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1.4 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案1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特点。
3.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4.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判断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性质。
【教学重点】1.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定义。
2.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和特点。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1.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特点。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导入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提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问题。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过程。
3. 举例说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20分钟)1.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反应现象。
2. 判断实验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性质。
四、概念解释(10分钟)1. 解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定义。
2. 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五、巩固(10分钟)1. 提问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特点。
2.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六、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更多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教学手段】1. 利用实验使学生观察和判断实验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性质。
2. 利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等。
教学PPT。
【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和讨论,观察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业布置】1. 总结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特点。
2. 思考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生活中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名师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Ⅰ(必修)》中专题2第一单元。
从教材的体系看,本节内容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更本质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而本课时内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它将贯穿整个高中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因此这节课的重心不是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常见的氧化剂,哪些是常见的还原剂,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已有经验和实验来判断,从而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2.学生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得失氧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应用实验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化学入手分析氧化剂与还原剂,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和交流,通过主动的活动建构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意的生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能找出生活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过程方法(1)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2)学会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方案,体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3.情感态度(1)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规范的操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3)体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与应用。
难点:氧化剂、还原剂的应用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旨在促进课堂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向“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主”的转变,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我侧重从生活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入手,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的化学。
适当提高要求,让学生设计实验后不急于分析,而是分组实验后互相分享实验结果,不仅培养动手能力,更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2.1.4氧化剂和还原剂

以全部被还原或还原得到的原子数较多的一方计算得电子基数 以全部被氧化或氧化得到的原子数较多的一方计算失电子基数
氧化剂和还原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第 14 页 学以致用
1.配平下列方程式: 失去2e-×3 0 +5 3 8 ____Cu +____HNO 3(稀)
+2 +2 3 2 4 ____Cu(NO ↑+____H 3)2+____NO 2O
被氧化
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 ,叫做 氧化剂 被还原
氧化剂和还原剂
还原剂
n个e氧化剂
交流与讨论 第5 页
失 去 电 子 ︐ 被 氧 化
得 到 电 子 ︐ 被 还 原
氧化剂和还原剂
2Na+Cl2=2NaCl 2Fe + 3Cl2 == 2FeCl3 H2 + Cl2 == 2HCl Cl2+H2O 2HClO HCl+HClO O2↑+ 2HCl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 +4 2 2S+____K 1 2SO3+____H 3 ____K 2O
得到 2e- ×2 回答下列问题 S S (1)氧化剂________ ,还原剂________ 。
S 。 S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元素为____ (2)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元素为____
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还原剂 氧化性 概念判断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性、还原性判断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学习新知 第 10 页
注意: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与它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只与它得失电Biblioteka 的难易程度有关。氧化剂和还原剂
(1)已知: 2FeCl3+2Kl=2FeCl2+2KCl+I2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应该怎么写?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地位和作用《氧化剂和还原剂》是高中化学山东科技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氧化剂和还原剂内容是前一节电解质的延续,同时也为之后各种元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始终。
2.教材内容编排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和实质。
教材从交流研讨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入手,继而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然后通过微观世界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二、学生基础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化学反应,并知道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但是并没有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更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节教材引导学生直接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由于微格教学时间有限,此次教学只针对该节内容第一模块氧化还原反应开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质。
