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带OFDM技术的超宽带无线通信跨层设计和联合优化研究
《2024年基于电磁超材料的微带天线与MIMO天线性能改善研究》范文

《基于电磁超材料的微带天线与MIMO天线性能改善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电磁超材料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
微带天线与MIMO(多输入多输出)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的关键组件,其性能的改善对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基于电磁超材料的微带天线与MIMO天线的性能改善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天线的辐射效率、增益和带宽等关键性能指标。
二、电磁超材料技术概述电磁超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磁性质的人工复合材料,其电磁参数可通过设计进行调控。
通过合理设计电磁超材料的结构,可以实现对电磁波的特殊控制,如相位操控、极化转换等。
这些特性使得电磁超材料在微带天线与MIMO天线的性能改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基于电磁超材料的微带天线性能改善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微带天线作为一种常见的无线通信天线,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剖面等优点。
然而,其辐射效率、增益和带宽等性能指标仍有待提高。
通过引入电磁超材料,可以有效改善微带天线的性能,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竞争力。
(二)研究方法及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电磁超材料作为微带天线的覆层或基底材料,通过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对微带天线性能的影响。
实验设计包括制备不同结构的电磁超材料样品,将其应用于微带天线,并测试天线的性能指标。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电磁超材料后,微带天线的辐射效率、增益和带宽等性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分析不同结构电磁超材料对微带天线性能的影响,发现特定结构的电磁超材料对微带天线的改善效果更佳。
四、基于电磁超材料的MIMO天线性能改善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MIMO天线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可以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和传输速率。
然而,MIMO天线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的问题,影响了其性能的发挥。
通过引入电磁超材料,可以降低MIMO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其整体性能。
(二)研究方法及实验设计本研究通过在MIMO天线的各个天线之间引入电磁超材料隔离层,以降低相互干扰。
基于OFDM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的毕业设计

基于OFDM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的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目录1绪论 (1)1.1 研究内容及背景意义 (1)1.2 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2)2 OFDM系统简介 (3)2.1 单载波通信与多载波通信 (3)2.2 OFDM基本原理 (5)2.3 OFDM的优缺点 (6)2.4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7)3 OFDM信道估计及其性能仿真 (9)3.1 信道估计概述 (9)3.2 信道估计的目的 (10)3.3 OFDM信道特性 (10)3.4 信道估计方法 (13)3.4.1 插入导频法信道估计 (13)3.4.2 最小平方(LS)算法 (15)3.4.3 最小均方误差估计(MMSE) (17)3.4.4 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算法 (19)3.4.5 基于DFT变换的信道估计 (20)3.5性能比较与分析 (21)4 改进的DFT算法及其性能仿真 (25)4.1 算法简介 (25)4.2 性能仿真 (26)5 结论与展望 (33)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通信业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一些高校也设立了专门的通信专业。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_通信方向专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方法研究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16、分析电力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维护及注意事项17、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与新技术应用研究18、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机房监控系统设计19、短波天线在人防通信中的选型研究20、机场有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简析21、关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见解22、机载认知通信网络架构研究2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24、论无线通信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25、短波天波通信场强估算方法与模型26、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功率和转发器增益联合优化算法27、HAP通信中环形波束的实现及优化28、扩频通信中FFT捕获算法的改进29、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思考30、关于数据通信及其应用的分析31、广播传输系统中光纤通信的应用实践略述32、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技术33、关于通信设备对接技术的研究分析34、光纤通信网络优化及运行维护研究35、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36、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体系37、探究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情况38、卫星语音通信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39、通信传输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发展40、通信电源