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陶瓷人物画的理解
论陶瓷工笔人物画

在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中,工笔人物画是其绘画艺术之精髓,有着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法体系,逐步形成了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以线造型,线也就成为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
以固有色为主。
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一、丰富多彩的色彩运用陶瓷工笔人物画的颜料十分丰富,既有釉下青花、高温颜色釉又有釉上粉彩、古彩和新彩,尤其是新彩颜料更是种类繁多,可以表现多姿多彩大千世界。
高品质的色相、色质及其组合所形成的色彩语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创作。
现代的陶艺家们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中开始有意识减弱线条的表现,突出强调画面色彩形式表现,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一些陶艺家们从西画中吸取营养,中西融合,取其精华,走向中西合璧的艺术线路,在技法和艺术形式方面进行整合和吸收。
比如借鉴油画中的光色效果、版画的黑白灰视觉感应以及各种肌理效果,来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论陶瓷工笔人物画语言表现力,产生了全新的视觉效果。
如在色彩上将高温色釉、青花和新彩颜料综合应用,厚涂、堆积、冲渍、喷洒等新技法应运而生。
材质语言丰富了画面的表达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效果,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
陶艺家的性格、素养、情感等也就随之潜化到陶瓷作品中。
二、写意性、整体性、技法性写意性:作为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粗笔,都应遵循“写意”的法则,追求作品传神写意的境界。
“写意”是纯真的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艺术形象则是经过大自然和作者的心灵交融,在物我两化的境况下产生的,寄托着理想而更侧重于主观的视觉形式。
整体性:其一,它有着中国画最基本的形式语言——线条。
丰富的线条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四地不断地生发而出,满纸的线条繁复却有章法,流动而又整体,和谐、统一、自然,往往成为工笔人物画的美景所在,耐人寻味。
论陶瓷工笔人物绘画的意境美

的主要造 型表 现手段 ,强调 笔墨的气韵和境界 ,是 艺术 家创造艺 术形 象的基本语言。画家 为了表现 各 种物质不 同的质 感 ,刨造 出各种各样的线 条。线 条
6 2 陶瓷研究 ・ 2 0 1 3 年1 月
Ka oI i n f or u m / 高岭论坛 /
在 中国绘画 中不 只是细细长长 的线 ,粗厚 、宽 阔的 同样也 是线条。例 如描绘衣纹就 有十八种 线条 ,每
是 以线条为基础 ,线条作 为主 要造型手段 ,是画面 的骨架 。在具体描 绘工笔人 物的时候 ,线 条作 为造 型语言 需要发挥 其特点未体现创 作对象 的气质 和质
感 。 陶 瓷 工 笔 人 物 画 的 线 条 是 美 化 了 的线 条 ,很 大
学创作一 样陶瓷工笔人 物绘画 中的意境 美与题材 的 选择有着 直接 的关 系。如果说线条 与构 图是陶瓷绘 画 的框架 和皮囊 ,那 么题 材才是作 品的灵与 肉。和 文学作 品一样并不是所 有的文章都是 “ 亲眼所见 、 亲耳所 闻” ,在陶 瓷绘画中创作 中作者 为 了达到意 境美 ,往 往都对所 见的景物进行一定 的取舍 和艺术
曹 媛 赵 昆
( 亦 园画轩 景德镇 市 3 3 3 0 0 0 )
摘要 :
中国绘画 自古以来都强调意境 美。陶瓷工笔人物绘画吸收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也需要通过营造意境美来表
达作者的艺术境界 。本文浅析 了意境美在陶瓷人物绘画创作 中的体现 ,通过讨论意境美的重要性以其表现形式
望与读者产生共鸣。
品 中审 美意向的营造 ,欣 赏着通 过画 中之情景 来体 会创作者 所描 绘的视觉信 息反映 出的思想情感 。陶 瓷人 物绘画创作正是通 过描 绘某种景 物 ,追求诗意 性 内在含 义未并表达 自己思想感情所形成 的艺术境 界 。通过 这种意境 的表 现是使欣赏者思 想感情受到
浅析陶瓷人物艺术与意蕴

2012年第3期 总第139期曾俐荧瓷都景德镇是一片陶瓷艺术的沃土,千百年来无数瓷艺大师,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中国人讲究美之含蓄在细腻、在层次;讲究美的真谛在心灵、在意境;讲究美的最高境界在含蓄、在朦胧、在质朴与真诚。
这也是我在进行陶瓷人物绘画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
笔者在陶瓷人物绘画这一艺术领域耕耘多年,现根据创作之经验,围绕陶瓷人物艺术与意蕴进行阐述,浅析笨拙之我见。
瓷画人物 名家纷呈陶瓷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画,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作品风格各异。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人物瓷画,始于元代青花。
如元代青花梅瓶“追韩信”、 青花罐“王昭君出塞”等作品,人物形象着重传神,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与神韵,把主题绘画与装饰图案相结合,瓷器的口肩、底足处,都有精细的图案装饰,以八宝,折技莲等图案衬托人物画主题。
随着御器厂的设立,明代的人物瓷画出现了两种风格。
官窑瓷绘画规整,形象写实,人物造型形态准确,线条精细;民窑青花瓷画人物,则以意笔为主,也有较为写实的作品。
清代青花人物画,人物形象比较具象。
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的浅绛彩人物画,笔意豪放遒劲,气势洒脱,有大家风范,人物形象生动。
