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压裂数值模型分析_张士诚
压裂投产低—特低渗透油藏井排距设计

压裂投产低—特低渗透油藏井排距设计卞晓冰;张士诚;张景臣;汪道兵【摘要】为了模拟压裂投产低—特低渗透油藏中的非达西渗流特征,在原有黑油模拟器的基础上,建立并求解了考虑两相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敏感性以及裂缝导流能力失效性的三维两相数值模拟模型,基于模型分析了压裂井波及椭圆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并推导了矩形井网和菱形反九点井网的井排距公式.压裂井波及椭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渗透率对压裂水井初期的波及椭圆大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时间的增加注入压差和启动压力影响增大;各因素对波及椭圆的形状没有显著影响.通过遗传算法改进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可准确求取压裂井波及椭圆参数.为实现井网系统和裂缝系统的最优匹配,以压裂井对油藏波及系数最大为目标,推导了矩形井网和菱形反九点井网的井排距公式.现场应用表明,压裂后平均日产油量可提高1.25倍,且长期增产效果显著.【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5(042)005【总页数】6页(P646-651)【关键词】低—特低渗透油藏;压裂井;波及椭圆;井排距设计【作者】卞晓冰;张士诚;张景臣;汪道兵【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1大量开发实例表明,低—特低渗透油田具有产能递减快、注水效果差、见水后油井含水率急剧上升、最终采收率低的特点[1-2],应用经典达西定律已不能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作出合理解释。
由于低—特低渗透油藏具有比中高渗油藏更细小的孔隙和喉道[3-4],流体在其中流动时会受到除黏滞阻力之外的附加渗流阻力,从而表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
低—特低渗透油田多采用压裂后投产的方式,研究表明,压裂井(油、水井)生产时的等势线是以井点为中心的椭圆簇[5-6]。
目前部分学者提出了地层参数、压裂井生产制度及裂缝参数等因素对压裂井波及椭圆的影响规律,并以波及椭圆为基础进行井网部署优化[7-8],但研究井别主要针对生产井,且关于低—特低渗透地层非达西渗流特征及人工裂缝生产失效性等因素进行的研究较少,因此不可避免会对低—特低渗透油田开发产生影响。
页岩气藏体积压裂评价及产能模拟研究

随着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加,非常规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其中,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因其储量丰富、开采寿命长等特点, 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页岩储层体积压裂产能数值模拟 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期为页岩油气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页岩储层体积压裂产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然而,由于页岩储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其中,如何准确预测体积压裂对产能的影响是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本次演示将 重点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页岩气藏体积压裂评价及产能模拟 研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研究现状分析
03 三、重要结论
04
四、未来研究方向和 建议
05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逐 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青睐。页岩气藏的体积压裂评价和产能模拟研究是实现 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关键环节。本次演示将就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 行分析和探讨。
影响渗流的主要因素包括:
1、多孔介质特性: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岩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Hale Waihona Puke 颗粒间 的连通性等因素都会影响渗流。
2、流体性质:流体的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性质也会影响渗流。 3、储层压力:储层压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流体的流动能力和方向。
4、温度:温度会影响流体的黏度和岩石的渗透性,进而影响渗流。
1、体积压裂评价方面:进一步深化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通过精细 化建模和模拟算法的优化,提高模拟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同时,结合地球物 理探测技术,可以更好地揭示裂缝的分布和形态。
2、产能模拟方面:针对不同类型页岩气藏的特点,研究和比较各类产能预 测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度,为实际生产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此外,应充分考虑实 际生产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以及采收率的影响,提高产能预测的准确性。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探析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探析我国页岩气资源量较大,分布较广,勘探潜力大,远超过其它非常规天然气,其勘探开发成为世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热点。
但其产层致密或超致密,采收率较低,需通过压裂才能提高其产能。
而我国页岩气井压裂技术处在探索阶段,而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是实现页岩气商业性开发的关键技术,尚需研究和攻关。
