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补虚药理气药
中药学名词解释

[标签:标题]篇一:中药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中药学——补虚药

中药学——补虚药1. 定义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2.分类、特点及适应范围1)补气药特点:性味多甘温或甘平,主入脾、肺经功效:补气。
适应证:气虚诸证(尤对脾气虚、肺气虚证疗效最为显著,也用于心气虚,元气虚极欲脱)2)补阳药特点: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功效:温补肾阳。
适应证:肾阳不足诸证、脾肾阳虚、肺肾两虚等证。
3)补血药特点:多甘温,质润,主入心、肝、脾、肾经。
功效:补血养血。
适应证:各种血虚病证。
4)补阴药 :特点:多甘寒质润,主入肺、胃、肝、肾经。
功效:滋养阴液,兼润燥、清热。
适应证:阴虚诸证 (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证) 3. 配伍应用1)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配合应用补虚药。
2)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顾护脾胃。
4. 使用注意1)注意邪正关系,防止“闭门留寇”。
2)不可滥用补益药。
(药皆有偏性、误补益疾)3)注意“虚不受补”的情况,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
4)注意气血阴阳之间关系,配伍应用。
5)补虚药一般气味俱厚,如作汤剂,一般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
6)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口服液等便于保存、服用,并可增效的剂型。
5. 各类药功效第一节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
第二节补阳药鹿茸补肾壮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中药学功效总结(红色和黑色是重点药材,简答和论述题考)

中药学功效总结 (广州中医药大学考研版)
更多总结资料 E-mail: sun0000shine@ 第 1页/共5页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辛发散行气血, 甘补和中缓急, 酸涩收敛固涩,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苦有泄燥之功,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咸能软坚泄下, 淡能渗湿利尿, 辛甘温热升浮,
天麻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地龙 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全蝎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僵蚕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开窍药 麝香 冰片 苏和香 蟾酥
开窍醒神,止痛,活血通经,催产。 开窍醒神, 止痛清热。 开窍醒神, 止痛辟秽。 开窍醒神,止痛,解毒。
滑石 利水通淋, 清解暑热,收湿敛疮。(不治血淋) 关木通 利尿通淋, 通经下乳。 通草 清热利湿,通气下乳。 瞿麦 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萹蓄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地肤子 清热利湿,止痒。 海金沙 利尿通淋。 萆薢 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3.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 利胆退黄,清利湿热。 金钱草 除湿退黄,消肿解毒,利尿通淋(。不治血淋)
虎杖
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温里药 (苦温) 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肉桂 温经通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补散)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温回温) 吴茱萸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散温助)
(肝寒气滞诸痛要药)
高良姜 小茴香 花椒 丁香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胃寒呕逆要药)
中药学丨补虚药(补气药)

中药学丨补虚药(补气药)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补虚药一、概念:凡以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二、功用与适应症:补气,用于气虚证;补阳,用于阳虚证;补血,用于血虚证;补阴,用于阴虚证。
三、注意:1.宜久煎(另煎),或做丸散剂;2.注意配伍健脾消食药。
补气药治疗气虚证,见气短、乏力、头晕、脉虚无力、舌淡等。
主治肺脾气虚证。
肺气虚见自汗、恶风、易感冒、语音低怯等;脾气虚见食少、便溏、消瘦、脏器下垂等。
人参甘、微苦,微温。
归肺、脾经。
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证。
补脾益肺——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止渴——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
安神益智——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配伍】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补气,力宏固脱;附子辛热回阳,补火救逆。
两药相合,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
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善补肺气,蛤蚧性平补肺益肾。
两药相合,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人参性温补气,麦冬寒凉滋阴,五味子酸收敛阴。
三药相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补元气可用15~30g,文火另煎,与煎好的药液合对,或频频灌之;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入丸散。
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使用注意】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
因属补虚之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服。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
党参甘,温。
归脾、肺经。
补中益气——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养血——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
