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8.2.1矩形第1课时矩形的性质测试题
魏县第九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8.2.2 菱形第1课

( 3) 30 m 5mn 24 n ( 4n2 )
请计算 : 25 36
类比分数的通分与约分你能联想 分式的通分与约分是怎样的吗 ?
∴菱形的周长=4×5=20(cm).
课堂小结
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都相等.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 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S菱形=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F. 求证: ∠AEF=∠AFE.
证明:如图,连接AC, ∵四边形ABCD为菱形, ∴BC=CD,∠ECA=∠FCA. 又∵BE=DF,∴EC=FC. ∴△AEC≌△AFC, ∴AE=AF,∴∠AEF=∠AFE.
结束
语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18.2 特殊
的平行四边形18.2.2 菱形第1课时 菱形的性质课 件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平 行四边形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8.2.2菱形第1课 时菱形的性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8.2.2 菱形第1 课时 菱形的性质课件 (新版)新人教
版同-学八年们级,数下学课下休册息第十十分八钟章。平现行在四是边休形 18.2息特时殊的间平,行你四们边休形息1一8.2下.2眼菱睛形,第1课
时菱形的性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
知识点 2 菱形性质的应用
比较菱形的对角线和平行四边形的对角 线,我们发现,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4个 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而平行四边形通常只被 分成两对全等三角形.
由菱形两条对角线的长 ,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1 S菱形ABCD=2 AC ·BD
例3 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 m, ∠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 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 位)和花坛的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同步练习卷 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性质中,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是()A.对角线相等B.对角线互相平分C.4个内角相等D.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2.如图,菱形ABCD中,∠D=130°,则∠1=()A.30°B.25°C.20°D.15°3.如图,已知△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A.B.BD=CD C.D.4.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下列条件不能判定平行四边形ABCD为矩形的是()A.∠ABC=90°B.AC=BD C.AD=AB D.∠BAD=∠ADC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A=OC,OB=OD.若要使四边形ABCD为菱形,则可以添加的条件是()A.AC=BD B.AB⊥BC C.∠AOB=60°D.AC⊥BD6.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点O是BD的中点,若AB=AD=5,BD =8,∠ABD=∠CDB,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A.40B.24C.20D.157.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是AB延长线上一点,且BE=BD,则∠BDE的度数是()A.22.5°B.30°C.45°D.67.5°8.如图,在矩形COED中,点D的坐标是(1,3),则CE的长是()A.3B.C.D.49.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从四个条件中,选两个作为补充条件后,使得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现有下列四种选法,其中错误的是()①AB=BC,②∠ABC=90˚,③AC=BD,④AC⊥BDA.选①②B.选①③C.选②③D.选②④10.如图,在正方形ABCD内,以B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BCM,连接AM并延长交CD于N,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DAN=15°B.∠CMN=45°C.AM=MN D.MN=NC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工人师傅在测量一个门框是否是矩形时,只需要用到一个直角尺,则他用到的判定方法是.12.如图,两张等宽的长方形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是.13.矩形ABCD中,要使矩形ABCD成为正方形还需满足的条件是(横线只需填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条件即可)14.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面积为6cm2,BD的长为4cm,则AC的长为cm.15.如图,在矩形ABCD中,AC,BD交于点O,M、N分别为BC、OC的中点.若BD=8,则MN的长为.16.如图,Rt△ABC中,∠ACB=90°,∠A=28°,D是AB的中点,则∠DCB=度.17.在坐标平面内,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5),(4,1),点C在y轴上,点D在坐标平面内,以A,B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则点D的坐标为.18.如图,已知点E在正方形ABCD的边AB上,以BE为边向正方形ABCD外部作正方形BEFG,连接DF,M、N分别是DC、DF的中点,连接MN,若AB=9,BE=6,则MN 的长为.三.解答题(共8小题)19.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A=OD.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20.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过点C作CE∥BD,过点D作DE ∥AC,CE与DE交于点E.求证:四边形OCED是正方形.2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B、CD的中点,连结DE、DB、BF.(1)求证:DE=BF;(2)若∠ADB=90°,证明:四边形BFDE是菱形.22.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O是CD的中点,连接AO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1)求证:△AOD≌△EOC;(2)连接AC、DE,当∠B=∠AEB=45°时,求证四边形ACED是正方形.23.如图,在Rt△ABC中,∠BAC=90°,D是BC的中点,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AF∥BC交BE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四边形ADCF是菱形;(2)若AC=12,AB=16,求菱形ADCF的面积.24.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G是CD的中点,E是边AD上的动点,EG的延长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连结CE,DF.(1)求证:四边形CEDF为平行四边形;(2)若AB=6cm,BC=10cm,∠B=60°,①当AE=cm时,四边形CEDF是矩形;②当AE=cm时,四边形CEDF是菱形.25.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AE⊥BC交CB延长线于E,CF ∥AE交AD延长线于点F.(1)求证:四边形AECF是矩形;(2)连接OE,若AE=4,AD=5,求OE的长.26.已知: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若∠CAD=∠DBC.(1)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2)E是OB上一点,DH⊥CE,垂足为H,DH与OC相交于点F,求证:OE=OF.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解答】解:∵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故选项A、B不合题意;∵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故选项C不合题意;∵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不一定平分一组对角;故D符合题意;故选:D.2.【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DC∥AB,∠DAC=∠1,∵∠D=130°,∴∠DAB=180°﹣130°=50°,∴∠1=∠DAB=25°.故选:B.3.【解答】解: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BD=CD=BC,故选项A、B、D不符合题意.若∠BAC=90°时,AD=BC才成立,否则不成立.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4.【解答】解:A.根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能判定平行四边形ABCD为矩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根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能判定平行四边形ABCD为矩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不能判定平行四边形ABCD为矩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BAD+∠ADC=180°,又∵∠BAD=∠ADC,∴∠BAD=∠ADC=90°,根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能判定平行四边形ABCD为矩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5.【解答】解:∵OA=OC,OB=OD,∴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AC=BD,∴四边形ABCD是矩形,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B、∵AB⊥BC,∴四边形ABCD是矩形,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AOB=60°,不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菱形;选项C不符合题意;D、∵AC⊥BD,∴四边形ABCD是菱形,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6.【解答】解:∵AB=AD,点O是BD的中点,∴AC⊥BD,∠BAO=∠DAO,∵∠ABD=∠CDB,∴AB∥CD,∴∠BAC=∠ACD,∴∠DAC=∠ACD,∴AD=CD,∴AB=CD,∴四边形ABCD是菱形,∵AB=5,BO=BD=4,∴AO=3,∴AC=2AO=6,∴四边形ABCD的面积=×6×8=24,故选:B.7.【解答】解:∵BE=DB,∴∠BDE=∠E,∵∠DBA=∠BDE+∠BED=45°∴∠BDE=×45°=22.5°.故选:A.8.【解答】解:∵四边形COED是矩形,∴CE=OD,∵点D的坐标是(1,3),∴OD==,∴CE=,故选:C.9.【解答】解:A、由①得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由②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正确,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由①得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由③得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正确,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由②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由③得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所以不能得出平行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错误,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由②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由④得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正确,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0.