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41、浅谈通信电源的技术发展42、关于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43、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44、数能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4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46、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47、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48、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49、通信网络中的安全分层及关键技术论述50、电力通信光缆运行外力破坏与预防措施51、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研究52、电力配网通信设备空间信息采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53、长途光缆通信线路的防雷及防强电设计54、电网近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实例测试55、气象气球应急通信系统设计56、卫星量子通信的光子偏振误差影响与补偿研究57、基于信道加密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58、量子照明及其在安全通信上的应用59、一款用于4G通信的水平极化全向LTE天线60、面向无线通信的双频带平面缝隙天线设计铁道信号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CTCS应答器信号与报文检测仪-控制主板软硬件设计2、基于ACP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应急疏散若干问题研究3、全电子高压脉冲轨道电路接收器的硬件研究与设计4、实时断轨检测系统中信号采集与通信子系统研究5、基于模型的轨旁仿真子系统验证及代码自动生成6、基于全相位FFT的铁道信号频率检测算法研究7、基于机器视觉的嵌入式道岔缺口检测系统应用8、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分析与研究9、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10、铁道信号电子沙盘系统整体规划及设计11、基于Web的高职院校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2、铁道信号沙盘模拟显示系统研究13、联锁道岔电子控制模块的研制14、基于ARM的故障监测诊断系统设计(前端采集和通信系统)15、客运专线列控车载设备维修技术及标准化研究16、驼峰三部位减速器出口速度计算方法研究17、CTCS-2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动态检测的研究18、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9、铁道信号基础设备智能网络监测器设计20、基于光纤传感的铁道信号监测系统软件设计21、铁道信号基础设备在线监测方法研究22、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研究23、基于故障树的京广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24、站内轨道电路分路不良计轴检查设备设计与实现25、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26、客运专线信号控制系统设计方案27、铁路信号仿真实验室的硬件系统设计及其信号机程序测试28、基于C语言的离线电弧电磁干扰检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底层控制的实现研究29、铁路综合演练系统的开发与实现30、大功率LED铁路信号灯光源的研究31、牵引供电系统不平衡牵引回流研究32、CBTC系统中区域控制器和外部联锁功能接口的设计33、城轨控制实验室仿真平台硬件接口研究34、ATP安全错误检测码与运算方法的研究与设计35、LED显示屏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在铁路信号中的应用36、客运专线列控系统临时限速服务器基于3-DES算法安全通信的研究与实现37、基于动态故障树和蒙特卡洛仿真的列控系统风险分析研究38、物联网环境下铁路控制安全传输研究与设计39、轨道交通信号事故再现与分析平台研究与设计40、铁路强电磁干扰对信号系统的影响41、基于LTE的列车无线定位方法研究42、列车定位系统安全性研究43、基于CBTC系统的联锁逻辑研究44、无线闭塞中心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45、职业技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46、光纤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数据前端设计47、LED大屏幕在铁路行车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48、基于微机监测的故障信号研究与应用49、语域视角下的人物介绍英译50、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高压不对称脉冲轨道信号发生器设计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题目1、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2、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3、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研制4、基于Android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5、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6、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7、基于DVB-S2的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研究8、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蓝牙配对模块的研发9、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10、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11、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12、水声扩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13、基于协作分集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14、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15、通信网络恶意代码及其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16、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17、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18、卫星通信系统跨层带宽分配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19、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