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流行病学——队列研究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队列研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选 择合适的效应指标,如相 对危险度(RR)、比值比 (OR)等。
效应大小的估计
根据相关文献或预实验结 果,估计暴露因素与结局 指标之间的效应大小。
04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与技巧
数据收集的方法与技巧
01
问卷调查
通过设计问卷,对目标人群进行调 查,收集所需数据。
观察法
通过观察目标人群的行为、环境等 ,收集相关数据。
01
探索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队列研究可以用来探索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确定
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02
揭示长期暴露的影响
队列研究可以追踪研究对象的长期暴露情况,揭示长期暴露对疾病发生
发展的影响。
03
相对较高的研究效率
与实验性研究相比,流行病学队列研究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相对较
数据汇总
将分类后的数据进行汇总,形成统计 表或图表。
数据质量的评估与控制
1 2
数据完整性
评估数据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缺失或异常值。
数据准确性
评估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差数据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情 况。
数据质量的评估与控制
数据可靠性:评估数据是否可靠,是否存在主观偏见或误差 。
推论性统计
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如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等。
关联性分析
分析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如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
解释的内容与步骤
解释研究背景
解释研究目的
阐述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分析 提供依据。
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为后续分析提 供方向。

病例-队列研究 名词解释

病例-队列研究 名词解释

病例-队列研究名词解释《病例-队列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也被称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它是研究疾病与某些潜在风险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

本方法的核心是将人群按照曾经发生或没有发生特定事件(疾病或健康结果)的情况进行分类,并随后跟踪观察这些人在之后的时间里的风险因素和健康状况。

在《病例-队列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选择一群没有患病或没有特定健康结果的人,即队列。

然后,这些人根据他们是否患病来分为两个组别,即病例组和非病例组。

病例组是指在研究开始之前已经患病的人群,而非病例组则是指在研究开始时尚未发生特定事件(疾病)的人群。

接下来,研究者将对这些人进行随访观察,记录他们在之后的时间里的暴露于风险因素的情况,以及是否发生了特定事件(疾病)。

通过比较病例组和非病例组之间的风险因素暴露和事件发生率,研究者可以评估某个风险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病例-队列研究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供相对于其他研究设计更具临床或实际意义的结果,因为它直接观察到了事件的发生。

其次,该研究方法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行性,因为研究者可以从已有的队列或人口基础上进行研究,无需特别招募研究参与者。

此外,由于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基于其不同的疾病状态,该方法也可以研究多种相关疾病和风险因素。

然而,病例-队列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研究方法可能受到选择偏倚的影响。

例如,研究对象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或者可能导致观察结果与整个人群之间存在差异。

其次,由于观察性研究的特殊性,研究结果只能用于描述关系,而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最后,跟踪观察的时间可能相对较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总之,《病例-队列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用于评估疾病和潜在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选择队列、分组、随访和观察,研究者可以获得详尽的数据,并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三)——队列研究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三)——队列研究

3.非暴露人群的选择
设立非暴露是为了比较,没有比较就看不出暴露的作 用,故其重要性不亚于暴露组。 非暴露组的基本要求是有较高的可比性,即人群除未暴 露于所研究的因素外,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或人群的特征 (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都应尽可能地与暴露组相 同。
• ⑴外对照:
职业人群及特殊暴露人群常需在该人群之外 去寻找非暴露组,故名外对照。 如以放射科医生为研究射线致病作用的暴露 对象时,可选择不接触射线或接触射线极少的五 官科医生为外对照。
(二)设计与实施
• • • • •
1.确定队列研究工作是否开展(研究目的) 2.暴露人群的选择 3.非暴露人群的选择 4.样本含量 5.资料的收集
1.确定队列研究工作是否开展(研 究目的)
• ⑴是否有明确的假设供检验,检验的因素是否已
• • • • •
找准。 ⑵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高低,低于5% 不适宜。 ⑶是否规定了明确的暴露因素,暴露资料能否完 整获得。 ⑷是规定了明确的结局变量,有无简便可的手段 获得结局材料。 ⑸有无足够的研究人群。 ⑹随访人、财、物有无保证,随访依从性如何?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 (三)——队列研究
提纲
• (一)定义、分类与用途 • (二)设计与实施 • (三)资料分析 • (四)优点与局限性
(一)定义、特性、分类与用途
• 1.定义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定群研究, 是在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 成两个队列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若干个队列, 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间的发病率 或死亡率,以检验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联系。队 列研究是一种以因推果的病因研究方法。设计模 式见图2。

