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突圆蚧防治技术方案
常见十种蚧壳虫识别及防治技巧

常见十种蚧壳虫识别及防治技巧蚧壳虫是城市园林绿化中“五小害虫”之首,种类多、危害大,其主要种类有紫薇绒蚧、草履蚧、吹绵蚧、桑白盾蚧、吹绵蚧、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红蜡蚧、龟蜡蚧、白蜡蚧和粉蚧等。
大多数虫体上被有蜡质分泌物常群集于枝、叶、果上。
成虫、若虫以针状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
蚧壳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多代。
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营固定生活,即形成蚧壳虫。
今天树医师为大家整理常见的蚧壳虫。
蚧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即形成介壳,固定生活,这是蚧壳虫的一大特点。
介壳的抗药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防治比较困难。
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
防治蚧壳虫的最佳时期——卵盛孵期到若虫期,此时介壳尚末形成或增厚防治蚧壳虫,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一年中首次最佳防治日期:从江南地区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第一次若虫孵化时间分别为,为3月上旬—中旬,5月中旬--下旬,5月下旬—月底。
此时初孵幼虫的活动期和危害期是进行防治的最好时期和关键时期,此时介壳尚末形成或增厚,对药物敏感,防治省时省力,而且效果好。
一、蚧类害虫典型危害特点二、常见的蚧壳虫类型1.草履蚧主要危害危害海棠、樱花、无花果、紫薇、月季、红枫等花木。
若虫和雌成虫常成堆聚集在芽腋、嫩梢、叶片和枝杆上,吮吸汁液危害,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早期落叶。
早春2月,幼虫就开始上树危害。
3月上中旬上树较多,4月份危害最重。
2.吹棉蚧主要危害危害芸香科、豆科、菊科、蔷薇科和茄科等植物。
如柑桔类、苹果、梨、葡萄、樱桃、柿、栗、枇杷、杨梅、石榴等,吸食树体汁液,诱发煤烟病,引起落叶、枯梢、树势衰弱。
一年发生代数根据地区不一样。
如陕西南部:第1代卵和幼虫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第2代幼虫发生于8~9月。
3.康氏粉蚧主要危害金桔、刺槐、樟树、佛手瓜、苹果、梨、桃、李、杏、山楂、葡萄君子兰、麒麟掌、竹节万年青等。
3种化学农药复配剂防治黑松林松突圆蚧的试验

nm l 4 a e 0% m tia i 1 :10 )mi dw t 4 y e dt o h h n( 00 x i 0% c l p ro 1 :10 )a d4 e h h ryi s( o f 0 0 n 0% o tot 1 : me a h e( 50 , ecnrl f c w s 3% a da oe w i hw ds icn yegsce et. 0 ) t ot f t a h o ee 8 n bv , hc so e i f at n rii f c h n gi s t f s
黑松林松突 圆蚧 的效果达 8 3% 以上 ,其复配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关键词 :黑松林 ;松突 圆蚧 ;杀扑磷 、毒死蜱 、氧化 乐果 复合 剂 ;防治试验 中图分类号 :¥6 .0 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 2—84 (0 7 4— 1 3— 3 2 6 2 0 )0 0 2 0
Ke r s P n s h n eg i f r s ; He b r sa p tsp i y wo d : i u t u b r i o e t mi el i i o hl e y a; c mp u d f me i ah o o o n o t d t i n, c l r y i s n h h o p rf a d o