民国时期,陶瓷人物艺术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陶瓷绘画老前辈们,将国画的技法与陶瓷材料融为一体,并出现了“浅绛彩”,其作品色彩浅淡,浓墨醒出,苍穹遒古,笔老色清,意味隽永;构图注重虚实关系,雅致脱俗,韵味尤穷。
如王琦瓷画人物,大都仿照“扬州八怪”中黄慎的写意法画人物衣纹,用粉彩画人物脸部,并采用西洋画技表现光线,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王大凡则以文人写意画的形式作画,以工带写,线条细劲,境界清远,画风古稚。
他们的粉彩人物,笔意洒脱奔放,而人物五官却刻画得精细准确,脸部受光有明暗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市陶瓷人物绘画艺术更是推陈出新。
其代表有以王锡良,王隆夫,张松茂,戴荣华、李文跃等为代表的大师名家,促使现代的陶瓷人物绘画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陶瓷人物画的探究

133传统陶瓷人物画的探究摘要:人物画作为传统陶瓷装饰表现的主要题材,深受人们的喜爱。
陶瓷艺术家们把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审美意识和陶瓷工艺技法相融合,把人物为题材的作品运用文学性、叙事性、情节性绘画的表现方式在陶瓷绘画中呈现,使中国人物画在陶瓷上再现和升华,给陶瓷人物画作品赋予更高的艺术价值。
泥与土的高温烧成工艺也让陶瓷相比于纸本绘画更具备了历史的保存性,成为人们喜爱收藏的佳品。
因此,本文想通过传统陶瓷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工艺技法和其价值进行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陶瓷;人物画;艺术价值;工艺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08—133—(03)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Ceramic Figure Paintings0 引言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绘画常作为艺术品描绘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
人物画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物图案的纹样就出现在陶器上。
陶瓷人物画随着时代的演变,工艺技法和表现内容形式上不断完善和成熟,是艺术家们智慧、思想和情感的结晶。
在传统陶瓷人物画中蕴含着太多值得我们探究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1传统陶瓷人物画表现形式1.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人物画作为陶瓷绘画的装饰题材之一,内容形式丰富。
人们常会把市井人物、文人雅士、婴戏、仕女,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等作为描绘对象,通过工匠们精湛的绘画技艺在陶瓷中呈现。
在青海省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和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中可以看到,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把人物纹样以简化概括性的方式在陶器上表现。
从成都出土的战国时期水陆攻战纹铜壶,它的壶身是通过三圈纹饰将画面分为采桑弋射、宴乐战舞、水陆攻战、狩猎的四个场景,可以看到那时人们已经能把人们活动的一些生活场景记录下来。
到了汉代,陶瓷工艺水平开始得到提高,各类陶瓷已取代铜器和漆器的地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陶瓷画面上也开始出现了宗教,神话人物。
浅谈陶瓷人物造像的历史内涵与艺术维度

浅谈陶瓷人物造像的历史内涵与艺术维度1. 引言1.1 陶瓷人物造像的起源陶瓷人物造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米家文化时期,中国就开始出现了以陶瓷为材料的人物造像。
这些早期的陶瓷人物造像多为神祇、祖先或贵族等地位较高的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宗教和祭祀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陶瓷人物造像逐渐从宗教祭祀的功能转变为装饰和艺术表现的载体。
在商代和周代,陶瓷人物造像的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形态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成为当时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陶瓷人物造像的起源及演变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和艺术演变的脉络,体会到古代陶瓷人物造像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1.2 陶瓷人物造像的意义陶瓷人物造像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更在于传承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和情感。
陶瓷人物造像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记录历史。
通过陶瓷人物造像,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和服饰特点,从而重构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方式。
二、传承文化。
陶瓷人物造像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学术价值。
三、展示艺术。
陶瓷人物造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赞叹,体现了陶瓷艺术在人物造型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四、传达情感。