(三)资料分析

5.队列研究-医学流行病学

5.队列研究-医学流行病学

早期暴露于固体食物和哮喘发生的关系
固体食物的摄入
哮喘
无哮喘

200
800

100
900
合计
300
1700
合计 1000 1000 2000
•后来给予固体食物组哮喘发生的危险是: •R=100/1000=10% •10%的后来给予固体食物的婴儿可能会发生哮喘。
早期暴露于固体食物和哮喘发生的关系
固体食物的摄入
及痛苦的表情
病例分析
紧急启动复苏,包括面罩通气和胸外按压 1分钟Apgar评分是1 持续复苏,5分钟Apgar评分仅升到2,心率为110次/分 10分钟Apgar评分为3 通过进一步的医学处理,3100克的新生儿 继续恢复,并
且没有出现急性神经并发症 第12天出院
病例分析
Total risk in exposed group =
background risk + risk attributed to exposure
Level of risk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rates: Attributable to “exposure”
Incidence “due to” exposure = Attributable Risk
案例
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对我国11省市人群随访观察10 年,发现有代谢综合征MS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为 161.1/10万,无MS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为82.3/10 万,全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为92.1/10万。
(1)MS与冠心病的发生有无关联? (2)MS人群中,MS导致的冠心病发病率是多少? (3)全人群中,MS导致的冠心病发病率是多少?
暴露组

流行病学第四章 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第四章 队列研究
结局(疾病) 是否暴露某个危险因子
yes
暴露组
目标人群 代表 未患某研究 性样 疾病
No Yes 非暴露组 No
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图

固定队列
出现结局 未出现结局
研究开始
研究结束
动态队列
出现结局
失访
研究开始
研究结束
队列研究的特点
属于观察性研究
设立对照组 由因及果
能计算发病率,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质量控制
培训调查员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盲法
资料分析
计算各组的发病或死亡率
对组间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 对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的进一步计算关联强

累计发病率:观察人群比较稳定
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 )人数 CI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发病密度:观察期间人群人数产生了较大的

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直接估计危险度
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易发生失访偏倚 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


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
队列研究的实施—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指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是队列研
究观察的自然终点。 结局不仅限于发病、死亡还可以是中间变量。
队列研究的实施—确定研究对象
暴露人群的选择: 职业人群 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 外对照 人群对照 多种对照
职业人群
暴露史比较明确,有关暴露与疾病的历史记

流行病学 第四章 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 第四章 队列研究
苏静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电邮:sujing@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一般过程
描述疾病频 度和分布
描述性研究
三间分布 常规资料 临床信息
形成
检验
→ 假设 → 假设
→ 因果 推断
逻辑推理
(Mill’s 准则)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研究
结合各方面因
素进行综合分
二、基本原理
选定一组研究人群,根据过去或目前的暴露情 况进行分组 有无暴露因素: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暴露因素的水平:低、中、高剂量组
随访观察各组的观察结局(发病或死亡) 比较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
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
©by Jing Su










发病 未发病 发病 未发病
研究现场: 江苏省海门市(HCC高发区)
研究人群: 35个镇的1008个村的25-64岁居民 海门市防疫站工作人员入户调查
©by Jing Su
四、确定样本量
决定因素: 1、一般人群(非暴露组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
或死亡率(P0),P0越接近0.5,样本越小 2、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 P1- P0, 暴露组疾病的发病或死亡率(P1),或相对危 险度(RR)估算P1,d越大,样本越小
注意事项: 一般对照组样本数≥暴露组的样本数 估计失访对数据分析的影响,一般按估计样
本量增加10%作为实际样本量
©by Jing Su
例: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队列研究
假设HCC发病率P0=0.003/人年(全国水平)
假设HBV感染者的发病率为未感染者的2.5倍,即