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人参与党参的比较人参、党参,均能补气生津,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肺气不足气短喘促,以及气津两伤之口渴等证。
理气药的名词解释

理气药的名词解释理气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调节人体的气机功能,平衡气血运行,促进气机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理气药属于中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一、理气药的定义和意义理气药,顾名思义,是指能够调理人体气机的药物。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正常运行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贯穿于全身,通过经络运行,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而气机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因此,理气药的作用就是帮助恢复和维持气机的正常运行,消除气机阻滞引起的疾病。
二、常见的理气药1. 木香:木香是一味具有温中理气作用的理气药。
它能够舒缓腹胀、胸闷等症状,促进气机畅通。
常常被用来治疗脾胃气滞、胸腹胀满等病症。
2. 陈皮:陈皮是中医常用的理气药之一。
它能够行气化痰、理胃止呕。
临床上常见的脾胃气虚、消化不良等症状都可以采用陈皮来治疗。
3. 枳实:枳实是一种能够行气宣阳的理气药物。
它有橘皮,苦橙一类药物的气味,能够行气健胃,有清气和降逆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枳实常被用来治疗痰湿凝滞、胃脘痛等症状。
4. 乌梢蛇:乌梢蛇是一味温性而毒药,具有理气作用。
它能够行气、活血、消肿,可用于治疗淤血、气机不畅引起的痛证。
三、理气药的临床应用理气药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用于治疗气滞、气滞血瘀、气滞痰湿等导致的各类病症。
例如,胸胁胀痛、腹胀、乳腺增生等都可以采用理气药进行治疗。
在治疗胸痹时,常用理气药与活血药结合应用,既能疏通气机,又能活血通络。
以柴胡、丹参为主的方剂,经常被用于治疗胸闷、痛、心悸、气急等症状。
在治疗痞满的时候,常用辛散解郁的理气药物。
如枳实、木香等,通过行气宣郁,消除胸腹部的痞满感,起到冲破气机阻滞的作用。
四、理气药的调理方法理气药在内服和外用上的调理方法也十分重要。
在内服上,常用煎剂、丸剂、散剂等剂型,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外用方面,常见的方法有贴敷、熏蒸等,通过通过皮肤渗透或吸入药物,起到理气的作用。
中药学名词解释syc

安神药:凡能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病症为主的药物
B
本草:本是根本,草是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正气,增强人体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拔毒化腐生肌药: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止咳平喘药:凡能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出血病症的药物
Y
涌吐药:凡Leabharlann 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烊化:用热的汤药将胶质类药物以及不易煎煮的药物熔化的方法
Z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重要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G
归经:表示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H
活血祛瘀药:凡以通常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治疗淤血证的药物
化痰药: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治疗痰证的药物
J
灸法: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剂量: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解表药:凡以发热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S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四气: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包括寒热温凉平
升降沉浮: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生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治疗滑脱症的药物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补虚药介绍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补虚药介绍
来源:智阅网
所谓补虚药,又分为补气、补阳、补阴等几个内容;今天我们从整体上说说在复习的时候,我们就补虚药在总体上,应该掌握哪些内容,以及补气药的要点内容。
概述要点
1.补虚药的配伍方法。
2.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补气药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西洋参、太子参、山药。
3.下列药物的功效:白扁豆、大枣、蜂蜜。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
6.人参与党参、人参与黄芪、黄芪与白术、苍术与白术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了解了以上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做做朱鹏飞老师的2016《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高分宝典:药学专业知识(二)》,书中的选择题和解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好相关知识点。
还没有买到这本书的同学,可以去智阅网上看看,智阅网上最近有很多购书优惠,买得越多,折扣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代研究:有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松弛支 气管平滑肌,利尿,抑菌等作用。用于胃 炎,胆结石,阑尾炎,肠梗阻等急性急腹 症疼痛效好。
总之,木香辛散温通而苦降,芳香性 燥,可升可降,通行三焦肠胃气滞,主胃 肠气滞之胀痛痢疾腹痛,若脾失健运导致 肝失疏泄之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亦为必 用之品。借其芳香悦脾之功于补药中少许, 使补药补而不腻,亦是本品的特点。
*木香《本经》 处方用名:煨木香 广木香 云木香 川木香
• 性能: • 辛、苦、香、温,归脾、胃、大肠经。 行气止痛 健胃消食 辛香行散以散郁结滞气 以辛散苦降温通为功 通三焦善行胃肠气滞. 苦温胜寒湿以温中除湿 归脾胃则消中焦食积 气行郁散,三焦通畅则痛自止,寒湿得除脾胃 健运则积滞可消,为行气止痛要药。故有 诸功.
