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
地质勘测报告地质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

地质勘测报告地质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勘测报告的编制和管理也逐渐向着数字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地质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对于地质勘测报告的建设和管理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地质信息系统在地质勘测报告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应对方法。
一、地质信息系统在地质勘测报告中的应用1.地质数据管理地质勘测报告需要涉及大量的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图、钻孔数据、地层信息等。
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于纸质文件或电子表格,存在着数据更新不及时、存储空间有限等问题。
而地质信息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库的形式,将地质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并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编辑。
同时,地质信息系统还能够提供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效果,便于地质勘测人员对数据进行查看和分析。
2.地质图制作地质图是地质勘测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地质图制作往往需要手工绘制或使用绘图软件进行绘制,工作量大且易出错。
而地质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功能,将勘测数据与地图底图进行融合,实现自动化地图制作。
地质信息系统的地图制作功能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减少错误率,提高地质图的质量。
3.报告编制地质勘测报告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对大量的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地质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数据的自动提取和整理功能,辅助地质勘测人员进行报告的编制。
同时,地质信息系统还能够提供报告模板和自动化报告生成功能,进一步简化报告编制的工作流程。
二、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应对方法1.数据质量问题地质数据的质量对于地质勘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然而,在数据采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数据错误和不一致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数据采集规范、数据核对机制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水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火山岩图层(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9 工作流程(44)9.1 项目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面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立拓扑(49)9.9 建立分层文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入(50)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9.13 图面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11.6 检查评分方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工作流程(71)附录A: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地质大数据体系建设初探

地质大数据体系建设初探摘要: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是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反映国家水文环境资源、地质矿产资源、航空物探遥感资源等的现实状况、利用情况、规划布局的主要载体,是地质大调查的核心体现,包括地、物、化、遥等数据。
目前,国家地质资料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国家地质资料总体,条块分割严重,管理分散,存在“数据孤岛”现象,且数据格式各不相同,主要包括文档、图片、图件、数据库、音频、视频、表格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
地质大数据是大数据时代的变革产物,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海量性、多源性等特点,大数据特有的存储管理技术,可以满足各种地质数据的应用需求,建设全国地质资料大数据环境。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处理技术;地质大数据与地质云;共享;服务1总体目标与技术思路1.1 总体目标任务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数据信息的需求,以提供更为全面、权威、及时、便捷的地质数据与信息服务为目标,依托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和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不断丰富地质数据源,开发服务产品,建立地质数据汇聚体系、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地质大数据支撑平台(以下简称“地质云”),为地质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提升地质数据与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深度、广度和水平,提高地质调查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社会认知度。
1.2建设技术路线以地质数据与信息服务为目标,以提升数据采集能力和形成有效的地质数据汇聚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地质数据与信息服务体系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大数据支撑平台为支撑,以制度标准建设和机制形成为保障,丰富地质数据资源和服务产品,全面提升地质数据信息共享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大数据处理流程大数据来源广泛,数据类型和应用处理方法也千差万别,但是总的处理流程是一致的。
处理流程基本可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集成、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4个阶段,如图1所示。
大数据处理流程中最基础的一步是数据采集,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的出现也加速了信息流通速度和采集速度,目前常用的数据采集手段有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收取、条形码技术以及数据检索分类工具等。
地质科技资料数据库系统建设

地质科技资料数据库系统建设秦凤蕊周立新许琦李文莉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541004摘要:本文介绍了地质科技资料数据库系统的建设背景、目标和任务,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功能,极大地方便了资料管理者和科研人员。
关键词:地质科技资料数据库系统建设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atabase SystemQin FengruiInstitute of Karst Geology,CAGS,Guilin541004,Guangxi,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atabase system,presents the system design plan and the function in detail,greatly facilitates the data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Key words: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Database,System construction1.背景多年来,图书资料中的图书、期刊、科技档案、专业图件等丰富的地质科技资料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目前该类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非常薄弱,资料的管理查阅借阅等工作仍然沿袭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即使有部分档案目录输入电脑,但是管理的对象太多仍然是纸质档案,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
为了使熔岩地质的科技档案、专业图件等丰富的地质资料资源更好地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生产、科研服务,建立地质科技资料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建设的思考

()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保 护措施有限 , 2 基
() 3现代信 息技术 利用滞后 , 缺少 资料 的统
础设施落后 , 现象较为严 重。 流失
地质 、 灾害地 质报告 等 , 主要 由信 息 院及各有 关
评审机构单独保 管。 总体这类 成果资料保存相对 较 为集 中和完整 ; 原始资料 除 自治 区勘查基 金安
正在 加快推进全 区 已填 1 5 区域 地质调查空 :万
块为 2 0 年 以前完成 的地 质资料 , 量 00 数
庞大, 以纸介质形式 居多 , 放也较 分散 , 中集 存 其 中存放 的主要 是成果 资料 , 于国土资源厅 所 多藏
属信息 院资料 馆和 原地质 系统各 局及 所属地 勘
1 地质工作程度溉l - 1 尻
内蒙古 自治 区作为 我国矿产资源大省 , 自新
中国成 立 以来 ,经过 全体地 质工作 者的不 懈努 力, 于上世纪就完成 了全 区境 内各类 1 10万和 :0 15 : 0万基 础地质 工作 ,并 开展 了大量 的 1 2 :0 万 中比例 尺基础性地 质工作 , 包括 区调 、 重力 、 航 磁、 区域水 文地质 、 环境 地质 、 区域 地球 化学 等 。 进入二 十一世纪后 , 性地质工作 主要 由国家 基础 和地方 投资 , 围绕原 1 2 万 区调和 物化探 的空 :0 白区开 展了大量 的填补工作 ,并 按照新 的理 论 、 技术 、 法 , 方 实施 了多幅 以 1: 5万为 主的大 比例
’
通过 1: 5 区调 做 了填 补外 , 应测面 积全 2万 其余
部 完成 了 1 2 : 0万 区调 ;: 0万 区域化 探测 量 12 共完成 12幅 , 7 面积约 7 2 万平方千 米 , 占全区 可扫 面积 的 9 . %.: 0 区域重 力测量 完成 39 1 2 万 8 ]5 图 幅 , 4个 面积约 6. 万 平方 千米 , 18 8 占全 区总 面积 的 5 4 % ; 区绝大部 分地 区完成 了 1 2 2J 全 4 :0 万水 文地质普查 , 2 个旗 县( ) 对 O 市 进行 了 1 2 :5 万 区域水文地 质调查 ; 开展 了 1 2 : 5万的环 境地
论地质调查工作全过程信息化

