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学复习笔记.doc
临床医学诊断学复习资料

下列哪种疾病紫癜的原因为血管壁功能异常(1分)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友病C.过敏性紫癜D.严重肝病E.白血病正确答案:C患者,女性,34岁,突发右胸痛,呼吸困难,查体:语音震颤减弱,气管向左侧移位,叩诊右侧为鼓音,该患者查体还可见(1分)A.肝浊音界上移B.肝浊音界消失C.肝浊音界下移D.肝浊音界扩大E.肝浊音界缩小正确答案:C肺气肿可导致肝浊音界下移血管壁功能异常常见于:①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②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及机械性紫癜等;③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及代谢障碍,维生素C或维生素PP缺乏、尿毒症、动脉硬化等。
血小板功能异常:①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等;②继发性:继发于药物、尿毒症、肝病、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全身性水肿包括:①心源性水肿;②肾源性水肿;③肝源性水肿;④营养不良性水肿;⑤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
黏液性水肿:为非凹陷性水肿(是组织液含蛋白量较高之故),颜面及下肢较明显。
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
28.下列哪项可引起金属音调咳嗽A.喉炎B.声带炎C.支气管癌D.喉癌E.百日咳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金属音咳嗽,常见于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所致的咳嗽。
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以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哮喘)等。
咳嗽伴大量脓痰,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和支气管胸膜瘘。
咳嗽伴有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和脓胸等。
咳嗽伴咯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支气管结石、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35.咳嗽伴胸痛不常见于(1分)36.A.肺炎 B.胸膜炎 C.气胸 D.支气管哮喘 E.肺癌正确答案:D咳嗽伴胸痛常见于肺炎、胸膜炎、支气管肺癌、肺栓塞和自发性气胸等9.咯血不见于(1分)A.支气管内膜结核B.支气管肺癌C.支气管哮喘D.慢性支气管炎正确答案:C支气管疾病引起咯血常见有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结核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少见的有支气管结石、支气管腺瘤、支气管黏膜非特异性溃疡等。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复习资料诊断学基础(笔记).docx

诊断学基础细目一发热—.病因(一)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二)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一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二、临床表现(一)发热的临床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 5°C— 38°C;②屮等度热:38. 1O C-39O C;③高热:39. 1°C — 41°C;④超高热:41°C以上。
(二)热型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下列数种: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C — 40°C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旷C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C 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止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 FI至数FI,反复发作。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根据不同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须注意,由于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可使一些疾病的热型变为不典型。
此外,.热型也和个体反应有关,年龄、营养状态均可影响热型。
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四)伴随症状1.伴寒战常见于感染。
2.伴意识障碍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
3.伴咳嗽、咯痰多考虑肺、支气管炎症。
4.伴腹泻要考虑肠道感染。
5.伴尿频、尿急、尿痛常考虑尿路感染。
6•伴皮疹应注意是否为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7•伴口唇单纯疱疹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等。
8.伴眼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细目二胸痛一、病因1・胸壁疾病2.心血管疾病3•呼吸系统疾病4.其他原因二、问诊要点1.发病年龄与病史:青壮年胸痛,应注意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心肌病,40岁以上者应多考虑心绞痛、心肌梗死与肺癌等。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临床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