• 刀豆—止呃逆,又能补肾.
• 天仙藤—祛湿活血通经络.
• 青木香—解毒消肿.
• 九香虫—偏补肾阳.
• 大腹皮—利水消肿.
• 娑罗子—疏肝和胃.
• 1、行气药的含义、通性作用及适应证各是 什么。 • 2、陈皮、青皮来源相同,其性能应用有何 异同? • 3、枳实枳壳同出一物,其性能应用有何异 同? • 4、木香、香附、乌药的性能应用各有哪些? 如何区别? • 5、薤白、佛手、沉香、川楝子、檀香、荔 枝核、 柿蒂各有何功用及特点?
*陈皮《本经》上品 • 处方用名:广陈皮 、新会皮、桔皮。
桔皮
• 性能:辛、苦、香、温,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辛香行散以行气散结 以行气燥湿为功 中气 • 苦温香燥以燥袪湿邪 • 行则脾胃自健,寒湿除则痰饮自消。故有 诸功。
• 应用: 脘腹胀満 1、用于脾胃气滞证 恶心呕吐 寒湿犯中,阻碍 不思饮食 气机所致 .用陈皮胜寒湿理气健脾,如宽中丸(陈 皮、白术、木香)或平胃散,或异功散(四君子汤 加陈皮)。 胸闷呕吐 2、用于痰湿壅滞证 寒湿犯肺生痰阻于 痰饮喘咳 气道,障碍了呼吸所致,用陈皮燥湿化痰,如二陈 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 此外还用于胸痹证及胃虚呕吐:如桔皮枳实生姜 汤治胸痹,或桔皮竹茹汤 治呕吐。
荔枝核—散结祛寒止痛。主寒凝气 滞证,肝郁气滞证,气滞 血瘀证。 柿 蒂—降逆下气,主胃失和降之 行理气滞 呃逆证。 玫瑰花—主肝气郁滞,肝胃不和。 甘 松—主脾胃气滞证及胃寒。 香 橼—主脾胃气滞,痰湿壅滞证 均主气滞诸证。
佛手
沉香
川楝子
荔枝核
荔枝
柿蒂
玫瑰花
甘松
•
香橼
• 了解:绿萼梅—疏肝解郁主治梅核气.
• • •
• •
青皮 处方:青桔皮、小青皮 、个青皮、 四花 四开 青、 炒青皮、 醋青皮、 元青。 性能: 苦、辛、香、温,归肝、胆、胃经。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特点: 功同陈皮但气峻烈,沉降下行,为破气药。 主治:1、肝气郁滞证—胁肋胀痛,乳房胀 痛,小肠疝痛等。 2、食积气滞证—脘腹胀満等。
• 若气滞血瘀者配灵脂、红花、郁金等行气 活血药。 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用于食积气滞证 • 脘腹胀闷,痢疾后重 用本 品胜湿导滞行气之功而治之。如薤白配陈 皮、枳壳、山楂、麦芽、神曲等同用,治 不思饮食。或薤白四逆散(薤白、柴胡、白 芍、枳实、甘草)治痢疾。
• 现代多用于治心绞痛。验方:薤白20g、丹参20g、 片姜黄12g、桂枝10g、灵脂10g、桃仁10g、远志、 沉香各8g。水煎服。 • 用量用法:6—20g,入汤剂。 • 使用注意:气虚无滞,胃弱纳呆者不宜用。
• 附:桔核---桔之果核,苦、归肝,功能理气散结 止痛治小肠疝气等。 桔络—桔瓤上之筋膜,苦凉,能通络化痰, 治痰滞胸胁疼痛。 • 桔叶—苦平,疏肝行气消肿解毒,治胁痛乳 痈多外用。 化桔红--化洲柚或柚子的近成熟果皮,苦温 化痰消食理气治痰多食积伤酒呕吐。 陈皮歌括: 桔皮又名称陈皮,行气化痰理肺脾; • 健胃止呕平痰喘,桔核疗疝功效奇; 桔络通络叶消肿,桔红化痰消食积
• 此外:木香还用于胸痹疼痛及疝痛,如木 香同瓜蒌枳实等同用治胸痹,或同川楝子、 小茴香等治寒疝腹痛。还治一切气痛。如 广木香温水磨浓汁热酒调服。还用于水肿, 尿闭,疮痈,伤痛方中配用效好 。 • 用量用法:3-10g,入汤剂。 行气多生用,止痢多煨用。
• 使用注意:气虚无滞血虚化燥阴虚火旺者 忌用。
