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在傅东华译《飘》中的运用
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及理据

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及理据摘要: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机构名的归化处理,也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ing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
傅译中的归化翻译可以从社会符号学、图式理论、和德国功能主义中得到理论支持。
关键词:归化;社会符号学;图式;目的论一、简介:《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著名女小说家玛格丽特·米西尔(Margaret Mitchell)的成名作,于1936年出版后第一年就销售2000万册,并于1937年获普利策奖。
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是一部带有感伤怀旧情绪的爱情小说。
傅东华在1940年将《飘》译成汉语。
傅译本的《飘》用词简单平实,语言流畅熟悉。
傅译本的《飘》就像中国小说,读起来毫无生涩、泊来之感。
傅译本的这种风格主要是由大量使用归化翻译手法产生的。
本文拟总结并例示其归化的内容,探讨其采用归化翻译的理论依据,以期总结出一些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有帮助的规律。
二、傅译中的归化翻译的内容傅译中采用归化翻译的内容从形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词汇层和句法结构层。
词汇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的归化。
句法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ing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
一部外国小说或一个外国故事,使读者感到陌生、并有可能影响阅读兴趣的首先是故事中的人名、地名。
许多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有时干脆跳过那些生涩难读,却又毫无意义的外国人名、地名,甚至读完之后还不知道故事中角色的姓名,不无遗憾,而且还会影响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如果采取归化译法,则会提高读者兴趣,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
傅东华先生在其《飘》译本中几乎归化,汉化了所有的人名、地名。
小说中有身份、有地位人物的姓名,特别是姓氏,几乎都翻译成了汉语中的常见的人名,姓氏。
如郝思嘉(Scarlet O’hara)、郝爱兰(Allen O’hara)、郝嘉乐(Gerald O’hara)、汤谠谟(Tom Tarleton)、汤保义(Boy Tarleton)、汤伯伦(Brent Tarleton)、汤司徒(Stuart Tarleton)、卫希礼(Ashely Wilkes)、卫英第(India Wilkes)、白瑞德(Rhett Butler)、方东义(Tony Fontaine)、包利革将军(General Beauregard)。
从翻译伦理析傅东华《飘》汉译本的误译

起 很 大争 议 。本 研 究从 翻 译伦 理视 角 解读 傅 东华 译 本 中 的误译 现象 , 以 图在具 体 的历 史 文化 语 境 中动 态考 查
误译 的 产生 。
一
、
翻 译 的伦 理 属 性
正 如 以色列 哲学 家 布 伯 的那 句 名 言 “ 凡真 实 的人 生 皆是 相 遇 ” 翻 , 在 翻译 这 一 交 流 活 动 中 , 各 个 翻译 主 体 “ 相遇 ” 了, 并 在语 言文 字 、 文化 生 活等 方 面 进行 交 流 , 因此 他 们 之 间 的 关 系及 这 些 关 系对 译 本 的影 响 不 可 忽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9 — 1 7
基金项 目 : 安徽 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 目( S K2 0 1 5 A2 9 9 )
视。 “ 中国人开始用 ‘ 伦理 ’ 指陈人际关系的规律与规范” [ 3 1 4 , 然而翻译活动中的伦理关系问题却一直未 引起充分
重视。