20、量子通信中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研究21、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2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研究23、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24、基于可见光与电力载波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25、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26、室内高速可调光VLC通信技术研究27、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研究28、基于AMP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研究29、车联网V2I通信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研究30、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31、物联网节点隐匿通信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32、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3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34、OQAM-OFDM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35、基于LED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36、CDMA扩频通信技术多用户检测器的应用37、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38、近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39、矿山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40、基于信息隐藏的隐蔽通信技术研究。
MIMO OFDM系统中基于物理层与链路层的跨层优化设计

Ke r s OFDM ; I O; o sly rd sg ; a tv o u a in S y wo d : M M Cr s a e e in Ad p iem d lto ; TC
自适应调制和链路层 自动请求重发 , 利用链路层的误包率和信道 估计参数计算 自适应 调制 门限, 在系统给定时延和 误包率约束 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仿真 结果表 明,该算法 相比传统物理层 自适应传输 ,在频 谱利
用率性能上有 1 d 以上的增 益。但随着最 大重传次数的增加频谱利用 率的提高越来越小 ,这就使得实际系统能 . B 5
c a n l s i a i n a e u e o c m p t h d p i et r s o d i r e o m a i z p c r l f ce c n e i e h n e tm to r s d t o e u e t ea a tv h e h l n o d rt x mies e t a i iu i t n eer ao t y S u es U i r t N nig 106 C ia N t n l beC m n a o s s c L br o , ot at n e i , aj 09 , hn) o l ci R a h ar h v sy n2 A s atI ippra r sae ds nnO D ( r ooaFeuny is n lpeig ss ms i bt c nt s ae, o -yr ei F M O t gn l r ec v i t l n) yt t r : h csl g i h q D io Mu i x e wh a p c t e o e rnmidvr t ipoi d w i m i s h S f M ( dpi d l i ) t h ae i ddt s t i s y s rv e , h hc b e teUe s —m c a e i d c o n o A A a t eMo u t n a te v ao pyi lae adA Q (uo t eet e us pooo a te aal kl e. h akt r r a n hs a l r n R A tmaiR pa Q et r c1 t h t n yrT e ce e o rt ad c y c r t ) d i a p r e
超宽带无线电基础

power spectral density
dBm/MHz
80UWB技术可以被用作一种射频识别技术。将存储信 息的RAM和UWB芯片集成制造为智能标签,附到各 种物品上,再将UWB芯片集成到带CPU的阅读器或 搜索器上,就可以对各种物品进行智能识别、管理 了。
UWB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由于UWB具有低截获率,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如 雷达、战场上给士兵定位无线传感网。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采样示波器、雪崩晶体管、 隧道二极管的发明以及亚纳秒级脉冲发生技术的开发, 可以产生近似的冲激脉冲激励,从而微波网的冲激响应 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冲激响应测量方面的研究导 致了基于脉冲的传输被应用于雷达和通信中(仅限于军 事、灾害救援搜索雷达定位及测距等方面)。到80 年代 后期, 该技术开始被称为“无载波”无线电,或脉冲无 线电。 美国国防部在1989 年首次使用了“超带宽”这一术语表 示脉冲无线电。
车载雷达:22~29GHz,另外,中心频率和最高辐射电 平点的频率必须大于24.075GHz。
FCC对超宽带设备的功率辐射限制
FCC对超宽带设备的功率辐射限制以EIRP(Effective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指标给出。所谓EIRP,即有 效全向辐射功率,是一个天线的输入功率与某个指定方 向天线增益的乘积相对全向天线的值。
IP
PAL
PAL
PAL
WiNET
WiMedia UWB Radio Platform MAC & Policies
通信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通信工程毕业设计论文1 引言超宽带(UWB,Ultra Wide Band)无线技术在无线电通信、雷达、跟踪、精确定位、成像、武器控制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被认为是未来几年电信热门技术之一。
1990年,美国国防部首先定义了“超宽带”概念,超宽带无线通信开始得到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2002年4月,美国FCC通过了超宽带技术的商用许可,超宽带无线通信在民用领域开始受到普遍关注。
目前“超宽带”的定义只是针对信号频谱的相对带宽(或绝对带宽)而言,没有界定的时域波形特征。
因此,有多种方式产生超宽带信号。
其中,最典型的方法是利用纳秒级的窄脉冲(又称为冲激脉冲)的频谱特性来实现[1]。
超宽带无线电是对基于正弦载波的常规无线电的一次突破。
几十年来,无线通信都是以正弦载波为信息载体,而超宽带无线通信则以纳秒级的窄脉冲作为信息载体。
其信号产生、调制解调、信号隐蔽性、系统处理增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能够在密集的多径环境下实现高速传输。
由于脉冲持续时间很短,多径分量在时域上不易重叠,多径分辨能力高,通过先进的多径分离技术或瑞克接收机,可以充分利用多径分量。
