京剧、戏曲、舞蹈、书法、绘画、文学等。

这些传统文化产品向现代文化市场中提供了新的生命和发展空间。

通过传统文化产品的推广和经营,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已经开始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和认可。

2.2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造,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趣味。

创新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它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使传统文化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与割据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与割据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与割据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

这段历史长达185年,包括了唐朝后期、五代时期和北方十余个割据的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战乱和割据,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萎缩。

本文将探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和割据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唐朝后期的动荡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和军队削弱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分化的加重。

此时代表朝廷权威的宰相李林甫和高力士对国家动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到了这个时期,朝廷已经无法维持对各地的治理。

哥舒翰侵犯黄河流域成为了唐朝的重大危机,带来的战争损失不可估量。

二、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战争五代指的是唐朝覆灭后,五个南方政权的建立。

其中包括了南唐、吴、南汉、后蜀和南平,这五个国家都承认唐朝的正统,但是治理相对独立,所以称为五代。

十国则指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它们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唐末时期国家的分裂。

五代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唐朝的军队和官员败落,无法稳定管理。

各地军阀和豪强就趁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就是唐末时期的割据和分离。

在各政权之间,经常会爆发战争,导致当地的百姓遭受了无法想象的灾难。

当时的社会矛盾十分激烈,内战也因此爆发。

三、经济的动荡经济因战争而动荡是普遍情况。

由于各朝廷对军事的需求越来越大,百姓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

大量的税收书写和抢劫,困扰了不少百姓。

许多人被迫离开他们的土地,流离失所。

与此同时,税务官员也开始实行各种压榨手段,以收取更多的税款。

这样就导致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四、文化的转型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传统文化和全新的文化出现,素朴的生活状态和闲逸的艺术结合,产生了文艺复兴的气息。

宋代佛教艺术开拓了新的领域。

诗歌、绘画和文学的发展,被赋予更高层次的价值,从而转变成当代的代表,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影响与启示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这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但它也警醒我们,不断审视我们的现实,以创新的眼光去处理未来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中华文化是璀璨多彩的文化宝库,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文化传承,对中华民族及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也在不断转型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总结,其由来已经逾越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文化也在不断的转型和演进,融入了现代元素,向现代化和世界化方向发展。

1.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不断转型与发展的关键。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文化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下,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各种现代文艺形式如电影、电视、音乐等逐渐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走向世界化奠定了基础。

2.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的文化娱乐产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娱乐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理念。

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灿烂古老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时代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华文化正在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1.继承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传统文化中规中矩、少有变革,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华文化也不得不适应现代需求,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

2.文化输出文化输出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中华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输出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如”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加入中华文化的鉴赏和研究,同时也让世界人民更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 写 电 影 史Re wr iti ng Th e Chi nes e Fil m His to ry一第五代在今天当然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辉煌的传奇,一个充满着浪漫意味的故事。

这个传奇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发端,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进入了鼎盛期,直到今天硕果仅存的张艺谋神话,20多年的中国电影史和第五代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而他们的工作毫无疑问也是塑造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世界对于中国的想象的关键部分。

他们的历史一直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不竭文化资源被广泛地传播和利用,也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化中最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一些从“文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历经了艰辛和磨练的年轻人,通过电影学院的训练后脱颖而出。

然后脱离了中国电影业的常规运作模式,异军突起,变成了中国电影在80年代中期直到90年代的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代电影人,这里的一切其实是中国大历史转变的轨迹的一部分。

他们毫无疑问为这段电影史和文化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章节,却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这个以电影学院78班为中心的群体当然已经开始老去,但历史所铭刻的一切都具有意义。

理解第五代其实就是理解20多年来中国文化变化的轨迹,也是理解中国文化在剧变中转型的历史过程。

二他们的出现几乎是和所谓“知青文学”同构的。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几乎和当时的知青文学的作家完全一样,而且他们的思想和知识的来源也惊人地一致。