因此对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做出探讨,对页岩气水平井的充分有效开发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方式选择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设计的优化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标签: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支撑剂浓度;段塞;复杂裂缝页岩气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直井压裂只能在开采前期获得较多产能,但产量会随开采进程而不断递减。
因此,如何对页岩气进行充分开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在此过程中,对水平井完井方式以及分段压裂技术设计的优化做出探讨,有利于页岩气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
1 水平井压裂方式选择在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应用中,为满足压裂改造要求,施工方式必须与完井方式契合,井位的设置、钻井轨迹的确定等都需要对压裂工艺要求作充分的考虑。
从国内外对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方式可以看出,裸眼完井与套管完井是水平井最主要的完井方式。
其中,裸眼完井优势为节约时间成本及保护井壁,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如井壁的不稳定性、裂缝位置难以得到精细确定等,且一旦出现堵砂等现象,很难进行有效处理;套管完井的优势为能够对裂缝的初始点有效控制,且该压裂技术相对成熟,然而时间成本的提升与固井质量的不理想等也制约着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在井壁应力相对集中并需开展多段压裂的页岩气水平井中,可以选择套管完井下桥塞分段压裂技术。
而如果井壁稳定性好,则可使用裸眼完井,使用裸眼封隔器分段压裂技术。
2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设计的优化在开展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施工中,有必要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擬,从而有效预防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以及找出影响施工效果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降低施工风险、选择最为合理的施工方案。
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油气开发►doi:10.11911/syztjs.2024012引用格式:张衍君,王鲁瑀,刘娅菲,等. 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J]. 石油钻探技术,2024, 52(1):84-95.ZHANG Yanjun, WANG Luyu, LIU Yafei, et al.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of integration of fracturing and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J]. 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 ,2024, 52(1):84-95.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张衍君1, 王鲁瑀2, 刘娅菲1, 张佳亮3, 周德胜1, 葛洪魁3(1.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2.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 香港 999077;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2249)摘 要: 页岩油储层压裂开发中,以远超地层吸收能力的注入速率向储层注入包含各类添加剂的工作液,基本完成了压裂介质一次注入、油井开发全生命周期受益的使命。
其中,2个问题尤为关键:1)如何形成均匀展布的裂缝网络,增大裂缝和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液体流动效率?2)在形成高效传压传质缝网的基础上,存地压裂液如何提高储层中原油的可动性?压裂和提采一体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思路。
为此,阐述了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的内涵,归纳了实现压裂–提采一体化的模拟和试验技术;明确了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的科学问题:均衡应力压裂形成均匀展布的缝网,提高均布缝网中流体流动与传输的效率,强化基质孔隙中油气的动用。
同时,指出了压裂–提采一体化面临的挑战:明确裂缝非均匀扩展导致的压裂井间干扰机理并建立控制方法,形成裂缝中高压流体高效作用于基质孔隙的途径,揭示压裂液–储层–原油相互作用提高原油可动性机理。
一种多段压裂水平井改造体积的计算方法

一种多段压裂水平井改造体积的计算方法
王飞;张士诚
【期刊名称】《油气井测试》
【年(卷),期】2015(024)002
【摘要】致密油气藏勘探开发已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增长,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使得此类非常规资源具有了工业开采价值.压裂改造体积是评价压裂施工效果、预测压后单井产能及采收率的重要指标.目前压裂改造体积往往依靠微地震成像的粗略计算或者通过建立压裂模型拟合现场压裂施工数据的方法来获得.针对多段压裂水平井,提出了一种改造体积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不稳定试井理论,在建立的压后生产模型中考虑了次生裂缝的影响因素,利用压后不稳定生产数据进行改造孔隙体积计算.通过对苏里格致密气田一口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运算过程简便快速、计算结果有效.
【总页数】4页(P1-4)
【作者】王飞;张士诚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
【相关文献】
1.一种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
2.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的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
3.非常规油气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体积计算方法
4.基于改造模式的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动态分析
5.页岩压裂水平井增产改造体积的动态演化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页岩气藏清水压裂悬砂效果提升实验

对 4种纤 维分 别进 行水 中分 散性 、 耐温 性 、 耐 酸性 、 耐碱 性 、 地 层水 矿化 度条 件下及 其 清水压 裂液 中稳
定性 等评 价 , 筛选 适用 于压 裂施工 条件 的纤 维.