陶瓷人物造像可以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姿态,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实现情感交流和沟通。
综上所述,陶瓷人物造像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历史和传承文化,更在于传达情感和展示艺术,为我们奉献着独特且珍贵的艺术之美。
2. 正文2.1 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人物造像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人物造像可以说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演变和完善的。
最早期的陶瓷人物造像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瓷人物造像主要以神话传说和生活场景为题材,形态简单,线条粗糙,但已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浅谈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创作

2012年第3期 总第139期叶鹏远所谓陶瓷工笔人物画,就是在陶瓷制品上用线描的手法绘画人物。
它不囿于外观的变化,主要着眼于对象的形体结构,用简练的线条概括出对象的形体和神态,用线与线的组织和层次变化来表现对象的质感。
我国陶瓷工笔人物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清代已全面成熟,不仅题材广泛,绘画精细,而且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品种齐全。
人物可分为仕女,高士,神话人物,戏剧人物,寓意人物,历史人物,西洋人物,山水人物,婴戏人物等多种。
民国时期陶瓷工笔人物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陶瓷绘画老前辈们,将国画的技法与陶瓷材料融为一体,并出现了“浅绛彩”,其作品色彩浅淡,浓墨醒出,苍穹'遒古,笔老色清,意味隽永;构图注重虚实关系,雅致脱俗,韵味尤穷。
近年来的陶瓷工笔人物画更是推陈出新,其代表有以王锡良,王隆夫,张松茂,戴荣华,李进,舒惠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家大师,他们的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式,使现代的陶瓷工笔人物画更加丰富多彩。
一、工笔人物画的创作风格多元取向1、追求传统的写实特点,就是风格上呈现工整、细谨,钟情于古典工笔人物画的笔法、用线及层层渲染中容入现代元素,并借鉴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巧,重新构想着自己的语言形式形态。
以何家英、李爱国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工笔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写实观念,走出了一条写实的传统路线。
2、吸收水墨画及装饰画语言,强化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即吸收水墨画语言及其写意旨趣。
它从一味传统的工整谨细中走出,进行泼彩、泼墨试验,强化工笔画的写意性而将水墨笔法及写意精髓采纳到自己的语言形态中,不但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也使古典绘画中的绘画形式相融合,如“工笔”与“写意”、“色彩”与“水墨”、等,都在当代实现了大融合,逐渐形成装饰变形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新样式。
这种绘画色彩对比较强烈,造型古朴夸张,显示出独特的风格风貌。
3、绘画材料的研究,借鉴油画、版画及壁画的表现手法,致力于色彩的塑造能力和材质美感的表现,并进行多种创作手法方法的尝试。
浅论陶瓷人物绘画艺术创作

118一、人物故事人物故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欢传递的话题,例如“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以及神话中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古典名著,神话传奇故事成了陶瓷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素材。
而这些经典素材在创作者的画笔之下体现的怎样,这就要考验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
陶瓷人物绘画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它以人物的形象为主体,通过艺术家笔下的虚拟形象来反映现实,体现出意蕴深沉的境界。
例如人们耳熟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其著作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丫鬟仕女等系列人物,历来被许多画家作为创作的主要素材。
有的瓷画者喜好把宫廷仕女的面庞点染的妩媚动人;有的喜欢突出身段,把仕女画的婀娜多姿;有的则喜欢把身姿画的柔婉丰腴;有的作者对人物表情并没有去刻意,而是以人物的个体差异来展现著作中人物的造型,融入故事情节,以达到创作目的。
但大体上他们的表达思维是相近的,只是创者与创作者的创作手法,思想意境不同而已。
余贵初的《红楼梦——十二金钗》粉彩瓷瓶,深刻地刻画了《红楼梦》中十二金钗的艺术形象,作品线条如行云流水,布局疏密有致,独具匠心。
作品细微处,如发丝描绘细致入微,毫发毕现;精细处,如衣衫裙摆,色彩自然过渡柔和,慢工细活,一丝不苟。
十二金钗,十二位神态各不相同,精神养眼,赏心悦目。
作品构图严谨,布局合理,画面精美,赏者一看更知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刘希任的瓷画《王昭君出塞》也是一件故事情节、个性极其鲜明的陶瓷佳作,画中人物王昭君,虽面露半侧,但却让人感受到王昭君是位眉清目秀,美貌而坚韧的女性,给人有一种赏而不尽的感觉。
画中枪马弓剑,甲胄鲜明,线条刚劲,兼工带写,人物形象描绘得传神又传情,让人一看,便知昭君出塞之佳话。
二、主观与客观的情感表现陶瓷人物绘画艺术,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人物的情感表达。
