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鲁迅》的遗憾
《藤野先生》(鲁迅)语段精读

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 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9/5/2014
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 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
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 里还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 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 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 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 屈的精魂。
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 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9/5/2014
“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 “不”连用,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 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 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
3,江南的雪有何特点? 4,文章是否一开篇就直写江南的雪 呢?是写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9/5/2014
(否,江南的雨) (单调)
5,江南的雨给人的感觉是“单调”的,江南的雪是否 也是“单调”呢?能找出相关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从你找的语句中你会想到什么? (否。那里还隐……也听到他们嗡嗡地闹着) (江南的雪不是单调的,寂静的,它透露出盎然的生机 ,蕴育着生命) 6,作者在写江南的雪时,还写了一件怎样的事?你认 为那些词写得好?
9/5/2014
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 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1) 添改讲义 , 工作认真负责 表现了藤野先生 。 (2) 纠正解剖图 , 对学生严格要求 。 表现了藤野先生 (3) 关心解剖实习 , 热情诚恳 表现了藤野先生 _____。 (4) 了解女人裹脚 , 求实精神 。 表现了藤野先生
《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读后感

《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读后感《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读后感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鲁迅逝世两周年,老舍写下了这一篇缅怀鲁迅先生的文章。
《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让人读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重、敬佩之情以及对鲁迅先生逝世的痛惜。
同时在当时全面抗战的背景下,也借此文点燃国人的抗战热情。
老舍对鲁迅先生仰慕已久,却未有一面之缘,作者为错失与鲁迅见面的机会而深深遗憾。
老舍对鲁迅极其作品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因为象阿Q那样的作品,后起的作家们简直没法不受他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短文与小说才真使新文艺站住了脚,能与旧文艺对抗。
”我也借老舍的文笔进一步了解鲁迅。
“学问比他更渊博的,以前有过,以后还有;象他这样把以时代治学的方法都抓住,左右逢源的随时随事都立于领导的地位,恐怕一个世纪也难见一两位吧。
”鲁迅是文艺上的“全能”,老舍更是称他为这个时代的纪念碑。
而对于那些批判鲁迅的人,老舍则愤怒给与了有理有据的有力回击,歌颂了鲁迅精神:永远不屈不挠,不自满,不自馁。
对于那些嘲笑者,作者也给与了无情的嘲讽。
鲁迅爱管闲事而不留情面的'讥讽,爱护青年而因此少写文章,提拔青年为自掏钱印书,文学上惊人的创造力,博古通今……让我在一位大师的笔下全面的了解了另外一个大师。
对于鲁迅文学的影响力,老舍写到: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香块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弹的作用。
我相信如果他们见面的话,肯定也会成为挚友。
他们身上都有着相同的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
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老舍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作者肯定了鲁迅对于中国的巨大影响,读来让人心血澎湃。
让我感觉好像回到那个年代,耳边仿佛听到“抗日救国”的口号。
悼念鲁迅的挽联

悼念鲁迅的挽联悼念鲁迅的挽联张广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逝世,消息发布后,海内外人士纷纷撰写挽联,以示哀悼。
蔡元培撰写的挽联颇具功力:“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联语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
上联用鲁迅名作《中国小说史略》,下联是鲁迅的遗嘱。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的挽联通俗平实:“这世界如何了得,请大家要遵从你说的话语,彻底去干;纵躯体有时安息,愿先生永留在我们的心头,片瞬勿离。
”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期望鲁迅先生不死的共同愿望。
一代文豪郭沫若撰写的挽联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上联是说刚刚相隔四个月,文坛上接连坠落两颗巨星,东亚西欧的人民为失去他们万分悲痛。
“双星”指高尔基和鲁迅。
高尔基于同年6月18日逝世,距鲁迅逝世相隔整整四个月。
下联是讲作者怀着钦敬的心情诵读《二心集》,遗憾的是从来没有见过鲁迅先生一面,现在只能遍地向先生招魂。
这副挽联,既表达哀悼之情,又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在中国和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斯老真大老,三十载来打出一条血路,待吩咐,此贵端赖后死肩。
”这是著名文学家唐弢撰写的挽联。
上联以“不哭”反衬“哭”,极表痛苦哀思;下联高度赞扬鲁迅先生的言行品德,并表示要发扬鲁迅精神,担负起先生未竟的事业。
悲切之心,浸透联中;奋发之意,激励后人。
在悼念鲁迅的挽联中,这一副要算是最长的了,联语凡70言。
此联虽长,长而不烦,而又贴切自然。
姚克和埃德加·斯诺当时正在翻译《活的中国》,闻说鲁迅逝世的噩耗,二人十分沉痛共同撰写了一副挽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文词洗练,言真意切,深切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鲁迅《呐喊》和《彷徨》著作名的嵌入也很自然贴切。
鲁迅先生的艰辛