1 . 1 . 3 纤维 质量 分数 与长度 优化 结合 支撑 剂 回流实 验 和导流 能力 实验结 果 , 确 定纤 维 的最佳 长度 区 间和质量 分数 区 间. 通过 选取 不 同
有效 改造 区域 ( S t i mu l a t e d Re s e r v o i r Vo l u me ) , 实 现天 然 裂 缝 与人 工 裂 缝 的 沟通 , 形成 有 效 缝 网, 通 常使 用低 黏度 的清水 压 裂液作 为携砂 介 质进行 增产 作业 ¨ 6 ] . 清水 压裂 液黏 度低 、 滤失 大 , 造 成携 砂能 力弱 , 为 了 达到 有效 携砂 的 目的 , 通 常采用 高排 量施 工 ( 大于 1 5 . 9 m。 / mi n ) ] . 高排量 施工 不仅对 地 面 车组 提 出较 高
东
北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第3 7卷
Vo 1 .3 7
第 3期
NO .3
2 0 1 3年 6月
J L l n . 2 0 1 3
J OURNA1 OF NORTH EAS T PETR( ) I EUM U NI VERS I TY
页岩气 藏 清水 压 裂 悬 砂 效 果 提 升 实验
悬 砂效 果 方法 : 纤 维 复 合 清 水 压 裂 液 技 术 和超 低 密度 支 撑 剂 技 术 . 结果表 明: 纤 维 的 加 入 不 仅 使 清 水 压 裂 液 的悬 砂 性 能 得到提高, 同 时还 可 以显 著 降 低 液 体 摩 阻 . 低 密度 支撑 剂 可 以降 低 沉 降 速 度 5 O 以上 . 综 合 采 用 纤 维 复 合 清 水 压 裂 液 技 术 和 超 低 密度 支 撑 剂 技 术 , 支撑剂 2 h的沉 降率 为 1 7 . 不 仅 可 以提 高 清 水 压 裂 的 开 发效 果 , 还 可 以 降 低 对 地 面 泵 车 排
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技术

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技术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逐渐受到了广泛。
页岩气储层具有巨大的储量和生产潜力,但其开采和生产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工程技术和地质因素。
为了提高页岩气储层的开采效率,本文将探讨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技术的重要性及研究进展。
页岩气储层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储层,主要分布在盆地内沉积岩层中。
这些储层通常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因此需要进行压裂作业以提高产能。
可压裂性评价技术是指通过对储层特性进行分析,评估其是否适合进行压裂作业以提高产能的技术。
页岩气储层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如多孔性、裂缝性等。
多孔性是指储层中存在许多纳米级孔隙,这些孔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存储空间。
裂缝性是指储层中存在天然裂缝或岩石断裂,这些裂缝可以为页岩气提供运移通道和存储空间。
这些特点对可压裂性评价技术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它们将直接影响压裂作业的效果和产能。
可压裂性评价技术主要包括岩芯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
岩芯实验是通过钻取储层中的岩石样品,在实验室进行压裂实验,观察储层的压裂特性和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实际压裂作业过程中的情况,从而对储层的可压裂性进行评价。
但是,岩芯实验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储层进行模拟压裂,以评估其可压裂性和产能。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来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压裂作业,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成本效益。
但是,数值模拟需要依赖一定的假设和简化,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北美地区的页岩气田,通过可压裂性评价技术对储层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指导压裂作业和提高产能。