目前,典型的超宽带无线通信调制方式以TH-PPM、TH-PAM为主,本论文中,介绍超宽带无线通信中的调制技术,主要讨论TH-PPM、TH-PAM的基本原理,并且对比调制技术的优缺点,性能的好坏,并进行动态的仿真,从仿真图中较清楚的研究调制方式,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细致的研究超宽带无线通信中的调制技术。
关键字:超宽带调制方式 PPM调制 PAM调制 OFDM调制2 概述2.1 总述近几年来,超宽带短距离无线通信引起了全球通信技术领域极大的重视。
超宽带通信技术以其传输速率高、抗多径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成为短距离无线通信极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FCC(美国通信委员会) 对超宽带系统的最新定义是:相对带宽(在- 10dB 点处) (fH - fL)/fc 20 %(fH ,fL ,fc分别为带宽的高端频率、低端频率和中心频率) 或者总带宽BW 500MHz。
通感一体去蜂窝超大规模MIMO与高频段无线接入技术

通感一体去蜂窝超大规模MIMO与高频段无线接入技术徐友云;许魁
【期刊名称】《移动通信》
【年(卷),期】2022(46)5
【摘要】随着全息类通信、数字孪生、虚实空间融合互动等新兴应用的快速涌现,未来移动通信系统需要能够支持超大容量无线传输和极高精度定位。
基于去蜂窝超大规模MIMO系统的分布式天线阵列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可伸缩服务架构,进行通信与感知一体化设计,实现高能/谱效传输与带内高精度感知定位,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思路。
首先介绍了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潜在技术和应用需求;接着从波束成形与系统性能分析、导频分配与信道估计、回程/前向链路受限下的性能优化等方面介绍了去蜂窝超大规模MIMO系统的研究现状;之后从基本信息理论分析、通信感知一体化接入方法、联合信道估计和位置更新方法、位置信息辅助的分布式波束成形、高能/谱效的分布式资源优化、高频段近场无线接入等方面分析了通感一体去蜂窝超大规模MIMO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最后总结了通感一体去蜂窝超大规模MIMO 系统的主要优势和未来仍需关注的问题。
【总页数】9页(P17-25)
【作者】徐友云;许魁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网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
【相关文献】
1.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系列讲座之二——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2.面向电力业务接入的跨频段融合与宽窄一体无线专网
3.太赫兹频段超大规模空间调制MIMO 技术
4.“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支持多频段特性的无线接入网络设备测试方法”等四项行标送审稿通过审查
5.去蜂窝大规模MIMO系统中基于树种二进制差分进化的接入点选择算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IMO-OFDM系统中基于效用函数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

MIMO-OFDM系统中基于效用函数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张皓;惠毅;周志杰;赵陆文;郑翔【期刊名称】《信号处理》【年(卷),期】2009(025)009【摘要】针对多业务MIMO-OFDM系统的下行链路提出了一种基于效用函数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建立了以效用函数最大化为目的的跨层优化目标,分别设计了语音、流媒体和"尽力而为"三种业务的边界效用函数.算法首先在所有用户中分配子载波,然后进行单用户和空间子信道的功率、比特分配,并对比特数目进行取整处理.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满足了多种业务的QoS要求,对时延敏感的业务能提供更小的时延,同时对"尽力而为"业务提供了更高的吞吐量.【总页数】6页(P1399-1404)【作者】张皓;惠毅;周志杰;赵陆文;郑翔【作者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南京,210007;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南京,210007;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南京,210007;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南京,210007;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南京,2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1.3【相关文献】1.非理想CSI下基于OSTBC的MIMO-OFDM系统中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研究[J], 张世超;季仲梅;崔维嘉2.多用户MIMO-OFDM系统基于QoE效用函数的跨层资源分配 [J], 王大鸣;陈松;崔维嘉;王强3.部分信道状态信息下MIMO-OFDM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 [J], 黄玉清;李城鑫;李强4.基于OFDM的多用户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基于效用函数的跨层资源优化分配 [J], 裴二荣;王晟5.新型多用户MIMO-OFDM跨层资源分配算法 [J], LIU Gang;ZHOU Xiuxiu;DENG Jianxun;GUO Yi;YANG Shiyong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比 户r . 如风触 脚肠 “ol y 川材 C 恤. f, a A 妞加0 口1 l 1 5 侧 吻吻. .,妇 阮 j t 月 .a o s n i P Y 叭 扬 . .a 泥奴 皿 .l 沁 . .切 山丘 阴 说 州 u H M 心详 团 以. s - Be d ys 锐, ̄ 目 侧 . 叨 仁侧 比。 曰 s以 “x恤i p . l P P . 施声雨恤口璐肠 珊恤血 E v i 尸i 币 咖 d c e c o s O . 吐 玩比 e右e o 如P v t j t l 训1 fp Y 晚 勿班 冉 d 刘 斌恤】 奴 即t . 加 r e k  ̄ 加o H M C - 心 沁加 城 喇吨 加 叼 币 f蓝 勿 如 如o 好奴如 翻 口 川 目b 加 d P A 泣 , 印 幼.o加 加 的 飞 妞任 切 . 川 FG 山 ” 血 血山 ” f 即 目 别 认山脚 , 仓 以 “ fMA 入 如 . 阴 改o C面p m ai 助d 恤 “山 叩 ̄ t 忱” H l 加t o e tn 奴 姗血 附】 悦栩 P Y
了肠 ” 血 .1 犷 目妙N l因H沙毛 加 】盯P 日 m( h 厂 “ 叮 山 5 娜 爪 七山旧 日 t a倪 i 比 犯例 r 傲 肠3 哪 口)K o 毛 比 创 “ 此 叨d 哈 旧 烈 阎 岁R 份 b 〔 . 众代】 . fM h d 马 印m .o 曲卜 . U 旧W诉】 Q 口. 。 沁 . . 姐 苗晚 . 阴
()无线局域网 ( 飞 N W吮】 L 川A 姗 翻 . 》 最初定义为 3 肠 A‘ . “ 几 N加改 - 心 有线局域网
的无线延伸, 现在则作为高速无线互联网 接入技术, 应用于机场、 工厂、大厦、图书馆、 学校等人口 密集的热点地方。至少能够支持大于 1 米的距离, 0 利用网络内 物理层连 部的 接,还能支持至少Zm距离的 K 通信。 主要的标准包括由正E 以 . E 左n工作组制定的
.日 M峨C.
