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开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开展律、真理开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根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开展规律1个根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开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开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开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根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根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1. 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有阶段性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者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将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4.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通过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可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国际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认为只有推翻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8.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个人的自由解放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9.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主要知识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概括地说。
P22、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P2-33、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P84、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10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P146、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P16、17、18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两者是否具有同一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P29-302、物质定义: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P31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P34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三种基本形式。
P35-365、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7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点(P37)以及第二点(又包括三小点,P39)7、规律的定义:P408、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41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与多样性。
P44-4510、发展的定义、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与旧事物各自的含义)。
P4611、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是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P47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和谐”(用来分析和谐社会)P48-4913、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三种情形;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P50-5114、质、量、度的定义;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P5115、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分析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P52第二章1、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P69;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p71;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总结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
因此,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引起的,而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张的唯物史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物质基础。
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意识及其表现形式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马克思主张通过对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分析来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变革的动力。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两个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两个阶级是指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和被剥夺产权的被压迫阶级。
阶级斗争是为了争夺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和利益,最终的目的是推翻统治阶级,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4.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的剥削主要通过雇佣劳动实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无产阶级为自己创造利润。
剥削的基础是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成为商品被出卖,并且劳动价值远远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
5.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指的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制造该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工人为雇主创造的价值,工人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归资本家所有。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阶段,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7.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革命力量,他们是被剥夺产权和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马克思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英国宪章运动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0.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12.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5.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劳动价值论1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1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18.“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其含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9.物质的本质属性(特性)是运动性20.物质的唯一属性(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2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政权24.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25.实践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6.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27.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2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下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等。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包括: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等。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是通过剩余价值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它指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
资本家以剥削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这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社会矛盾的根本性质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主要动力。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民主等。
六、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种有科学根据和可行性的社会主义理论。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是指那些没有科学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主义设想。
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马克思主义定义?答: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彻底、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体系,主要包括密切相关的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后人对它的发展。
第一章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及其特点和基本形式?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实践,就是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行、能动性、社会历史行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践。
2、如何理解普遍联系?掌握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个事物的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是由无限多样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联系之网,每一个事物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纽结。
意义: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联系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之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观点。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答:矛盾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一切联系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揭示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事物的发展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矛盾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规畴的中心线索,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的。
把握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也就把握住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答: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能动作用:第一,意识使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行。
第二,意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创造行,使物质变精神。
第三,意识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精神变物质。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能动的调控作用。
名词解释1、什么叫实践?答:就是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什么叫发展?答:i发展是上升的运动,发展是前进的变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过程,是从简单向复杂不断更新的变化。
3、什么叫新生事物?答: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4、对立统一规律?答: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指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矛盾过程的统一体,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种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的普遍性联系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5、矛盾的统一性?答:又叫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吸引、互相贯通、互相作用的联系和趋势。
6、矛盾的斗争性?答: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离异、互相对立的性质和趋势。
7、联系?答: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种种关系。
8、矛盾的普遍性?答: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9、矛盾的特殊性?答: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10、什么叫规律?答:事物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1、什么叫意识?答: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既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又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12、个体选择性?答:实际上是指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即具体的历史主体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
13、物质?答: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官感知的,他不依赖人得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二章1、什么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规律: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如何理解现代生产力的构成?答:现代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的非实体性要素。
(60~61)3、社会的基本结构?答: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
4、意识的结构?答:个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是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家庭、民族、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和国家等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在该群体成员头脑中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愿望、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指从社会生活中自觉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系统的、有确定形式的理论化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包括艺术、宗教、道德、哲学等思想体系.5、社会形态定义?答:它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统一体。
6、上层建筑?答: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第三章1、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创造自己?答:首先凡是在社会中从事一定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只有代表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社会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所以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其次,人创造历史的实践中不仅改造对象,也创造了自己,即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客体的同时,也把客体的属性和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充实和发展了自己的力量这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存在和表现形式,也是人民群众自身价值的最高实现。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答: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现实意义:名词解释1、现实的人?答: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他既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承担者。
2、人民群众?答: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
3、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答:第一层含义指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第二层含义指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的意志和力量都沟成社会发展合力的一个分力。
第四章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赖。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条件是什么?答: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条件:首先,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其次,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第一,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发生。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名词解释1、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答: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3、价值观念?答: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和在具体的环境中形成的有关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一般人们称之为价值观。
第五章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答: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和部门的分配比例。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分析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答: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名词解释1、价值?答: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肯定与否定、冲突与融合)关系2、使用价值?答: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应,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3、具体劳动?答: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4、抽象劳动?答: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5、简单劳动?答:是指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一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进行的劳动。
6、复杂劳动?答:是指需要专门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答: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
9、私人劳动?答: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10、社会劳动?答: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总劳动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11、必要劳动?答;在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必要劳动。
12、剩余劳动?答: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
13、剩余价值?答: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
14、不变资本?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15、可变资本?答: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的增值,所以叫可变资本。
16、货币五种职能?答: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第六章1、国家垄断资本资本主义产生的个根本原因及其实质是什么?答:根本原因:实在私人垄断条件下产生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加深。
实质: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体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就是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体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社会经济,为垄断资本阶级总利益服务,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
名词解释1、经济全球化?答: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紧密结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