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札记

合集下载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教案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教案

主题阅读感悟亲情感恩父母做孝心少年课前经典诵读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母爱像山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

同学们,今天我带大家诵读的经典是两首有关母亲的古诗,第一首,《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吟诵这首《游子吟》。

母爱是润物的细雨,母爱是醉人的春风。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第二首古诗:岁末到家作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这首诗的意思是: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让我们来诵读第二首诗,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老师们,同学们愿我们都在妈妈的爱里温暖一生。

下面把课堂交给我们的喻老师。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材简析:在“9.11”事件中,银行家爱德华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自己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说:“妈妈,我爱您!”向我们展示了不平常的母子之爱。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深沉的爱。

3.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明白亲情至上,尽孝及早的道理。

教学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教学难点:明白亲情至上,尽孝及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我想先来考考大家昨天的学习情况,大家有没有信心出色完成这次小考试呢?1、我会读会写恐怖眩晕废墟悲恸欲绝2、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在9.11事件中,银行家爱德华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拿起手机开始拨打电话,他总共拨了3个电话,但只拨通了第3个电话,电话的内容是“妈妈,我爱您!”(过度)大家的表现真是太棒了,有你们这样一班会学习的孩子,我真幸运。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课堂教学实录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课堂教学实录

(西师版)第6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随堂课教学实录执教:高滩岩小学郑汉平点评:沙区进修学院陈庆霞一、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9.11”的资料(略)二、读课题,质疑。

师: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题目中有一个多音字,是……生:难师:请注上拼音。

(师板书,生写在书上)它还有一个读音是……【所有的学生都动了,体现了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生:难,困难的“难”。

师:请孩子们齐读这个词。

生(齐):遇难者师:什么叫“遇难者”?生1:死了的人。

生2:遇到灾难的人。

生3:遇到灾难死亡的人。

【平时训练有素,当一个学生的答案不准确时,总是有其他学生主动补充。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1:有一个人遇难了。

生2:遇难者拨出了三个电话。

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呢?生1:遇难者是谁?生2: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遇难的?生3:他遇难时打的三个电话分别是打给谁的?生4:他在电话中都说了什么?……师:学贵有疑。

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真不错。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看通过读课文,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大多数老师常常采用的有效方法。

】生(自由读文)师:遇难者是谁?生:爱德华。

师:他是一位……生:银行家。

师:“银行家”这个身份说明什么?生:说明他很有钱。

【老师很清楚地知道,银行家的身份对文中的内容理解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遇难的?生:在“9.11”事件中遇难的。

生: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遇难的。

师:他的三个电话分别是打给谁的?生1:第一个打给他的助手罗纳德,第二个打给他的私人律师迈克,第三个打给他的妈妈。

师:还能说得更具体些吗?【点评:训练高年级的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简洁、要点全面、表达清楚】生2:第一个打给他的助手罗纳德,第二个打给他的私人律师迈克。

不过,这两个人都没有听到他的声音。

三年级上《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案.doc

三年级上《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案.doc

三年级上《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学过程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

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2.揭题。

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齐读课题)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

(悲痛:伤心。

悲恸:极其悲哀伤心。

)(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

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

(1)情况危急。

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

)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

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说课稿(优秀7篇)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说课稿(优秀7篇)
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更为重要”重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4、情感对比。
在这生死关头,爱德华一共向外界拨了三个电话,可只接通了第三个电话,只说了一句:“妈妈,我爱您!”此时,老师的心中有许多疑问,想问问爱德华先生。假如你们就是爱德华先生。师:①爱德华先生,请问您的职业是什么?(银行家)银行家三个字让我们想到很多。②银行家爱德华先生,您第一个打给助手的电话是为了什么?(事业)它对您重要吗?(重要)是啊,那是您如日中天的事业呀!③爱德华先生,您第二个拨给律师的电话是为了什么?(财产)它对于您重要吗?(重要)是啊,那是您一笔巨额的财富呀!
5、可是,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
于是,律师连夜赶到旧金山,找到安德华的。母亲,严肃地问第三个电话的内容,谁来读读麦克的话呢?这可是一笔巨额财富呀,麦克肯定会更严肃地问,谁再来读读?(真的是非常严肃)爱德华的母亲是怎样回答的呢?(生齐读)
3、遇难者爱德华先生生前向外界打了三个电话,但他只拨通了打给妈妈的第三个电话。)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是写当时的情况的?(1、2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爱德华的生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地呢?谁能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说?(生死关头)什么是“生死关头”?(关头,关键的时刻。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这段话的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困在”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这些词语仿佛是一幅幅揪心的画,读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学们,透过语言文字想想画面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语文本领。谁再来说说?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再读第一自然段。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彭冬梅陆德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学过程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

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2.揭题。

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齐读课题)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

(悲痛:伤心。

悲恸:极其悲哀伤心。

)(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

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

(1)情况危急。

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

)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

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初步感知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他们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教学过程】一、情景渲染,质疑激趣。

1、课前播放《天之大》歌曲。

导语:这首温情的歌曲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天之大,唯有妈妈的爱完美无瑕,让人无限牵挂。