2 0世 纪 8 0年代 , 法 国 当代 翻译 理 论家 、 翻译 家 An t o i n e B e r m a n提 出“ 翻译 伦理 ” 概念 , 主 张将 翻译 伦理 研 究作 为 翻译 学研 究 的一 个重 要方 向。王大 智认 为 , “ 翻译伦 理是 伦理 观念 在 翻译 中 的投射 ” [ 3 ] 5 8 , 他 指 出人 类 翻译 活 动 的诸 要 素 , 无 论是 作 为 广义 翻译 主 体 的译 者 、 作 者 和读 者 , 还 是相 关 的语 言 、 文 化 和 翻译 目的 等都 具 有 社 会 伦理 属性 , 伦理属 性是 翻译 的本质 属性 。“ 翻译伦 理就 是 翻译 行 为事实 该如何 规 律 以及 翻译 行 为该如何 规 范 。 翻译 伦 理研 究 不仅 包 括 翻译 的规 范 性研 究 , 而且 还 包括 对 翻译 规 律或 者 翻译 现 象 的描 述性 研究 ” [ 3 1 1 0 。可见 , 翻 译 伦 理 研究 关 注 对 翻译 的规 范性 研 究 , 即“ 翻译 应该 如 何 ” 的研 究 , 也包 括 对 已经 存 在 的翻 译 现 象 和 翻译 规 律 的描述 性 研 究 , 即“ 翻译 实 时如 何 ” 的研究 。前文 指 出 , 按 照翻译 规 范来 说 , 误译 不 被 接受 , 然 而从 翻译史 看 , 误 译 现象 又实 际存 在 , 从 翻译伦 理 视角 对误 译 现象进 行 描述 性研 究 , 有 利 于揭 示误 译发 生 背后 的社 会文 化要 素 。 芬 兰翻译 学 者切 斯 特曼 在其 前期 提 出 的 四项 基本 伦理 价值 —— “ 真实” “ 忠诚 ” “ 理 解 ‘ 信任” 的基 础上 提 出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傅东华的《飘》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傅东华的《飘》
郭玉英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5(025)002
【摘要】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述傅东华先生的译本<飘>.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郭玉英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从接受理论视角看傅东华译本《飘》的翻译策略 [J], 陈彦彦
2.从翻译伦理看译者翻译策略选择--以傅东华《飘》汉译为例 [J], 刘书梅
3.翻译理论在傅东华译《飘》中的运用 [J], 邵世翠
4.从英汉对比角度看傅东华译《飘》对长句的处理 [J], 陈琪
5.从译者主体性看傅东华的译本《飘》 [J], 赵芳芳;杨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析傅东华译_飘_中的归化翻译_徐泉

[收稿日期] 2006-07-03[作者简介] 徐泉,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王婷,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析傅东华译 飘 中的归化翻译徐 泉1,王 婷2(1,2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 傅东华译 飘 中所采用的归化翻译主要体现在语汇和句法层,方法包括音译、改译、略译、用汉语中的俚语或方言译、用富含中国文化特点的词语翻译等五种。
傅译中的归化翻译可以从社会符号学、图式理论和德国功能主义中得到理论支持。
[关键词] 归化;层次;理据[中图分类法]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7)01-0066-03飘 (Go ne w it h the Wind)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 米西尔(M arg aret M itchell)的成名作,于1936年出版后第一年就销售2000万册,并于1937年获普利策奖。
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是一部带有感伤怀旧情绪的爱情小说。
傅东华在1940年将 飘 译成汉语。
傅译本的 飘 用词简单平实,语言流畅自然,读起来毫无生涩、舶来之感。
傅译本的这种风格主要是由大量使用归化翻译手法产生的。
本文拟分析并例示其归化内容的层次,总结其方法,探讨其理论依据,以期总结出一些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有帮助的规律。
一、傅译中归化翻译的语言层次(一)词汇层傅译中的归化首先表现在词汇层,而词汇中又突出体现于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的翻译上。
傅东华先生在其 飘 译本中几乎归化、汉化了所有的人名、地名。
小说中有身份、有地位人物的姓名,特别是姓氏,几乎都翻译成了汉语中的人名、姓氏。
如 郝思嘉、郝爱兰、郝嘉乐、汤谠谟、汤保义、汤伯伦、汤司徒、卫希礼、卫英第、白瑞德、方东义、魏忠、包利革将军 等。
在地名翻译中,傅译借助了汉语中一些表地名的后缀词,使译名带有中国地名气息。
如 饿狼陀、陶乐场、肇嘉州、钟氏坡、曹氏屯、嵩塔儿要塞 等译名中的 陀、场、州、坡、屯、塞 等常用于中国地名之中。
从译者主体性看傅版《飘》-精选文档

从译者主体性看傅版《飘》一、翻译的动机傅东华选择翻译该小说首先是因为他认为,靠笔头为生的人既应该重视作品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不应该忽视经济方面的回报。
因此他选择翻译像《飘》这样受欢迎的作品。
其二,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上海被日军占领。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迫切需要寻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傅东华身为一位爱国主义翻译家,他感到需要一股力量引导和团结人民走出困境。