加‘ 咖 斌肠 . 恤 妇 阅 o奴 , 。 击 . 勿 . 川 .阮 加 m 沈. h 加 份. 仙 皿 州 f 由 】 ” 恤 . 日创 加 . 灿 n号比
d 创 侧 七gv. 七 泪 .. i ‘司
[e r l K州O s d Ml 川 u 加 式仓劝 囚F 以 叮侧访 O M 拓 l n (F 州 胜 刁 dl 日住 旧) 目 叩倪 润 ” 幻 n 。 p 劝 oD 压U m 占e .g 阅 爪 . C 冷 l e〔 5 J面 q 加 叽 E c i P 侧 心A 代 s r 随1 o 州m 团 - y a 叭 xl v i 成n s u e c o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 生 名 立 日期 之丛卫 究 签 : 些1 : 里
东 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 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 子文档,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 子文档的内 容和纸质论文的内 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 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 的公布 ( 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摘 耍
摘 要
超宽带 ( 臼 厅e. , 切 技术在与其它通信系统共存的情况下能够提供低功 I VdB 日 U 卫) U, 耗、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已逐渐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研究、 开发的一个热点,并被视为下一 代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在绝大多数的超宽带无线通信的研究还是基于开放系统互 连模型进行分层研究。分层设计方法在过去的几十 年中应用得很好,但日 益增加的用户需 求正在挑战这种设计哲学, 超宽带通信必须支持各式各样、不断变化的业务类型 及其服务 质遥要求。 如何将分散在各个子层的特性参数协调融合,以 提升超宽带网络的性能,这些 就对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学位论文依托于国家肠」 计划项目“ 基于多带体制的U B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W 与系统演示, 。本文的 研究内容为墓于多带体制。 D F M技术的U WB系统的物理层和媒体 接入控制层的跨层研究和联合优化, 主要是利用层次之间的 信息交换来达到增加网 络效用、 减小网络功率的目的, 本文主要分为六章, 主要针对本文研究的不同侧面介绍。 第一章是绪论。 首先介绍了 无线网 络的发展概况及其分类,其次简要介绍了 无线个域 网的 几种主要技术, 进而介绍了 本文重点 研究的切形 B技术的背景, 最后简迷了 论文的研
东 南大 学 学位 论 文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究安排。
第二章从U 旧技术的标准化现状出发, 认 介绍了现有的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方案。 其中 物理层重点介绍了 本文研究的荃于多带O D F M技术的U 屯方案, 马 媒体接入控制层主 要介绍了目 前可能被成为U 吧媒体接入控制标准的正E 砚 5 肠 R 左1 )标准和E 州 C 比标准。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现有的无线通信跨层设计方法。 首先讨论了 跨层设计的衡量准则, 接着介绍了 现有的无线通信结合物理层的联合设计方法, 最后简单讨论了 墓于多带O D FM 技术的1胃 尹 B跨层研究的目 标和方向。 第四 墓于多带O D 章进行了 p M技术的U WB系统的 跨层理论研究。 首先研究了 现有物 理层和媒休接入控制层的关键技术性能, 进而结合物理层信息进一步对实际系统的媒体接 入控制层关键技术性能进行了 联合分析; 接着在上 述分析的 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称作 “ 独享 徽微网, 的可以 进行物理层・ 媒体接入控制层联合优化的网络结构, 并做出性能分析。 第五 章主要研究了 基于多带O D F M技术的U 旧系统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联合 节 即C A实现。 首先介绍了已 经实现的物理层班 吧A演示系统, 然后研究了 对现有物理层系 统的 优化, 接着进一步讨论了媒体接入控制的R ℃A实现, 最后研究了 物理层和媒体接入 控制层联合实现的 接口 连接和控制, 第六章是总结了 全文的工作,井对进一步工作做了 展望。