鲁迅先生的艰辛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
他以其犀利而深刻的文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为民族复兴呐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在成为文学巨匠之前,鲁迅先生的一生也经历了艰辛的岁月。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贫苦的书香门第。
早年的他在家庭的教育下接受了丰富的文化熏陶,培养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然而,他的家境贫寒,无法接受更高深的学业。
鲁迅先生曾参加过县学的考试,但由于经济拮据,无法支付学费,只能中途退学,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经历了教育的中断后,鲁迅先生没有气馁,他自学成才,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种学科。
他主动将自己的思考与积累转化为文字,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为社会的弊端发声。
然而,他的文字刚正直言,触及了当时社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很快他就遭到了打压和迫害。
在鲁迅先生早期的文学创作中,他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以戏谑的手法,嘲讽了社会上的势力和陋习。
这些作品揭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卑与羞耻,表达了对旧传统的反叛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然而,在时局的压力下,他的作品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批判,甚至被禁止出版。
尽管鲁迅先生受到了来自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压力,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和坚定的民族情怀。
在思想上,他不断反思和探索,希望为中国人找到一条走向复兴的道路。
他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众觉醒,提倡科学与民主,主张摒弃传统的封建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除了书写文字外,鲁迅先生还从事了医学的研究和实践。
他深入研究医学,成为一名杰出的医学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医疗服务。
他希望通过医学的帮助,解决人民的疾苦,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这种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也体现了鲁迅先生为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社会贡献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与思想潮流。
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刻骨铭心的句子,如“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成为了无数人的座右铭和激励。
朝花夕拾后记阅读感想

朝花夕拾后记阅读感想《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其中的《朝花夕拾后记》是对整个散文集的总结和回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阅读《朝花夕拾后记》的感想。
《朝花夕拾后记》是鲁迅先生在1933年12月写成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封面》、《目录》、《序言》、《后记》和《附录》。
其中,《后记》是鲁迅先生对整个散文集的总结和对读者的告别。
在《后记》中,鲁迅先生首先对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行了自我批评。
他坦言自己的文字不如小说家写得动人,也没有诗人那样的婉约和华丽。
但他却坚信,他的文字是真实而生动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揭示。
他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和传递着那些被社会遗忘的人和事,用文字去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先生在《后记》中也提到了自己的写作原则。
他主张写作应该真实、生动、有血有肉。
他不赞同那些空洞的文艺作品,认为文学应该是现实的写照,是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他用自己的文字向读者传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的愤怒,让人们对社会问题有所警醒。
在《后记》的最后,鲁迅先生对读者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告别之情。
他说自己写作的初衷是为了让人们看到社会的真相,改变社会的现状。
但他也感叹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社会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他却无能为力。
他对读者说:“我只能希望,我写的文章不会被遗忘,能够给你们一些启示和鼓励。
”阅读完《朝花夕拾后记》后,我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坚持和奉献精神所感动。
他用自己的文字揭示了那些被社会遗忘的人和事,用文字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的文字饱含着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的愤怒,也表达了对社会改变的渴望和希望。
虽然他承认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写作,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和传递社会的真相。
《朝花夕拾后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
文学不仅可以给人以启示和鼓励,更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鲁迅先生的文字让我思考社会问题,让我更加关注那些被忽视的人和事。
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也激励着我去追求真实和正义。
我眼中的鲁迅300字《回忆鲁迅先生》