( .hne i P tubr i g )次 之 。 目前 ,松 突 圆蚧 已经 对 我 国 南 方松林 构成 了极 大危 害 。福建 省 以马尾松 为主体
受松 突 圆蚧 危 害 的林 分 面积 约 1 1万 h m ,已造 成
马尾松林枯死或濒 临死亡 的面积达 400多 h 0 m,
维普资讯
第3卷 6
第4 期
松突圆蚧

盾蚧科圆蚧属动物
01 简介
03 分布地区
目录
02 寄主名称 04 危害症状
05 除害处理
07 鉴别特征
目录
06 生物特征 08 影响因素
基本信息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的一 类动物。我国对内、对外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此虫1982年5月首先在广东省珠海市邻近澳门的马尾松林内发现, 传播蔓延速度很快。于2010年1月7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为: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谢谢观看
寄主名称
寄主名称
松突圆蚧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 thunbergii、湿地松P. elliottii、火炬松P. taeda、本种 加勒比松baea、洪都拉斯加勒比松urensis、巴哈马加勒比松mensis、南亚松P. latteri、琉球松P. luchuensis、光松P. glabra、短叶松P. echinata、卡西亚松P. kesiya、晚松tina、展叶松P. patula、裂 果沙松ginata、卵果松P. oocarpa等松属植物。
【运输】在调运检疫过程中发现带虫苗木、盆景或特殊用苗应就地销毁;对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各种松类苗 木、盆景、圣诞树等特殊用苗,经检疫发现松突圆蚧,可用松脂柴油乳剂(0号柴油:松脂:碳酸钠 =22.2:38.9:5.6)3-4倍稀释液、40%毒死蜱400倍液均匀征
每年的3-5月是该蚧发生的高峰期,9-11月为低峰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第一代若虫出现的高峰期,以后 各代依次为:6月初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9月底至11月中旬。各世代完成所需的发育时间分别为52.962.5 d,47.5-50.2 d,46.3-46.7 d,49.4-51.0 d,114.0-118.3 d。在福建省福清市1 a发生4代,第一代 与第二代具有明显高峰期,第三代与第四代世代重叠严重。4-7月是全年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时期。林间 全年自然雌雄性比因季节不同略有差异,介于1.5:1-2.0:1之间。世代重叠,任何一个时间都可见到各虫态的 不同发育阶段,无明显越冬现象,越冬种群中以2龄若虫为主。
防治松突圆蚧的微生物菌种的分离与筛选研究

詹 萍1 展 1 , 莫昭 , 王缉健z 鹏 , 张
(. 1玉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系 , 广西 玉林 5 7 0 ; 广 西壮族 自治区玉林 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3002 广西玉林 5 7 0 ) 3 0 0
摘要 f 目的1 索 防治松 突圆蚧 虫 害的有 效途 径 。 法】 探 【 方 采集合 微 生物 的松 突 圆蚧 虫尸 , 经分 离、 纯化 后 对 筛选 出的菌 种进 行 生理 生 化鉴 定 , 找能 有效 防 治松 突 圆蚧 虫的微 生物 菌种 。 果】 寻 【 结 经分 离、 纯化 可 筛选 出 5 茵 , 中 14号 茵 为真 菌 , 茵为放 线 茵 。 株 其 - 5号 3株 茵对松 突 圆蚧 有较 强的 防 治效 果 。、 l2号茵在 虫体 上培 养 l3d , 致 死 率 达 6 ~ 后 其 5%~ 5%。 茵在 虫体上 培 养 4 7d 其致 死 率 为 7 4号 ~ , 5 0%。 l 茵进行 进 一步 生理 生化 鉴 定 , 对 号 可初 步 确定 该 茵为异 水 霉 菌。 论1 【 结 该研 究 中 筛选 出的异 水霉 菌 生长速度 快 、 治效 果好 , 防 具有 广 阔的开 发前景 。 关键词 松 突 圆蚧 ; 生物 防 治 ; 微 菌种鉴 定 中图分 类号 ¥ 6 . 7 3 文 献标 识码 A 3 文 章编 号 0 1— 6 2 0 )5 0 9 7 0 57 6 1(0 80— 13— 2 1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