《飘》这部小说正好突显出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中国人精神上的激励和触动。
二、读者期待傅东华在翻译《飘》之前,原版小说已经改编成电影为中国民众所熟悉并极受欢迎。
中国读者对于该小说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电影故事情节的影响,将其定位为主人翁斯嘉丽的爱情故事。
因此,为了满足读者的期待,他采取各种有效的翻译策略来呈现原版小说内容并使译本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
1. 省略(1) She screamed, stifled against him, and he stopped suddenly on the landing land, turning her swiftly in his arms, bent over her and kissed her with a savage completeness that wiped out every-thing from her mind. Hewas shaking, as though he stood in a strong wind, and his lips, traveling from her mouth to where the wrapper had fallen from her body, fell on her soft flesh.她一面尖叫一面挺硬着身子,他就在楼梯顶突然停住脚,将她翻过一个身,在她面颊上,嘴唇上,颈脖子上拼命吻着,直吻到她没有思想和喘息的余闲。
译文省略了许多原文中详尽的描写,因为傅东华受到其接受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很难做到跟原文同样的描述。
从翻译功能理论角度看傅东华译

傅先生在译《飘》的时候,由原著改编的电影已先发夺人,在中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由于《乱世佳人》的上映在当时观众的头脑中形成了对小说的前理解,使后来阅读小说成了拿译本与电影对照的过程,而非通过阅读使文字视觉化。
因此在人们心中,《飘》仅是一部爱情小说。
傅先生为了符合当时读者们的期待,投读者所好,把小说翻译成了通俗读物,语言轻快。
正如,傅先生所说:“因为译这样的书与译classics究竟两样,如果一定要子真句确地译,恐怕读起来反要沉闷。
”傅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大胆的处理,读者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译本总体轻松自然,语调诙谐,笔调轻快。
以人名为例,傅译采用了中国式人名,使故事中的人物名字耳熟能详。
如主人公郝思嘉(Scarlett O .Hara),白瑞德(Rhett Butler)等,连黑人奴仆也叫成了中国式的佣人名字,如阿金(Jeems)和阿宝(Pork)。
在地名翻译中,傅金借助了汉语中一些表地名的后缀词,使地名带有中国气息,如“饿狼陀,陶乐场,肇嘉州,钟氏坡,曹家屯,蒿塔儿要塞”等。
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都让读者感到亲切,兴趣盎然。
句子层面傅译文是按汉语表达习惯安排句子成分的顺序和分词短语、介词结构的。
如“Seated with Stuart and Brent Tarleton in the cool shade of the porch of Tara, her father’s plantation, that bright April afternoon of 1861, she made a pretty picture.”译成“1861年4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思嘉小姐在陶乐垦植场的住宅,陪着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叫汤伯伦,一个叫汤司徒的——坐在一个阴凉的走廊里。
”作状语的分词提前,句子的主语及主句置后,这是英语中常用的结构。
翻译时,分词所表示的动作译为汉语表达常用的分列并句,并按汉语的习惯将时间状语和句子的主语置前。
简析傅东华译本飘中的归化译法及其现代意义

简析傅东华译本《飘》中的归化译法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傅东华译本《飘》文字优美,所采取的独特的归化译法十分值得研究探讨。
尽管归化译法在现在已非主流,但在傅东华所处时代仍是优先选择。
傅东华译本《飘》是从词汇、语气、改写三个方面实施的归化翻译策略,反映出归化译法具有区别于异化译法的优势,文字地道而不生涩,没有“翻译腔” ,有助于小说广泛传播、读者阅读方便,现代翻译中可以进行借鉴。
归化译法异化译法Gone with the Wind 写作于20 世纪30 年代,描绘了女主人公Scarlet O' Hara 由于南北战争而曲折的一生。
小说塑造了一个坚强、自立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活上的巨变。
这是一本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极大的小说,并被翻拍成电影广为流传。
