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技术综述
电磁兼容简介综述

抗扰度测试
传导抗干扰(150kHz-80MHz/230MHz) 辐射抗干扰(80MHz-2.7GHz/5GHz) 静电 脉冲群(5KHz/100kHz) 浪涌 工频磁场(50Hz/60Hz) 电压跌落中断 振荡波 其它
电磁兼容设计的依据
电磁干扰三要素
骚扰源
电压 电流 磁场 电磁场
途径
容性耦合 感性耦合 导线 空间发射
敏感设备
性能下降 功能失效 损坏
骚扰源
自然骚扰源 电子噪声:来自设备内部元器件本身 天电噪声:大自然产生的,如雷电
地球外噪声:来自太阳、宇宙、星系 人为噪声:广播、对讲机、手机、导航、以 及任何电器。
传导发射测试示意图
传导发射测试场地
电磁兼容测试简介
SGS-CSTC EMC Lab
Leon Wu
EMC测试项目
EMC
Emission
EMI EMS
Susceptibility
CE Harmonic
RE Flicker
CS Surge ESD
RS EFT PFM
ISO7637 V-DIPs
电磁发射测试
传导发射(9k-30MHz) 断续骚扰(计数每分钟干扰的个数) 辐射骚扰(9kHz-18GHz) 谐波(0-2kHz) 闪烁(0-150kHz)
辐射发射测试示意图
辐射发射测试场地
三环磁场发射测试示意图
三环磁场发射测试场地
骚扰功率测试示意图
骚扰功率测试场地
谐波、闪烁测试场地
静电放电测试示意图
静电放电测试场地
辐射抗扰度测试示意图
辐射抗扰度测试场地
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脉冲群测试
电磁兼容技术(概述第一章)

常见的干扰和噪声
自然干扰:自然现象产生的各种电磁 噪声。 人为干扰:源自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 动,主要是各种电子电气设备产生的 干扰。
列举一些常见的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
大气噪声 宇宙射线(10MHz-30GHz) 宇宙射线(10MHz-30GHz) 太阳异常电磁辐射 150MHz-200MHz) 银河系无线电辐射 (150MHz-200MHz) 雷电(30MHz以下 以下) 雷电(30MHz以下) 地震
电磁兼容性
电磁兼容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电磁环境应是给定或可以预期的; 2、设备不应产生超过标准或规范所规定的电 磁噪声; 3、设备应满足标准所规定的电磁噪声敏感度 限值的要求。
所谓电磁兼容,是指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频谱资源 条件下,各种设备可以共存、并不产生相互不利影响 状态。 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即设备在指定的电磁环境中正常 工作、且不对环境和环境中其它设备产生不利影响的 能力。
电磁兼容技 术
荆龙 ljing@
电磁兼容的含义: 电磁兼容的含义:
“电磁兼容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有 限的时间、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 各种用电设备(系统、分系统,广义 的还包括生物体)可以共存并不致引 起降级的一门科学。”
电磁兼容的定义 国家标准 GB/T4365-1995《电磁兼容术 语》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 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 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3 电磁兼容性设计所涉及的技术领域
电磁兼容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所涉及的主要 技术领域包括: 电路原理、电磁场理论、电力电子、计 算机技术、仿真技术、试验技术等等。 我们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主要涉及电路原 理、基本的电磁场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电力 电子技术。
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一,电磁兼容总论基本名词术语1,电磁骚扰: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
(可能是电磁噪声,无用信号或传播媒介自身的变化)2,电磁干扰: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3, 电磁噪声:一种明显不传递信息的时变电磁现象。
它可能与有用信号叠加或组合。
4,电磁兼容:系统,分系统,设备及器件能不受干扰,并且不干扰其它设备叫做电磁兼容,它以电磁学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与电磁干扰相对应。
现代科学技术向高频,高灵敏度,高集成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电磁干扰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电磁兼容性也越来越迫切。
我公司也急需要对以往的经验加以积累,形成设计规范和有效的测试方法,以加快开发周期,增加产品的可靠性。
二,电磁骚扰的传播1,磁骚扰的传播1-1传导耦合通常的耦合通道公共电源,公共地回路,电力线。
当电路1的电流I1流经公共阻抗Z时就会在电路2中形成影响电路2的负载。
引起这种耦合的公共阻抗可以是任何电路元件,甚至也包括导线或结构件的阻抗。
1-2导线间感性容性耦合(感应骚扰)V2V2两闭合回路,若距离很近,由于电路间存在的磁场感应或静电感应,也会产生耦合。