2.能初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哪个反应为氧化反应,哪个反应为还原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归类分析的方法来定义概念。
2.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反应的实质。
3.通过师生交流、归纳讨论,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讨论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2.养成积极讨论、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五、教学方法回顾引入法、比较归纳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入手,观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依旧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集 通用(精品教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在理解电子得失、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共课时●教学方法设疑、启发、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2的四个化学方程式。
[板书]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一、化学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举例表示式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 置换反应 ↑ 复分解反应↓[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 +、++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完成下列表格高温高温高温高温 点燃高温[板书][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在++反应中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那么此反应是否属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在以上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从整体上看,上述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在+反应中,对于镁来说,的反应是氧化反应,那么有还原反应存在吗?[小结]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截然分开。
因此是氧化反应的说法是片面的。
[设问]究竟如何理解反应中的还原反应?[思考]+、a+lal、+ll三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阅读]阅读课本有关反应类型的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学案(第一课时)

①波尔多液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的原理:_________()
②氯化钡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
③氯气与水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2e-,化合价降低
【小结】1.标变价:将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化合价标出;
2.画线桥:箭头必须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两端对准同种元素;
3.标得失:在“桥”上注明“得到”或“失去”的电子,且得到与失去的电子总
数必须相等,并标明化合价的变化。
注意:电子转移数以a×be-形式表示,a表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个数,b表示每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当a=1或b=1时,要省略。电子转移数也可以写总数
④铁与氯气: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氧化钙与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
⑥碳酸钙高温煅烧: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对次氯酸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
【练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氧化还原反应
未发生变化是
是氧化反应
物质所含元素原子是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练1】FeO+CO===Fe+CO2反应中,______元素化合价降低,__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__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
【化学与生产】波尔多液是农业上一种常用的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配置时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吗 + H2↑(2)Cl2+H2 2HCl
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优质学案:3.1.4 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4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概念,熟知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清相关概念间的关系,促进“变化观念”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认识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学会分析预测物质具有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建立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思维模型。
一、氧化剂和还原剂1.理清基本概念氧化性:物质得到电子的性质,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还原性:物质失去电子的性质,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2.常见氧化剂、还原剂(1)常见的氧化剂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O2等。
②变价元素的高价态化合物。
a.某些酸:如浓H2SO4、HNO3、HClO等;b.某些氧化物、过氧化物:如MnO2、NO2、H2O2、Na2O2等;c.某些盐:如KMnO4、FeCl3、NaClO等。
(2)常见的还原剂①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Fe、Zn等。
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S、C等。
③变价元素的低价态化合物。
a.某些氧化物:如CO、SO2等;b.某些氢化物:如HCl、H2S等;c.某些盐:如KI、Na2S、FeCl2等。
1.正误判断(1)氧化剂得电子被氧化为还原产物()(2)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金属单质作反应物时一定是还原剂( ) (4)还原剂失去电子具有氧化性( )(5)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不可能是同一物质( )(6)某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氧化产物,则必然有另一物质是还原产物( ) 答案 (1)× (2)× (3)√ (4)× (5)× (6)×2.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是( ) A .SO 3+H 2O===H 2SO 4 B .3NO 2+H 2O===2HNO 3+NO C .2F 2+2H 2O===4HF +O 2 D .2Na +2H 2O===2NaOH +H 2↑ 答案 B解析 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 错误;NO 2中N 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水中H 、O 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故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B 正确;水中O 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水作还原剂,C 错误;水中H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水作氧化剂,D 错误。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教案标题: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能够识别和区分氧化剂和还原剂。
4. 能够运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解释和预测化学反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白板、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室用具和试剂。
2. 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并提问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
2. 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PPT或黑板,向学生详细解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特征。
包括氧化剂能够接受电子,还原剂能够提供电子等。
3. 实例分析(15分钟):给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氧化剂和还原剂,并解释其作用。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4.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例如将铁钉放入盐酸中,观察铁钉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5. 练习与讨论(15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讨论。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和答疑。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告,如进一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加深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