【 关键词 】用小蜂 、治蚧 虫
前 言
1 9 9 5年我县南边小正镇松林 首次发 现松 突圆蚧,据调查其分布 面积 2 2万亩,发生 面积 1 5万亩,9 6年扩展 到梅坑 等地 共 4 8 . 7 3万 亩 ,发 生 面 积 2 2 . 4万 亩 。当年 4月在 省 森 防站 的 组 织 下 ,应 用 花 角 蚜小蜂防治,成效明显,有 效控制 了虫情 的扩展和蔓延 。9 7年新扩 散3 . 2万亩,比 9 6年减少 4 . 2万亩,9 8年新发生 4 . 2万亩 ,仅增 加 l万 亩 。 免 受 了 更 严 重 的 损 失 。 如 不及 时 放 蜂 防 治 , 3 ~ 5年 内全 县松 林将 被危害致死 ,并迅速 向内地松林蔓延 ,危害更大。 1松突 圆蚧 的危害 主要受害 的马尾松 ,从 幼林至成林均可受害 ,以致成 片枯死。 受害林份 年生长量平均每亩减少 0 . 1 8立方米,松脂每亩减产 6 O公 斤,危 害严重的林份 3 ~5年时 间可成片枯死 。 松突圆蚧寄生部位 以松 树老叶梢基部为主 ,次为嫩 梢中下部及 新鲜球 果果鳞 。通常春季孵化若 虫,大部分转移到上年秋 梢的叶鞘 内固定。7月后孵化若是 则向当年春梢 内取食汁液 ,每束针 叶梢里 少则 几只,多则几十 只上 百只,群栖吸食针叶基部液汁 ,使针 叶枯 黄 ,嫩 梢曲卷 ,停止抽梢和 生长,最后全株干枯死亡 ,失 去经济损 失价 值 。 2 松 突 圆蚧 的外 形 与特 征 初孵若 是卵圆形 ,淡黄色 ,长 0 . 2 ~O . 3毫米 ,具触角 、足等器 官 ,能 在 1 0厘 米 内爬 行 活动 。 1 龄 若 是 寻找 到 寄 主 部 位 后 , 即将 口 针插入针 叶内取食并固定下来 ,在 5 ~1 9小时后开始泌腊 ,2 0  ̄3 2 小时盖住全 身,经 1 ~2天腊 衣增厚变 白,成 为圆形蚧壳。2龄若 是 性分化后 ,雌若虫体型增大 ,雄若虫变长卵形 ,壳 点突出偏 于一端 , 雄成虫 介壳可见明显 的附肢 ,可见 翅。雌成虫介壳梨形壳 点稍偏 于 端 ,可分 辨 2龄和 2龄的皮脱 。 3松 突圆蚧成虫的 生活 习性 雌性 2龄若虫脱皮羽化为雌虫 ,与雄性交尾受精后孕 卵,介 壳 变厚 ,并出现在波 浪皱纹。雌性产卵期 3 3  ̄8 0 天,多则 1 0 0天。 年产 卵 6 O个左 右,一年发生 5代 ,第 5 代 ( 越冬代 )和第 一代为 多,世代重 叠。雄蛹发育 3 ~5天 脱皮 羽化为雄虫 ,一般在介 壳内 蛰伏 1 ~3天 ,适 当时机 再爬出介壳寻找雌蚧交尾 ,数小时 内死亡 。 雌 雄 比例 1 . 5 :1 ~2 :l 。 4 影 响 林 间 蚧 虫 种 群 数 量 消 长 主 要 因素 4 . 1 气 候 主要 是气温、湿度 、降雨量和风 ,其中气温是主要 因子 ,1 8 ~ 2 3度 ( 摄氏 )时,最适于蚧虫种群发展 ,大于 2 3度或小于 1 8度 时, 都会导致死 亡率增 大 。降雨量愈大 ,种群 相应减少。和缓 的风和上 升气流直接传播扩 散初孵的爬行若 虫,而 强风、台风则显著对种群 产生不得影响 。 4 . 2郁 闭度 林分过密有利蚧 虫种群 发展 。郁闭度 0 . 7和 0 . 9的林份 ,平均 每束针叶活虫数 1 . 3 2只和 2 . 8只。林份 间伐 、修枝对虫情大发生有 定抑制作用 ,郁 闭度 0 . 5 ~0 . 6为宜。 4 . 3松树养分关系 3 、4月份松树 春梢期,生长江旺盛,营养供给充分,气温适宜, 因而蚧 虫种群数量大幅增 长,受害时间长 ,松树生长衰 弱或濒 于枯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防治

引起枝 针枯黄 、 落 , 梢变 短 、 黄 , 至导 致整 株枯 死 ¨-] 0 1年 9—1 , 州 市南 安 、 江 、 脱 新 变 甚 2。20 0月 泉 洛 泉 港、 惠安 、 安溪 、 丰泽 、 城 、 江 、 鲤 晋 石狮 等 9个县 ( 、 ) 市 区 发生 松 突 圆蚧危 害 , 面积 达 31 .7万 h 。 m 。松 突圆
1 泉州市应用花角蚜小蜂 防治松突圆蚧的基本情况
11 花 角蚜 小蜂的 引进 与定殖 .