预防医学:理解队列研究

预防医学:理解队列研究

预防医学:理解队列研究
【导读】

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

学员需要对队列研究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在客观题中快速选择答案。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两组一定的时间,观察并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计算和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如果暴露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非暴露组该病的发病率,则认为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

在人群中选择健康的人群,并按照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然后进行随访观察,直到观察到患肺癌或者到达观察年期。

结局是吸烟组有人会得肺癌,也可能不得肺癌;同样不吸烟组可能得肺癌,也可能不得肺癌。

最后整理资料,如果最后的结论是吸烟组得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组的发病率,那么可以认为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

队列研究也称随访研究或发病率研究,依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及终止观察的时间不同,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双性向队列研究三种。

根据队列研究的定义可以推出以下四点:
1.由因及果
2.属于观察性研究
3.按暴露与否分组
4.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常见题型如下:
1.下列关于队列的说法错误的是:
A.队列研究属于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
B.通过随访观察并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计算和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患病率
C.按照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D.队列研究有时也称为随访研究
1.【答案】B。

解析:队列研究是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当出现研究结局即发病率或者死亡率。

流行病学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队列研究
总结词
饮酒与肝硬化的队列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详细描述
这项研究通过对饮酒者和非饮酒者进行长期跟踪,比较他们的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大量饮酒者患肝 硬化的风险显著高于非饮酒者。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饮酒对肝脏的损害是累积的,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患 肝硬化的风险。同时,饮酒还可能增加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同意书。
样本量的确定
确定样本量
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本量,以保证研究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考虑因素
样本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预期发病率、预期效应 大小、误差率、研究对象可获得性等。
样本量计算
根据所需的效应大小、发病率和误差率等参数,计算所需的样 本量。
研究期限的确定
确定研究期限
可通过图表、表格等形式展示数据 ,直观地呈现数据特征和组间差异 。
分析性分析
基于研究假设,对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关联进行定量分析。 使用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暴露因素对结局的影响强度和趋势。 可评估暴露因素对结局的直接影响,并控制潜在混淆因素,以揭示因果关系。
统计推断
1
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做出科学结论。
数据来源
结合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收集方式,获取研究对象既往和当前的数据 。
研究流程
先确定研究因素和结局,然后同时收集既往和当前的数据,最后分析数据以评估研究因素 与结局之间的关系。
04
队列研究的分析方法
描述性分析
描述队列研究中的分布情况,比较不 同组之间的差异。
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评估疾病在 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案例三:高血压与脑卒中的队列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有足够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
研 究 现 场
领导重视、群众支持 医疗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 发病率较高 有代表性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研 究 人 群
从目标人群中抽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人
未患所研究疾病
分为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二、人时的计算
精确法 近似法
寿命表法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时的计算 以人时来反映观察对象的暴露经历 在资料分析前,先分别计算暴露组与 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时数
常用的人时单位是人年
人时数等于观察的人口数乘以观察的时间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研究实例
CS2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的发生中作用程度不同
表4-2 CS2与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的RR和AR比较
临床类型 心肌梗塞 致死性心肌梗塞
RR 3.57 4.69
AR 5.25 3.21
非致死性心肌梗塞
心绞痛 心电图冠心样改变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2.74

前瞻性队列研究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队列的确定是现在(concurrent) 根据研究对象现在的暴露分组
需要随访(follow-up)
结局在将来某时刻出现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优 点
时间顺序增强了病因推断的可信度
直接获得暴露与结局资料,结果可信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四、研究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历史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 cohort study) 双向性队列研究(ambispective cohort study)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时的计算
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精确法)
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简单+粗略)
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简单+精确度)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第二节 研究实例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节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第六节 优点与局限性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概 念

