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肿瘤2(8学时)
病理学课程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临床医学)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熟悉: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熟悉:瘢痕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了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掌握: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概念。
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了解:骨折愈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掌握:淤血的原因、病变和后果。
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形态特点。
了解:充血第二节出血了解:病因和机制、病变和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的结局。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栓塞掌握:栓塞、栓子的概念。
栓子运行的途径。
熟悉:肺动脉栓塞和体循环栓塞。
了解: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和羊水栓塞。
第五节梗死掌握:梗死的概念。
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熟悉: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结局第六节水肿熟悉:水肿的发病机制。
了解:病理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念掌握: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熟悉:炎症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了解: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急性炎症掌握:白细胞渗出的主要阶段。
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白细胞的种类。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
熟悉: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局部炎症水肿的利弊。
白细胞渗出过程。
急性炎症的结局。
了解: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炎症介质。
出血性炎。
第三节慢性炎症掌握:一般慢性炎症的重要特点。
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结核结节的形态特点。
熟悉: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的概念。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掌握: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熟悉: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掌握:肿瘤的异型性。
熟悉:肿瘤的分化。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掌握:肿瘤的命名了解:肿瘤的分类。
《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病理解剖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形态结构的改变,从本质上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转归的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医学主干学科。
病理解剖学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理论教学绪论1学时知识点: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重点: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在医学中的地位思考题: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3学时第一节组织和细胞的适应 1学时知识点:肥大、增生、萎缩、化生。
第二节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2学时知识点:变性的概念及常见变性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与常见坏死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分类及其转归;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英文名称: Patholog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学分:3.5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
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
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病理学8yr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前言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又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
学习病理学的目的是了解疾病和诊断疾病。
病理学教学分为总论和各论(系统病理学)两部分。
前者主要介绍疾病的基本改变和疾病的主要类型的基本知识。
后者以器官系统为单位,介绍常见或有代表性的疾病。
学习总论时应注重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意义。
学习各论时要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联系。
根据八年制教学特点,采用讲授重点、自学、讨论、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适当介绍病理学的新进展,加强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建立疾病的概念,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同时通过给予学生较多的自学时间,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教学共计99学时。