在国内,该技术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例如在川渝地区的页岩气田,通过可压裂性评价技术的运用,成功地提高了产能和开采效率。
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技术对于提高页岩气田的开采效率和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实践经验,并指出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页岩气压裂数值模型分析

作者简介:张士诚,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刊第七届编委会委员;长期从事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油气渗流理论与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地址:(102249)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电话:(010)89733047。
E‐mail:zhangsc@cup.edu.cn页岩气压裂数值模型分析张士诚1 牟松茹1 崔勇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 张士诚等.页岩气压裂数值模型分析.天然气工业,2011,31(12):81‐84. 摘 要 水力压裂和水平井开采是页岩气开发的主要技术,在我国尚处在工业试验阶段,存在很多技术瓶颈。
在总结分析了页岩气压裂的特点基础上,探讨了网状裂缝形成的主控因素及裂缝扩展模型、产能预测模型的类型以及优缺点。
结果认为,特殊的赋存生产机理、复杂的裂缝形态和多尺度的渗流模式是页岩气压裂的主要特点,其目的是形成网状裂缝,扩大储层改造体积;网状裂缝的形成主要受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夹角、水平主应力差和岩石的脆性等因素的控制。
页岩气压裂产能预测模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裂缝形态的模拟和气体流态的描述,主要有非常规裂缝模型、离散裂缝模型和双重介质模型等,这些模型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页岩气压裂裂缝形态和渗流特点,但没有考虑不规则的裂缝形态等。
关键词 页岩气 开发 压裂(岩石) 裂缝扩展模型 产能预测模型 渗流 特点 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1.12.0141 页岩气藏的特点1.1 特殊的赋存生产机理 页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储集层,就近赋存是页岩气成藏的特点。
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多样,游离方式、吸附状态和溶解状态并存。
总体上主要以游离气和吸附气为主,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变化介于20%~85%。
目前认为页岩气的产出分为3个阶段:①在压降的作用下,基质系统中的页岩气在基质表面进行解吸附;②在浓度差的作用下,页岩气由基质系统向裂缝系统进行扩散;③在流动势的作用下,页岩气通过裂缝系统流向生产井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1·
页岩气压裂数值模型分析
张士诚1 牟松茹1 崔 勇2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 1.
( ) : 页岩气压裂数值模型分析 . 天然气工业 , 2 0 1 1, 3 1 1 2 8 1 8 4. 张士诚等 . - 在我国尚处在工业试验阶段 , 存在很多 技 术 瓶 颈 。 在 总 摘 要 水力压裂和水平井开采是页岩气开发的主要技术 , 探讨 了 网 状 裂 缝 形 成 的 主 控 因 素 及 裂 缝 扩 展 模 型 、 产能预测模型的类型以及优缺 结分析了页岩气压裂的特点基础上 , 点 。 结果认为 , 特殊的赋存生产机理 、 复杂的裂缝形态和多尺 度 的 渗 流 模 式 是 页 岩 气 压 裂 的 主 要 特 点 , 其目的是形成网 状裂缝 , 扩大储层改造体积 ; 网状裂缝的形成主要受天然裂缝 与 人 工 裂 缝 的 夹 角 、 水平主应力差和岩石的脆性等因素的 主要有非常规裂 缝 模 型 、 离散裂 控制 。 页岩气压裂产能预测模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裂缝形态的模拟和气体流态的描述 , 缝模型和双重介质模型等 , 这些模型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页岩气压裂裂缝形态和渗流特点 , 但没有考 虑 不 规 则 的 裂缝形态等 。 岩石 ) 关键词 页岩气 开发 压裂 ( 裂缝扩展模型 产能预测模型 渗流 特点 : / . i s s n . 1 0 0 0 O I 1 0. 3 7 8 7 0 9 7 6. 2 0 1 1. 1 2. 0 1 4 D - j