花角蚜小 蜂 ( ocb sau a ahkw ) 产于 日本 , 日本冲绳琉 球松上 松突 圆蚧 重要 的寄生性天 Ccoi zm i ciaa 原 u T 是 敌, 主要寄生在 松针叶鞘 内的松 突圆蚧雌蚧 体 内 , 年发 生 9—1 1 0代 】 。花角 蚜小蜂 寄 生性能 高 、 寄主专
A s at T i ppr ekwt e i cn o t h o g f e i r s t ohl b t c: hs ae a i t o ot le n l yo mb l ip y p i 蜘 r d h h b - r c o H e ea i s a
松树病虫害防治措施

松突圆蚧
分布与危害
松突圆蚧是一种外来害虫,可导致松树生长缓慢、枯黄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和监测,防止入侵和扩散;林业措施如营造健康森林、加强抚育管理等 ;化学防治如喷洒杀虫剂等。
03
松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
保护松树林中的天敌昆虫、鸟 类等,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
用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松树枯梢病
症状
松树枯梢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病菌侵入后,先在枝条上出现黄 褐色或红褐色小斑,逐渐扩大并下陷,呈溃疡状病斑。严重时病部呈灰白色 ,并可导致枝条枯死。
防治方法
加强松林抚育管理,清除林下杂草,改善通风条件。发现枯梢病时,及时剪 除病枝并烧毁,防止病害蔓延。可采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
《松树病虫害防治措施》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松树病害及其防治 • 松树虫害及其防治 • 松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01
松树病害及其防治
松树腐烂病
症状
松树腐烂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病菌主要通过伤 口侵入,先在树皮上产生褐色腐烂,逐步扩展,严重时引起 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加强松林抚育管理,改善林内卫生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树 木抗病能力。发现腐烂病时,及时刮除病斑,涂抹杀菌剂, 如百菌清、多菌灵等。
松毛虫是松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受害 严重时可导致松树死亡。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如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等;生物防治如保护 和利用天敌等;化学防治如喷洒杀虫剂等。
松材线虫
分布与危害
松材线虫是一种检疫性害虫,可导致松树萎蔫或死亡,对松树造成了极大的 危害。
防治措施
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

A h咖 s. p y p 等本土寄生蜂 已逐步成为优势种 , 在林 间形成 一定 的 自然 种 群规 模 , 部 地 区 的 自然 寄 生 局
率 友 恩 蚜 小. 达 到 3. % , 金 蚜 小 蜂 达 到 蜂 33 黄 2 .% , 5 3 表现 出对 松 突 圆蚧 的较 好 局 部 控 制 效 果 。 20 04年开 展 防治试 验 以来 , 已在 广 东松 突 圆蚧 发生 区广 泛 推 广 应 用 , 目前 的 防 治 面 积 达 到 1. 59万
P te a 琉球 松 P 1cu ni、 .a d 、 .uh es 黑松 P tu b ri 裂 s .h n egi 、
验 - 。近年作者 开展 了本土寄生性天 敌人 工助迁 2 j
和利用 工作 , 查 表 明 , 恩 蚜 小 蜂 和 黄 金 蚜 小 蜂 调 友