二、通性及作用: 性味:辛、苦、香、温。归肝、脾、肺 经。主要有调气健脾,行气止痛,顺气 降逆,疏散肝郁之功。还有化痰、燥湿、 散寒、活血之效。 三、适应证: • 用于气滞气逆证:、 1、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満,嗳气(噫气)吞 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呃逆,便秘或 溏泻等 。
2、用于肝郁气滞之胸胁胀満,疝瘕易怒, 月经不调等证。 3、用于肺气壅滞之咳逆气喘,胸痞胀満等 证。 四、使用注意: 1、本类药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 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2、注意选择配伍。 3、入汤剂时宜后下,不宜久煎。
2、月经不调、痛经—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 用香附以调经止痛。如四制香附丸(香附四 份分别以醋、酒、童便、苦胆汁拌炒)
碾细为丸,或七制香附丸(再加盐、姜 汁、甘草水)或艾煎汤(香附、当归、艾 叶)或香附芎归汤等。 • 此外:治胸腹刺痛:(胃神经官能证) 香附、乌药、甘草水煎服。 • 用量用法:6—15—20g,入汤剂。 • 现代研究:有镇痛,镇静,抗菌,解 热,强心,降血压的作用。
• 用量用法:6—10g,入汤剂,不宜久煎。 • 使用注意:阴虚口渴,舌红少津,内有实 热者慎用。 • 现代研究:陈皮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抗溃 疡,抗炎利胆,平喘,抗凝血、升血压的 作用。用于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等证。 总之,桔皮性质平和,以行气燥湿为用, 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降药则降, 同升药则升,为脾肺二经气分主药。
第15章 理气药
一、含义: • 凡能调理气分,疏畅气机,消除气滞为主要作 用的药物称行气药,又称理气药,其中功效特 别强的药物称破气药。 概念: 气机---指气的功能活动及脏腑之气的运行通路。 气滞---指体内气机运行不畅。 行气---指治疗因气滞产生的病症。 破气---指用理气药中功能较强的的药物治气滞重证。 降气—指治气逆上的方法。 疏肝—是治疗肝气郁滞的方法。
胸痹结胸 2、用于痰浊阻滞证 用枳实化痰 胸脘痞満
破气之功而治之,如枳实薤白桂枝汤治 胸痹。或小陷胸加枳实汤(枳实、黄 连、瓜蒌、半夏)水煎服,治结胸。 或枳实消痞丸治胸痞。
• 用量用法:6-12g入汤剂, •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孕妇禁用。
• 现代研究:有抗痉挛、抗过敏、抗炎、增强免疫 力、强心等作用。用于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等。 • 枳壳的功用同枳实,为同科同种植物酸橙的果实, 比较如下:赋曰:“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速也。” • 枳实-作用强烈,主破气消积导滞 • 行气消积 通利大便。 化痰除痞 枳壳-作用缓和,主理气宽中下气, 消胀除満。 均主食积气滞证,痰浊阻滞证。
• 性能: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 味苦则降以降逆气消痰疾 以行降为功 辛香则散以行散中焦气滞 归太阴脾则降湿痰,入阳明胃则消食积 降胃气,滞气行痞满除,痰祛脾胃健则 胀痛自愈。故有诸功.