Gone with the Wind 第一个中译本由傅东华翻译,本文中称该译本为傅译本,于1940 年翻译出版,该译本大量采用当时流行的归化译法,给小说染上了浓重的中国色彩。
本文将对归化译法在该书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并对傅译本中采取归化译法的原因及优劣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归化译法对当代翻译有帮助的地方。
、归化译法在傅译本《飘》中的运用1813 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如是说:“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 ( foreignizing method ),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
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从这个界定来看,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但异化、归化似乎更加“原则化”,也更便于把握,因此我们就用它们来概括翻译的两种策略。
读书心得——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看《飘》的三个译本

读书心得——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看《飘》的三个译本1 女性主义与翻译女性主义研究始于西方,女性视角自20世纪80年代被纳入翻译理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通过对原著的解读,使译文更适合目的语环境,注重对文化语境的描写,说明翻译不仅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问题。
女性主义从性别的角度来审视翻译,如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和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发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之处。
并且认为翻译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开始质疑以男性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并由此引发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
为了消除翻译过程中的歧视,重建女性的性别认同,使女性主体意识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女性主义译者强调译者介入翻译实践。
译文不仅体现了原文的内容,而且赋予了原文更多样化的含义。
通过对原文的研究,对译文的具体解读体现出女性主义翻译方法是一种表达女性声音的文化策略,使译文具有拓展原文意义的功能。
2 《飘》《飘》是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一部小说,被公认为美国最经典的小说之一。
该书以女主人公的成长与变化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内战和战后格鲁吉亚重建时期的社会变迁,展现了浪漫爱情与现实主义的完美融合。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部社会小说,塑造了一个以现代女性为特征,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强人斯嘉丽。
玛格丽特·米切尔塑造了一个以现代女性为特征,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强人斯嘉丽。
她敢于追求爱情,不避讳流言蜚语;面对事业,她坚强勇敢;面对家庭,她克服困难,敢于对家庭负责。
在当时的传统社会中,这种精神给了处于底层、没有社会地位的妇女莫大的希望。
其独特的魅力以斯佳丽叛逆进取的精神吸引了众多女性的青睐和学者的研究。
3 从女性主义讨论《飘》的三个译本傅东华译本,戴侃、李野光译本,李美华译本,三种译本分别由男译者、女译者和男女合作翻译,从女性视角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角色再现和内心活动的影响。
傅东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将《飘》译成中文的翻译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 这 本 书 的 译 法 , 得 向读 者 请 求 一 点 自由 权 。 因 为译 这 样 的 书 , 译 ca i 究 竟 两 样 , 果 一 定 要 字 真 句 确 的 译 , 我 与 lss sc 如
恐 怕 读 起 来 反 要 沉 闷 … … 我现 在都 把 它 们 中 国化 了 , …对 话 方 面 也 力 求 译 得 像 中 国 话 。本 文 主 要 探 讨 傅 东 华 所 译 … ” 的《 》 归 化 翻译 理 论 的使 用 。 飘 中