【解答】解:作MG⊥BC于G.∵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A=BC,∠ABC=∠DAB=°∠DCB=90°∵△MBC是等边三角形,∴MB=MC=BC,∠MBC=∠BMC=60°,∵MG⊥BC,∴BG=GC,∵AB∥MG∥CD,∴AM=MN,∴∠ABM=30°,∵BA=BM,∴∠MAB=∠BMA=75°,∴∠DAN=90°﹣75°=15°,∠CMN=180°﹣75°﹣60°=45°,故A,B,C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共8小题)11.【解答】解:用直角尺测量门框的三个角是否都是直角,如果都是直角,则四边形是矩形.故答案为: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为矩形12.【解答】解:过点A作AE⊥BC于E,AF⊥CD于F,如图,∵两条纸条宽度相同,∴AE=AF.∵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S▱ABCD=BC•AE=CD•AF.又∵AE=AF.∴BC=CD,∴四边形ABCD是菱形;故答案为:菱形.13.【解答】解:添加的条件可以是AB=BC.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是矩形,AB=BC,∴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故答案为:AB=BC(答案不唯一).14.【解答】解:∵菱形ABCD的面积为6cm2,BD的长为4cm,∴×4×AC=6,解得:AC=3,故答案为:3.15.【解答】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AC,BD交于点O,BD=8∴BD=2BO,即2BO=8.∴BO=4.又∵M、N分别为BC、OC的中点,∴MN是△CBO的中位线,∴MN=BO=2.故答案是:2.16.【解答】解:∵∠ACB=90°,D是AB的中点,∴CD=AB=AD,∴∠ACD=∠A=28°,∴∠DCB=90°﹣28°=62°,故答案为:62.17.【解答】解:如图,当AB为对角线时,观察图象可知D(5,3).当AB为矩形的边时,观察图象可知D2(﹣3,2),∴直线AD2的解析式为y=x+,∴C1(0,),∵AC1=BD1,∴D1(3,),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D的坐标为(5,3)或(﹣3,2)或(3,).故答案为(5,3)或(﹣3,2)或(3,).18.【解答】解:连接CF,∵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中,AB=9,BE=6,∴GF=GB=6,BC=9,∴GC=GB+BC=6+9=15,∴CF===3.∵M、N分别是DC、DF的中点,∴MN==.故答案为:.三.解答题(共8小题)19.【解答】证明;∵四边形ABCD中,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2AO,BD=2OD,∵OA=OD,∴AC=BD,∴四边形ABCD是矩形.20.【解答】证明:∵CE∥BD,DE∥AC,∴四边形CODE是平行四边形,∵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OD=OC,∠DOC=90°,∴四边形CODE是正方形.21.【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C,DC=AB,∵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DF=CF=DC,AE=BE=AB,∴DF=BE,∴四边形DEFB是平行四边形,∴DE=BF;(2)证明:由(1)得,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DC=AB,CD∥AB,∴DF∥EB,∵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DF=CF=DC,AE=BE=AB,∴DF=EB,∴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ADB=90°,∴DE=AB,∴DE=EB,∴四边形DEBF是菱形.22.【解答】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D=∠OCE,∠DAO=∠E.∵O是CD的中点,∴OC=OD,在△AOD和△EOC中,,∴△AOD≌△EOC(AAS);(2)∵△AOD≌△EOC,∴OA=OE.又∵OC=OD,∴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B=∠AEB=45°,∴AB=AE,∠BAE=9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COE=∠BAE=90°.∴▱ACED是菱形.∵AB=AE,AB=CD,∴AE=CD.∴菱形ACED是正方形.23.【解答】(1)证明:∵E是AD的中点,∴AE=DE,∵AF∥BC,∴∠AFE=∠DBE,在△AEF和△DEB中,∵,∴△AEF≌△DEB(AAS),∴AF=DB,∴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BAC=90°,D是BC的中点,∴AD=CD=BC,∴四边形ADCF是菱形;(2)解:设AF到CD的距离为h,∵AF∥BC,AF=BD=CD,∠BAC=90°,∴S菱形ADCF=CD•h=BC•h=S△ABC=AB•AC=×12×16=96.24.【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F∥ED,∴∠FCD=∠GCD,∵G是CD的中点,∴CG=DG,在△FCG和△EDG中,∴△CFG≌△EDG(ASA),∴FG=EG,∴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2)①解:当AE=7时,平行四边形CEDF是矩形,理由是:过A作AM⊥BC于M,∵∠B=60°,AB=6,∴BM=3,∵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DA=∠B=60°,DC=AB=6,BC=AD=10,∵AE=7,∴DE=3=BM,在△MBA和△EDC中,,∴△MBA≌△EDC(SAS),∴∠CED=∠AMB=90°,∵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CEDF是矩形,故答案为:7;②当AE=4时,四边形CEDF是菱形,理由是:∵AD=10,AE=4,∴DE=6,∵CD=6,∠CDE=60°,∴△CDE是等边三角形,∴CE=DE,∵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CEDF是菱形,故答案为:4.25.【解答】(1)证明:∵菱形ABCD,∴AD∥BC.∵CF∥AE,∴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AE⊥BC,∴平行四边形AECF是矩形;(2)解:∵AE=4,AD=5,∴AB=5,BE=3.∵AB=BC=5,∴CE=8.∴AC=4,∵对角线AC,BD交于点O,∴AO=CO=2.∴OE=2.26.【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D∥BC,∠BAD=2∠DAC,∠ABC=2∠DBC,∴∠BAD+∠ABC=180°,∵∠CAD=∠DBC,∴∠BAD=∠ABC,∴2∠BAD=180°,∴∠BAD=90°,∴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2)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D,AC=BD,CO=AC,DO=BO,∴∠COB=∠DOC=90°,CO=DO,∵DH⊥CE,垂足为H,∴∠DHE=90°,∠EDH+∠DEH=90°,∵∠ECO+∠DEH=90°,∴∠ECO=∠EDH,在△ECO和△FDO中,,∴△ECO≌△FDO(ASA),∴OE=OF.。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 特殊的 平行四边形第二课时 矩形的性质课件

(1)证明:∵AO=OC, BO=O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AOB=2∠OAD,∠AOB=∠OAD+∠ADO, ∴∠OAD=∠ADO,∴AO=OD. ∵AC=AO+OC=2AO,BD=BO+OD=2OD, ∴AC=BD,∴四边形ABCD是矩形.
(2)解:设∠AOB=4x,∠ODC=3x, 则∠OCD=∠ODC=3x. ∵∠DOC+∠OCD+∠CDO=180°, ∴4x+3x+3x=180°,解得x=18°, ∴∠ODC=3×18°=54°, ∴∠ADO=90°-∠ODC=90°-54°=36°.
(1)证明:方法一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C,AB=DC. ∵CE=BC,∴AD=CE. 又∵AD∥CE,∴四边形ACED是平 行四边形. ∵AB=AE,∴DC=AE, ∴四边形ACED是矩形.
证明:方法二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C,AB=DC. ∵CE=BC,∴AD=CE. 又∵AD∥CE, ∴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 ∵AB=AE,BC=CE, ∴AC⊥BE,∴∠ACE=90°, ∴四边形ACED是矩形.
几何语言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且AC=BD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
D
O
B
C
小试牛刀
1.如图,下列条件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是( C )
A.∠DAB=∠ABC=∠BCD=90° B.AB∥CD,AB=CD,AB⊥AD C.AO=BO,CO=DO D.AO=BO=CO=DO
2.如图 ABCD 中, ∠1= ∠2中.此时四边形ABCD是矩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
1 2
AC,OB=OD= 1
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1 ---18.2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18.1 平行四边形一、选择题1. 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BD交于点O,E是BC的中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OE=12DC B. OA=OCC. ∠BOE=∠OBAD. ∠OBE=∠OCE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5AD=,3AB=,AE平分BAD∠交BC边于点E,则线段BE,EC的长度分别为()A.2和3B.3和2C.4和1D.1和4如图DCEBA3. 如图,将▱ABCD沿对角线AC折叠,使点B落在点B′处.若∠1=∠2=44°,则∠B为()A. 66°B. 104°C. 114°4. 如图,在ABCD中,将△ADC沿AC折叠后,点D恰好落在DC的延长线上的点E处.若∠B=60°,AB=3,则△ADE的周长为A.12 B.15 C.18 D.215. 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BD=16,CD=6,则△ABO的周长是()A . 10B . 14C . 20D . 226. 点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从①AB CD ∥,②AB CD =,③BC AD ∥,④BC AD =.这四个条件中任选两个,能使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的选法有( )种A .3B .4C .5D .67.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1A 、2A 、3A 、4A 和1C 、2C 、3C 、4C 分别为AB 和CD 的五等分点,点1B 、2B 和1D 、2D 分别是BC 和DA 的三等分点,已知四边形4242A B C D 的面积为1,则平行四边形ABCD 面积为( )A .2B .35C .53D .158. 如图,D 是△ABC内一点,BD ⊥CD ,AD=7,BD=4,CD=3,E 、F 、G 、H分别是AB 、BD 、CD 、AC 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 的周长为A .12B .14C .24D .219.已知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分别a b c d ,,,其a b ,对边,并且满足222222a b c d ab cd +++=+)A .任意四边形B .平行四边形C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D .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10.(2020·P 是面积为S 的ABCD 内任意一点,PAD ∆的面积为1S,PBC∆的面积为2S,则()A.122SS S+> B.122SS S+<C.212SS S+= D.21S S+的大小与P点位置有关二、填空题11. 如图,在平行四边ABCD中,120A∠=︒,则D∠=︒.EAB C图图1DCBA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DB DC=,65A∠=︒,CE BD⊥于E,则BCE∠=︒.EEAB C图AB CD图2D13.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若AB∥CD,请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写一个即可),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14. (2020·凉山州)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E∥AB交AD于点E.若OA=1,△AOE的周长等于5,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等于.OE DCBA15. 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10,P是ABC∆内一点,PD AC∥,PE AB PF BC∥,∥,点D E F,,分别在AB BC AC,,上,则PD PE PF++=P FEDCBA16. 