和孔隙类型 , 其形成与分布与有机质的丰度密切
相关 ; 岩心观察表明天然裂缝较为发育 , 但绝大部分被 矿物充填处于闭合状态 。 孔隙和吼道的尺寸为纳米级
张士诚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本刊第七届编委会委员 ; 长期从事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 、 油气渗流理论 与 应 用 1 9 6 3 年生 , 作者简介 : ( ) ( ) : 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地址 :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 1 0 2 2 4 9 8 号 。 电话 : 0 1 0 8 9 7 3 3 0 4 7。E-m a i l z h a n s c u . e d u . c n @c g p
Nx N y
2 网状裂缝的形成及主控因素分析
[] J o n 等 3 采用边界元 法 对 压 裂 时 多 裂 缝 的 同 时 延 伸和它们与天然裂缝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进 行 了 研 究 , 认
为在天然裂缝发育的 条 件 下 , 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 夹角 、 拟净压力系数是影响网状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 , 水平井中人工裂缝和 天 然 裂 缝 夹 角 越 大 , 值越大则越 直井条件下不容易形成网状裂缝 。 容易形成网状裂缝 ;
图 2 线网模型图
第3 1 卷第 1 2 期 开 发 工 程
·8 3·
1+r) wyKf y 2 y p π y φ -2 B( ) 4 =0 ( 2 r d r t y y y μ 3 3 / ; / ; 式中q 为 压 裂 液 量 , m d t m m i n i 为 压 裂 液 排 量,
络是沿井筒对称的椭 球 体 , 通过将该椭球体划分为数 垂 直 均 匀 截 面 来 描 述 高 渗 裂 缝。线 网 条正交的水平 、 模型计算时应用岩石力学方法考虑了压裂过程中裂缝 椭球体的实时扩展 , 考虑了施工参数的影响 , 并计算了 支撑剂在裂缝中 的 分 布 情 况 。 线 网 的 不 足 之 处 在 于 : ① 它必须 将 油 藏 改 造 区 域 近 似 为 沿 井 筒 对 称 的 椭 球 体, 不能模拟 不 规 则 的 裂 缝 形 态 ; ②没有建立判断准 直接地认为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相连接 ; 则, ③ 没有考 虑人工裂缝之间的相 互 干 扰 ; ④裂缝间距和改造体积 仅限于本段压裂施工模拟 , 计 由微地震监测结果确定 , 算结果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 , 图 2) 泄流区域呈椭圆 线网模型为 半 解 析 模 型 ( 形, 有两组垂直正交 的 裂 缝 分 别 平 行 于 椭 圆 平 面 上 两 , 个主应力 ( 为 避 免 裂 缝 间 距 的 主 观 性, d x、 d σ σ y h、 H) 依据实际测试数据确 定 , 椭 圆 的 长 短 轴 a 和b 以 及 高 度h 由微地震结果给出 。 求解方程如下 :
珨x 珨y t W W =0 q i -h( i i+ j j) ∑Lx ∑Ly
i=1 j=1
( ) 2
1+r) x wxKf x p φ -2 B( ) 2 r x 3 π =0 ( d x x t x μ
[
]
缝密度以及岩性是影 响 裂 缝 形 态 的 主 要 因 素 ; 水平主 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越高 , 易于形成网状裂 应力差越小 、
[ 6]
提出了非常规裂缝扩展模型( U FM-