他们实际上是知青一代的电影的代表。

但由于电影的特殊性,他们的崛起不得不滞后到80年代的中期。

这是由于电影的高度的工业化和大众化的一个结果。

电影工业生产计划经济的异常严格管理难于给年轻一代机会去拍摄电影,而电影本身工业性的自然的要求其实也是难以轻易地给予年轻人机会的。

第五代之前的中国导演,除了最早的开拓者,一般都经历过电影工业的“学徒”经历。

所以,电影学院毕业的从业资格成为电影业工作的必要前提。

而知青作家则没有这样的行业准入限制,他们得以在80年代初迅速崛起。

而到了80年代中期,他们的电影方面的同道就开始引人注目了。

第五代是80年代新时期的产物。

他们的出现凸现着新时期文化的基本方向。

《一个和八个》(1983)、《黄土地》(1984)、《盗马贼》(1986)、《红高粱》(1987)等这些早期作品都体现着新时期的精神。

这一方向的关键之点是应和着当时社会所建构的“新时期共识”,是寻求从传统文化的重压下解放个人,获得一种“主体性”。

与此同时,中国融入世界获得新的发展。

这一共识起源于1978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主导的新的国家结构,也出现了与这个新国家结构密切相关的新的知识分子群体。

当时的中国一方面期望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进行“改革”。

另一方面,则希望向西方敞开大门,走向世界,进行“开放”。

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共同地反“左”,对于“五四”以来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反思之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他们以批判传统社会主义的局限为中心,在知识领域中完成了新国家结构的意识形态工程。

他们建构了两个方向的“共识”,而这种“新时期共识”也一度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首先,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挫折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引入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经验,以达到经济成长和发展有一致的“共识”。

这可以称为“发展共识”。

多数知识分子认为,经济发展乃是社会进步的中心标志。

李泽厚就提出:“现代化又确乎是西方先开始的,现代大工业生产,蒸汽机、电器、化工、计算机……以及生产它们的各种科技工艺、经营管理制度等等,不都是西方来的吗?在这个最根本的方面——发展现代大工业生产方面,现代化也就是西方化。

”(1)作为现代化的西方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这一“发展共识”的中心。

第二,这里形成了一个“个人共识”。

这个“共识”乃是基于对于“五四”以来中国历史的“救亡压倒启蒙”的描述。

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以救亡为中心的现代性话语导致了“文革”的悲剧。

而在新时期,个人主体的发展,个人解放应该成为文化的中心。

李泽厚对此有非常简略的描述:“‘五四’运动是两个运动而不是一个运动。

这两方面在性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启蒙是反封建,救亡是反对帝国主义。

民族的危亡局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现实斗争,改变了第五代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文 张颐武/Text/Zhang Yiwu提要:本文通过对于80年代中期以来第五代电影的文化特性的分析,阐释第五代对于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意义。

指出他们在早期是通过和“寻根文学”接近的文化反思的方式,面对中国内部进行表达的电影人,但由于西方改变对中国的看法而获得了一个由电影节机制和西方的艺术电影的市场支配的国际市场。

此后第五代经历了外向化的尝试之后,出现了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的超越第五代,打通内外市场的全球化的新的电影。

本文试图通过这些变化的描述,提供有关第五代的文化想象的新的阐释。

关键词:第五代 文化想象 文化反思 全球化(1)《漫说“西体中用”》,《李泽厚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353页,对于此问题的详细讨论可参见拙作《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4-9页。

The Fifth Generation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ransformation11 No126启蒙与救亡相平行的局面,政治救亡的主题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

所以,‘五四’的启蒙工作基本上没有做。

建国后也忽视了启蒙方面的问题,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

我们中国在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紧接着就号称进入了社会主义,实际上,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没有受到过资本主义的民主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击,封建主义仍然顽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和无意识的深层。

”“我认为,反封建仍然是现在的主题。

”(2)这里,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往往被阐释为封建主义对于个人的压抑。

而再度启蒙则意味着对于个人主体的热切肯定,而对于民族国家的价值则相当忽视。

也就是在启蒙/救亡的二元对立中强调启蒙的关键性。

“新时期共识”就是以“发展共识”和“个人共识”构成的一套话语,它所坚持的是现代性的普遍性,是以在欧美发展的现代性作为它的标准模式。

这种对于普遍性的追求成为这一共识的关键。

它成为新时期文化和知识的基础,也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和国家之间的相对一致的前提,他们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而新的国家结构则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中心。

正像李泽厚所表述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同古代的士大夫一样,确实起到了引领时代步伐的先锋者的作用。

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这一点就更加突出。

中外古今在他们的心灵上思想上的错综交织融会冲突,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层逻辑,至今仍然如此。