如图,在▱ABCD中,E为边CD上一点,将△ADE沿AE折叠至△AD′E处,AD′与CE交于点F,若∠B=52°,∠DAE=20°,则∠FED′的大小为________.三、解答题17. 如图,矩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延长CE,BA交于点F,连接AC,DF.(1)求证:四边形ACDF是平行四边形;(2)当CF平分∠BCD时,写出BC与C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8. (2020·淮安)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在BC、AD上,AC与EF 相交于点O,且AO=CO.(1)求证∶△AOF≌△COE;(2)连接AE、CF,则四边形AECF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平行四边形.19. 如图,在等腰ABC∆中,延长边AB 到点D ,延长边CA 到点E ,连接DE ,恰有AD BC CE DE ===.求证:100BAC ∠=︒.EDCB A20. 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BC =⊥,于D ,点P 在BC 上, PE BC ⊥交BA 的延长线于E ,交AC KHF FABCD EPPE D C BA21.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求证222222AC BD AB BC CD DA +=+++.DCBA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 18.1 平行四边形 培优训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D 【解析】A 、B 、C 均正确,因为OB 不一定等于OC ,所以∠OBE 不一定等于∠OCE .2. 【答案】B3. 【答案】C 【解析】设∠ACD =x ,∠B =y ,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组⎩⎨⎧x +y +44°=180°180°-y -(44°-x )=44°,解得y =114°.4. 【答案】C【解析】由折叠可得,∠ACD=∠ACE=90°,∴∠BAC=90°, 又∵∠B=60°,∴∠ACB=30°,∴BC=2AB=6,∴AD=6, 由折叠可得,∠E=∠D=∠B=60°, ∴∠DAE=60°,∴△ADE 是等边三角形, ∴△ADE 的周长为6×3=18, 故选C .5. 【答案】B【解析】∵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OA =OC ,OB =OD .由AC +BD =16可得OA +OB =8,又∵AB =CD =6,∴△ABO 的周长为OA +OB +AB =8+6=14.6. 【答案】B7. 【答案】C8. 【答案】A【解析】∵BD ⊥CD ,BD=4,CD=3, ∴BC=2222=43BD CD ++=5,∵E 、F 、G 、H 分别是AB 、AC 、CD 、BD 的中点, ∴EH=FG=12BC ,EF=GH=12AD , ∴四边形EFGH 的周长=EH+GH+FG+EF=AD+BC , 又∵AD=7,∴四边形EFGH 的周长=7+5=12.故选A .9. 【答案】B10. 【答案】C然后使分割后的图形与PAD∆的面积1S ,PBC ∆的面积2S 发生关联,然后求出其数量关系,如下图,过点P 作AD 的平行线,分别交ABCD 的边于点M 、N :2111(21222)AMND MbCN AMND MbCN SS S S S S S =+++==.11. 【答案】60︒12. 【答案】25︒【解析】∵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65A DCB ∠=∠=︒ 又∵DB DC =∴65DBC DCB ∠=∠=︒,∴50CDB ∠=︒ 又∵CE BD ⊥,∴40ECD ∠=︒ ∴654025BCE ∠=︒-︒=︒.13. 【答案】AD ∥BC (答案不唯一)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在已有AB ∥DC 的条件下,可再加另一组对边平行即可证得它是平行四边形,即加“AD ∥BC”.14. 【答案】16【解析】∵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OA =OC ,AB =CD ,AD =BC .∵OE ∥AB ,∴OE 是△ACD 的中位线.∴AE,OE.∵OA =1,△AOE 的周长等于5,∴AE +OE =4.∴AD +8ABCD 的周长=16.故答案为16.15.16. 【答案】36° 【解析】∵在▱ABCD 中,∠D =∠B =52°,∴∠AEF =∠DAE +∠D =20°+52°=72°,∴∠AED =180°-∠AEF =108°,由折叠的性质得,∠AED ′=∠AED =108°,∴∠FED ′=∠AED′-∠AEF =108°-72°=36°.三、解答题17. 【答案】解:(1)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 ∥CD ,∴∠F AE=∠CDE , ∵E 是AD 的中点,∴AE=DE ,又∵∠FEA=∠CED ,∴△F AE ≌△CDE ,∴CD=F A , 又∵CD ∥AF ,∴四边形ACDF 是平行四边形. (2)BC=2CD.理由:∵CF 平分∠BCD ,∴∠DCE=45°, ∵∠CDE=90°,∴△C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D=DE ,∵E 是AD 的中点,∴AD=2CD , ∵AD=BC ,∴BC=2CD.18. 【答案】(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BC ,∴∠FAO=∠ECO , 中∴△AOF和△COE(ASA).(2)由(1)△AOF和△COE,∴OF=OE,又∵OA=OC,∴四边形AEOF为平行四边形.19.20. 【答案】分析:加倍中线构造平行四边形,然后再通过等量线段证明原式成立。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教案新人教

18.2.3 正方形一、教学目的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的定义及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2.教学难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及正方形性质与判定的灵活运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教材P111的例4,例2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与例2是正方形性质的应用,在讲解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能正确的运用其性质.例3是正方形判定的应用,它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证明一组邻边,从而可以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随后可以再做一组判断题,进行练习巩固(参看随堂练习1),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将判断题改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如果不是,应该加上什么条件?④能说“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⑤说“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吗?四、课堂引入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出一个正方形.学生在动手做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叫做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指出: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大前提下定义的,其定义包括了两层意:(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矩形)2.【问题】正方形有什么性质?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所以,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五、例习题分析例1(教材P111的例4)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求证:△ABO、△BCO、△CDO、△DAO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C=BD, AC⊥BD,AO=CO=BO=DO(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ABO、△BCO、△CDO、△DAO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且△ABO ≌△BCO≌△CDO≌△DAO.例2 (补充)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的交点为O,E是OB上的一点,DG⊥AE于G,DG交OA于F.求证:OE=OF.分析:要证明OE=OF,只需证明△AEO≌△DFO,由于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可以得到∠AOE=∠DOF=90°,AO=DO,再由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EAO=∠FDO,根据ASA可以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故结论可得.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OE=∠DOF=90°,AO=DO(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又 DG⊥AE,∴∠EAO+∠AEO=∠EDG+∠AEO=90°.∴∠EAO=∠FDO.∴△AEO ≌△DFO.∴ OE=OF.例3 (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分别过点A、C两点作l1∥l2,作BM⊥l1于M,DN ⊥l1于N,直线MB、DN分别交l2于Q、P点.求证: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分析:由已知可以证出四边形PQMN是矩形,再证△ABM≌△DAN,证出AM=DN,用同样的方法证AN=DP.即可证出MN=NP.从而得出结论.证明:∵ PN⊥l1,QM⊥l1,∴ PN∥QM,∠PNM=90°.∵ PQ∥NM,∴四边形PQMN是矩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AD=∠ADC=90°,AB=AD=DC(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1+∠2=90°.又∠3+∠2=90°,∴∠1=∠3.∴△ABM≌△DAN.∴ AM=DN.同理 AN=DP.∴ AM+AN=DN+DP即 MN=PN.∴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六、随堂练习1.正方形的四条边____ __,四个角___ ____,两条对角线____ ____.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①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④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⑤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1.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E 、F 分别 为CD 、CB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BF . 求证:∠AFE =∠AEF .4.如图,E 为正方形ABCD 内一点,且△EBC 是等边三角形, 求∠EAD 与∠ECD 的度数.七、课后练习1.已知:如图,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上一点,点F 是CB 的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 . 求证:EA ⊥AF .2.已知:如图,△ABC 中,∠C=90°,CD 平分∠ACB ,DE ⊥BC 于E ,DF ⊥AC 于F .求证:四边形CFDE 是正方形.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为BC 上一点,AF 平分∠DAE 交CD 于F ,求证:AE=BE+DF .A B CDEF2019-2020学年初二下学期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八年级一班要在赵研、钱进、孙兰、李丁四名同学中挑选一名同学去参加数学竞赛,四名同学在5次数学测试中成绩的平均数x 及方差S 2如下表所示:甲 乙 丙 丁 x85 93 93 86 S 2333.53.7如果选出一名成绩较好且状态稳定的同学去参赛,那么应选( ) A .赵研B .钱进C .孙兰D .李丁2.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且AC+BD=16,CD=6,则△ABO 的周长是( )A .10B .14C .20D .22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ABCO 的顶点A C ,的坐标分别是()8, 0,()3, 4 ,点, D E 把线段OB 三等分,延长, CD CE 分别交, OA AB 于点, F G ,连接FG , 则下列结论:OF AF =①;OFD②BEG ③四边形DEGF 的面积为203;④453OD =,其中正确的有( ).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①③D .①③④4.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1=0(a≠0)有一根为x =2019,则一元二次方程a (x ﹣1)2+b (x ﹣1)=1必有一根为( ) A .12019B .2020C .2019D .20185.