2.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一些实际应用,如电池、腐蚀等,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练习题表现:评估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4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习目标
1. 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 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3. 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计算。
学习重点
1. 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及应用。
2. 探究物质性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学习难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2.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计算。
知识梳理
一、氧化性与还原性
1.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
(1)氧化性是指的性质(或能力);还原性是指的性质(或能力)。
(2)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程度,与得、失电子数目的无关。
如:Na-e -===Na+,Al-3e-===Al3+,但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Na比Al活泼,更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Al的还原性强。
从元素的价态考虑:最高价态——只有,如:Fe3+、H2SO4、KMnO4等;最低价态——只有,如:金属单质、Cl-、S2-等;中间价态——既有又有,如:Fe2+、S、Cl2等。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根据反应条件和产物价态高低进行判断
①与同一物质反应,一般越易进行,则其氧化性或还原性就。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 与热水反应,Al与水加热反应也不明显,所以还原性:NaMgAl;非金属单质F2、Cl2、Br2、I2与H2反应,F2与H2暗处剧烈反应并爆炸,Cl2与H2光照剧烈反应并爆炸,Br2与H2加热
到500 ℃才能发生反应,I 2与H 2在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才缓慢发生反应,且为可逆反应,故氧化性:F 2Cl 2Br 2I 2。
②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
行判断:一般条件越低,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如:MnO 2+4HCl(浓)=====△MnCl 2+Cl 2↑+
2H 2O,2KMnO 4+16HCl(浓)===2KCl +2MnCl 2+5Cl 2↑+8H 2O ,由上述反应条件的不同,可判断氧化性:KMnO 4MnO 2。
当不同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不相同,可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进行判断:氧化产物的价态越高,则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2Fe +3Cl 2=====点燃2FeCl 3,Fe
+S=====△FeS ,则氧化性:Cl 2S 。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四条”规律
1.反应先后规律的思维模型
同一氧化剂与含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氧化的是的物质; 同一还原剂与含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还原的是的物质。
2.价态归中规律思维模型
含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叉现象。
简记为“两相靠,不相交”。
例如,不同价态硫之间可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注:⑤中不会出现H 2S 转化为SO 2而H 2SO 4转化为S 的情况。
3.歧化反应规律思维模型
“中间价→高价+低价”。
具有多种价态的元素(如氯、硫、氮和磷元素等)均可发生歧化反应,如: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
4.守恒规律的思维模型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而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或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必然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或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即得失电子守恒。
基于这种思想,可以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和计算。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1.配平步骤
(1)标好价:。
(2)列变化:。
(3)求总数:。
(4)配系数:。
(5)细检查:利用“守恒”三原则(即、、),逐项检查配平的方程式是否正确。
2.配平技能
(1)全变从左边配:氧化剂、还原剂中某元素化合价全变的,一般从左边反应物着手配平。
(2)自变从右边配: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分解、歧化)一般从右边着手配平。
(3)缺项配平法:先使得失电子数配平,再观察两边电荷。
若反应物这边缺正电荷,一般加H+,生成物一边加水;若反应物这边缺负电荷,一般加OH-,生成物一边加水。
然后进行两边电荷数配平。
(4)当方程式中有多个缺项时,应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找准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3.守恒法解题的思维流程
(1)找出、及相应的和。
(2)找准一个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注意化学式中粒子的个数)。
(3)根据题中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得失电子守恒列出等式。
学习小结
根据影响因素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方法
1.浓度:同一种物质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
如氧化性:浓H2SO4>稀H2SO4,浓HNO3>稀HNO3,还原性:浓HCl>稀HCl。
2.温度:同一种物质,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3.酸碱性:同一种物质,所处环境酸(碱)性越强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强。
如:酸性条件:2MnO-4+6H++5SO2-3===2Mn2++5SO2-4+3H2O;
中性条件:2MnO-4+H2O+3SO2-3===2MnO2↓+3SO2-4+2OH-;
碱性条件:2MnO-4+2OH-+SO2-3===2MnO2-4+SO2-4+H2O;
其氧化性为KMnO4(酸性)>KMnO4(中性)>KMnO4(碱性)。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B.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混合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性越强,相应单质越活泼
2.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两个离子反应:Ce4++Fe2+===Fe3++Ce3+;Sn2++
2Fe3+===2Fe2++Sn4+。
由此可以确定Fe2+、Ce3+、Sn2+三种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Sn2+、Fe2+、Ce3+B.Sn2+、Ce3+、Fe2+
C.Ce3+、Fe2+、Sn2+D.Fe2+、Sn2+、Ce3+
3.(1)____S+____KOH===____K2S+____K2SO3+____H2O
(2)____P4+____KOH+____H2O===____K3PO4+____PH3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一、
1.(1)得电子失电子(2)难易多少氧化性还原性氧化性还原性
2. (1)>> (2)①越强>>>>>②> >
二、
1. 还原性最强氧化性最强
三、
1. (1)正确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2)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值
(3)求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4)用观察法配平其他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5)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3. (1)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3)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
当堂检测
1. 【答案】B
【解析】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发生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H2和O2发生反应需要点燃或光照。
2. 【答案】A
【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强。
由方程式可知,还原性:Fe2+>Ce3+;Sn2+>Fe2+。
3. 【答案】(1)36213(2)293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