”(3)“新时期共识”的存在保证了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心位置,也提供了一种一致的“现代性”想象的策略。

而第五代在当时思想氛围下的活动完全是与这一文化潮流相互应和的,是这一潮流的电影的显现。

他们的基本的策略非常接近当时“寻根文学”的文化反思潮流,他们的着眼点仍然是中国现代性传统的“国民性”反思的立场。

这个“国民性”反思的立场一直是中国“现代性”的核心的命题。

这个命题具有多重的含义,其中的关键是三个方向,一是将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的痛苦和失败视为民族文化历史的局限所致,中国的现代历史的困扰乃是中国的民族性格的失败的结果。

二是将中国改变贫弱命运的关键放在改造民族精神上,一种新的民族性的获得是中国崛起的前提。

三是中国人有其在自己历史中的力量,只是这种力量尚未被开掘出来,这未被开掘出来的力量正是中国仍然能够在现代世界上存在下去的关键基础。

(4)于是,“国民性”是中国现代性的失败的历史进程的原因,“改造国民性”又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但这一选择又必须建立在中国的传统中的力量之上。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话语的矛盾的特征,一方面我们必须批判和否定“国民性”,因为我们的落后就是由于这种特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肯定中国民族历史中的光荣和辉煌必然延续下来,否则我们民族存在的合法性就消逝了。

于是,“发展共识”和“个人共识”正是走向改造“国民性”的宏大话语的必要方式,这些都是“新时期共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黄土地》这样的作品正是将这种类似“寻根文学”的反思作为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的基础。

《黄土地》中如“祈雨”、“腰鼓”的段落,都具有一种类似当时的“寻根文学”的象征意蕴。

这里的表达一面将“民俗”作为这个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的表现,成为民族生存下去的基础;另一面,却又将这种民俗文化变成了中国的停滞和不能发展的原因,也是必须改造的所在。

这种矛盾的表述正是第五代早期电影的精神基础。

在有关《黄土地》的最为经典的创作自白中,陈凯歌正是用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将这种有关“国民性”的反思的矛盾的思考加以呈现:黄河和黄土地,流淌着的安详和凝滞中的躁动,人格化地凝聚成我们民族复杂的形象。

就在这样的土地和流水的怀抱中,陕北人,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小山村的村民们,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民歌、腰鼓、窗花、刺绣、画幅和数不尽的传说。

文化以惊人的美丽轰击着我们,使我们在温馨的射线中漫游。

我们且悲且喜,似乎亲历了时间之水的消长,民族的盛衰和散如烟云的荣辱。

我们感受到了由快乐和痛苦混合而成的全部诗意。

出自黄土地的文化以它沉重而又轻盈的力量掀翻了思绪,捶碎了自身,我们一片灵魂化作它了。

(5)“且悲且喜”、“消长”、“盛衰”、“荣辱”、“快乐与痛苦”、“沉重而又轻灵”,这些不断出现的二元对立其实喻示了电影的矛盾的特质,乃是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直接的回应。

像《黄土地》这样故事相对单薄的电影,却异常强烈地关切风土和民俗的展开,这种非常接近当时的“寻根文学”的方向,显然是面对中国内部的文化变化的反应,显示了第五代和当时的知青一代的文学的密切相关性。

由于80年代中期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在文学界的知青作家普遍转向寻根的时期。

这一浪潮同时出现于文学界和电影界绝非偶然,它一方面是当时的话语转化的结果,说明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原有的从政治的角度对于社会的反应,开始通过风土和民俗展示对于文化的思考。

这似乎是试图从过度的政治性的是非判断中摆脱出来,面对民族文化的追问和反思。

《黄土地》通过黄土和黄河,《孩子王》(1987)通过对于云南乡村的表现(这部电影根据当时最著名的寻根作家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田壮壮的《盗马贼》和《猎场扎撒》则通过对少数民族游牧精神的展现,《红高粱》则直接来自莫言小说的素材表现山东高密的生命欲望的张扬,他们在通过一种高度寓言化的策略,脱离了中国具体的社会变革现状实实在在的表现。

(这种表现似乎都由比他们年长,却也是在“文革”结束后才脱颖而出的第四代进行了)这里没有具体而微的中国当时现状的呈现,也没有多少写实性的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