Hale Waihona Puke 果沙松 P luaV .m gnt、 勒 比松 P cr .cas a imuiaa 加 r . a- ie b a等 1 种松 树 , 马 尾 松 、 果 沙 松 、 球 松 a 0多 对 裂 琉 的危 害尤其 严重 J 。据 不完 全 统 计 , 自松 突 圆蚧 侵 入至今 , 东省 连 片 枯 死 的松 林 超 过 1 广 5万 h , m 损
Bi c n r lt c ni e g i tHe b re i t s ph l k iwih a i e pa a io d /LI Xu i g, o o t o e h qu sa a ns mie lsapi o ia Ta ag t n tv r st i s y N p n
蜂 的寄 生范 围 , 利 用 室 内繁 殖 的匀 鞭 蚜 小 蜂 E . 并 n cri s. 范 氏 黄 金 蚜 小 蜂 进 行 了 林 间 释 放 试 as p 和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松突圆蚧防治技术方案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原产日本的冲绳群岛和先岛群岛(目前国外也分布在这两个岛),国内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台湾、香港、澳门也有分布)。
松突圆蚧广泛危害松属树种,但主要危害马尾松(包括各个龄级的马尾松及幼苗)。
危害形式主要以成虫和雌若虫群栖于较老针叶基部叶鞘内吸取汁液,致使松针受害处变褐、发黑、萎缩或腐烂,继而针叶上部枯黄卷曲或脱落,枝梢萎缩,抽梢短且少,影响松树生长,致使树势衰弱。
松林遭受松突圆蚧危害后,容易继续发生蛀干害虫及其它病害,导致松树死亡。
松突圆蚧在我国广东南部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的越冬期。
为指导各地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控制危害,保护森林资源,制定本方案。
一、治理对策坚持治标与治本并举的原则。
根据松突圆蚧的发生特点和危害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天敌昆虫资源,采取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措施,降低虫口密度,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防治规划设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松突圆蚧防治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结合本地松突圆蚧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将防治区划分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分区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
设计内容应包括作业地点、林分类型、危害情况(危害程度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防治面积、技术措施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相应的施工作业图、表。
三、虫情监测与预报虫情监测和预报方法参照执行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松突圆蚧监测、预测预报办法》。
(一)虫情分级标准按虫口密度划分为4级虫情。
1级:有虫针束率10%以下;或每针束有雌蚧1头以下。
2级:有虫针束率11—50%;或每针束有雌蚧1—3.9头。
3级:有虫针束率51%以上;或每针束有雌蚧4—6.9头。
4级:有虫针束率100%;或每针束有雌蚧7头以上。
(二)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轻度:松林被害状较轻,抽梢不正常;或针叶平均枯黄率为10—25%。
中度:松林被害状明显,抽梢缩短明显;或针叶平均枯黄率为26—50%。
重度:松林被害状极为明显,全树老针叶发黄或提早脱落,枝梢干枯,中下层松梢停止抽梢,上层抽梢5cm以下,树木濒临死亡;或针叶平均枯黄率为51%以上。
(三)统计标准轻度以下的面积为低虫口面积,轻度以上(含轻度)的面积为发生面积,重度发生面积为成灾面积。