由电感耦合原理图,得V2=MdI1/Dt两回路之间除电感耦合之外,必然再两线之间存在分布电容,从而形成电容耦合。
由电容耦合至回路2的电压为:V2=R2V1/(R2+Xc)上述的计算只适用于短线(即线路长度远小于λ/6的情况),也就是对低频适用。
如对于高频,则需考虑其分布参数,用传输线理论。
2,辐射耦合根据电磁场理论,当电偶极子(可以看成是小短线)或环形磁偶极子(可看成是电流环路)中流过高频电流时,在其周围会产生一交变电磁场。
D<<λ(D是源的尺寸)当r<<λ/2π(近场条件)时,(r是从辐射源到观测点的距离)磁偶极子辐射的主要以磁场为主,H∝IA/r3 (r的三次方)电偶极子辐射的主要以电场为主,E∝ID/r3无论是高阻抗场还是低抗场,在近区起作用的主要是感应场。
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概述一、电磁兼容概述电磁兼容(EMC)是指各种电的设备(包括电信设备和系统),在不损失信号所包含的信息的条件下,信号与干扰共存的能力。
即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设备和系统除了要抵抗外来的电磁干扰保持正常工作外,还不能产生对该电磁环境中的其他电子、电气产品所不能容忍的电磁干扰。
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电设备既要满足有关标准规定的电磁敏感度极限值要求,又要满足其电磁发射极限值要求。
因此电磁兼容也称电磁兼容性,它包含了各种电的设备之间在电磁环境中相互兼顾的性质。
1.1 电磁干扰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电气及电子设备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些设备在工作运转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有用或者无用的电磁能量,这些能量会影响到其他设备或者系统的工作,这就是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
任何一个电磁干扰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应该具有干扰源;其次有传播干扰能量的途径和通道;第三还必须有被干扰对象的响应。
在电磁兼容性理论中把被干扰对象统称为敏感设备(或敏感器)。
干扰源、干扰传播途径(或传输通道)和敏感设备称为电磁干扰三要素。
1.1.1 电磁干扰的分类电磁干扰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
传导干扰主要是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导电介质或公共电源线互相产生干扰;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空间耦合把干扰信号传给另一个电网络或电子设备。
1.1.2 干扰源的分类电磁干扰源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干扰源与和人为干扰源。
自然干扰源主要来源于大气层的天电噪声、地球外层空间的宇宙噪声。
人为干扰源是有机电或其他人工装置产生电磁能量干扰。
从电磁干扰属性来分,可以分为功能型干扰源和非功能性干扰源。
功能性干扰源系指设备实现功能过程中造成对其他设备的直接干扰;非说功能性干扰源是指用电装置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伴随产生或附加产生的副作用。
综述总结了 ect 的优势、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

ECT 的优势、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综述本文旨在综述电磁兼容性检测 (ECT) 技术的优势、诊断效能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情况。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ECT 的优势、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综述》,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ECT 的优势、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综述》篇1一、引言电磁兼容性检测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sting, ECT) 是一种用于检测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下的干扰和抗干扰能力的技术。
近年来,ECT 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诊断和治疗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 ECT 技术的优势、诊断效能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二、ECT 技术的优势ECT 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无创性:ECT 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可以避免因创伤性检查而带来的风险和不适。
2.全面性:ECT 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参数,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3.精确性:ECT 技术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实时性:ECT 技术可以实时检测和记录生理信号,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状态。