) 。该模型为数值模型 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f r a c t u r e m o d e l ( ) , 图3 能够模 拟 天 然 裂 缝 和 人 工 裂 缝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建立了裂缝端部扩展准则 , 考虑了压裂液的一维流 动、 支撑剂的输送和裂缝宽度的弹性变形 , 通过计算应 采用三层模 力阴影考虑相邻人工 裂 缝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 型模拟支撑剂输送 , 从底至上依次为支撑剂 , 混砂液和 压裂液 。 非常规模型比线网模型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 预测裂缝分布 、 几何形态和支撑剂分布的方法 , 充分考 虑了储层岩石力学性 质 以 及 不 规 则 的 裂 缝 形 态 , 有助 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裂缝对于预想的人工裂缝几何形状 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通过微地震监 和对产能的影响 , 测进行校正 。 非常规 模 型 的 主 要 问 题 在 于 : ①天然裂 缝的分布依赖于离散 裂 缝 地 质 建 模 的 结 果 ; ②非常规 复杂裂缝模型对输入参数的精确性要求较高 。
·8 2·
0 1 1年1 2月 天 然 气 工 业 2
缝; 杨氏模量越大 , 岩 石 脆 性 越 强, 易于形成粗糙节理 并保持裂缝开启 ; 天然裂缝密度 、 基质渗透率等参数也 对裂缝的形态和规模有一定的影响 。 页岩中石英的含量越多岩石的脆 生产实践表明 , 性越大 , 越容易形成 网 状 裂 缝 , 获 得 较 好 的 增 产 效 果。 提出了脆度指数的概 念 , 即岩石中石英的含量占全部 脆度指数越大 ( 大 矿物成分的百分比 。 在施工设计中 , , 于5 则采用 清 水 压 裂 , 大 液 量、 少支撑剂量的方 0% ) 形成网状裂缝获得 较 好 的 效 果 ; 若脆度指数小( 低 法, , 于3 则采用常规压裂的方法 。 0% )
[
]
L L m; Wx Wy x i、 i、 i 分别 y j 分别为 x 和 y 方向裂缝段长度 , 为 x 和 y 方向裂缝段宽度 , m; Kf K x、 f y 分别为 x 和 y 方
向裂缝渗透率 , m D; r 为椭圆的宽高比 ; B 为椭圆积分 。 3. 2 非常规模型 e n W g等
[ 1]
别, 孔隙 、 吼道配置关 系 复 杂 ; 基质渗透率为纳达西级 别, 孔隙度一般小于 7% 。 与相同孔隙度 页岩储层纳米级 的 微 观 孔 隙 结 构 , 为气体的 的微米级孔隙相比提 供 了 更 大 的 比 表 面 积 , 吸附提供了条件 。 但 是 也 相 应 引 发 如 下 的 问 题 : ①纳 米级储层的物性特征参数难以用常规的方法测量和计 算; 流动规律 ② 气体在纳米级孔隙中的渗流复杂多变 , 目前尚不明确 ; ③需 采 用 如 水 平 井 多 级 压 裂 等 特 殊 的 开发方式才能获得经 济 产 量 , 且增产的机理也与常规 压裂不同 。 1. 3 水力压裂形成复杂的裂缝形态 常规压裂形成的裂缝一般呈双翼对称裂缝的形 裂缝的 式 。 但页岩气压裂中 微 地 震 监 测 的 结 果 表 明 ,
纳米级的微孔隙和吼 道 , 微米级的大孔隙或天然裂缝 以及厘米级别的人工 裂 缝 等 , 不能用唯一的流动状态 进行描述 。 可采用 K 在 n u d s e n系 数 进 行 流 态 的 划 分, 对应以不同的渗流方程进行描述 。 不同的流动状态下 , 页岩气体的流动状态 主 要 包 括 : 在有机质表面的解吸 附, 可采用 L 在纳米 a n m u i r等温 吸 附 模 型 进 行 表 征 ; g 级孔隙中的自由分析 运 动 状 态 , 近似地认为气体遵循 扩散定律运动 ; 在微裂缝中可能出现滑脱现象 ; 在人工 裂缝中遵循线性渗流规律 。 其中在纳米级孔隙中的微 有学者采用流体力学格子 观渗流机理目前尚不 明 确 , B o l t z m a n n 方法结合数字成像技术 从 介 观 层 次 的 角 度 进行研究 , 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
1 页岩气藏的特点
1. 1 特殊的赋存生产机理 就近赋存是页岩气 页岩既是烃源岩 又 是 储 集 层 , 游离方式 、 吸附 成藏的特点 。 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多样 , 状态和溶解状态并存 。 总体上主要以游离气和吸附气 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变化介于 2 为主 , 0% ~8 5% 。 目前认为页岩气的 产 出 分 为 3 个 阶 段 : ①在压降 的作用下 , 基质系统 中 的 页 岩 气 在 基 质 表 面 进 行 解 吸 附; 页岩气由基质系统向裂缝系 ② 在浓度差的作用下 , 统进行扩散 ; 页岩气通过裂缝系 ③ 在流动势的作用下 , 统流向生产井筒 。 由 于 裂 缝 空 间 的 有 限 性 , 因此早期 以游离气为主的天 然 气 产 量 快 速 下 降 并 且 达 到 稳 定 , 稳定期的产量主要 是 基 质 孔 隙 里 的 游 离 气 和 解 吸 气 。 水力压裂可以增大裂 缝 空 间 和 连 通 性 , 使更多的吸附 气发生解吸附而向裂缝聚集 。 1. 2 纳米级的微观孔隙结构 通过扫描电镜等成像技术和脉冲法等测试技术研 究 表 明, 纳米级的有机质孔隙是页岩的主要储集空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