其中理论课55学时(包括讲座或课堂讨论10学时),实验课44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教学内容和时数:序号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绪论 1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3 3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2 1.5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 3.5第四章炎症 6 4第五章肿瘤8 6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5* 3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4* 35* 4第八章消化道、肝、胆道及胰腺疾病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5 2第十章免疫性疾病 1.5 1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4* 3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 2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1.5 1.5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1.5 1.5第十五章传染病及真菌病 3.5* 4第十六章寄生虫病 1.5 1合计55 44注:*含课堂讨论绪论〔教学内容〕一、病理学定义,内容和任务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自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技术(自学)大体观察、组织和细胞学观察、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五、病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趋势六、学习病理学的目的和意义,病理学的学习方法〔目的要求〕一、掌握:病理学的定义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方法和技术(讨论)一、什么是病理学?如何从病理学的角度了解疾病?二、病理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有哪些?三、为什么要学习病理学?怎样学好病理学?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教学内容〕一、细胞适应和老化适应的概念1,萎缩2,肥大3,增生4,化生细胞老化的概念和机制(自学)二、细胞、组织的损伤㈠原因(自学)㈡发生机制(自学)㈢可逆性细胞损伤1,“变性”2,病理性色素沉积和钙化㈣不可逆性细胞损伤1,坏死2,凋亡〔目的要求〕一、掌握: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营养不良性钙化、含铁血黄素、脂褐素、坏死、凋亡的概念2,鳞状化生和肠上皮化生的特点及意义;坏死的类型及特点;细胞凋亡的形态特点及意义二、熟悉:1,变性的概念2,病理性萎缩的类型及病变特点,化生的发生机制,细胞水肿、脂肪变的发生机制和病变特点,玻璃样变的类型和特点,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型三、了解:细胞老化的发生机制,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的特点(讨论)一、化生的机制及鳞状化生的意义。
病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本科班)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一、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
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病理学为考试课,考核方式及内容有笔试、标本及切片考试、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体标本、显微镜标本、及课堂病例讨论(可机动安排)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二、病理学教学安排和学时分配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精减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本大纲按100学时设定,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42学时。
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熟悉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概念、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和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3.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目的要求1. 掌握细胞和组织几种常见的适应性变化(萎缩、肥大、化生和增生)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
结合病理变化及发生部位,了解几种病变的结局和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2.了解细胞损伤的一般超微结构表现,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的病变。
《妇产科学》(第9版)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专业)

《妇产科学》(第九版)教学大纲Obstertrics and Gynaec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73(理论总学时40/实践总学时33)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3.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节内容学时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自学第十七章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自学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自学第十八章外阴及阴道炎症0.3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2第十九章子宫颈炎症0.2第四章妊娠生理 1.5第二十章盆腔炎性疾病及生殖器结核1第五章妊娠诊断0.5第二十一章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2第六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自学第二十二章女性生殖器发育异常自学第七章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与胎儿手术自学第二十三章盆底功能障碍性及生殖器官损伤疾病0.5第八章妊娠并发症第二十四章外阴肿瘤自学自然流产1第二十五章子宫颈肿瘤2异位妊娠1第二十六章子宫肿瘤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第二十七章卵巢肿瘤、输卵管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0.5第二十八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2早产0.5第二十九章生殖内分泌疾病第九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异常子宫出血 