( A 1 Z) 为 ̄ ‘ . 坛 o ”别 , 人  ̄ 妙行如i a 2 八”JO 丁. 加S 加二t v】 甘 划 C , n g 川印血血侧.助 .心 讨 区 m 明血 也 勺目 加 亩 叱句 . ‘沙 。,口 oM -F MU 旧. 例 念 山 日. 血 云 恤 加 雌 ‘ 切 . 旧 D .钊 时 . 。 f O
玩‘ 咖 , P Y.d 峨 伽加0 罗o. h . 0 D 钊 鱿 叭 加 斤栩。伽 H MC 1 f ui d F MU 旧叮 . 例 h
如知闭川毖止
恤‘ 叫 曰 加 .山 气咖 . 1 血成 ̄ 匆仃如 枷 .万 口 ”扭盯翻 1 翻 山o 侧 ̄ 。 ・y 即. 如 f P Y 叭 a H 子 T O K 刃 丁. 翔 . d C. oU , ̄ 七, d 让 H M c 回P Y 伦 W R 陇 州氏 、 9 肠 d 传 i f 钊 - it . 留 ”,
研 生 名鱼竺互 师 名占‘山十 究签 : ‘ 签‘ 导
汤 夕二 东
4又‘ 孑 沼 口
目 产)
 ̄ 才 。, 夕
/
第 1 绪论 章
第1 绪论 章
1 引言 , 1
现代社会离不开通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通信密不可分. 近些年来, 通信更是以 爆 炸式的 速度发展,从有线到无线是通信发展中的一个飞跃。相对有线通信, 无线通信最大 的优点是摇脱了有线连接, 而付出的 代价则是需要面对恶劣的无线信道环境和有限的频谱 资源,因此。也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 本章将从无线通信网 络发展现状出发,介绍无线个域网和本文所重点研究的 超宽带技 术的相关背景,并提出 本文的研究安排。
负 , ‘ m 恤创. ” 以。 以. 传血 加州 也 川 1 几
加‘ 拼 暇肠 ‘”石 山 f州 侧 . . 瓦口 加 比 州。ow 冉 d 加 盯门 加 1 .o 此】 . 伪 旧 勿 的. f pN. 如 。 妞 b 细 叨 ft即 解 芦 . ”饥U 伽 毗灿 . f面5 ” 随0 “ 目o n B 份 ‘ s a 叹加.o 山 川 1 压
【 关健词】
多带、 正交频分复用、超宽带、跨层设计、联合优化、 独享微微网、 心A n
ABSTR ACT
切。 W 卜 . 队 ) 怕 盯时 .. B 日和 旧 奴加 岭 七 伽 俄厅 加加 , 记 沁勿 沙山. “ 协 伽 朋d0 口 , 脚‘ . 1 w
即w 盯 ̄ 恤州皿仍 业“ 司 初 W 山 云 , ”团 心 面 七 ” 以 喀 油川 份侧 , 侧到 . 。 .州已 N w妞 a 】止 月 皿.o i l 侧 目 ss o su f ao o伽 址y 比 扣叩1 f 血 鹅对9鱿 币 州 。 。.. 吐 . 妞加 】 .o , r . ” . 计】 。”画口 1 .血. ” .叮 t ^ 伽 日. 助, a 目m 山 帕 位 t l即 e 喊 节 比妞 a月 5. 山 妇 . .亡 b y e b .0 协 L m山姗 ov令 U 别 1 f .w 恤 e w 娜 徽咫代 d 奴1 h 州吨伽 p 叭 目d翎 . B 喊“ 汾 州 d .位伽 加 旧 姆 f找 u , ni bl 咖 9 。 川叹 .o 闷示 ” s a 】 l c . 面, 川o山 地 内】叩 U 卫侧 肠 门. 川 。 阅】 勿5 时, . 泊 俪 .d 匕 f 韶 , 。 勿., 比 ” 吐 ‘ 面 . 即详 州以 p 五 . , 叼 叫卿 o翻, 叼 镇 几叭 血 C 佃 t团】 , h 鹅 d 助od 湘.匆. ta .. f ,1 以 r “儿 s i 峨 l t o 七 加‘川 相 州 fi ” 压 t oC v i h 由 山, oc” 场 运说 留 必 妙 f “少 师 山 协脚阅 伽 拼d . o血 姚 , U 鹅比 怎 以. 价 毗. f 如I WB 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