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1年的9月11日。

当时,恐怖分子劫持四架飞机分别撞向了美国的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来自80多个国家的2998人在这次袭击中遇难。

这次空前的灾难,除了留给人们噩梦般的记忆之外,还留给了我们许多对生命的感动。

再读课题。

3、读了这个课题,你心中有什么样的疑问想提出来?(评价:很好的问题;不错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你提出了最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4、导语:同学们心中有这么多小问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就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走进课文。

请看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2、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想一想:2、指名读。

(导语:大家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教师巡视指导。

3、检测。

(导语: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眩晕恐怖悲恸欲绝贸易砸翻生死关头A、字词检测。

①指名读。

(评价:读书很用心,两个这么难读的词语你都能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请你领着大家把这两个词语再读一遍。

谁当小老师,纠正一下他读错的字音。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札记.doc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札记.doc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札记-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上课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有效的新课引入。

所谓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

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上课前总是板着面孔,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学习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也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的设计中,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设计了不同的引入方式。

第一次是这样设计的: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 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 事件的大致情况。

询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想说的?通过试讲,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发现,其实9.11 事件的视频虽然能烘托出当时的情景,但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目标的达成并没有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成了摆设。

没有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于是我结合年段目标重新设计了一个引入:概括内容,直接引入。

大家初读了《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遇难者是谁?在什么事件中遇难的?你知道这次事件吗?(学生简单介绍后由老师简介故事背景。

)再次试讲后发现,这样仍然有很大的弊端,虽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大致了解的文章内容,但是直接概括主要内容切入,大大降低了孩子继续学习的兴趣,不能很好的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我再次做了调整:质疑引入,激发兴趣板书三个电话,齐读。

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自由提问,补充题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试讲后发现,学生自主质疑,主体地位看起来发挥得不错,但是在教学中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怎样解决的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背景2010年,一份名为《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在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

许多老师和家长对这份教案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它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错误和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认识和价值观。

然而,这一事件最终以一起悲惨的人命之争收场。

据传,教案的主要撰写者遇难,密友们陆续接到了他的几通电话,但都无法及时赶到,最后只能听到一阵惨叫声和断断续续的数字。

在此背景下,我们聚焦于这起教案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从中挖掘出可能的线索和模糊的信息,以期能够解开这起悬案之谜。

时间据称,这通电话是在2010年7月26日下午14点左右打来的,通话时长约为2分钟。

内容电话的音质不太好,留下的录音也十分模糊,但可以听到遇难者的声音在电话的那头。

首先,遇难者询问对方是否能够马上赶到一个地方,但具体的地址和情况并未提及。

随后,他透露自己身处险境,需要对方的帮助,以免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

在一番吟唱之后,他突然说出了一串数字:“24.98715, 118.86183”,并要求对方尽快将它告诉其他人。

此外,在电话的后半部分,还听到了遇难者的喊叫声和惊恐声,最终通话中断,令人扼腕叹息。

分析按照电话中提供的数字定位信息,是在中国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但具体的场所和目的暂时还不得而知。

同时,在通话中遇难者被迫中断,可能是遇到了突发状况或者电话被打断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其他的线索来进一步调查。

首先,可以分析遇难者对其他人求救的内容和语气,试图推测他所处的困境类型。

比如,其中是否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威胁、疾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

通过这样的排查,可以大致确定事件的定位和范围。

其次,可以继续追溯遇难者之前的活动轨迹和与他有联系的人员。

比如,他是否经常在泉州市石狮市活动,有没有在当天或前一天出现特殊状况,或者是否和其他人发生过争执等。

从中或许可以找出他的此次之行的目的和可能的关键人物。

最后,可以依靠现代的科技手段,比如卫星定位、网络痕迹的追踪、野外搜救等,来寻找和确认遇难者的具体位置和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札记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上课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有效的新课引入。

所谓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

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上课前总是板着面孔,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学习×××”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也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的设计中,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设计了不同的引入方式。

第一次是这样设计的: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

询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通过试讲,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发现,其实“9.11”事件的视频虽然能烘托出当时的情景,但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目标的达成并没有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成了摆设。

没有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于是我结合年段目标重新设计了一个引入:
概括内容,直接引入。

“大家初读了《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遇难者是谁?在什么事件中遇难的?你知道这次事件吗?”(学生简单介绍后由老师简介故事背景。


再次试讲后发现,这样仍然有很大的弊端,虽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大致了解的文章内容,但是直接概括主要内容切入,大大降低了孩子继续学习的兴趣,不能很好的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我再次做了调整:
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板书“三个电话”,齐读。

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自由提问,补充题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试讲后发现,学生自主质疑,主体地位看起来发挥得不错,但是在教学中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怎样解决的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陷入了迷茫,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呢?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我的引入调整为了以下几步: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药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友谊。

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多同样美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一个同样感人至深的故事《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遇难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打的电话?第一个电话、第二个电话、第三个电话分别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个人自读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
试讲后,我觉得这样设计效果不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还让他们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这堂课几次的教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效的课堂引入对整堂课乃至整篇课文的教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课堂引入,希望不断的教学反思促使我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