1.5心脏病1闭经1糖尿病1多囊卵巢综合征1病毒性肝炎0.5绝经综合征0.5性传播疾病1第三十章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1急性阑尾炎自学第三十一章计划生育自学第十章胎儿异常:胎儿窘迫、多胎妊娠 1.5第三十二章性及女性性功能障碍自学第十一章胎儿附属物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2.5第三十三章妇女保健自学第十二章正常分娩2第三十四章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自学第十三章异常分娩2第三十五章妇产科内镜自学第十四章分娩期并发症2第十五章产褥期与产褥期疾病-产褥感染0.5第十六章妇科病史及检查自学教学进度安排序号内容所属章节学时1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第三章2 2妊娠生理、妊娠诊断第四、五章2 3自然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第八、十一章2 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第八章2 5心脏病、糖尿病第九章2 6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第八、九章2 7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第十一章2 8正常分娩第十二章2 9异常分娩第十三章2 10胎儿窘迫、多胎妊娠、产褥感染第十、十五章2 11分娩期并发症: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宫破裂第十四章2 12异位妊娠、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第八、三十章213生殖器炎症、盆腔器官脱垂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三章214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第二十一章215子宫颈肿瘤第二十五章216子宫肿瘤第二十六章217卵巢肿瘤、输卵管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第二十七章218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第二十八章219异常子宫出血、绝经综合征第二十九章220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第二十九章2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生育调控的一门临床学科。
《外科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72学时

《外科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72学时(一)神经外科4学时1.颅内压增高 12.颅脑损伤 13.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新增) 1 4.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新增) 1 (二)胸外科4学时1.胸部损伤 12.心脏及大血管疾病 13.食道癌及原发性纵膈肿瘤 14.肺部疾病(新增) 1 (三)乳腺、颈部疾病4学时1.乳腺疾病 22.甲状腺疾病 2 (四)腹外疝、阑尾炎4学时1.腹外疝 22.阑尾炎 2 (五)胃十二指肠疾病4学时(六)小肠疾病和肠梗阻2学时(七)腹部闭合性损伤(新增)2学时(八)急腹症(新增)2学时(九)门静脉高压症2学时(七)结、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疾病4学时(八)肝脏疾病4学时(十)胆道疾病4学时(十一)胰腺疾病4学时1.胰腺炎 22.胰腺肿瘤 2(十二)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4学时1.下肢静脉疾病 12.外周动脉疾病(原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23.血管腔内治疗(新增) 1(十三)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8学时1.泌尿系统损伤 1.52.尿石症 1.53.泌尿系统梗阻 14.泌尿系统结核 1.55.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2.5 (十四)骨外科16学时1.骨折概论 12.上肢骨折 13.手外伤 1 4.下肢骨折、关节损伤 1 5.骨肿瘤 2 6.骨与关节结核 1 7.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 8.颈、腰退行性疾病 2 9.脊柱及脊髓损伤 2 10.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1.5 11.半月板损伤0.5 12.非化脓性关节炎 1.5 13.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原是脱位)0.5二、自学内容:见大纲《外科学》教学大纲一、神经外科(一)颅内压增高目的与要求:一、熟悉颅内压增高的概念、正常值及病因,了解颅内压增高的发病机制。
二、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熟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分期。
四、掌握脑疝的诊断和处理,重点为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教学时数:1.5学时教学内容:一、颅内压增高的概念。
《肿瘤学》课程教学大纲

《肿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肿瘤学授课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257.5(理论课166.5学时,见习课91学时),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肿瘤学》是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本科生为培养对象,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通过对肿瘤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等的重点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悉肿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树立肿瘤与全身系统有机统一的整体观。