5.可重复性:ECT 技术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以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重复检测,提高了诊断的可靠性。
三、ECT 技术的诊断效能ECT 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在诊断效能方面也表现出色。
1.心脏病的诊断:ECT 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可以提供有关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脏疾病的信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心脏病患者的病情。
2.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ECT 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脑电图和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等。
3.其他疾病的诊断:ECT 技术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第1章电磁兼容技术概述汇总

电磁兼容的定义中包含着两层意义: 一是设备要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使其在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 二是设备工作中自身产生的电磁骚扰 应抑制在一定水平下,不对该环境中的任 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
1.1.4 电磁干扰三要素
传输路径
干扰源
敏感设备
构成干扰的三个要素:电磁干扰源、传输路径 和敏感设备
发射/抗扰度限值、兼容电平
一、电磁干扰的来源 电磁干扰源分为两大类: 1.自然界干扰源 2.人为干扰源。
电磁干扰源
自然电磁干扰 源
人为电磁干扰 源
大气干扰 雷电干扰 宇宙干扰 热噪音
功能性干扰源
非功能性干扰 源
无线电广播 电视 无线通信 雷达 导航
输电线 电气化铁路 车辆点火系统 开关系统 工业、科学、医疗设 备 家用电器 办公设备
1. 电磁干扰对设备的危害
人们将电磁干扰的危害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灾难性的、 非常危险的、 中等危险的、 严重的和使人烦恼的。
2. 电磁场对人体的危害
长期受到电磁辐射将会影响人 体健康并造成电磁污染。 高频辐 射大于一定限值时, 会使人产生失
眠、嗜睡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以
及脱发、白血球下降、视力模糊、 晶状体混浊、心电图异常等症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规定:
一级标准(小于10伏/米),二级标准(小于25伏/米)为中间区,
超过二级标准地区,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
电磁干扰与污染的危害案例
1969年土星V-阿波罗12事件 1999年医疗设备的失灵 1989年南京的雷电引起的油库爆炸 ‘微波老鼠’丧失记忆报告 1986年湖北省潜江变电站火灾 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 …………
为什么要掌握电磁兼容技术
电磁兼容原理小综述(五篇范例)

电磁兼容原理小综述(五篇范例)第一篇:电磁兼容原理小综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一般指电气及电子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要求在同一电磁环境中的上述各种设备都能正常工作,又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状态。
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电气及电子设备要具有抵抗外界电磁干扰的能力;第二是电气及电子设备对外发射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要尽可能少。
电磁兼容技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其理论基础涉及数学、电磁场理论、电路基础、信号分析等学科与技术,其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到所有用电领域。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个系统中采用的电气及电子设备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电子设备的频带日益加宽,功率逐渐增大,信息传输速率提高,灵敏度提高,连接各种设备的网络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电磁兼容问题日渐重要。
我国每年都招收大量的电气工程类本科生和研究。