下列各式从左到右是分解因式的是( ) A .a(x+y)=ax+ay B .10x 2﹣5x =5x(2x ﹣1)C .8m 3n =2m 3•4nD .t 2﹣16+3t =(t+4)(t ﹣4)+3t 6.下列关系式中:y =﹣3x+1、3y x =、y =x 2+1、y =12x ,y 是x 的一次函数的有(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7.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F AB ⊥,垂足分别为点,F DE DG =,若ADG ∆和ADE ∆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则DEF ∆的面积为( )A .11B .7C .5.5D .3.58.二次根式3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3B .x ≠3C .x ≥0D .x ≠-39.下列各式:15(1﹣x ),43x π-,222x y -,25x x,其中分式共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0.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也是世界上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我国乒乓球名将与其对应身高如下表所示: 乒乓球名将 刘诗雯 邓亚萍 白杨 丁宁 陈梦 孙颖莎 姚彦 身高()160155171173163160175这些乒乓球名将身高的中位数和众数是( ) A .160,163 B .173,175C .163,160D .172,160二、填空题11.在从小到大排列的五个整数中,中位数是2,唯一的众数是4,则这五个数和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 12.下表是某校女子羽毛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 13 14 15 16 人数1121则该校女子排球队队员年龄的中位数为__________岁.13.已知3x =是分式方程2121mx m x x--=-的根,那么实数m 的值是__________. 14.如图,在Rt △ABC 中,∠BAC =90°,AB =8,AC =6,DE 是AB 边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 ,交边BC 于点E ,连接AE ,则△ACE 的周长为________.15.《算法统宗》记载古人丈量田地的诗:“昨日丈量地回,记得长步整三十.广斜相并五十步,不知几亩及分厘.”其大意是:昨天丈量了田地回到家,记得长方形田的长为30步,宽和对角线之和为50步.不知该田有几亩?请我帮他算一算,该田有___亩(1亩=240平方步).16.如图,点O 是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的中点,//OM AB 交AD 于点M ,若2OM =,6BC =,则OB 的长为______.17.计算:a ba b a b+=++_________ 三、解答题18.已知:如图,在▱ABCD 中,AD =4,AB =8,E 、F 分别为边AB 、CD 的中点,BD 是对角线,AG ∥DB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 . (1)求证:△ADE ≌△CBF ;(2)若四边形BEDF 是菱形,求四边形AGBD 的面积.19.(6分)已知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点C 、E 、F 、G 按顺时针排列),是的中点,连接,.(1)如图1,点E在上,点在的延长线上,求证:DM=ME,DM⊥.ME简析:由是的中点,AD∥EF,不妨延长EM交AD于点N,从而构造出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即≌.由全等三角形性质,易证△DNE是三角形,进而得出结论.(2)如图2,在DC的延长线上,点在上,(1)中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当AB=5,CE=3时,正方形的顶点C、E、F、G按顺时针排列.若点E在直线CD上,则DM= ;若点E在直线BC上,则DM= .20.(6分)(1)如图1,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中,AD=5,S甲行四边形纸片ABCD=15,过点A作AE⊥BC,垂足为E,沿AE剪下△ABE,将它平移至△DCE′的位置,拼成四边形AEE′D,则四边形AEE′D的形状为A.平行四边形B.菱形C.矩形D.正方形(2)如图2,在(1)中的四边形纸片AEE′D中,在EE′上取一点F,使EF=4,剪下△AEF,剪下△AEF,将它平移至△DE′F′的位置,拼成四边形AFF′D.求证:四边形AFF′D是菱形.21.(6分)先化简22144111x xx x-+⎛⎫-÷⎪--⎝⎭,然后在0、±1、±2这5个数中选取一个作为x的值代入求值.22.(8分)如图,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AD=4,∠ABC=60°,E为AD上一点,连接CE,AF∥CE且交BC于点F.(1)求证: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2)证明:△AFB≌△CE D.(3)DE等于多少时,四边形AECF为菱形.(4)DE等于多少时,四边形AECF为矩形.23.(8分)某市篮球队到市一中选拔一名队员,教练对王亮和李刚两名同学进行5次3分投篮测试,一人每次投10个球,下图记录的是这两名同学5次投篮中所投中的个数.(1)请你根据图中的数据,填写下表;姓名平均数众数方差王亮7李刚77 2.8(2)你认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3)若你是教练,你打算选谁?简要说明理由.24.(10分)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CE⊥AC与AD边的延长线交于点E.(1)求证:四边形BCED是平行四边形;(2)延长DB至点F,联结CF,若CF=BD,求∠BCF的大小.25.(10分)某校九年级两个班,各选派10名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预赛,各参赛选手的九(1)班:88,91,92,93,93,93,94,98,98,100;九(2)班:89,93,93,93,95,96,96,98,98,1.通过整理,得到数据分析表如下:(1)直接写出表中m、n、p的值为:m=______,n=______,p=______;(2)依据数据分析表,有人说:“最高分在(1)班,(1)班的成绩比(2)班好.”但也有人说(2)班的成绩要好.请给出两条支持九(2)班成绩更好的理由;(3)学校确定了一个标准成绩,等于或大于这个成绩的学生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如果九(2)班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达到“优秀”等级,你认为标准成绩应定为______分,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B【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和方差的意义解答.【详解】从平均数看,成绩最好的是钱进、孙兰同学,从方差看,钱进方差小,发挥最稳定,所以如果选出一名成绩较好且状态稳定的同学去参赛,那么应选钱进.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熟悉它们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2.B【解析】直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O=CO ,BO=DO ,DC=AB=6,再利用已知求出AO+BO 的长,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O=CO ,BO=DO ,DC=AB=6, ∵AC+BD=16, ∴AO+BO=8,∴△ABO 的周长是:1. 故选B . 【点睛】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要熟练,找到等值代换即可求解. 3.C 【解析】 【分析】① 根据题意证明ODFBDC △△,得出对应边成比例,再根据, D E 把线段OB 三等分,证得1122OF BC OA ==,即可证得结论; ② 延长BC 交y 轴于H ,证明OA≠AB ,则∠AOB≠∠EBG ,所以△OFD ∽△BEG 不成立; ③ 利用面积差求得,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进行计算并作出判断; ④ 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OB 的长,根据三等分线段OB 可得结论. 【详解】作AN ⊥OB 于点N ,BM ⊥x 轴于点M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OABC 中,点A C ,的坐标分别是()8, 0,()3, 4 , ∴(11,4),137B OB =又∵, D E 把线段OB 三等分, ∴12OD BD = 又∵CB OF ∥,∴ODF BDC △△ ∴12OF OD BC BD == ∴1122OF BC OA ==即OF AF =,①结论正确;∵()3,4C ,∴5OC OA =≠∴平行四边形OABC 不是菱形,∴,DOF COD EBG ODF COD EBG ≠=≠==∠∠∠∠∠∠∵()4,0F∴CF OC =∴CFO COF ∠>∠∴,DFO EBG ≠∠∠故△OFD 和△BEG 不相似,故②错误;由①得,点G 是AB 的中点,∴FG 是△OAB 的中位线,∴FG OB ∥,12FG OB ==又∵, D E 把线段OB 三等分,∴3DE = ∵1118416222OAB S OB AN OA BM ===⨯⨯=△ ∴1162AN OB =∵DF FG∴四边形DEGH 是梯形∴()551202121223DEGF DE FG hS OB h OB AN -====四边形,故③正确;13OD OB ==,故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故答案为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线段的中点,熟练运用,即可解题.4.B【解析】【分析】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1)2+b(x-1)-1=0,设t=x-1得到at2+bt-1=0,利用at2+bt-1=0有一个根为t=2019得到x-1=2019,从而可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x-1)2+b(x-1)=1必有一根为x=1.【详解】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1)2+b(x-1)-1=0,设t=x-1,所以at2+bt-1=0,而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1=0(a≠0)有一根为x=2019,所以at2+bt-1=0有一个根为t=2019,则x-1=2019,解得x=1,所以一元二次方程a(x-1)2+b(x-1)=1必有一根为x=1.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能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5.B【解析】【分析】根据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可得答案.【详解】解:A、是整式的乘法,故A错误;B、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故B符合题意;C、是乘法交换律,故C不符合题意;D、没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意义,利用因式分解的意义是解题关键.6.B【解析】【分析】形如y=kx+b (k≠0,k 、b 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进而判断得出答案.【详解】解:函数y =﹣3x+1,3y x =,y =x 2+1,y =12x 中,y 是x 的一次函数的是:y =﹣3x+1、y =12x ,共2个.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定义,正确把握一次函数的定义是解题关键.7.C【解析】【分析】作DM=DE 交AC 于M ,作DN ⊥AC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N=DF ,将三角形EDF 的面积转化为三角形DNM 的面积来求.【详解】作DM=DE 交AC 于M ,作DN ⊥AC 于点N ,∵DE=DG ,∴DM=DG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F ⊥AB∴DF=DN ,在Rt △DEF 和Rt △DMN 中,DN DF DM DE==⎧⎨⎩ , ∴Rt △DEF ≌Rt △DMN(HL),∵△ADG 和△AED 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S △MDG=S △ADG−S △ADM=50−39=11,S△DNM=S△EDF=12S△MDG=12×11=5.5.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关键在于作辅助线8.A【解析】【分析】根据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即可求解.【详解】解:由题意可知,3+0x≥,解得3x≥-,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即被开方数要大于等于0,正确把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解题关键.9.A【解析】【分析】分式即AB形式,且分母中要有字母,且分母不能为0.【详解】本题中只有第五个式子为分式,所以答案选择A项.【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的概念,熟悉理解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0.C【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详解】解:把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55,1,1,2,171,173,175;在这一组数据中1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1.