我眼中的鲁迅300字《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让我对鲁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普通人。
在我眼中,鲁迅是一个坚韧不屈的斗士,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温和、幽默、富有同情心的人。
他关心身边的人,对朋友、家人和学生都充满了关爱。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敬佩鲁迅的品格和人格魅力。
他不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更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影响着身边的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精神和思想依然闪耀着光芒。
我们应该铭记他的教诲和精神,继续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忆与遗憾朝花夕拾

回忆与遗憾朝花夕拾回忆与遗憾朝花夕拾人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留下深深的回忆和无尽的遗憾。
那些回忆或美好或辛酸,或让人欢乐或让人伤感,终究都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著《朝花夕拾》,我们以回忆与遗憾为线索,展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人生旅途。
一、美好回忆的璀璨光芒1. 童年回忆在幸福的童年里,回忆是最美好的。
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们与亲情、友情和爱情共同成长。
我们在家庭的温暖里度过,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分享欢乐与痛苦,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
童年的回忆如同绮丽的花朵,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恒绽放。
2. 青春回忆青春年华是人生最灿烂的时光,也是最让人感动和回味的阶段。
在那个懵懂的时期,我们追求梦想,探索未知,结识了一生的知己,共同经历了青涩与成长。
无论是学业上的成就,还是友谊与爱情的萌芽,都是我们心中永远闪耀的回忆。
二、时光荏苒的遗憾1. 欠下的道歉生活中,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身边的人,却往往迟迟不愿承认和道歉。
错过了时机,我们的遗憾就蔓延开来,铺满整个人生。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在遇到问题时及时沟通与解决是重要的,这样才能避免后悔与遗憾。
2. 放弃的机会人生中,总会有一些机会来临,而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放弃,从而酿成了遗憾。
有时候,新的尝试可能会带来失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对机会视而不见。
当遇到新的机会时,我们应该勇敢迎接,不留下遗憾,用全力去尝试,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也不会后悔。
三、回忆与遗憾的人生启示1. 珍惜当下人生短暂,回忆与遗憾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见证。
而回忆只是曾经,无法改变;而遗憾则是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去弥补。
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抓住每一个机会,不留下后悔与遗憾。
2. 勇敢追梦无论过去的回忆还是未来的遗憾,都不能阻挡我们追寻梦想的步伐。
勇敢追梦,勇敢尝试,抓住机会,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不给未来留下任何遗憾。
3. 善待他人在这个回报多样的世界上,我们应该善待他人,以真诚与善意对待每一个人。
2023年《藤野先生》读书笔记_3

