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讲义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讲义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目标与素养: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移动的条件。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2.理解温度、浓度、压强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概念与实质(1)概念: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如果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原来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化学平衡会移动,在一段时间后会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2)实质:改变条件后,①v 正≠v 逆,②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发生改变。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分析3.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条件改变⎩⎨⎧若v正=v 逆,平衡不移动;若v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二、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实验探究(1)实验原理:Cr 2O 2-7+H 2O2CrO 2-4+2H+橙色 黄色(2)实验步骤:Ⅰ.向试管中加入4 mL 0.1 mol·L -1的K 2Cr 2O 7溶液,再滴加数滴1 mol·L -1 NaOH 溶液。

Ⅱ.向上述溶液中滴加1 mol·L -1HNO 3溶液。

实验现象结论实验Ⅰ滴加NaOH溶液后,溶液橙色变浅,逐渐变为黄色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实验Ⅱ滴加HNO3后,溶液黄色变浅,逐渐变为橙色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2.结论及应用适当增加相对廉价的反应物或及时分离出生成物,从而提高产物产量、降低成本。

微点拨:固体或纯液体浓度可视为定值,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用量,其浓度保持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

三、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的实例探讨可逆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改变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增大压强减小压强N2(g)+3H2(g)2NH3(g)K=c2(NH3)c(N2)·c3(H2)正向移动逆向移动N2O4(g)2NO2(g) K=c2(NO2)c(N2O4)逆向移动正向移动FeO(s)+CO(g)Fe(s)+CO2(g)K=c(CO2)c(CO)不移动不移动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a A(g)b B(g),其平衡常数K=c b(B)c a(A),改变体系压强时:⎩⎪⎨⎪⎧若a >b ,即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目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若a =b ,即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的反应,改变反 应体系的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若a <b ,即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目增大的反应,增 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

苏教版选修4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苏教版选修4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平衡平衡破坏新条件下的新平衡V正=V逆 V正≠ V逆 V正'=V逆'各组分百分含量:组成百分含量:发生改变保持新的一定保持一定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

如果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百分含量也就随着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见后)(三)勒沙特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1.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则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这就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即勒沙特列原理.(1).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对V正和V逆的影响大小不同,而导致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不相等(见后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图像分析)。

(2).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在新条件下使V正和V逆的大小重新达到相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重新达到保持不变。

但速率大小和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与原平衡并不相等。

(3).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的主要方法:①根据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大小判断: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逆>V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根据生成物或反应物百分含量的变化判断:若反应物含量减小或生成物含量增加,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反应物含量增加或生成物含量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根据气体平均分子量的变化来判断:当平衡组分全部是气体时,M气体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M气体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M气体不变,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平衡不移动。

当平衡组分中有液体或固体时,必须通过计算才能确定平衡移动的方向。

④通过气体密度的变化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方法同③,还需考虑压强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对密度的影响。

必需具体分析才能确定平衡移动方向。

⑤通过反应体系颜色的变化等可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⑥通过勒沙特列原理(浓度、压强、温度的变化等)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化学平衡的移动》

提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浓度、温度 和压强等反应条件的改变。规律:改变影 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 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的 改变和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联系:改变条
件的瞬间使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
向移动;改变条件的瞬间使v(正)<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改变条件的瞬间
(4)规律: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
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
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栏目 导引
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即时应用
1.下列平衡体系中,改变某一条件,能否引起 平衡移动,平衡如何移动? ( 填“正反应”、“ 逆反应”或“不”)
(1)H2O(g)+C(s)CO(g)+H2(g)加入更多的炭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
mA(g)+nB(g)pC(g)+qD(g) m+n>p+q
速率与时 间图像
栏目 导引
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2)对于可逆反应中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 反应的影响 化学平衡 体系压强 变化
mA(g)+nB(g)pC(g)+qD(g) m+n<p+q 加压 减压
v(正)、v(逆)同时 v(正)、v(逆)同时 速率的变 增大,且v′(正 减小,且v′(逆 化 )<v′(逆) )<v′(正) 移动方向 逆向移动 正向移动
栏目 导引
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解析:选C。碳酸的酸性弱于盐酸而强于次氯 酸,向氯水中投入少量碳酸钙粉末后,它与盐
酸反应,而不与次氯酸反应。又由于H+浓度减
小,平衡Cl2+H2O H++Cl-+HClO向正