临床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1、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症状或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2、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3、既往史是记录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换过的疾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输血、过敏史4、人体的八大系统;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内分泌及代谢、神经精神、肌肉骨骼5、个人史;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及嗜好、6、家族史;有无与遗传有关的疾病7、正常人体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8、外源性致热源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9、外源性致热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而是要通过激活炎性细胞使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10、内源性致热源有;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11、内源性致热源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或通过交感神经引起发热12、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13、体温上升期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和寒战14、体温的高热期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15、体温下降期表现为皮肤潮湿16、稽留热特点为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大叶性肺炎17、弛张热特点体温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拜湿结盟)18、间歇热特点是骤升数小时后骤降——疟疾、急性肾盂肾炎19、不规则热特点是体温无一定规律——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20、侵犯了神经系统的疾病就会引起昏迷21、皮肤黏膜出血的基本原因;血管壁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22、血管壁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23、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无力症、再障24、凝血过程异常——血友病(VIII)、尿毒症25、血循环发生纤溶——DIC26、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者,见于过敏性紫癜27、水肿是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28、水肿产生的机制有;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钠水潴留——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醛固酮分泌增加29、(1)心源性水肿见于右心衰竭,特点;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水肿呈对称型(2)肾源性水肿特点出现在眼睑或颜面水肿,呈凹陷状(3)肝源性水肿见于肝硬化,表现为腹水,呈凹陷状(4)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非凹陷性39、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见于丝虫病,出现象皮肿40、发作性咳嗽见于支气管哮喘长期慢性咳嗽见于慢支、支扩、肺脓肿及肺结核41、咳嗽声音嘶哑——喉返神经损伤鸡鸣样咳嗽——百日咳金属音咳嗽——肺癌42、恶臭痰——厌氧菌感染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黄绿色痰——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痰白黏稠且拉丝——真菌感染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43、胸痛的类型:自发性气胸——呈撕裂样疼痛心绞痛——绞榨样痛,服用硝酸酯类药缓解心肌梗死——呈绞榨样痛、濒死感。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诊断学1.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下午体温高于早晨,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可略升高,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低于青壮年。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分为两种方式①骤升型:几个小时内达39~40℃,多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②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达高峰,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多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散热大于产热。
分为两种方式①骤降:常有大汗,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②渐降:如伤寒,风湿病。
3.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及临床意义:①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④波状热: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⑤回归热: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⑥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4.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及静脉瘀血,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5.肝源性水肿:肝硬化是肝源性水肿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门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夜回流障碍,继发醛固酮增多等因素也是水肿和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
6.(定义)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
咳痰:痰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咳痰。
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
诊断知识点总结速记

诊断知识点总结速记一、临床诊断知识点总结1. 临床诊断原则(1)综合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2)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疾病的病程、发展趋势、病情严重程度、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等因素,确立诊断。
2. 医学史和病史采集(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生活史等,重点了解症状的起病、发展、变化等。
(2)体格检查:全面触诊、叩诊、听诊、观察及神经、精神状况等检查,综合分析体征和实验检查结果,确定诊断。
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液检验、尿液检验、头部CT、MRI、X射线、胸部CT等。
(2)临床应用: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分析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辅助诊断。
4. 临床诊断技巧(1)病理学分析: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分析其病因、病理生理改变,指导临床诊断。
(2)临床表现:掌握各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及发展趋势,提高诊断准确性。
5. 误诊和漏诊(1)误诊原因:不熟悉疾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不当,未全面分析资料等。
(2)预防方法:加强对各种疾病的学习,提高综合诊断能力,重视患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6. 诊断纠错(1)严格遵循诊断原则,全面分析资料,防止犯临床诊断失误。
(2)诊断纠错:对已经诊断错误的病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内科诊断知识点总结1. 心血管系统疾病(1)心肌梗死:典型症状为剧烈胸痛、气促、出冷汗等。
(2)心力衰竭:主要症状为气促、心悸、乏力、水肿等。
2. 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气促、咳痰等。
(2)支气管哮喘:阵发性喘息、气促、咳嗽等,哮喘患者经常出现哮鸣音。
3. 消化系统疾病(1)胃溃疡: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进食后缓解。
(2)肠道感染: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4.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1)糖尿病: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体重减轻、神经亢奋、心动过速等。
诊断学考研复习笔记