即:有虫(分布)面积=低虫口面积+发生面积发生面积=轻度面积+中度面积+重度面积四、防治措施通过综合运用检疫、生物、营林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控制松林有虫不成灾。
(一)检疫具体办法参照《松突圆蚧检疫技术操作办法》。
(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进行防治,主要种类有从日本引进的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本土的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和黄蚜小蜂Aphytis sp。
花角蚜小蜂为松突圆蚧专性寄生蜂,可产卵寄生和摄食刺死松突圆蚧雌蚧,使雌蚧数量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
友恩蚜小蜂和黄蚜小蜂可产卵寄生松突圆蚧雌蚧及多种盾蚧,环境适宜时,能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使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
1.寄生性天敌种源繁育(1)花角蚜小蜂引种:花角蚜小蜂的原产地为日本。
在花角蚜小蜂盛产地较茂密的松林中,采集寄生率较高的松枝及针叶,剪去没有寄主的枝条、嫩梢及针叶的2/3长度,修剪绑扎为长(高)度20-25cm 的若干个小把,用绢纱袋套装,外用留有透气孔的塑料盒或纸箱包装,随身携带或速递邮寄,3-5天内到达繁育种蜂的目的地,运输期最迟不超过10天。
纯化和检疫处理:从国外引进蜂源材料时,为防止可能伴随带入重寄生蜂或其它有害生物,必须进行种蜂纯化和检疫处理。
在有隔离设备的试验室内,将种蜂材料放入规格为50×50×80cm特制收蜂箱内,收蜂箱周围用厚黑布围住,顶上留有圆形收蜂口(直径10cm),收蜂口用玻璃漏斗(直径为13cm)倒扣罩住,漏斗管上再套上合适的玻璃管,让光从漏斗透进,利用昆虫的趋光性使小蜂羽化后通过漏斗管进入玻璃管,每天2-3次,逐个收集羽化的花角蚜小蜂,并及时将其他种类的小蜂和其他昆虫用酒精浸泡杀死。
收到的花角蚜小蜂按♀∶♂=4-6∶1的比例装入洁净的玻璃管内,每管装50-70只小蜂,再将浸过10%-20%蜜糖水的滤纸条(15×3mm),置于玻璃管内壁,供小蜂补充营养。
喂蜜后的小蜂连同玻璃管一起放入不透光的纸盒里,并置于阴凉背光处保存备用,保存期2-3天。
然后把花角蚜小蜂的寄主材料、包装物和收蜂用具等收集起来,按检疫要求进行薰蒸处理或焚毁。
繁蜂地选择:选择松突圆蚧种群处于上升时期、平均每束松针的活雌蚧数在1头以上,且林相整齐,马尾松为7-10年生,枝繁叶茂、冠幅大、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易于操作的林地。
繁蜂点设置:每100亩范围布设一个繁蜂点,繁殖1年后,当全林雌成虫平均寄生率达到35%以上时,可采集作种蜂使用。
繁蜂方法:选择晴朗的天气,将装有种蜂的玻璃管绑扎在松突圆蚧较多的松树下层枝条上,轻轻拔去管口的棉花塞,使管内的花角蚜小蜂飞出。
每个繁蜂点放置3-4支玻璃管种蜂,10天左右,再以同样方法在每个繁蜂点的同一个位置上再放置种蜂1次。
种蜂采集时机与方法:4月下旬至6月上旬,当花角蚜小蜂大部分进入蛹期或老熟幼虫期时,将松突圆蚧密集且花角蚜小蜂寄生率高的下部枝条取下,剪取小枝条(针叶不剥取),就地用细铁丝或尼龙绳捆扎成把,重约2-3kg(有小蜂150只以上),装入透气的布袋中(防止有虫针叶脱落,且便于运输),并及时运往放蜂防治区或新繁蜂点,2-3天内挂放到放蜂树上。
放蜂方法和放蜂量:每个放蜂点挂放含有蚧虫和花角蚜小蜂的枝条10把(约2-3kg/把),选取相邻的3株树,每株挂放松枝3-4把(含种蜂500只以上)。
将枝条绑挂在树冠中下层枝条(第二轮枝以下)。
捆绑方法是:捆住松枝的下部,让带有松针部分散开,朝上或朝下捆挂在松树上。
放蜂约7天后,在同一个点的同一个位置上再放蜂1次或多次。
(2)本土寄生蜂种源调查与保护:在每年的4-5月份在松突圆蚧发生老疫区,选择马尾松林针叶较好、松突圆蚧虫口密度较高的洼地,采集松枝进行收蜂调查。
选取友恩蚜小蜂和黄蚜小蜂寄生率达20%以上(或每1.5kg重的枝条收蜂量达100只以上)的林分作为种蜂地,并加以保护,禁止在松树上打枝和拔松针。
远距离输引蜂源:选取本土寄生蜂寄生率高、较茂密的寄主树,剪下小枝条(针叶不剥除),剪掉没有寄主的枝条、嫩梢及针叶的2/3长度,用留有透气孔的塑料袋包装,随身携带或用专车运送,避开高温天气或夜间运送,12小时内运达繁蜂目的地。