其中本科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他们会具有一定的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知识,在他们中开展电磁兼容性人才的培养,无疑是获得大量从事电磁兼容性研究人员,普及电磁兼容性知识和技术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但是,电磁兼容性这个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涉及的知识面广,特别是大量引用和借鉴无线电技术的概念和术语,这使得电气工程类学生成为电磁兼容性研究人才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在电磁兼容学科的人才培养上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给出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1.从电气工程类学生中培养电磁兼容性人才电磁兼容学科的基础是电路理论及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
而电路原理、电磁场理论与电磁波等课程是电气工程类学生必修的课程,加上其他数理课程的学习,他们有学好电磁兼容学科知识的基础。
但是,由于电磁兼容学科是从无线电干扰及抗干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用了大量无线电学科中的概念、术语,仅有电路理论和电磁场和电磁波知识,只能说具备了进行电磁兼容性研究的先决条件。
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综述

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综述一、引言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是保证电子产品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强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必要的任务。
本文将对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综述,以期为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综述1.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定义电磁兼容性测试是指在不影响它的正常工作情况下,将电子产品与周围环境中其他电子设备或电磁场相互作用的能力。
其主要目的是在产品设计和制造阶段对电子产品进行测试,以检测其是否满足电磁兼容性标准。
2.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分类电磁兼容性测试主要分为下列几类:(1)电磁辐射测试:它是通过测试设备发射电磁波的相应参数来评估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性能。
(2)电磁敏感性测试:它是通过测量电子产品在电磁环境中的抗干扰能力来评估电磁兼容性性能。
(3)传导性能测试:它是通过测量电子产品的电缆传导和接地性能来评估电磁兼容性性能。
3.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的主要参数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的主要参数包括:(1)发射机参数:包括频率范围、发射功率、调制方式等。
(2)天线参数:包括天线种类、天线增益、辐射模式等。
(3)接收机参数:包括带宽、灵敏度、扫描速率等。
(4)测试环境参数:包括电磁环境、温度、湿度等。
4.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和欧洲电信标准化委员会(ETSI)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用于评估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性能。
常用的标准包括:(1)IEC 61000-4-2:用于测试静电放电。
(2)IEC 61000-4-3:用于测试电磁场辐射。
(3)IEC 61000-4-4:用于测试电压干扰。
(4)IEC 61000-4-5:用于测试电源电压突变和闪变。
(5)IEC 61000-4-6:用于测试传导干扰。
5.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电磁辐射和干扰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国家建立了强制性产品认证 制度,并公布了首批进行强制性认证的 产品目录,涉及9大类别的132种产品。 自2003年5月1日起上述产品必须经国家 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在安全和电磁兼 容性检测合格后取得证书和三C标志 (CCC),方可出厂销售、进口和在经 营活动中使用。
• 欧共体颁布电磁兼容指令89/336/EEC 规定自1996年1月1日起,凡不符合电 磁兼容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入欧洲 市场。 •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根据WTO/TBT 协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如果我 国本身没有对产品进行电磁兼容认证 的要求,则国外的不符合电磁兼容要 求的“垃圾”产品就会大举入侵我国,
通过空间辐射和通过导线传导 (1)骚扰通过导线传输---主要通过共阻抗耦合和地环路 耦合方式产生干扰。 • 共阻抗耦合--当设备或元器件公用电源线和地线时 (在印制电路板上是电源轨线和地线轨线),设备 或元器件之间就会通过公共阻抗产生相互干扰。
•地环路干扰--当两个设备相互间有信号连接, 同时又各自在不同地点接地,如果两个接地点 之间存在地电位差,就会产生地环路干扰。
平衡方式改变为平衡传输方式并与隔离技术 结合,可进一步抑制地环路干扰。 • 具体作法可以是传输线中的两条线都不接 地,对地平衡,发送端和接收端都采用平 衡差分电路,这样两条线上的共模电流对 地是平衡的,因此在负载端不能转变成差 模电压而干扰设备的正常工作。