_化学平衡的移动

_化学平衡的移动

增大反应物的 溶液从黄色 浓度,平衡向 实验1 向橙色转变 正反应移动 加HNO3 减小反应物的 溶液从橙色 实验2 向黄色转变 浓度,平衡向 逆反应移动
加NaOH
浓度对平衡影响的v-t图分析1
V
速 率
增大反应物浓度
′ V正
V正
V逆′
V逆
0
t时间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浓度对平衡影响的v-t图分析2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注意]
①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的,改变 例:对如下平衡 A(气) + B (气) 2C (气) + D (固)
压强不能使平衡移动;
V正′= V逆′ ② 压强的变化必须改变混合物浓度(即 V正 V正 V正′= V逆′ 容器体积有变化)才能使平衡移动。
V逆
变化规律 0 t1 t2:大的大增、小的小增; t3 0 t1 t 2 t3
(2)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是稀释溶液,反 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减小, V(正) 、V(逆) 都减小,但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 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练习:在0.1 mol/L 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 电离平衡: CH3COOH CH3COO- + H+ 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2NH3
V
V( 正 )
V(正) = V(逆)
V( 正 )
V(正)= V(逆)
V(逆)
V( 逆 )
V 逆 V( 逆 )
V(正)=V(逆)
0
t1
t2
t3
t
0
t1
t2 t3
V 正
t
①增大压强
②减小压强
结论:增加压强可使平衡向气体减小的方向移动 ; V小>V大 平衡向气体 V大>V小 平衡向气 减小压强可使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 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压强引起平衡移动的v-t图分析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2.3.2化学平衡的移动 (共21张PPT)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2.3.2化学平衡的移动 (共21张PPT)

早在1888年,法国 科学家勒夏特列就发现 了这其中的规律,并总 结出著名的勒夏特列原 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 原理。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 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N2 (g) + 3H2(g)
2NH3 (g)
2NO2 (g)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N2 (g) + 3H2(g)
2NH3 (g)
1、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K? Qc? 平衡向?移动
V正’? V逆’? V正’和 V逆’大小关系?
V正’
V逆’
一、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N2 (g) + 3H2(g)
2NH3 (g)
2、扩大体积,减小压强
K? Qc? 平衡向?移动
V正’? V逆’? V正’和 V逆’大小关系?
V逆’
V正’
一、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NO2 (g)
N2O4 (g)
1、减小体积,增大压强 2、增大体积,减小压强
V正’
V逆’
V逆’
V正’
N2+O2 (g)
2NO (g)
1、减小体积,增大压强 2、增大体积,减小压强
V逆’V正’
V正’ V逆’
小结: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N2O4 (g)
N2+O2 (g)
2NO (g)
Cl2+H2O H++Cl-+ HClO
在氯水中加入
①HCl(g)
② AgNO3(s) ③ NaCl(s)
④ NaHCO3(s) ⑤ NaOH(s)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平衡的移动(省一等奖)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平衡的移动(省一等奖)

化学平衡的移动(苏教版选修4)吴萍南京市金陵中学一、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 第3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

《新课标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有:●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一《必修2》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苏教版《选修4》专题2 第1单元中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第2单元中又详细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以及化学平衡常数。

在本节内容之后,课本又介绍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前2个单元知识的应用和深度讨论,又是学好后一专题的基础,地位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已经有了对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基本认识,但对于哪些反应能建立平衡状态知之甚少,仅限于高一学过的几个反应,因此首先要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平衡状态的存在。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掌握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常感到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再设计情境,让实验现象和学生既有认知产生矛盾碰撞,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推理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 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⑴ 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⑴ 通过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⑴ 通过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对平衡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方法”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及合作精神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素养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2. 教学难点: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化学平衡移动情况进行分析五、教学思维导图:环节1 情境引入NO 2平衡球是否会因热胀冷缩而使颜色产生相应变化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环节2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既有认知与实验事实产生矛盾碰撞,产生质疑压缩气体体积,利用数字化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尤其是数字化实验设计,问题解决策略,大胆新颖,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本节课追求科学真实性的设计亮点。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

苏教版高二(选修)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版(新教材)高二(选修)基本理论课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采用“以为索引、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 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 情感态度:① 领略实验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过程】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热门说课稿范文推荐:★★★★★★《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设计理念】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6讲: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6讲: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目标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一、化学平衡移动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平衡状态的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过程3.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因素(1)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5.几种特殊情况(1)当反应混合物中存在与其他物质不相混溶的固体或液体物质时,由于其“浓度”是恒定的,不随其量的增减而变化,故改变这些固体或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没影响。

(2)对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压强的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是等同的,故平衡不移动。