特点:苦降下行,气锐力猛,作用强烈, 有冲墙倒壁之力。为化痰除痞之要药。 应用: 饮食停滞,脘腹胀満 1用于食积气滞证 热结便秘,脘痞胀痛 泻痢不畅,里急后重 用枳实以行气消积。如枳实、山楂、 麦芽、神曲等治食积,或大承气汤治 便秘。或枳实导滞汤(丸) 、枳术汤 治腹胀泻痢。
总之,香附辛能散,苦能降,甘能缓, 芳香性平,无寒热之偏性,为理气良药, 长于疏肝解郁,理气调经止痛,凡七情内 伤,气滞血瘀诸证均可应用,为妇科良药, 它的特点是香而不烈,苦而不泻,不寒不 热,既能理气,又能理血,凡气病,血病, 寒痛、热痛均可运用,所以,前人称之为 “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但久用耗气, 气虚者不宜单独使用。
• 陈皮与青皮功用比较: 陈皮—行气力缓,善理脾肺气滞, 长于理气调中化痰,主 行气消 咳嗽痰多胸闷不畅,脾 积化滞 虚气滞等. 青皮—行气力猛,具破气之功, 主疏肝胆气滞,长于散结 止痛,主胁肋乳房胀痛, 症瘕痞块疝痛等。 • 均治食积气滞证,肝胃不调证。
*枳实《本经》 处方用名:小枳实、炒枳实、江枳实
薤白《别录》
• 性能:辛、苦、温 归肺、胃、大肠经。 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称之为通胸阳治胸痹症之要药。 • 应用: 胸闷刺痛,胸痛彻背 • 1、用于胸痹证 喘息咳嗽,不能平卧 • 痰浊停滞胸中,胸阳不得宣通所致。用薤白 温散通阳而行气滞。为治胸痹证要药。如瓜 楼薤白白酒汤,瓜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 桂枝汤。
香附生用上行达表,熟用下走足膝,酒 炒能通经血,醋炒止肝痛,姜汁炒化痰饮, 童便炒下行通肾,青盐炒滋补肾气,炒炭后 又能止血,它善行十二经八脉,能利三焦六 部,应用范围甚广。 • 歌括: • 香附理气疏肝,可除胁痛闷烦。 • 行气解郁调经,又治腹痛寒疝。
乌药《本草拾遗》
乌药为行止痛之要药。 木香—性偏燥降,善调脾胃气滞,通理三 焦,为行气止痛要药,治一切气滞 食积证。 香附—性偏四散,长于疏理肝胆气滞,调 行气 经止痛,为妇科调经要药,治肝气 止痛 郁滞证。 乌药—性通上下,善理脾肾气滞,散寒顺 气,为行气散寒止痛之要药,治一 切寒郁气滞证。 均 能宣通胸中之阳气,以散阴寒之结滞,涤 痰浊而治胸痹,为胸痹证要药。对胸阳不 振,寒湿痰浊凝郁胸中所引起的胸痹,喘 息咳嗽,胸痛彻背,气短不得平卧等症, 用之每见良效。
佛手—疏理肝气,和胃止痛化痰主肝气 郁滞证,脾胃气滞证痰湿停聚证。 沉香—温中止痛,止呕,纳气平喘,主 行理气滞 寒凝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肾不 纳气之咳喘证。 川楝子—止痛杀虫,主肝气郁滞证,肝 胃不和证,虫积腹痛。外用治 头癣。 檀香—止痛,温胃止呕。主寒凝气滞证, 气滞血瘀证。
*香附《别录》 • 处方用名:香附米 制香附 雷公头 莎草根
• 性能: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 味辛则散以散肝气之郁 • 以行气降逆缓急为功味苦则降以降肝气之逆 为肝 兼甘则缓以缓肝气之急 • 经之主药,肝气调和,血行通畅自无郁滞之患, 走三焦善行四散,气血畅行则月经自调。故有诸 功。称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走 三焦善行上下。为常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