繁蜂地选择:与花角蚜小蜂相同。
繁蜂点布设:在繁蜂地内,每隔100米布设一个放蜂点,繁殖1年后,林分雌蚧平均寄生率达到20%以上,可采集应用。
放蜂方法和放蜂量:每个放蜂点挂放含有友恩蚜小蜂和黄蚜小蜂的枝条10把(约1.5kg/把),选取相邻的3株树,每株挂放松枝3-4把(含种蜂300只以上)。
将枝条绑挂在树冠中下层枝条(第二轮枝以下)。
捆绑方法是:捆住松枝的下部,让带有松针部分散开,朝上或朝下捆挂在松树上。
放蜂约7天后,在同一个点的同一个位置上再放蜂1次或多次。
种蜂采集时机与方法:4月中旬至6月上旬,当寄生蜂大部分进入蛹期或老熟幼虫期时,将蚧虫和小蜂密集的下部枝条砍下,剪取小枝条(针叶不剥除),就地用细铁丝或尼龙绳捆扎成把,重约1.5kg(有小蜂100只以上),并装入透气的塑料袋中(防止有虫针叶脱落,也便于运输),及时运往放蜂防治区,到达防治区后24小时内,挂放到有蚧虫的松树上。
2.林间放蜂(1)放蜂点的布设以1年内能使寄生蜂扩散覆盖整个放蜂林分为原则,每200亩布设1个放蜂点。
放蜂区以平均每束松针有雌蚧0.6头以上、虫口密度分布较均匀、危害程度轻、中度的松林为宜。
虫口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松林,可选取3株松突圆蚧雌蚧密度大于0.6头/针束的松树作为放蜂树。
松突圆蚧危害较重的松林,可选取3株松树作保护性放蜂。
放蜂点应尽量选在阴湿山凹、洼地或阳坡、山的中下部(与林缘距离最少10行树以上的地方)。
(2)种蜂采集运输每个种蜂采集地采集种蜂枝条的数量,以1天采集不超过1000把枝条为宜,一个透气的塑料袋装10把枝条。
枝条袋装车要保持通风透气,分层间隔摆放,不能重叠堆放,或用隔板分层摆放。
运输时间避开烈日直晒和高温,在高温季节可夜间运输,早晨到达放蜂区目的地,白天即可在松林挂放。
(3)人工挂枝放蜂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松突圆蚧雌蚧种群数量高峰期,在每个放蜂点选取3株松突圆蚧雌蚧密度较大的松树作为放蜂树,将每把约1.5kg的种蜂枝条,绑挂在选好的放蜂树的中下部枝条上,并使枝条的松针部分散开。
每株放蜂树绑挂3-4把枝条,每个放蜂点共挂放10把。
(4)航空撒枝放蜂作业区规划设计:作业前对作业区进行全面虫情调查,在2.5-5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标明面积范围,并按33hm2投放点投放40把种蜂枝条设计航带和走向,每航带宽600m。
飞行作业:飞机作业可选用航速为180km/h左右的机型,每架次撒放种蜂枝条400把,放蜂控制面积约666hm2。
当飞机飞抵作业区上空时,由机上放蜂操作人员每隔2-3秒将1把种蜂枝条从舱门投出,同时地面人员及时观察联络,纠正投放的准确度。
(三)营林措施生态因子的变化对松突圆蚧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因此,应通过间伐、修枝、调整林分郁闭度、混交栽植阔叶树等营林措施,减少虫源,减轻松突圆蚧的危害程度。
1.皆伐对松突圆蚧发生危害严重、已达到成灾标准的松林,可实施皆伐改造措施,更新阔叶树。
2.疏伐或修枝对于密度较大的纯松林,应结合间伐、卫生伐等营林措施,对松林进行疏伐,增加松林透光度,最佳郁闭度为0.5;对于密度不大,但树冠较大的松林,可采取修枝措施,将郁闭度调整至0.5,通过疏伐或修枝,增强松林的抗性。
3.林分改造对于生长缓慢、树势衰弱、松突圆蚧危害较严重的沿海防护林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采取间伐寄主树后栽植阔叶树,形成混交林的方法综合控制松突圆蚧。
具体方法是:对松林进行人工纵带间伐,在间伐带混交栽植乡土阔叶树,间伐带宽1.5m,保留松树的带宽为3m。
(四)化学防治橡胶籽油和柴油乳剂:将橡胶籽油和柴油按3:7比例混合后,加入乳化剂配成乳剂喷雾。
地面喷雾使用浓度为50 ml/L,防治效果可达98.5%;飞机喷雾使用浓度为250 ml/L,防治效果达70%以上。
该药剂属于环境友好型药剂,对天敌安全,对鱼类毒性低。
“82”松脂柴油乳剂(含松脂38.9%、柴油22.2%):地面喷洒时,使用9倍稀释液,用药量为150L/hm2,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飞机喷洒时,使用4倍稀释液,用药量为150L/hm2,防治效果可达67.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