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2,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掌握基本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2【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分析可得答案.【详解】解:因为五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后,其中位数是2,这组数据的唯一众数是1.所以这5个数据分别是x,y,2,1,1,且x<y<2,当这5个数的和最大时,整数x,y取最大值,此时x=0,y=1,所以这组数据可能的最大的和是0+1+2+1+1=2.故答案为:2.【点睛】主要考查了根据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来确定数据的能力.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12.15.【解析】【分析】中位数有2种情况,共有2n+1个数据时,从小到大排列后,,中位数应为第n+1个数据,可见,大于中位数与小于中位数的数据都为n个;共有2n+2个数据时,从小到大排列后,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据平均值,大小介于这两个数据之间,可见大于中位数与小于中位数的数据都为n+1个,所以这组数据中大于或小于这个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一半,中位数有一个.【详解】解:总数据有5个,中位数是从小到大排,第3个数据为中位数,即15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中位数的定义,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即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13.1【解析】【分析】将3x =代入到方程中即可求出m 的值.【详解】解:将3x =代入,得3212133m m --=- 解得:2m =故答案为:1.【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根据分式方程的根求分式方程中的参数,掌握分式方程根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4.1【解析】【分析】由DE 是AB 边的垂直平分线,可得AE=BE ,又由在直角△ABC 中,∠BAC=90°,AB=8,AC=6,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BC 的长,继而由△ACE 的周长=AC+BC ,求得答案.【详解】解:∵DE 是AB 边的垂直平分线,∴AE=BE ,∵在直角△ABC 中,∠BAC=90°,AB=8,AC=6,∴,∴△ACE 的周长为:AC+AE+CE=AC+BE+CE=AC+BC=6+10=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思想的应用. 15.1.【解析】【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求得长方形的宽,然后由矩形的面积公式解答.【详解】设该矩形的宽为x 步,则对角线为(50﹣x )步,由勾股定理,得301+x 1=(50﹣x )1,解得x =16故该矩形的面积=30×16=480(平方步),480平方步=1亩.故答案是:1.【点睛】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此题利用方程思想求得矩形的宽.16【解析】【分析】可知OM 是△ADC 的中位线,再结合已知条件则DC 的长可求出,所以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C 的长,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则BO 的长即可求出.【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D=90°,∵O 是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的中点,OM ∥AB ,∴OM 是△ADC 的中位线,∵OM=2,∴DC=4,∵AD=BC=6,∴由于△ABC 为直角三角形,且O 为AC 中点∴BO=11=22AC因此OB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运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AC 的长.17.1【解析】【分析】根据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法则计算即可.【详解】原式=1a b a b+=+. 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运算,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再加减.分式运算的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或者整式.三、解答题18.(1)详见解析;(2)【解析】【分析】(1)根据SAS 证明△ADE ≌△CBF 即可.(2)证明四边形ADBG 是矩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DA =BC ,∠DAE =∠C ,CD =AB ,∵E 、F 分别为边AB 、CD 的中点,∴AE =12AB ,CF =12CD ,∴AE =CF ,∴△ADE ≌△CBF (SAS ).(2)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BG ,∵BD ∥AG ,∴四边形ADBG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BEDF 是菱形,∴DE =BE ,∴AE =EB ,∴DE =AE =EB ,∴∠ADE =∠EAD ,∠EDB =∠EBD ,∵∠EAD+∠EDA+∠EDB+∠EBD =180°,∴∠EDA+∠EDB =90°,∴∠ADB =90°,∴四边形ADBG 是矩形,∵BD =2243AB AD -=,∴S 矩形ADBG =AD•DB =163.【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型.19.(1)等腰直角;(2)结论仍成立,见解析;(3)2或42,17.【解析】【分析】(1)结论:DM ⊥EM ,DM=EM .只要证明△AMH ≌△FME ,推出MH=ME ,AH=EF=EC ,推出DH=DE ,因为∠EDH=90°,可得DM ⊥EM ,DM=ME ;(2)结论不变,证明方法类似;(3)分两种情形画出图形,理由勾股定理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详解】解:(1) △AMN ≌ △FME ,等腰直角.如图1中,延长EM 交AD 于H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四边形EFGC 是正方形,∴0ADE DEF 90∠=∠=,AD CD =,∴//AD EF ,∴MAH MFE ∠=∠,∵AM MF =,AMH FME ∠=∠,∴△AMH ≌△FME ,∴MH ME =,AH EF EC ==,∴DH DE =,∵0EDH 90∠=,∴DM ⊥EM ,DM=ME .(2)结论仍成立.如图,延长EM 交DA 的延长线于点H,∵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CEFG 都是正方形,∴0ADE DEF 90∠=∠=,AD CD =,∴AD ∥EF,∴MAH MFE ∠=∠.∵AM FM =,AMH FME ∠=∠,∴△AMF ≌△FME(ASA), …∴MH ME =,AH FE=CE =,∴DH DE =.在△DHE 中,DH DE =,0EDH 90∠=,MH ME =,∴=DM EM ,DM ⊥EM.(3)①当E 点在CD 边上,如图1所示,由(1)的结论可得三角形DM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DM 的长为2DE 2,此时DE EC DC 532=-=-=,所以2DM =; ②当E 点在CD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所示,由(2)的结论可得三角形DM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DM 2DE ,此时DE DC CE 538=+=+= ,所以42DM = ; ③当E 点在BC 上是,如图三所示,同(1)、(2)理可得到三角形DM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CEFG 都是正方形, 且点E 在BC 上∴AB//EF ,∴HAM EFM ∠=∠,∵M 为AF 中点,∴AM=MF∵在三角形AHM 与三角形EFM 中:HAM EFM AM MFAMH EMF ∠=∠⎧⎪=⎨⎪∠=∠⎩, ∴△AMH ≌△FME(ASA),∴MH ME =,AH FE=CE =,∴DH DE =.∵在三角形AHD 与三角形DCE 中:090AD DC DAH DCE AH EF =⎧⎪∠=∠=⎨⎪=⎩, ∴△AHD ≌△DCE(SAS),∴ADH CDE ∠=∠,∵∠ADC=∠ADH+∠HDC=90°,∴∠HDE=∠CDE+∠HDC=90°,∵在△DHE 中,DH DE =,0EDH 90∠=,MH ME =,∴三角形DM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DM 的长为2DE 2,此时在直角三角形DCE 中2222DE DC CE 5334=+=+= ,所以DM=17【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灵活运用相关的定理、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20.(1)C ;(2)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矩形的判定可得答案;(2)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F=5,根据题意可得平行四边形AFF′D 四边都相等,即可得证.【详解】解:(1)由题意可知AD 与EE′平行且相等,∵AE ⊥BC ,∴四边形AEE′D 为矩形故选C ;(2) ∵AD =5,S □ABCD =15,∴AE =3,又∵在图2中,EF =4,∴在Rt △AEF 中,AF 5==,∴AF =AD =5,又∵AF ∥DF′,AF =DF′,∴四边形AFF′D 是平行四边形,又∵AF =AD ,∴四边形AFF′D 是菱形.21.12x x +-,-12【解析】【分析】原式括号中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同时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得到最简结果,把x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详解】解:原式=22(1)(1)11(2)2x x x x x x x -+-+⋅=---, 当x=0时,原式=-12. 【点睛】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22. (1)见解析;(2)见解析;(3)DE=2;(4)DE=1.【解析】【分析】(1)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进行证明即可得;(2)根据ABCD 为平行四边形,可得AB=CD , AD=BC ,再根据AECF 为平行四边形,可得AF=CE ,AE=FC ,继而可得DE=BF ,根据SSS 即可证明△AFB ≌△CED ;(3)当DE=2时,AECF 为菱形,理由:由AB=DC=2,∠ABC=∠EDC=60°可得△EDC 为等边三角形,继而可得到AE=EC ,根据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4)当DE=1时,AECF 为矩形,理由:若AECF 为矩形则有∠DEC=90°,再根据DC=2,∠D=60°,则可得∠DCE=30°,继而可得DE=1.【详解】(1)∵ABCD 为平行四边形,∴AD BC ,即AE FC ,又∵AF CE (已知),∴AECF 为平行四边形;(2)∵ABCD 为平行四边形,∴AB CD =, AD BC =,∵AECF 为平行四边形,∴AF CE AE FC ==,,∴DE AD AE BC CF BF =-=-=,在AFB 与CED 中,AB CD AF CE BF DE =⎧⎪=⎨⎪=⎩,∴AFB CED ≌;(3)当DE 2=时,AECF 为菱形,理由如下:∵AB DC 2ABC EDC 60,∠∠====︒,∴EDC 为等边三角形,EC 2=,AE AD ED 2=-=,即:AE EC =,∴平行四边形AECF 为菱形;(4)当DE 1=时,AECF 为矩形,理由如下:若AECF 为矩形得:DEC 90∠=︒,∵DC 2=,D 60∠=︒,∴DCE 30∠=︒,∴DE 1=.【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熟练掌握相关的性质与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3.(1)王亮5次投篮的平均数为7,方差为0.4,(2)见解析,(3)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计算5次投篮成绩之和与5的商即为王亮每次投篮平均数,再根据方差公式计算王亮的投篮次数的方差;根据众数定义,李刚投篮出现次数最多的成绩即为其众数; (2)方差越小,乘积越稳定. (3)从平均数、众数、方差等不同角度分析,可得不同结果,关键是看参赛的需要.【详解】解:(1)王亮5次投篮的平均数为:(6+7+8+7+7)÷5=7个, 王亮的方差为:2222221(67)(77)(87)(77)(77)0.4S ⎡⎤=-+-+-+-+-=⎣⎦.王亮770.4李刚77 2.8(2)两人的平均数、众数相同,从方差上看,王亮投篮成绩的方差小于李刚投篮成绩的方差.所以王亮的成绩较稳定.(3)选王亮的理由是成绩较稳定,选李刚的理由是他具有发展潜力,李刚越到后面投中数越多.【点睛】此题是一道实际问题,考查的是对平均数,众数,方差的理解与应用,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24.