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理论授课内容理论学时第一部分肿瘤基础学第一章肿瘤流行病 6第二章肿瘤病因学与发病学 3第三章肿瘤标志物 2第四章肝癌的化学预防 2第五章肿瘤生物治疗 4第六章癌基因 2第七章临床试验的设计与统计方法 2第八章抑癌基因 2第九章肿瘤免疫学 2第十章肿瘤与细胞凋亡 2第二部分肿瘤诊断学第一章肿瘤CT诊断总论 3第二章颅内肿瘤 3第三章鼻咽癌 1.5第四章肺肿瘤 3第五章肝脏与胆道病变 3第六章胰、肾、肾上腺病变 2第七章超声诊断总论 1第八章肝脏 1第九章胆道、脾脏、胰腺及介入性超声的临床应用 1 第十章妇科、腹腔肿瘤 3 第十一章肿瘤核医学总论 2 第十二章PET-CT/SPECT-C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2 第十三章临床检验基础 2 第十四章内镜治疗学 2 第十五章肿瘤病理诊断意义、内容及进展 2第三部分肿瘤放射治疗学第一章放射肿瘤学总论 3 第二章临床放射物理基础 3 第三章临床放射生物学 3 第四章脑瘤放疗 2 第五章喉癌的放射治疗 1 第六章上颌窦癌的放射治疗 1 第七章鼻咽癌放疗 3 第八章食管癌的放射治疗 1 第九章肺癌的放射治疗 2 第十章肝癌放疗 2 第十一章淋巴瘤放疗 2 第十二章乳腺癌的放射治疗 2 第十三章软组织肿瘤的放射治疗 1 第十四章转移瘤 1 第十五章大肠癌放疗 2第四部分肿瘤内科学第一章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2 第二章鼻咽癌的内科治疗 2 第三章支气管肺癌的化学治疗 3 第四章乳腺癌内科治疗 3 第五章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4 第六章胃癌、大肠癌的内科治疗 2第七章淋巴瘤 3 第八章化疗毒副反应和处理 2 第九章癌痛的治疗 2 第十章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第五部分肿瘤外科学第一章上颌窦癌 2 第二章腮腺肿瘤 2 第三章舌癌 2 第四章喉癌 2 第五章甲状腺癌 2 第六章食管癌 2 第七章肺癌的外科治疗 2 第八章原发性纵隔肿瘤 2 第九章乳腺癌以及外科治疗 3 第十章肝癌及外科治疗 3 第十一章胰腺癌及外科治疗 2 第十二章胃癌及外科治疗 2 第十三章大肠癌及外科治疗 2 第十四章睾丸肿瘤 1 第十五章肾肿瘤 2 第十六章膀胱肿瘤 2 第十七章体表组织肿瘤 2第六部分妇科肿瘤学第一章卵巢恶性肿瘤 3 第二章子宫颈癌 3 第三章子宫内膜癌 3 第四章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3 第五章盆腔包块 3 第六章阴道出血 3 合计166.5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部分肿瘤基础学第一章肿瘤流行病【目的要求】一、掌握恶性肿瘤诊断方法之评价,诊治措施的风险估计,流行病学研究基本方法的一些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凋亡调节基因
包括促进凋亡的基因和抑制凋亡的基因。 Bcl-2:抑制细胞凋亡 Bax:促进细胞凋亡 正常二者在细胞内保持平衡,若Bcl-2过表 达,细胞则长期存活,进一步癌变;野生型P53 可诱导Bax表达而使细胞凋亡。
(四)DNA 修复基因
切除修复系统Excision repair system 核苷酸切除和碱基切除修复 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 system 复制中的碱基错配未被DNA多聚酶校对功能清除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
着色性干皮病
毛细血管扩张 性共济失调 Fanconi综合征
遗传与肿瘤
3.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协同作用 多基因 遗传易感性
第十三节 肿瘤免疫
1. 肿瘤抗原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肿瘤细胞独有,不存在于 正常细胞 肿瘤相关抗原(TAA):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有 肿瘤胚胎抗原:AFP CEA 肿瘤分化抗原:PSA
三、生物因素
(一)病毒(100多种,1/3DNA,2/3RNA)
1.DNA肿瘤病毒
是通过转导或插入突变这两种机制将其遗传物 质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并使宿主细胞分生转化 的。
DNA肿瘤病毒
举例: HPV-6、11 乳头状瘤 HPV-16、18 宫颈癌 EBV Burkitt 淋巴瘤 鼻咽癌 HBV 肝细胞癌
(五)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端粒(telomere):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由2-20kb 串联的DNA重复序列及一些蛋白质组成的特殊 结构。随着细胞的分裂,端粒缩短,细胞死亡。 端粒酶(telomerase):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 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含端粒重复序列的模板, 即以自身RNA组分为模板,复制合成端粒序列。 人类只有生殖细胞含端粒酶,而肿瘤细胞含大量 的端粒酶。
原癌基因的激活方式 点突变
染色体转位
基因扩增
(二)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产物限制细胞生长,功能丧失可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的 基因。 细胞固有,正常表达,肿瘤中失活,转入肿瘤细 胞可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
肿瘤的发生可能是癌基因的激活与肿瘤抑制基因的失 活共同作用的结果。
试述肿瘤的异型性与分化的关系。
为什么随着肿瘤的演进,其恶性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周桥.肿瘤. 见: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1-127 BASIC PATHOLOGY.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 董郡. 病理学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肿瘤发生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
细胞癌变的多阶段模型
第十一节
环境致瘤因素
一、化学致癌因素
分类:直接致癌物(少)、间接致癌物(多数) 机理:致癌作用的决定性步骤是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横向交联,
即在DNA的双股间发生了互补移码变异。当这种带有错误信 息的DNA在细胞中潜伏下来,就会将错误信息带到正常的D
NA分子上,从而引发了整个细胞的癌变。
二、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发病过程有如下特点: 长时间 数年、十几年、几十年 多因素 多种致癌因素 多基因 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凋亡 调控基因、DNA修复基因均可受累 多阶段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一)癌基因 (oncogene)
现代分子生物学重要成就之一为发现原癌基 因及可转化为癌基因。 M. Bishop, H. Varmus获1989年生理学与医 学诺贝尔奖。
化学致癌因素
1. 间接化学致癌物 (1)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煤,石油,木 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 不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迄今已 发现有200多种PAHs,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 。
2. 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与抗肿瘤的免疫效 应,但以细胞免疫为主。 在肿瘤免疫中,主要有三种细胞起作用: 细胞毒性T细胞(CTL) NK细胞 巨噬细胞