: 1399063,混合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变浅,常伴有呼吸音异常,(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
2.心源性呼吸困难:1,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主要原因是肺淤血和肺泡弹性降低。
特点:呼吸困难活动出现或加重,体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
2,右心衰竭:原因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2.中毒性呼吸困难:3.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4.血液病:十.咯血,血痰性状疾病?咯血咯血分级:小量〈100ML/日,中等量100-500ML/日,大量〉500ML/日颜色与性状:鲜红色:肺结核,支扩,肺脓肿,支气管结核,出血性疾病。
特锈色: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肺吸虫病和肺泡出血砖红色胶冻样:克杆白杆菌肺炎暗红色:二狭肺淤血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左心衰肺水肿粘稠暗红色:并发肺梗塞时。
十一。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机制以及表现?发生机制:1,睡眠时迷走N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心功能减低。
2,小支气管收缩,肺泡通气减少3,仰卧位时肺活量减少,下半身静脉回心血量增多,致肺淤血加重。
4.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对肺淤血引起的轻度缺Q2反应迟钝,当淤血程度加重,缺Q2明显时,才刺激呼吸中枢发作应答反应。
表现:1,发作时,病人常于熟睡中突感胸闷,整气惊醒,被迫坐起,惊恐不安,伴有咳嗽。
2,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缓解。
3,重者高度气喘,面色青紫,大汗,呼吸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比较多湿性罗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
十三。
2002-同济-博简述慢性腹泻的原因?消化系统疾病:1,胃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弯切后胃酸缺乏2,肠道感染:肠结核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疾钩虫病3,肠道非感染性疾变:Crohn病溃结结肠多发性息肉4.肠道肿瘤:结肠绒毛腺瘤小肠、结肠纤维化5,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6,肝胆疾病:肝硬化胆汁淤积性黄疸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全身性疾病:1,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甲亢胃泌素癌血管活性肠肽癌(VIP癌)2,其他系统疾病:SLE 硬皮病尿毒症放射性肠炎3,药物副作用: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地药物消胆胺4,神经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功能性腹泻腹泻发生的机制有哪些?1.分泌性腹泻:由胃肠黏膜分泌过多的液体所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田分泌系统及代谢:怕热.多汗.乏力等。
7神经精神系统:头痛.失眠、意识障碍.情绪状态.智能改变等。
8肌肉骨骼系统:肢体肌肉麻木.疼痛.痉挛萎缩,关节肿痛等。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社会经历:出生地.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等
1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患病时间:从起病到就诊的时间。(年.小时)
2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 解或加剧的因素。
3病因与诱因:病因一如外伤.中毒.感染等。诱因一如气候变化.环 境变化.情绪等。
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3—现病史
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
目的:作为最后一遍搜集病史资料,避免问诊过程中患者或医生所忽略 或遗漏的内容。
内容:
1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
2循环系统: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水肿.头晕。
3消化系统:腹痛、腹泻.食欲改变.暧气.反酸.腹胀.呕吐.呕血. 腹痛。
4泌京系统: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量改变、尿的颜色改变. 尿失禁.水肿.腹痛。
◎做全身CT的意义?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当前医学 科学的飞速发展,突出表现在诊断领域高技术的应用,如计算机体层扫 描(CT).防真内镜等。但临床医师面对的是病人.环境.社会相互作 用和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如仅依据某一特殊检查的结果贸然作出诊断, 往往就会顾此失彼,造成抓不住主要矛盾的局面。目前,发达国家将系 统评价的结果作为临床制定诊治指南的主要依据。 ※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
◎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査。 ◎熟悉常用化验检查方法及临床目的和意义。
◎心电图的分析。
◎完整病历的书写。
◎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 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问诊(inquiry)为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职业及工作条件:工种.劳动环境.对工业毒物的接触情况等。
习惯与嗜好:吸烟.吸毒.饮酒等。
冶游史:不洁性交。
◎婚姻史(family history):未婚或已婚,配偶健康状况等。
◎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行经期(天'
初潮年龄末次月经时间或绝经年龄
◎辅助检查(assistant examination)如心电图.肺功能等。
※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学习如何接触病人,如何通过问诊确切而客观地了解病情,如何正确 地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了解这童临床表现的病理生 理学基础,以阐明哪些征象为正常生理表现,而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 ※正确的诊断思维
月经周期(天)
妊娠与生育次数,流产等。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乙型肝炎一一家庭集聚现象(传染)
诊断学绪论
张晓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 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
□临床各专业学科(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等)的童娈基础;
□从医生入门——到终身的应用•
※诊断学的内容
◎问诊: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 一过程又叫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通过病史采集可以获得病人的症 状。
◎症状(symptom):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即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只有 主观感受到的,瘙痒.疼痛.恶心等;主观感受到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 发热.呼吸困难等。
◎体格检査(physical e(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 检査,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体征(sign):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 肝脾月中大、 心脏杂音等。
◎实验室霧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 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 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 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5伴随病状: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又同时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阴性症状 —按一般规律在某一疾病应该出现的伴随症状而实际上没出现。
6诊治经过。
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如病后的精神.体力状态,食欲.睡眠.大小便。◎既往史(past history)
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
外科手术
预防注射
过敏史
◎系统回顾(review of systems)
◎问诊内容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一般项目(general data)主诉(chief complaints)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號柱史(past history)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婚姻史(mairitai history)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主诉(chief complaint):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 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要求:
•可初步反应病情轻重与缓急,并提供对某系统疾患的诊断线索。如紅咽 痛.发热2天”。
•尽可能用病人自己描述的症状,不用诊断用语。
•对当前无症状,诊断资料和入院目的又十分明确的患者可适当用诊断◎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可按以下内容和程序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