(1)见解析;(2)∠BCF=15°【解析】【分析】(1) 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出AC⊥DB,BC//AD,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得出答案;(2)利用正方形的性质结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FC=30°,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证明:∵ABCD是正方形,∴AC⊥DB,BC∥AD∵CE⊥AC∴∠AOD=∠ACE=90°∴BD∥CE∴BCED是平行四边形(2)如图:连接AF,∵ABCD是正方形,∴BD⊥AC,BD=AC=2OB=2OC,即OB=OC∴∠OCB=45°∵ Rt △OCF 中, CF=BD=2OC ,∴∠OFC=30°∴∠BCF=60°-45°=15°【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正方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25. (1) 94,92.2,93;(2)见解析;(3)92.2.【解析】【分析】(1)求出九(1)班的平均分确定出m 的值,求出九(2)班的中位数确定出n 的值,求出九(2)班的众数确定出p 的值即可;(2)分别从平均分,方差,以及中位数方面考虑,写出支持九(2)班成绩好的原因;(3)用中位数作为一个标准即可衡量是否有一半学生达到优秀等级.【详解】解:(1)九(1)班的平均分=88919293939394989810010+++++++++=94, 九(2)班的中位数为(96+92)÷2=92.2,九(2)班的众数为93,故答案为:94,92.2,93;(2)①九(2)班平均分高于九(1)班;②九(2)班的成绩集中在中上游;③九(2)班的成绩比九(1)班稳定;故支持B 班成绩好;(3)如果九(2)班有一半的学生评定为“优秀”等级,标准成绩应定为92.2(中位数).因为从样本情况看,成绩在92.2以上的在九(2)班有一半的学生.可以估计,如果标准成绩定为92.2,九(2)班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评定为“优秀”等级,故答案为92.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的定义,属于统计中的基本题型,需重点掌握.。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章《平行四边形》复习课件-

第 1 题图
第 2 题图
2.(4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
连接DE并延长,交AB的延长线于F点,AB=BF.添
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你认为
下面四个条件中可选择的是( D )
A.AD=BC;
B.CD=BF;
C.∠A=∠C;
D.∠F=∠CDE。
3.(8分)(2013·镇江)如图,AB∥CD,AB=CD,点
6.(5分)小玲的爸爸在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时,采用了
一种方法:如图所示,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
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
边形,这种方法的依据是( )
A.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C.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8分)如图,在▱ABCD中,点E,F是对角线AC上两
四边形的个数为(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9.已知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10 cm, 14 cm和8 cm, 如 果以其中的两条为对角线, 另一条为边, 那么可以 画出所有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0.如图, 在▱ABCD中, 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O, E,
∠CFD+∠DFE=180°,∴∠AEF=∠DFE.∴AE∥DF.∴四边形 AFDE 为平行四边形
4.(4分)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在AD,BC
上,且BE∥DF,若∠EBF=45°,则∠EDF的度数
为 45 。
5.(A41第B分8C2.)1D如课.2为图时平,平行四行平四边边四行形形边四A,B形边C则D形的可中的判添,性定加AB的质∥条与C件D判,是定要的使四综边合形应用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下数学第18章《平行四边形》全章教学案(含解析)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1.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证明和计算.3.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4.探索并证明中位线定理.1.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与各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证明及相关计算的过程,以及相关问题证明和计算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能力.1.通过几何问题的证明和计算,体验证法和解法的多样性,渗透转化思想.2.通过动手实践,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与三角形一样,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的研究对象.本章内容也是在已经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它是以后我们继续学习其他几何知识的基础.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其中平行四边形主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主要介绍了矩形、菱形、正方形,并根据定义探索它们的性质和判定.【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分清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推理论证.1.关于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概念之间从属、种差、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本章概念比较多,概念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关系复杂.由于平行四边形和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之间重叠交错,容易混淆,因此弄清它们的共性、特性及其从属关系非常重要.实际上,有时学生掌握了它们的特殊性质,而忽略了共同性质.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应用时常犯多用或少用条件的错误.教学时,不仅要讲清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特殊性质,还要强调它们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和共同性质.也就是在讲清每个概念特征的同时,强调它们的属概念,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原有属概念基础上附加一些条件(种差),通过扩大概念的内涵、减少概念的外延的方式引出新的种概念;同时在原有属概念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来研究种概念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弄清这些关系,最好是用图示的办法.在弄清这些图形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即内涵越小,外延越大;反之外延越小,内涵越大.例如,正方形的性质中,包含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所有的特征,它的外延很小,而平行四边形的外延很大.弄清了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各种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从属关系也就清楚了,它们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也就不会用错了.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从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的角度来说,本章处于学生初步掌握了推理论证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的阶段.本章内容比较简单,证明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学生前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推理证明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只是初步,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学中同样要重视推理论证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在推理与证明的要求方面,除了要求学生对经过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证明以外,还要求学生直接由已有的结论对有些图形的性质通过推理论证得出.另外,为了巩固并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本章定理证明中,除了采用严格规范的证明方法外,还有一些采用了探索式的证明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先有了定理再去证明它,而是根据题设和已有知识,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另外也有一些文字叙述的证明题,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再进行证明.这些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也有增加,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好处.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熟悉“规范证明”的基础上,推理论证能力有所提高和发展.18.1 平行四边形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课时)5课时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课时)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8.2.1矩形(2课时)5课时18.2.2菱形(2课时)18.2.3正方形(1课时)单元概括整合1课时18.1平行四边形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2.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和定理.1.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类比、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会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渗透转化与化归意识.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培养学生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锻炼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的探究和运用,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的综合运用.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2.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3.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培养学生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锻炼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运用.第课时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3.了解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1.经历利用平行四边形描述、观察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在进行性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3.在性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性质应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重点】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探索和证明.【难点】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教学插图和例题的投影图片.【学生准备】方格纸,量角器,刻度尺.