刻画一个人物表情实际就是刻画人物的“心On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Ceramic Figure PaintingYu XuezaiAbstract: Ceramic art is a national quintessence art, and it is its charm that brings the author into the field of ceramic painting art. After years of tempering, he is more enthusiastic about ceramic figure painting. He feels that the art of figure painting can not only indirectly express people's inner psychology of joy, anger, sorrow,happy, but also intuitively reproduce character expressions, religious beliefs, and mythological stories. It’s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s heart and display of personal artistic attainments.Keywords: Ceramic Art; Figure Painting收稿日期:2022-10-15余雪崽摘要:仰、神话故事,是创作者对人物内心的理解和个人艺术造诣的展示。
谈谈陶瓷装饰中的人物画

132018.4期收稿日期:2018-03-02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科目中出现和成熟最早的画种。
我们现在看到的现存最早的人物画作品是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人物驭龙帛画》,距今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相对比较晚熟,它出现于工笔人物画已经成熟后的两宋时期,由石恪、梁楷将书法行草的笔法入画,以其天才创造表现的减笔人物画发展而来的。
一、写意写意,俗称“粗笔”。
与“工笔”对称。
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
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
”前者乃指“写意”。
“写意”在《辞源》上总称为“宣曳书写,描摹心思”。
它有两种辞条:一曰“表露心意”;一曰“写的方法”。
“写意”是一种语体的形式,更是中国艺术精神表现的美学传统。
谢赫早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之首的就是“气韵生动”,那就是要求人物画有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描绘对象的神情风貌、性格特征、内心世界“写意”出来。
二、陶瓷写意人物画的审美特征陶瓷写意画的兴起,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是了不起的革新创造,它丰富了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力,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增添了新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情趣。
在陶瓷人物绘画史上,“婴戏图”是一大画科,据现存资料记载,在唐代的长沙窑就出现了绘有儿童依肩荷莲的绿彩纹饰。
到两宋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婴戏图”的高手画家,特别是苏汉臣,称的上是当时的“婴戏图”大画家,开创了一代“婴戏图”画风,一生创作了大量儿童题材的佳作,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儿童生活情节,画风技艺达到极致,可以断定苏汉臣深入到了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宋代以后瓷窑中又不断地出现“婴戏图”,足以证明当时的“婴戏图”画派不断发展,已为老百姓、文人和贵族所喜爱。
青花写意人物画,常不画五官,靠夸张富有某种表情的动势,像舞蹈一样,充分发挥动势的表情作用,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题材更是多为表现日常平凡而熟悉的生活场景,牧归的顽童、砍柴的樵夫、捕鱼的蓑翁、月夜下的行人,虽只撷取了动人的三两笔,便使画面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乡土的芬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陶瓷人物画的理解
作者:杨美文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
摘 ; 要: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画种。
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一大画科,比山水画、花鸟画等都出现的早;从种类上大体分为佛像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人物画要求对人物的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陶瓷人物画就是其中的一种,无论是在线条的掌握与运用还是在形与神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陶瓷人物画以陶瓷为载体,在继承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又大量吸取外来文化的熏陶,是人物画得到更多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人物画难度最高。
这是因为人物的造型、结构比较复杂。
人的形貌、神态各异,而且人又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各不相同的性格与气质。
所以,陶瓷人物画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陶瓷;人物;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44-01
