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示范
7.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

3.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 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 路,横渡长江,占领 南京,结束了国民党 在大陆的统治。国民 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 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 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 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 “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为 什么会这样奇怪呢?
时间:1947年
土地 措施:《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改革 结果:人民分得了土地,支持革命
三大 辽沈战役 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 时间:1949年4月 战役 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A.国民党作战时物资匮乏 B.共产党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国民党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D.共产党军事战术指挥得当
时间 目的 内容
意义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1945.8—10
1946.1.10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
1945.10.10 双十协定
避免内战 和平建国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实现 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内战标志 粉碎 重点 进攻
著名论断 自卫战争
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D 6.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北平解放 B.沈阳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7.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征集担 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附习题)

1949年国共决战胜负已定,南京政府精锐丧 尽。此时此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面对的情 况,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还是 “沽名学霸王”,满足于“划江而治”?毛泽东 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提出要将革命进 行到底。
课堂小结
1947年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进攻序幕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1949年4月 占领南京
取得胜利
课堂练习
1.(2016•山东青岛)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 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之后,晋冀鲁豫
解放军10余万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指挥
A 这次军事行动的是( ) 状元成才路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 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_土__地__制__度_,发展农 业生产。
开展情况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 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 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 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 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问题思考 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
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 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_农__村__人__口_平均 分配土地。
材料研读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
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 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25张PPT)

3、意义:
翻身农民送子参军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材料一: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批斗地主
材料二:冀南、冀东、渤海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获得了大量土地
财使产农。村至的194土9年地6占月有,状解放况区发约生有了1亿根农本民性分变得化3.。75亿亩土地。
材料三: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各地 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 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群众在丈量土地
农民分到牲畜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 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傅作义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平津战役的胜利,使 华北全境基本解部 队
地点
歼敌 人数
辽沈战 1948、9 林彪 罗荣 东北人民
役
—11 桓
解放军
锦州 长春 沈阳
47万
140天歼灭和改编154万 淮海战
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瓮中捉鳖
关门打狗
猛虎掏心
时间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材料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开展合作竞争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策略】用知识竞赛和史料教学法突出重点;用合作探究法、开放性教学法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知识竞赛、史料教学、问题探究等。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归纳等。
五.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知识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大部分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知之甚少,平时也几乎不读文史类课外书,所以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史料和问题,让他们或思考或讨论或参加活动,之后得到问题答案,他们在可以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满足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呈现目标。
步骤1 视频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导入语: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的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上的表现可谓威武壮观气势磅礴,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在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精彩,他们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为为胜势,最终夺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作战的战况。
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回顾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将本课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目相联系,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人民的胜利。
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难点为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对于三大战役的学习,采用分总结构,先分别介绍各个战役的时间、指挥、战术、意义等,再以表格形式汇总。
以一名参加了几大战役的通讯兵的口吻,以日记的形式回忆战争经过,贴近历史,创设情境。
对于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通过敌我双方各战场力量分布和材料,强调东北作为首战之地的必然性,各大战役的战术,挖掘其中核心字,如关门打狗的“门”在哪里?中间突破,各个歼灭的中心是哪一城市?先打两头,再取中间的“两头、中间”分别是哪里?同时,运用地图,展示战役经过,直观上感受战术运用。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是我在本课中的一次尝试。
从始至终,创设了一个参战士兵的回忆录的大背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亲身经历,贯穿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史实,如故事般展开历史篇章,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与“我”一同回顾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
倒叙的运用是第二点尝试,本课先从图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展开,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设置疑问,这一幕的实现经历了哪些伟大的战役?从而回顾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丰功伟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概述《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2 教材地位和教学重点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4课,是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3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本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解放军历史》等内容相对应,符合国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了解干部教育工作的意义;•理解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性;•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归纳总结、叙述、分析等方法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认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2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的方式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的原因;•能够深入思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指20世纪40年代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包括中国的国内战争、外国列强的侵略、社会动荡等。
#### 4.1.2 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干部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选拔和提拔广大干部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包括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请问这座城市是
B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台湾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
6.平津战役前,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曾十分担心北平文物和古城
墙毁于战火,但事实上它们最终几乎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这主要
是由于
A.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A
B.解放军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C.北平人民群众的全力保护
D.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
7.“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
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
解放 统治
八年级·历史·R
千里挺进大别山
八年级·历史·R
南京解放
八年级·历史·R
探究问题一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为什么选定中原地区? (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军队正重点进 攻陕 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国 民党统治的薄弱部分。
八年级·历史·R
(2)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 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进军中原,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 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部队回撤。这 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 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八年级·历史·R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八年级·历史·R
1.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2.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分析这一军事行动在解放 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意义。 3.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及结果; 掌握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 4.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认识得民心者得天 下的道理。 ◉重点:千里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意义:激发了 农民 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
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八年级·历史·R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八年级·历史·R
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挺进 1947年夏,刘伯承、 邓小平 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
中原 攻的序幕
辽沈 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
指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C百团大
战
A.①③④ D.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
4.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
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
八年级·历史·R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 设问:毛泽东创作的这首气势如虹的诗句和哪次 战役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以摧枯拉朽之势 推翻蒋家王朝的?
八年级·历史·R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
为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土地政策。
(2)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
(2)启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任何时候都要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部编教Fra bibliotek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
毛泽东对傅作义的评价 “你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奖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和平解 放北平,宜生功劳很大,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被毛泽东主席赞为 “北平问题的和平解决,贵将军与有劳绩”的傅作义,不仅是一位中 外闻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和对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爱国 人士,还是一个酷爱水利事业的人。
八年级·历史·R
课堂检测
1.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
B
A.发生在三大战役结束以后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解决了全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D.在中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
2.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
之后,晋冀鲁豫解放军10余万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指
挥这次军事行动的是 A.刘伯承、邓小平
A B.谭震
林、贺龙
C.林彪、罗荣桓
D.陈毅、粟裕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
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 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 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
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C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
谢谢!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3)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品”字 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 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 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
探究问题二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部编教材八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八年级·历史·R
(1)原因:①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英明决策,灵 活的战略战术。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和拥护,这是尤为重要的因素。④国民党统治腐朽,致使其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破产,迅速走向败亡。
战役 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 东北 全境
淮海 战役
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
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以 徐州 为中心,解放了长江中
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 战役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南京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