导入一:[过渡语]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图形与几何知识,掌握了一些探索和证明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本节开始,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常见图形.我们一起来观察下图中的小区的伸缩门,庭院的竹篱笆和载重汽车的防护栏,它们是什么几何图形的形象?学生观察,积极踊跃发言,教师从实物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平行四边形的原型,进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经历将实物抽象为图形的过程.导入二:(出示本章农田鸟瞰图)观察章前图,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自由说出图中的几何图形,教师结合学生说到的图中包含长方形、正方形等,明确本章主要研究对象——平行四边形.[过渡语]下面我们来认识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以农田鸟瞰图作为本章的章前图,学生可以见识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为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思路一提问:你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吗?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说明定义的两方面作用:既可以作为性质,又可以作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追问:平行四边形如何好记好读呢?画出图形,教师示范后,学生结合图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字母的顺序要按照顶点的顺序记.平行四边形用“▱”表示,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如右图所示,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对边,对角.对边:AD与BC,AB与DC;对角:∠A与∠C,∠B与∠D.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四边形中不相邻的边,也就是没有公共顶点的边叫做对边;没有公共边的角,叫做对角.[设计意图]给出定义,强调定义的作用,让学生结合图形认识“对角”“对边”,为学习性质做好准备.思路二请举出你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小区的伸缩门,庭院的竹篱笆和载重汽车的防护栏……教师点评,画出图形,如右图所示.提问:(1)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吗?(2)你能表示平行四边形吗?(3)你能用符号语言来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吗?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点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进一步讲解:(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概念中有两个条件:①是一个四边形;②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指出表示平行四边形错误的情况,如▱ACDB.(3)作为性质:∵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作为判定:∵AD∥BC,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实例和教材中的图片,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思路一[过渡语]同学们回忆我们的学习经历,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思路是什么?一起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过程,得出研究的一般过程:先给出定义,再研究性质和判定.教师进一步指出:性质的研究,其实就是对边、角等基本要素的研究.提问: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教师画出图形,如右图所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度量,提出猜想.猜想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AB=CD,AD=BC.猜想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A=∠C,∠B=∠D.追问:你能证明这些结论吗?学生讨论,发现不添加辅助线可以证明猜想2.∵AB∥CD,∴∠A+∠D=180°,∵AD∥BC,∴∠A+∠B=180°,∴∠B=∠D.同理可得∠A=∠C.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过渡语]我们知道,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都相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尝试,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并证明猜想,如右图所示.证明:连接AC.∵AD∥BC,AB∥CD,∴∠1=∠2,∠3=∠4.又AC是△ABC和△CDA的公共边,∴△ABC≌△CDA.∴AD=CB,AB=CD.∠B=∠D.∵∠BAD=∠1+∠4,∠DCB=∠2+∠3,∠1+∠4=∠2+∠3,∴∠BAD=∠DCB.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追问:通过证明,发现上述两个猜想正确.这样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重要性质.你能说出这两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并运用这两个性质进行推理吗?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明确应用性质进行推理的基本模式:∵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AB=CD,AD=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A=∠C,∠B=∠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通常采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而图形中没有三角形,只有四边形,我们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突破难点.进而总结、提炼出将四边形问题化为三角形问题的基本思路.[知识拓展](1)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这两条性质可以直接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2)四边形的问题,常常通过连接对角线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解决.(教材例1)如图所示,在▱ABCD中,DE⊥AB,BF⊥CD,垂足分别为E,F.求证AE=CF.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线段AE=CF,它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无法直接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考虑证明△ADE≌△CBF.由题意容易得到∠AED=∠CFB=90°,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得出∠A=∠C,AD=CB.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AD=CB.又∠AED=∠CFB=90°,∴△ADE≌△CBF.∴AE=CF.[设计意图]应用性质进行推理,体会得到证明思路的方法.思路二1.提问: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并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它的边、角之间还有哪些关系?度量一下,是不是和你的猜想一致?AB=BC=CD=AD=猜想:∠A=∠B=∠C=∠D=猜想:小组合作完成,交流自己的猜想.教师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邻边、对角、邻角等概念,再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2.你能证明你发现的上述结论吗?已知: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中,AB∥CD,AD∥BC.求证:(1)AD=BC,AB=CD;(2)∠B=∠D,∠BAD=∠DCB.小组讨论,发现:需要连接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来解决.证明:(1)连接AC,如图(2)所示.∵AD∥BC,AB∥CD,∴∠1=∠2,∠3=∠4.又AC是△ABC和△CDA的公共边,∴△ABC≌△CDA.∴AD=CB,AB=CD.(2)∵△ABC≌△CDA(已证),∴∠B=∠D.∵∠BAD=∠1+∠4,∠DCB=∠2+∠3,∠1+∠4=∠2+∠3,∴∠BAD=∠DCB.一组代表发言后,另一小组补充,我们发现不作辅助线也可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AB∥CD,∴∠BAD+∠D=180°,∵AD∥BC,∴∠BAD+∠B=180°,∴∠B=∠D.同理可得∠BAD=∠DCB.教师根据学生的证明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通常证明三角形全等,图中没有三角形怎么办?一般是连接对角线将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表述,并进行笔记.∵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AB=CD,AD=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A=∠C,∠B=∠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补充)如图,在▱ABCD中,AC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1)请你说出图中的相等的角、相等的线段;(2)对角线AC需添加一个什么条件,能使平行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相等?学生认真读题、思考、分析、讨论,得出有关结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所以AB=CD,AD=BC,∠DAB=∠BCD,∠B=∠D,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DAC=∠BCA,∠DCA=∠BAC.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有关正确的结论.解决第(2)个问题时,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只要添加AC平分∠DAB即可.说明理由: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DCA=∠BAC,而∠DAC=∠BAC,所以∠DCA=∠DAC,所以AD=DC,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AB=DC=AD=BC.[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并初步应用.3.平行线间的距离[过渡语]距离是几何中的重要度量之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那么平行线间的距离又是怎样的呢?思路一提问:在教材的例1中,DE=BF吗?学生思考,都容易发现:由△ADE≌△CBF,容易得到DE=BF.追问:如图所示,直线a∥b,A,D为直线a上任意两点,点A到直线b的距离AB和点D到直线b的距离DC 相等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发现容易证明AB∥CD,由已知得AD∥BC,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CD.教师引导归纳: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一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及性质.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学生结合图指出:a∥b,点A是a上的任意一点,AB⊥b,B是垂足,线段AB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教师点评,并强调:任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存在的、唯一的,都是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短的线段的长度.[设计意图]结合例1的进一步追问,自然引出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思路二请同学们拿出方格纸,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点,过这些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老师边看边指导学生画图.追问:请同学们用刻度尺量一下方格纸上两平行线间的所有垂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发现:平行线间的所有垂线段的长度相等.教师引导归纳: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一条直线上所有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及性质.