基本原理 研究目的 研究类型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随访者
观察终点(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观察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截止的时间)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资料收集方式
查阅纪录 调查询问 健康或疾病检查
环境监测等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质量控制
调查员选择 调查员培训
制定调查员手册
监督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和实施
确定研究因素 确定研究结局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确定样本量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质量控制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研究因素
主要暴露因素
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
注意收集可能影响结局的因素: 混杂因素 暴露测量 性质 定性(quality) 定量(quantity) 方法 访谈 实验室检查 查阅记录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口学特征等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二、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是研究队列中预期结果事件
发病或死亡 血清指标 分子标志的变化 定性或定量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次研究可有多个结局
慢性 支气 管炎
吸烟 吸烟
肺癌
冠心 病
结局的测量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采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标准
•方法:1951年,用信函调查了4万多名英国医 师的吸烟情况,1964年时调查这些医师的肺癌 死亡情况。 •结果:不吸烟者每千人年肺癌死亡率为0.07, 轻度吸烟者为0.47, 中度吸烟者为1.39, 重度 吸烟者为2.27。分别为不吸烟者的8.1, 19.9 和32.4倍。表明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远远高 于不吸烟者,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对照组
年龄±3岁 出生地区相同 工种的体力消耗相当 在同一城市的造纸厂随机选择的343名男性工人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研究实例
四、资料收集
查阅档案记录
用药情况、既往车间CS2的浓度等
询问
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及工作年限、吸烟、业 余时间的体力活动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脂、血清胆固醇水平、血压、心电图、 心脏大小、体重及车间CS2浓度的动态变化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样本大小的估计: 查表 公式计算(条件 暴露组和对照组样本含量相等)
Z N

2 P 1 P Z P 1 P 1 P0 1 1 P 0
P1 P0

2
2
P :两个发病率的平均值
P1:暴露组预期发病率 P0:对照组预期发病率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四、确定样本量
计算样本量时需考虑的问题 抽样方法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比例 失访率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非暴露人群或全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 暴露人群与对照人群疾病发病率之差P1-P0 第一类错误概率α 把握度(power) 1-β
究对象分成暴露组(E)与非暴露组(Ē)
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outcome)发
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结局 暴露
Y N
E
目标人群
代表性 样本
Ē
时间顺序
Y
N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主要特点
1.89 1.4
2.04
11.6 6.1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研究实例
六、结 论
长期低剂量与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存在因果关系
CS2所致的冠心病,以致死性心肌梗死为主
措施 芬兰当局已于1972年把CS2的车间最高容
许浓度从20ppm降至10ppm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吸烟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已知
p0=0.007,RR=2.5,α=0.05,β=0.1
计算样本量 根据上述条件
Zα=1.96, Zβ=1.282 ,q0=0.993
p1=p0×RR=0.0175,q1=0.9825 代入公式得 N=2310 考虑到失访,实际上每组需扩大10%,即2541人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资料的基本整理模式 人时的计算 率的计算 效应估计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资料的基本整理模式
病例 a 非病例 b 合计 a+b=n1
暴露组 非暴露组
合计
c
a+c=m1
d
b+d=m0
c+d=n0
a+b+c+d=t
表4-3 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 暴露组发病率=a/n1 非暴露组发病率=c/n0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研究实例
二硫化碳(CS2)
神经系统毒物,抑制酶的活性,影响脂蛋白代谢, 造成心血管疾病 长期接触低浓度CS2可引起慢性中毒和动脉粥样硬化 短时间接触高浓度的CS2蒸气可急性中毒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研究实例
20世纪60年代芬兰职业卫生研究所 Hernberg和Tolonen教授做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优 点
短期内完成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时间顺序仍是由因到果 省时、省力、出结果快
缺 点
资料积累时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内容上未必 符合要求 需要足够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有关研究对 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双向性队列研究 Mixed (Ambispective) Cohort Study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研究实例
五、资料分析
CS2暴露组发生心肌梗死的RR为3.57,两组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 率和总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表4-1 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RR
发病数 暴露组 (343 人) 致死性 非致死性 合计 对照组 (343 人) 致死性 非致死性 合计 14 11 25 3 4 7 5 年累积发病率(%) 4.08 3.21 7.29 0.87 1.17 2.04 RR 4.69 2.74 3.57 RR95%CI 1.34 -16.47 0.86 -8.69 1.52 -8.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