邵 世 翠
( 天津 电子信 息职业 技术 学院 , 津 市 3 0 3 ) 天 0 I 2
摘 要 : 傅 译 本 《 》 词 汇 层 上 很 有 特 色, 句子 结 构 层 次 上 情 这 一 衣
段 落 中节 选 几 个 句 子 作 为样 例 , 体 分 析 了在傅 译 本《 》 具 飘 中的 精 彩 使 用 。
关 键 词 : 飘 ; 化 ; 言 ; 译 归 语 翻
中圈分类号 : } : 359 H{9 H 1 .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8 X(0 0 0 —0 2 1 7 —5 2 2 1 )4 12一( ) 3
译 者 是 为读 者 服 务 的 , 用 何 种 翻 译 策 略 要 看 译 文 面 向 哪 些 读 者 。 当 代 英 国 翻 译 家 萨 瓦 里 提 出 了 “ 者 分 析 采 读 法 ”他 认 为 , 以 根 据 不 同 的读 者 , , 可 提供 不 同 风格 的译 文 。他 把 读 者 分 成 四类 :1 完 全 不 懂 源 语 的读 者 , 们 阅 读 译 () 他 作 只是 出 于好 奇 或 对 于源 语 文 学 的 爱 好 ;2 正在 学 习源 语 语 言 的 读 者 , () 他们 阅读 译 作 是 为 了更 好 地 掌 握 源 语 语 言 , 了
一
、
归化 和 异 化 翻 译 的 定 义
归 化 ( o s c t n n t i t n n t rl ain a a t in 就 是 改 造 外 来 文 化 , 是 本 民 族 化 , 土 化 。 是 以 目的 d met a o , a vz i , a a zt ,d pa o ) i i i ao u i o t 就 本
解 源语 文学 ;3 曾经 学 过 源 语 语 言 , 来 忘 记 了的 读 者 ;4 精 通 源 语 语 言 的 读 者 。 由于 读 者 阅 读译 作 的 目不 同 , 而 () 后 () 因 同一 篇 译 作 就 不 可 能 适 合 所 有 读 者 。不 懂 源 语 , 于 好 奇 心 的读 者 只 欣 赏 故 事 的 情 节 , 爱 归 化 的译 文 ; 在 学 习 源 出 喜 正
语 文 化 为 归 宿 , 张 译 文 尽 量 适 应 、 顾 目的 语 的 文 化 习惯 , 读 者 着 想 , 读 者 扫 除 语 言 文 化 障 碍 。异化 (oeg i — 主 照 为 替 frinz a
t n a ea o ,d pin 就 是 接受 外来 文 化或 是 外 国 化 。是 以 源 文 化 为 归 宿 , 倡 译 文 应 当 尽 量 去 适 应 照 顾 源 语 的 i ,lnt n ao t ) o i i o 提
语 语 言 , 望 了 解 源 语文 化特 点 的读 者 , 希 偏爱 异 化 译 作 。 傅 东 华 所 译 的《 》 归 化 翻译 的典 型 。傅 在 翻译 《 》 , 飘 是 飘 时 电影 《 世 佳 人 》 乱 已上 映 , 引 起 了 轰 动 。 傅 东 华 认 为 , 并 小 说 的读 者 是 中 国的 普 通 老 百 姓 , 们 看 了 电影 后 再 去 读 小 说 , 是 对 这 个 爱 情 故 事 感 兴 趣 。 他 的 读 者 对 象 也 很 明 他 只 确 , 中 国 的 普 通读 者 , 们 大 多 数 是不 懂 英 语 的 。他 在 翻 译 时 把 众 多 的 人 名 、 名 “ 国化 ” 对 一 些 背 景 描 写 随 意 增 即 他 地 中 , 删 , 迎合 当 时读 者 的 口味 。作 为 1 3 14 以 9 0 9 0年 代 归 化 翻译 的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东华 在 译 本 《 》 前 言 里 就 曾 说 “ 傅 飘 的 关
傅 东 华 先 生 在 其 《 》 本 中 几 乎 归 化 、 化 了所 有 的 人 名 、 名 。小 说 中 有 身 份 、 地 位 人 物 的 姓 名 , 别 是 姓 飘 译 汉 地 有 特 氏 , 乎都 翻译 成 了 汉语 中 的 常见 的 人 名 、 氏 。如 郝 思 嘉 ( cr t ' r)郝 爱 兰 ( l nOhr)郝 嘉 乐 ( ea 几 姓 Sa e Oh a 、 l a A l 'a 、 e a G rl 0 d
文 化 及 原作 者 的遣 词 用 字 习惯 。
归化 的 翻译 , 理 论 上把 语 言 看 作 是 交 际 的 工 具 , 践 中 要 使 译 文 通 顺 , 让 译 文 读 者 读 起 来 像 是 读 母 语 的 创 在 实 要 作 , 要 把 文 化 因素 的 差 异 尽 量缩 小 , 改 变 、 调 整 原 文 , 求 的是 译 文 的 通 顺 自然 。 就 要 要 追 异化 的 翻译 , 目的 是 尽量 保 留源 语 的语 言 与 文 化 特 点 , 通 过 移 植 达 到 文 化 交 流 的 目的 , 通 过 异 化 的 译 文 让 读 要 要 者 了解 异 国风 情 、 国 的 先进 文化 和异 国语 言 的 特 点 , 异 以补 充 本 民族 文 化 之 不 足 , 以丰 富本 民族 语 言 的 表 达 法 。 二 、 化 翻 译 理 论在 傅译 本 《 》 的使 用 归 飘 中
第 1 2卷 第 4期 21 0 0年 7月
天 津职业 院校联 合学 报
J un l fTa j o ain l n t ue o ra ini V c t a Is i ts o n o t
N o . 4 Vo1 1 . 2
j1 00 u.2 1
翻译理论在傅东华译 《 中的运用 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