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
中考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梳理第1首关雎【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主旨】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2首蒹葭(2016年)【文学常识】《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
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此外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
【主旨】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
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第3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学常识】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
不仅能诗,且擅骈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写作背景】本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姓杜的少府(县尉的通称)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主旨】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4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8、2012)【文学常识】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024届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专题 古诗词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词,其中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古代诗词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对作品中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的阅读浅易,也就是初步鉴赏,主要就是针对诗词本身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做概要、粗浅的赏析。
【中考真题练手】(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思郑锡①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
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
“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2.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1.D 2.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
“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
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
“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
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水调歌头

修辞:①“归去”一词,表明词人将明月看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含蓄地透露出词人 在现实生活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心理。②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 波澜中,词人表现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与热爱。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思想: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寄予着词人在“进”与“退”的选 择上矛盾徘徊的困惑心态。而“何似在人间”一句则表明词人的“退”思想战胜了 “进”思想。
作用:最后两句写词人向往天上的心理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具有承上启下的 过渡作用。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原文译呈文现: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上,禁受不住高耸九天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篇含答案

第1篇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
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答案: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
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
意思对即可。
2.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
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意思对即可。
第2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以一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边塞秋景异2.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答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即可)第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2)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第4篇辋川六言(其五)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
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学生用)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称为。
2.诗中哪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丰收、富庶的景象,并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1.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中考古诗鉴赏精选

中考古诗鉴赏精选中考古诗鉴赏精选村居⑴ ·【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yuān :鸢:老鹰。
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参考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1.山中留客(XXX)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直译:春光明媚的山间万物勃发,不要因为天色稍微转阴就打算回去。
即使是阳光灿烂毫无雨汽,到了雾霭浓浓的地方身上衣服也会沾满露水。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1.(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浪淘沙怀旧(XXX)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XXX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山河。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世。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划分写了什么?2)“天上人世”一句显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XXX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这首《浪淘沙》是XXX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显露了词人心里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梅花绝句(XXX)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XXX自身的写照.译文:那梅花如同低空银白色的钩子,糁野白玉般的尺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必考35首古诗词鉴赏集锦【精编】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必考35首古诗词鉴赏集锦【精编】中考语文必考35首古诗词鉴赏集锦 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⑴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⑵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⑵赏析: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一、鉴赏技巧古诗词鉴赏包括对诗词标题、作者、内容、注解、题干等的全面阅读与理解,看清要求,规范作答。
一、阅读标题诗词的标题,一般包含下列几种信息。
1.揭示诗词主要内容。
2.交代写作主要目的。
3.指出吟咏的主要对象。
4.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
当然,标题还含有别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只要我们抓住标题的重要信息,就能触及诗词的核心。
二、阅读作者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阅读了。
三、阅读内容内容大体上可以从构思脉络、描述对象、思想情感等三方面着眼。
1.古典诗词的构思脉络,就是作者在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激发了某种思想情感时,对作品的行文思路、情节安排等进行的运筹。
这方面的基本规律是“起——承——转——合”,简单说,就是“景(事)——情(思)”。
例如,杜甫的《望岳》、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无不遵循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表情达意这一规律。
2.古典诗词的描述对象,就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附着点。
这个附着点,可以分为三类。
(1)人。
古人、亲人、友人。
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表达对古代圣贤的无限追思和仰慕之情;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望月有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都表达了夫妻间的思念之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赠汪伦》等,都是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2)事。
古典诗词的叙事的特点并非只有歌行体长诗等专有,一般的诗词也存在。
如杨炯的《从军行》,前六句仅30个字,就写尽了一个书生从听到边报到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同时表达了盛唐时代尚武好战、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和书生的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物。
单纯的抒情诗词很少,一般都有所凭借,而凭借的往往都是某种典型的事物,像山水、草木、花鸟、鱼虫、太阳月亮、风雨霜雪等等,无不成为诗人词人触发情思的媒介。
这就是古诗词中的意象,它们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禾黍——国家的昔盛今衰;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的生命力;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雁——孤独思乡;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沙鸥——飘零伤感;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机;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等等。
3.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有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对这些,我们不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学会分类。
例如:酒与仇,月与离,羁旅与思,战乱与忧国忧民,离别与亲情、爱情、友情,怀古与沧桑变迁、怀才不遇,名山大川、田园寺庙与仕途失意、超凡归隐,草木荣枯、花谢春去与人生易老、变化无常等等,都是具体的典型的人、事、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般对应关系。
四、阅读注解古典诗词鉴赏试题中,命题人有时给出一定的注释。
这些注释,或交代写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有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典故,都是帮助我们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
所以,应该认真阅读,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五、阅读题干在做古诗词鉴赏试题时,对于题目本身,我们必须认真审阅,因为题干除了规定必需的答题思路和要求外,更具有某些暗示作用。
六、解题思路诗词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语言赏析、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情感、意境、形象、哲理)。
答题时要注意:1、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考查目的是看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必须结合原诗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要脱离原诗空谈,否则难以说明考生是读懂了诗歌。
2、点面结合。
如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可以在概括表述的同时,适当展开对个别诗联的简析。
3、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相结合。
如果是对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往往两者是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表达的,很难孤立地回答其中一项内容,当要求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中的一项时,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一起来回答。
回答古诗词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一样,要有论点,有论据,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
关于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尽量用后面“知识积累”中提到的名词术语来解答。
二、题型攻关(1)、领悟情感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题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到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
不难看出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
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
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刻画了)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分别描写了冷清寂静和明亮美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自出门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写作技巧像白描、对比)例: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分析:诗中主要景物有: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与人物相关词语如文章、老病、一沙鸥,可以看出颔联雄浑阔大的景象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联系杜甫流离生涯,可知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苦闷(颈联可知),飘泊无依的感伤(全诗笼罩)。
(写作技巧像颔联的反衬,颈联的反问和正话反说,尾联的比喻和衬托等都是亮点)练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 展开想象,描绘一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画面。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练2、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心理?请简析。
(2)、体会意境阅读《江雪》(唐)柳宗元,体会其竟境和主旨。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题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的人物(蓑笠翁)、事件(独钓)和主要景物(千山、万径、孤舟、寒江雪),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的词语组合。
可知:寥廓的背景“千山”、“万径”,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写出了无尽的幽静沉寂,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是托景言志的。
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例:兰溪棹歌①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题目形式】1、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描写此句诗的画面。
【答题技巧】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考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事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如《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参考答案】1、镜中看2、示例: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拨鳍摆尾)啪啪蹦跳,(调皮地)涌上溪滩,在奔滩而上了。
例: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参考答案】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练3: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练4: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孙觌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2、请简要品味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赏析技巧阅读王勃《蜀中九日登高》,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注】那:奈何,为什么。
【解题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典雅、清新、质朴等)。
二看有没有用修辞。
三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等)。
头脑中有了这几个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从修辞上看,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了反问。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解答起来也就有了方向,自然也就有话可说。
解答时要注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如果思路不是很清晰,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