(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恒温、恒容条件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等效于减压(4)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强的影响。

二、等效平衡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等温等容或等温等压),对同一可逆反应体系,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

2.原理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最后都能达到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SO2(g)+O2(g)
2SO3 (g) △H<0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生产上要用过量的空气? (2)为什么要使用催化剂? (3)为什么不在高温下进行反应?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练习与实践
7.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H2(g)+I2(g)
2HI(g) △H<0
在一密闭体系中达到化学平衡。 (1)请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N2(g)+3H2(g)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2NH3 (g)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对于某些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通过改变 反应容器的体积来改变体系的压强,有可能使平 衡发生移动。 请写出下列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 物浓度的变化来解释增大或减小体系的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结论及应用: N2+3H2
2NH3
对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a A(g)
b B(g)
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 c b (B )
ca (A )
若a>b,即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目减小的反应, 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a=b ,即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的反应, 改变反应体系的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
H2 ,再达平衡时,H2和I2的转化率各是多少? H2和HI的体积百分含量各多少?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通过活动探究掌握条件对化学平 衡的影响,并提高归纳思维能力。 3.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能联 系实际,分析探讨合成氨工艺条件 的选择。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信息提示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规则和化学平衡移 动原理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可用于研究 所有的化学动态平衡,如后续即将讨论 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等。我们要学会用平衡的观点去解释有 关的化学现象,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练习与实践
8.在硫酸工业中有如下反应:
(2)请说明改变下列条件时,平衡如何移动。 a.保持压强不变,升高温度; b.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的体积; c.保持体积不变,通入氢气。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练习与实践
1.某一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 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 动2的.是压强变化不( 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 A.移增动大的反是应物浓( 度 ) B.减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C.A.增Fe大2O3生(g成)+物3浓CO度(g) D.2升Fe高(s反)+应3温CO度2(g)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替代实验
已知铬酸根和重铬酸根离子间存在如下平衡:
2CrO42-+2H+ 黄色
Cr2O72-+H2O 橙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实验2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结论及应用:
大量实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已知N2与H2反应合成NH3是一个可逆 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1(g)+3H2(g)
2NH3(g) △=-92.4kJ·mol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如图2-24所 示。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以下
途径来提高合成氨的产率。请利用
有关知识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 1.向反应器中注入过量N2。 2.采用适当的催化剂。 3.在高压下进行反应。 4.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反应。
在1升容器内,发生2SO2+O2
2体积SO2 1体积O2
500℃,
101KPa,V2O5
5min后
SO2—6% O2—3% 10min后 SO3—91%
改变条件
?反应停止了吗
2SO3
如前
T、P 催化剂
“逆、等、动、定、变”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化学平衡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条 件下才能保持。当外界条件改变时 ,原有平衡状态被破坏,一段时间 后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化学平衡 的移动,就是改变外界条件,破坏 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 状态的过程。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已知可逆反应H2(g)+I2(g)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
2HI(g), 为一常数。
若在一定温度时,在I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H2和I2各 1mol,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0.8 mol HI 。
(1)求反应中H2和I2的转化率,平衡时HI的体积百 分含量。
(2)维持温度不变,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2 mol
,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改 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 素,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 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四、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 化能,正反应的活化能降低, 逆反应的活化能也降低,正反 应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几倍 ,逆反应的活化分子百分数也 增加几倍,正逆反应速率增加 的倍数相等,加催化剂,不能 使平衡发生移动,只影响到达 平衡的时间。
工业上往往根据上述原理,通过适当增加相 对廉价的反应物或及时分离出生成物的方法提高 产量、降低成本。例如,在硫酸工业中常通入过 量的空气使二氧化硫充分氧化,以得到更多的三 氧化硫。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根据图2 -21的数据 ,分析压强 改变是如何 影响合成氨 的平衡的?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减小(增大)生 成物浓度,平衡朝着正(逆)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减小)体系压强,平衡朝着气态物 质减少(增多)的方向移动;
升高(降低)体系温度,平衡朝着吸(放) 热方向移动。
早在1888年,法国科学家勒夏 特列就发现了这其中的规律, 并总结出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
CoCl42- △>0
蓝色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NO2
红棕色
N2O4 △<0
无色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结论及应用: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N2+3H2
2NH3 △<0
若a<b,即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目增大的反应,
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根据图2 -21的数据 ,分析温度 改变是如何 影响合成氨 的平衡的?
N2+3H2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苏教版选修
2NH3 △<0
三、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Co2++4Cl-
粉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