肿瘤免疫
3. 免疫监视与肿瘤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说明,恶性肿 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肿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
肿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
5.久治不愈的干咳、声音嘶哑或痰中带血;
6.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查出明 确原因的;
7.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的;
8.鼻塞、鼻出血、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的; 9.赘生物或黑痣突然增大或破溃、出血或原有毛发脱落 的; 10.无痛性血尿的。
思考题
深刻理解肿瘤概念中所包含的内容与意义。
E6灭活p53蛋白 E7灭活Rb蛋白 B细胞多克隆性增殖 100%含EBV DNA
引起肝细胞增生 灭活P53
2.RNA肿瘤病毒
这类病毒的RNA不能直接整合到细胞DNA中去,需先由病毒 逆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形成病毒互补的DNA(前病毒DNA), 再由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形成DNA中间体(双链前病毒DNA), 后者再聚合到细胞DNA中复制病毒致使细胞转化。
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受许多调节因子的控制, 特别是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传导蛋白 和转录因子等。肿瘤形成与这些调节因子的基因 异常有关。
一、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异常
细胞周期的调控异常
二、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本质上是基因病。各种环境的与遗传的致癌 因子以协同的或序贯的方式,激活癌基因或(和)灭 活肿瘤抑制基因,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基因改变, 使细胞发生转化(transformation)。
1998年我国公布《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 提出肿瘤早期十大症状:
1.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腹部)有肿块,并逐 渐增大的; 2.身体任何部位(如舌、颊、皮肤)无外伤的溃疡,尤 其是经久不愈的; 3.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如中年以上妇女不规则阴道 流血或分泌物增多);
4.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 咽不畅;
B淋巴瘤
第十二节
遗传与肿瘤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肿瘤和癌前病变 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肾上腺或神 经节的神经母细胞瘤等。
癌前病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经纤维瘤 病等。
2.常染体隐性遗传综合征
Bloom综合征 生长迟缓 皮肤癌 阳光过敏性皮疹 白血病 免疫功能紊乱 智力迟钝 皮肤雀斑样色素沉着 皮肤鳞癌 毛细血管扩张 基底细胞癌 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 白血病 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淋巴瘤 发育障碍 全血细胞减少 白血病 骨髓瘤
特点:致癌性强、存在广泛, 易导致皮肤癌,
肺癌,上消化道肿瘤。
化学污染
化学致癌因素
(2) 亚硝胺类 间接致癌物、致癌作用强,致癌谱广、可通 过胎盘影响子代、器官特异性 亚硝胺在胃内酸性环境下由亚硝胺盐和二级 胺合成。
化学致癌因素
(3) 芳香胺类 如乙萘胺、联苯胺等,印染橡胶工业经体 内代谢后可致膀胱癌。
二、物理致癌因素
1.电离辐射
二、物理致癌因素
2.紫外线:一般认为,240~320nm是致癌波段。
3.热辐射的促癌作用:克什米尔人冬季习惯用怀炉取
暖,在腹部引起“怀炉癌”;在烧伤瘢痕的基础上易 发生“瘢痕癌”,有人在烧伤瘢痕中发现化学致癌物 。
4.慢性炎症刺激:必须在细胞增生的基础上发生。 5.异物 长期吸入石棉纤维粉尘,可引起肺癌、 胸膜间皮瘤。
基本概念
病毒癌基因(v-onco):能引起动物肿瘤或在体外实验中 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逆转录病毒,其基因组内的 某些RNA序列,是其致瘤或导致细胞恶性转化所必需。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真核细胞基因组中与病毒 癌基因相似的DNA序列。 细胞固有,正常低/不表达,促进增殖,抑制分 化,潜在致癌能力 癌基因(oncogene):活化的原癌基因,能引起细胞恶性 转化。
常见肿瘤抑制基因
1. Rb基因
Rb基因是1986年从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发现的。 在细胞核中以活化的低磷酸化和失活的高磷酸化 的形式存在,调节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
功能丧失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骨肉瘤、乳腺 癌及肺小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常见肿瘤抑制基因
2. p53 基因
定位于17q13.1,编码蛋白由393氨基酸组成。 正常的P53蛋白(野生型)存在于核内,DNA损伤时 活化,使细胞停滞G1期进行修复。若未修复,则活 化诱导细胞凋亡。
第五章 肿瘤
(tumor or neoplasm) 病理教研室 许春雷
Tel:3029123 E-mail:bljys@
第十节
常见肿瘤举例(自学)
第十一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概述
根据现代细胞生物学观点,肿瘤是一类细胞 增殖异常性疾病,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调控发生 严重紊乱的结果。
相关网站
氨基偶氮染料
化学致癌因素
(4)真菌毒素(Fungal toxins) 黄曲霉毒素B1最具代表性
特点:致癌性强、具有化学结构稳定加热不 分解、在肝癌发生上与HBV有协同作用、可灭活 p53。
化学致癌因素
2. 直接化学致癌物质 烷化剂和酰化剂:如环磷酰胺、氮芥等 其它:重金属:镍(鼻癌、肺癌)、镉 (前列腺癌、肾癌)等;非金属:砷(皮肤 癌)、氯乙烯(肝血管肉瘤)、苯(白血病)
分类: 急性转化病毒:病毒癌基因
慢性转化病毒:促进基因
举例:
细胞癌基因激活
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1)
生物因素
(二)寄生虫
埃及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膀胱癌 结肠癌
华支睾吸虫
胆管细胞癌
生物因素
(三)幽门螺杆菌
与胃恶性B淋巴瘤有关 幽门螺杆菌 T细胞增生 淋巴因子
B细胞多克隆性增生
单克隆性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