2023年《藤野先生》读书笔记2023年《藤野先生》读书笔记1"在我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先生这样说。
他是谁?没错,他就是令所有学生都爱戴、敬重的老师——藤野先生。
这篇《藤野先生》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文中,鲁迅描述了当时“爱国的”“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窘况:备受那些具有狭隘民族观念学生的排斥,这是鲁迅厌恶不已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日本老师的藤野先生,他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鲁迅没有任何傲慢与偏见,没有用大家固有的弱国、腐朽形象去看待、嘲笑鲁迅和他的同胞们,反而在教学上更加地关心和照顾鲁迅。
虽然有时候藤野先生自己不修边幅,但对于自己的学生,却生怕他上课记不全讲义,每周仔细地帮鲁迅修改讲义,对鲁迅的学习,关怀的细致入微。
鲁迅画解剖图时,血管位置不正确,藤野先生不仅给他重新改正,而且还幽默地告诉鲁迅,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什么样子就要照原样画,藤野先生教学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藤野先生是一个纯粹的教育者,他对每个学生都有着热切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和一颗播种知识的心。
小而言之,是为学生,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学有所成,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医学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这大概就是鲁迅在很长时间后还能记着和感激藤野先生的原因。
虽然教的时间不长,但在鲁迅心里,在我们读者的心里,藤野先生的人格是伟大的,令人尊敬的。
2023年《藤野先生》读书笔记2鲁迅是怀着一腔赤诚从东京到仙台,他不愿整日面对那些迂腐的同胞,成了第一个仙台的中国留学生,食不果腹也好,至少这里没有让他为了别人的身份而感到耻辱的人。
他认为他能快活着学成,回国,治病救人,可人心又是何其难医?影片里的中国人看着同胞惨遭屠杀是麻木的,中国是一个只有需求没有追求的国家,鲁迅才反应过来。
他认为人健康了,就能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可他纵然千般能耐,医出的也是一具具被自私与懦弱架空的健壮皮囊,被敌国当作战利品论功行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生鲁迅》的遗憾
近期,偶见央视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新推出了一部名叫《先生鲁迅》的文献纪录片。
据我的印象,这些年专门以鲁迅为素材的电视节目,似乎接连出过不少,但真正制作精良,内容和形式都比较有新意的,却着实不多。
这大概有点像一般现代文学专业的老师讲课,明知道鲁迅很重要,也很值得一讲,但实际上真正要讲好鲁迅,并且讲出一定的创见和深意,给人以真切的触动、启益,又非常不容易,所以一时慨然性起之后,很难落实到底,即使到了,多半又是因袭旧说,兜售一些只能叫人生烦的大路货,草草了事。
照这样看,这回出的《先生鲁迅》,在技术上显然是下了功夫的。
从画面的设计、剪辑,到受访专家、学者的选择、组合,再到解说词的撰写和配音,都做了相当考究的安排。
不过,单就我这两天零星看过的第3至5集中的一些片断来讲,这部全新包装的《先生鲁迅》,已经显露出一连串莫名其妙的“硬伤”,让大凡具备一点现代文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观众,都不免会在深感匪夷所思之余,觉得多少有些遗憾和失望。
例如,解说词中的错误:把鲁迅前后不过7年多的留日生活,说成留学日本10年;把鲁迅留日时期的同乡好友许
寿裳的名字,说成许寿常;把钱玄同废姓改称疑古玄同的事,说成钱玄同改名叫钱疑古;把从鲁迅自选集自序里摘来的一段名言“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说成“……,有的退陷,……”;把鲁迅初到北京时的北京,说成1928年以后才有的“北平”。
图片配置上也有相当离谱的错处:比如把近代制碱化工的实业家范旭东的照片,当成陈独秀的照片;把赵元任青年时期的一张照片,当成刘半农的照片;把青年朱自清的照片,当成青年周作人的照片,并跟鲁迅的照片并列于同一画面,作为周氏兄弟的影像标识。
这些错误大都是疏失所致,以这部片子所依托的实力雄厚的专业班底,对这类错误,只要多一遍细心的审看和检查,都不难察觉,不难消除。
但眼下播出来给观众看的,终于还是这样一个带伤作业、有斑斑瑕疵存焉的毛糙而粗疏的版本。
通过制作这类片子,实际上,我们不仅展示了作为历史资源按文化传统和专业知识而存在的一批故人和故事,更主要的,也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学风、文风和世风。
这后一个方面的展示,最终也许是更重要的,它能够形象地说明,我们在精神和心灵的细节上,究竟是否达到了真正足以同我们所讲述、阐释的历史、传统以及知识展开庄重对话的境界。
当然,它也能够把一个连学术界和思想界都无
力规避的浮躁时代、惯于消费一切和慢待一切的不堪重负的轻浅文化时尚,定格为一种颇具反讽意味的视像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