采用平衡电路
6、采用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
• 2、具有有效地对军用和民用产品进行电磁 兼容检测和管理的机构; • 3、具有高精度的电磁兼容自动测试系统; • 4、研制了很多关于电磁兼容预测、分析和 设计的程序,有的已经商品化; • 5、用于电磁兼容控制技术的新材料、新工 艺、新产品不断出现。 这个体系保证了产品从设计、制造、进入 市场和使用的全过程都得到充分的控制, 最终能实现整体的电磁兼容。
电源滤波 器
图15 电源滤波器的典型结构
滤波器的正确安装
图16 电源滤波器的正确安装
• 吸收式滤波器----铁氧体磁环在高频时呈现电阻 性,套在整个连接线上能消耗高频共模骚扰的能 量。由于共模骚扰电流在连接线上是有一定分布 的,因此铁氧体磁环应放在连接线的引出处电流 较高的位置上。 如有可能信号线最好直接采用带滤波器的连 接器,这种连接器的插座上每个引脚都带有由铁 氧体磁珠和穿心电容组成的滤波器,但这种插座 价格较贵。
(2)骚扰通过空间传播----近场耦合和远场辐射
• 近场耦合--敏感电路离骚扰源的距离Υ<λ/2л(λ为 骚扰源最高频率的波长),骚扰源通过电场和磁 场(也可看成通过互电容、互电感)对敏感电路 产生干扰。一般设备内部各部分电路之间的相互 干扰常用近场耦合方式处理。 • 远场辐射--Υ>λ/2л,骚扰电磁波穿过敏感设备外 壳干扰其内部电路,或在敏感设备的外部连接线 上感应干扰电流,通过导线侵入设备内部。一般 设备或系统之间的干扰属于远场辐射干扰。
几种电气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
• 国标GB9254-199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 测量方法》; • 国标GB/T17618-199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 量方法》; • 国标GB 4343-199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电热器具, 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无线电干扰特性测量方法和允许 值》; • 国标GB4343.2-1999《电磁兼容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 类似器具的要求 第2部分:抗扰度》; • 国标GB13837-1997《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 无线电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 国标GB/T9383-1999《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 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国内情况
我国由于过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电子工 业相对落后,电磁兼容矛盾不突出,所以 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电磁兼容发展很快。 1、我国已经制订了92个电磁兼容标准(至 2002年底)。 这些标准规定了各种类型的电气电子设备 在各个频段的电磁骚扰发射限值和抗扰度 限值,并规定了相应的试验方法、仪器设 备和试验场地。
I cm 2 LpCA I DM
共模源的电流驱动模式
分地引起的共模辐射
I DM U DM
I DM
A B
ZL
I CM
外接电缆 模拟地 数字地
数字地
电流驱动模式实例
共模源的电压驱动模式
电压驱动模式实例
• 任何两个金属体之间只要存在 射频电位差就构成共模辐射系 统 • 当频率达到MHz级时nH的分布 电感和pF级的分布电容都将对 共模辐射产生重要影响
2、滤波技术----用于切断沿导线传播的传导 骚扰。 • 反射式滤波器----LC低通滤波器安装在电源线、 信号线和控制线端口,滤除频率较高的共模骚扰 (线-地间骚扰)和差模骚扰(线-线间的骚 扰)。 滤波器的安装直接影响到滤波性能。滤波 器应该安装在机箱入口处,金属外壳和屏蔽机箱 紧密搭接,搭接面积越大越好,以保证良好的低 阻抗接地通道。同时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线要最大 限度地相互隔离,不能靠近和平行走线。
1、端口设计
• • • • 提高机箱的屏蔽效能, 在连接线端口设置滤波器, 采用平衡传输方式和隔离技术抑制地环路干扰。 雷电多发区和有强电设备的工业场所,应在连接 线端口设置防雷器和浪涌抑制器,· • 如果信号线传输的信号速率较高,串接滤波器可 能把有用的信号的高频部分也滤掉,这时就只能 采用屏蔽电缆和屏蔽连接器,并要求它们的屏蔽 层和机箱的屏蔽层保持360度的完整搭接,不能 出现“猪尾巴”现象。
(3)敏感设备 敏感设备----被干扰的设备,主要研究电磁骚 扰怎样使设备性能降低,以期找到提高设备抗 干扰能力的途径。
• 任何电子设备既可能是骚扰源,又可能是敏感 设备。 • 目前电子信息设备的发展趋向使EMC问题更 加严重,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骚扰控制技术才 能使电子信息设备达到电磁兼容性。
• 高速和宽带化----使电磁能量更容易发射, 高频信 号线、集成电路的引脚、各类接插 件等都可能成为具有天线特性的辐射干扰 源。 • • 高密集度和小型化----使设备内部各个器件、 电路、连接线、电缆之间的串扰和电磁耦 合更加严重。 高灵敏度和低能耗----意味着信号电平低, 从而对干扰更加敏感。
EMC的研究对象
• • • • • 目前EMC的研究对象已不仅仅限于电 子电气设备,而且进一步拓宽到 雷电、静电等自然干扰源; 核电磁脉冲; 无线电频率的分配和管理; 信息处理设备电磁泄漏产生的失密; 电磁环境污染与生态效应等等。
二、电子电气设备为什么必须考虑 EMC?