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如右图所示,用符号语言表述为:∵l1∥l2,AB⊥l2,CD⊥l2,∴AB=CD.教师进一步强调:两平行线l1,l2之间的距离是指什么?指在一条直线l1上任取一点A,过A作AB⊥l2于点B,线段AB的长度叫做两平行线l1,l2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归纳: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点与直线的距离、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的区别与联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点与点之间的距离.l1,l2间的距离转化为点A到l2间的距离,再转化为点A到点B的距离.追问:如果AB,CD是夹在两平行线l1,l2之间的两条平行线段,那么AB和CD仍相等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出示教材第43页图18.1-5)如图所示,a∥b,c∥d,c,d与a,b分别相交于A,B,C,D四点.由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可知,四边形ABDC是平行四边形,AB=CD.说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任何两条平行线段都相等.[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方格纸引出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浅显易懂,并注重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点与点间的距离之间的知识整合.[知识拓展](1)当两条平行线确定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一定值,不随垂线段位置的变化而改变.(2)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在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时,可以灵活选择位置.4.例题讲解(补充)在▱ABCD中,BC边上的高为4,AB=5,AC=2,试求▱ABCD的周长.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图分析,教师根据学生考虑不周全的问题进行引导,明确思路后学生写解答过程.〔解析〕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别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设BC边上的高为AE,分AE在▱ABCD的内部和AE在▱ABCD的外部两种情况计算.解:在▱ABCD中,AB=CD=5,AD=BC.设BC边上的高为AE.(1)若AE在▱ABCD的内部,如图①所示,在Rt△ABE中,AB=5,AE=4,根据勾股定理,得:BE====3;在Rt△ACE中,AC=2,AE=4,根据勾股定理,得:CE== ==2.∴BC=BE+CE=3+2=5.∴▱ABCD的周长为2×(5+5)=20.(2)若AE在▱ABCD的外部,如图②所示,同理可得BE=3,CE=2,∴BC=BE-CE=3-2=1,∴▱ABCD的周长为2×(5+1)=12.综上,▱ABCD的周长为20或12.[解题策略]本题相当于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以及第三条边上的高,求第三条边的长度,因为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也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所以作图时应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图所示.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索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特征,同时还学习了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的一些特征.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任何两条平行线段都相等.1.已知▱ABCD中,∠A+∠C=200°,则∠B的度数是()A.100°B.160°C.80°D.60°解析:∵∠A+∠C=200°,∠A=∠C,∴∠A=100°,又AD∥BC,∴∠A+∠B=180°,∴∠B=180°-∠A=80°.故选C.2.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BC,GH∥AB,EF,GH相交于点O,则图中共有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A.6B.7C.8D.9解析: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AEOG、平行四边形BHOE、平行四边形CHOF、平行四边形OFDG、平行四边形ABHG、平行四边形CHGD、平行四边形AEFD、平行四边形BEFC、平行四边形ABCD.故选D.3.如图所示,在▱ABCD中,AD=2AB,CE平分∠BCD交AD边于点E,且AE=3,则AB的长为()A.4B.3C.D.2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D∥BC,∴∠DEC=∠BCE,∵CE平分∠DCB,∴∠DCE=∠BCE,∴∠DEC=∠DCE,∴DE=DC=AB,∵AD=2AB=2CD,CD=DE,∴AD=2DE,∴AE=DE=3,∴DC=AB=DE=3.故选B.4.如图所示,在▱ABCD中,△ABC和△DBC的面积的大小关系是.解析:∵两平行线AD,BC间的距离相等,∴△ABC与△DBC是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故填相等.5.如图所示,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60°,DE⊥AB于E,DF⊥BC于F.(1)求∠EDF的度数;(2)若AE=4,CF=7,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C=60°,∴∠C+∠B=180°.∵∠C=60°,∴∠B=180°-∠C=120°.∵DE⊥AB,DF⊥BC,∴∠DEB=∠DFB=90°,∴∠EDF=360°-∠DEB-∠DFB-∠B=60°.(2)在Rt△ADE和Rt△CDF中,∠A=∠C=60°,∴∠ADE=∠CDF=30°,∴AD=2AE=8,CD=2CF=14,∴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2×(8+14)=44.第1课时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例1例23.平行线间的距离4.例题讲解例3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43页练习第1,2题;教材第49页习题18.1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50页习题18.1第8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110°,延长AD至F,延长CD至E,连接EF,则∠E+∠F等于()A.110°B.30°C.50°D.70°2.如图所示,l 1 ∥l 2,BE ∥CF ,BA ⊥l 1 于点A ,DC ⊥l 2于点C ,有下面的四个结论;(1)AB =DC ;(2)BE =CF ;(3)S △ABE =S △DCF ;(4)S 四边形ABCD =S 四边形BCFE .其中正确的有 (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3.如图所示,点E 是▱ABCD 的边CD 的中点,AD ,BE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DF =3,DE =2,则▱ABCD 的周长为 ( )A.5B.7C.10D.144.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4,∠BAD 的平分线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E ,与DC 交于点F ,且点F 为边DC 的中点,DG ⊥AE ,垂足为G ,若DG =1,则AE 的长为 ( ) A.2 B.4 C.4 D.85.如图所示,▱ABCD 与▱DCFE 的周长相等,且∠BAD =60°,∠F =110°,则∠DAE 的度数为 .【能力提升】6.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A ,B ,C 的坐标分别是(0,0),(3,0),(4,2),则顶点D 的坐标为 .7.如图所示,在▱ABCD 中,DE 平分∠ADC ,AD =6,BE =2,则▱ABCD 的周长是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特殊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特殊平行四边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特殊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章的一部分,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之后进行学习的。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够系统和深入,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克服困难,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推导和证明,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引出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通过实例和图形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8.2.1 矩形
第1课时矩形的性质
1.(2018卧龙区模拟)已知矩形A B C D的对角线A C,B D相交于点O,
∠ADB=30°,AB=2,则OC的长是( B )
(A)1 (B)2
(C)4 (D)2
2.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AB=3 cm,AD=9 cm,将此矩形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
则AE的长为( B )
(A)3 cm (B)4 cm
(C)5 cm (D)3 cm
3.如图,点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AC的中点,OM∥AB交AD于点M,若OM=3,BC=10,则OB的
长为( D )
(A)5 (B)4
(C)(D)
4.如图,在矩形A B C D中,A B=8,B C=4,将矩形沿A C折叠,则重叠部分
△AFC的面积为( B )
(A)12 (B)10
(C)8 (D)6
5.(2018株洲)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C=10,
P,Q分别为AO,AD的中点,则PQ的长度为 2.5 .
6.(2018琼中县二模)如图,矩形ABCD中,E在AD上,且EF⊥EC,EF=
EC,DE=2,矩形的周长为16,则AE的长是 3 .
7.如图,直角△ABC中,∠BAC=90°,D,E,F分别为AB,BC,AC的中点,已知DF=3,则AE=
3 .
8.(2018张家界)在矩形ABCD中,点E在BC上,AE=AD,DF⊥AE,垂足
为F.
(1)求证:DF=AB;
(2)若∠FDC=30°,且AB=4,求AD.
(1)证明:在矩形ABCD中,∵AD∥BC,
∴∠AEB=∠DAF,
又∵DF⊥AE,
∴∠DFA=90°,
∴∠DFA=∠B,
又∵AD=EA,
∴△ADF≌△EAB,
∴DF=AB.
(2)解:∵∠ADF+∠FDC=90°,
∠DAF+∠ADF=90°,
∴∠FDC=∠DAF=30°,
∴AD=2DF,
∵DF=AB,
∴AD=2AB=8.
9.矩形A B C D中,E,F分别是A D,B C的中点,C E,A F分别交B D于G,H
两点.
求证:(1)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2)EG=FH.
证明:(1)∵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AD=BC,
∴AE∥CF,
∵E,F分别是AD,BC的中点,
∴AE=AD,CF=BC,
∴AE=CF,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CE∥AF,
∴∠DGE=∠AHD=∠BHF,
∵AD∥BC,
∴∠EDG=∠FBH,
在△DEG和△BFH中
∴△DEG≌△BFH(AAS),
∴EG=FH.
10.如图,在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AE⊥DE,∠DAE=30°,若m,n满足
m=++2,且DE=m+n;求BE的长.
解:m,n满足m=++2,
∴解得
∴n=8,
则m=0+0+2=2.
∴DE=m+n=2+8=10,
∵AE⊥DE,∠DAE=30°,
∴AD=2DE=20,∠ADE=6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C=90°,BC=AD=20,
∴∠CDE=30°,
∴CE=DE=5,
∴BE=BC-CE=20-5=15.
11.(2018南开区三模)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OM,ON上,当B在ON 上运动时,A随之在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求点
D到点O的最大距离.
解:如图,取AB的中点E,连接OD,OE,DE,
∵∠MON=90°,AB=2,
∴OE=AE=AB=1,
∵BC=1,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1,
∴DE===,
当OD过点E时,DO的值最大,最大值为+1.
即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