陶瓷人物画以陶瓷为传媒物质,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物质属性,作画时,画家借助陶瓷、色彩、颜料等,并运用技艺是他的艺术构思和想象传达和制作表现在陶瓷的把握之中。
因此陶瓷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质感的细腻与光洁程度都会影响到作品的好坏。
同时,画家的技艺也是非常重要的,陶瓷的质感和色料的运用对于作品的风格与特色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画家的技艺水平和创造能力既表现在对陶瓷驾驭的熟练和自由的程度上,更表现在对于该画种必须的技巧,技法掌握得是否娴熟和得新应手,比如说,在勾线时对线的把握,线条的流畅,以及力度,对形的把握准确程度,对色彩特征及组合变化把握传神等等,但是陶瓷不能仅仅拘泥于陶瓷还要实现对他的超越,才能不断地推出具有灵性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灵活的变换手法是陶瓷的语言更加丰富和多样,在技法上也应该在熟练的程度上不断的充实和更新,使之生成更强的新的技法形式。
现代陶瓷艺术人物画作品层出不穷,釉上、釉下、工笔、写意、色釉综合装饰等,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创作中不再拘泥于描绘的具体人物外表的酷似。
而在于强调抒发艺术家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追求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我们在学习和创作陶瓷人物绘画过程当中会发现“形与神”在人物绘画创作中是我们必须了解和重点学习的必修课。
中国国画人物对陶瓷人物画的影响巨大,形神兼备,追求神似是陶瓷人物画作品的主要追求。
艺术家对形神的表达和形神关系的把握,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艺术家的人格理想和人格特性是作品的内涵和精神因素。
要把握好陶瓷人物画作品中的“形与神”,我们必须要懂得文学、美学、画史、画论等综合理论知识。
对人文历史要深入地了解,不拘泥于传统,但需扎根于传统,需要深入生活去发掘题材,勤于写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用“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去理解与提炼生活,创
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把握时代的脉博,提高自身的修养。
广泛阅读,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有用的精华。
世间万物俱是艺术获取灵感的源泉,以高雅的性情修养来倾注情感,以高于常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万物,去获取常人无法得到的性情陶冶,追求并获取创造美的源泉。
在新彩的陶瓷人物画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进老师创作的作品《钟馗雄风图》中,就采用了以简单块面用西赤流出衣服的结构来抓住主体人物的描写,以简单明了的形,把主体人物作一种概括,用细腻的笔墨加强加深对人物头部的描写。
深入刻画出人物的精气神,使整件作品完美且回味无穷。
让观赏者赏心悦目,好象从作品人物中能够体会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灵,及作者在描绘时的一种心境。
作品与作者之间心与灵的沟通协调与融合,达到物人合一的境界。
在当代陶瓷艺术发展中,当下的陶瓷作品过于雷同,艺术格调平庸。
参观各种陶瓷艺术作品展览发现人物题材作品被一味的放大,力求吸引观众的眼球,以及风格的相似性。
而且当某位艺术家的陶瓷作品获得成功后,就会有众多的模仿者,但格调趋于媚俗,只是一味的去抄袭成功画家的题材,生搬硬套,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创新。
精神的贫弱是当代陶瓷人物题材守旧的原因之一,现在很多陶瓷艺术作品并不是有感而发的创作,或许只是一味的去重复以前作品的题材内容,缺少了艺术创作中的“真”。
《庄子 ;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够动人。
”陶瓷艺术创作不只是工艺与技法上的创新,更需要创作者在绘画时用真挚的情感来描绘出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
陶瓷艺术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这是艺术的本性。
市面上的陶瓷人物绘画内容大多是钟馗嫁妹、贵妃醉酒、陶渊明赏菊、竹林七贤等传统题材,导致题材的重复出现比比皆是,也脱离了现代人的生活。
陶瓷绘画的创作是用思想、知识、功力、修养等去支撑的,成功的陶瓷艺术作品是画家面对现实社会与体验生活而进行的。
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其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却不等同生活。
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作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
在艺术美中含的客观因素,已经不同于自然形态的生活原型,艺术美集中了生活形象中的精粹,因此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很明显。
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对艺术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当代陶瓷画家在创作中,就应该以表现人们在社会中各种形态为题材的作品。
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是最好的素材,陶瓷绘画需要走向生活,走向人群中去,寻找人物创作的灵感,把生活中的美升华为艺术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以陶瓷为载体的人物画,有着更加宽阔的表达方式及工艺。
陶瓷人物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百家争鸣,创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