• 改善电磁环境,避免系统间和系统内 的相互干扰; • 三C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的需要; • 进出口的需要。
电磁兼容技术综述
北京交通大学抗电磁干扰研究中心 沙斐
一、什么是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 究电磁干扰和抗干扰的问题。即怎 样使在同一电磁环境下工作的各种 电子电气设备、器件或系统,都能 正常工作,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状 态。
五、EMC控制技术。
屏蔽、滤波、接地、隔离、平衡传输。
1、屏蔽技术----在机箱(柜)和某些元器件上喷涂 一层金属作为屏蔽层,用于切断骚扰通过空间传 播的途径。 • 实际机箱上总是存在各式各样的孔和缝隙,可能 造成电磁波的严重泄漏,因此在设计中应遵循下 面的经验公式:商用设备机箱孔缝直径d<λ/20; 军用设备d<λ/50,屏蔽效能可达20多dB。 • 为提高机箱的屏蔽效能,在接缝处可使用导电衬 垫,通风窗可使用波导管,显示窗可使用屏蔽玻 璃。
铁氧体吸收型滤波器
B.共模扼流圈
3、接地技术----为了防止共地线干扰,每个 设备中可能有多种接地线 • 保护地线:以安全为目的,通常与金属机 架机壳相连接; • 工作地线:为设备中各个电路提供稳定的 零基准电位的,一般工作接地又根据供电 电压、数字和模拟电路等分别设置地线; • 屏蔽地线:为了抑制噪声,电缆、变压器 等的屏蔽层需接该地线,。 • 设备的地线布置一般采用树形结构,最后 三类地线都连接到设备的一个接地点上。
因此,建设和完 善我国自己的电磁 兼容体系已是刻不 容缓的事情.
四、构成电磁兼容问题的三要素
电磁骚扰源、传输途径和敏感设备。
1、电磁骚扰源----电磁噪声和无用信号。 • 电磁噪声--不带任何信息的电磁现象,主要在电 压或电流发生急剧变化(即dv/dt,di/dt很大)时 产生。例如 雷电、静电放电; 电气设备中电感负载切断时产生的瞬变脉冲噪声; 接通负载时的冲击电流及开关触点的抖动产生的 脉冲噪声; 信息技术设备的工作信号本身就是电磁骚扰源。
4、隔离技术—在传输线上插入隔离变 压器或光电耦合器,它们只能传输有用 的差模信号,不能传输共模信号,用于 切断地环路干扰
•
光电耦合器重量轻、体积小,响应速度 快,又可传输直流和低频信号,因此,已 广泛应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中。
切断地环路
隔离变压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光电耦合器
5、平衡传输技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从不
六、EMC设计
• 问题补救法:费时费力,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 • EMC设计:在产品开发的最初阶段进行。 EMC设计应从两方面着手考虑: 产品与外界的连接界面,包括机箱;电 源线、控制线、信号线等连接线的端口; 产品内部结构的设计与布置,包括印制 电路板设计,各部件的电磁兼容设计,以 及相互连接线的布置等等。
骚扰的频谱分析
骚扰的频谱分析(续)
• 无用信号--指一些功能性信号 例如广播、电视、雷达等,本身是有 用信号,但干扰了其它设备的正常工 作,所以对敏感设备而言是无用信号。 电磁骚扰源是客观存在的,只有 在影响了敏感设备的正常工作时才构 成“干扰”,也就是人们通俗所说的 电磁干扰。
2、骚扰的传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