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地质工作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不但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石,还是经济工作的先行,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
然而如果没有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建设,靠传统方法提供信息,在国家发展战略辅助决策中会失去大量现势的信息,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任何重大地质问题尤其是当今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国际合作与全球协调,中国作为一个地质大国,如果没有地质调查的信息化建设,很难在高层次参与全球地质合作;作为矿产资源消耗大国,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研究中,更需要地质调查的信息化建设。
从野外地质工作的各类地质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成果综合、室内的数据库形成,到最后社会化服务整个过程的计算机化,是理想的地质工作全过程信息化,也是全过程计算机化建立的国家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生产与服务的必然趋势。
1野外数据采集信息化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例。
传统的区域地质调查,是通过连续的野外地质路线观测,把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记录在纸介质的记录簿上。
其数据采集的内容包括空间定位信息、涉及多个专业的大量文字描述信息以及表示地质现象空间形态的点、线、面空间信息,所涉及的信息种类多、内容复杂、信息量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极大影响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精度。
由于野外地质数据采集的信息化难度大,因而导致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数据采集维持着几十年如一日野外记录本手写记录的工作方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制开发了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RGM AP )系统,终于突破了野外地质数据的数字化采集这一难题。
RGM AP 系统集GPS 、GI S 、RS 技术为一体,建立了PRB 过程(即野外路线填图的数字化过程。
P :POI NT ,地质定点数据采集过程,R :ROUT I NG 野外分段路线观测数据采集过程,B :BOU NDAR Y ,点间界线数据采集过程)及其相应的数据模型;第一次实现了野外路线观测过程精确的定量化描述;同时,基于数字填图技术,建立了地质调查与填图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流程、基于GI S 理论与应用技术建立了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基于GIS的1:10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基于GIS的1:10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取得了大量新成果和新进展,特别是新一轮地质大调查以来,实现了包括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地空白区在内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为1:100万地质图的编制及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同时GIS技术的应用为1:100万地质图的编制和数据库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文通过建立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将地质学、GIS、地质制图学相结合,应用MapGIS软件,同时结合其它的数据库软件ArcInfo、Access等,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最新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在1:100万地质图编制的基础上,建立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实现了多源地质图数据的综合集成,为地质调查资料的定期综合、动态更新和共享奠定了基础。
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5个方面:1、通过编制全国1:100万地理底图,建立地理底图数据库,提出了1:100万地形图数据从ArcGIS(coverage文件)格式数据转换为MapGIS(wt,wl,wp文件)格式数据的方法。
2、根据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的总体要求,进行了1:100万地理底图要素分层处理和分层文件命名,对海量数据进行了系统综合,使之满足同比例尺地质编图的需要。
在MapGIS环境下,应用GIS属性信息,重新定义各要素层的图面参数,加快了图形编辑速度。
3、应用现代GIS空间技术,进行地质图编制及数据库建立。
合理设计编写了地质体(wp)、地质界线(wl)、点状地质要素(钻孔、火山口等(wt))的属性结构、属性项及其表示内容,为后期数据库建设及应用,实现数据的查询、检索等功能奠定了基础。
4、根据1:100万地质图的特点,设计编写了64个分幅图元数据和总图元数据的标准格式,为1∶100万地质图的共享奠定了基础。
5、根据地质图编制及数据库建设要求,基于MapGIS开发建立了地质图数据库检查系统,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图形显示功能;地质数据的属性检查,包括所有图层的属性结构、字段名称、属性值的检查与修改;根据属性修改地质要素参数;图形对象的选取等。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一、资料数字化
1.资料扫描:将纸质地质资料通过扫描仪转换为数字格式,
可以选择高清扫描或普通扫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分辨率和图
像格式。
2.影像处理:对扫描后的图片进行处理,包括裁剪、去除噪声、增强对比度、调整色彩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可读性。
3.OCR识别:对图像中的文字进行OCR (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识别,将文字信息转化
为可编辑和可搜索的格式。
4.数据整理:对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内容、格式、时间等进行归档,建立一套标准的文件命名和目录结构。
二、数据库建设
1.数据库设计:根据地质资料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数据库的
结构和关系模型,确定数据表的字段和属性。
2.数据导入:将数字化的地质资料导入数据库中,可以使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进行数据清洗和转换,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数据库管理: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权限
管理、备份恢复等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数据查询与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支持多种查询方式和数据可视化展示,提高地质数据的利用价值。
5.数据共享与交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上传、下载和共享功能,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和数据标准,方便地质专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技术支持与培训
1.技术支持: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包括系统维护、故障排除、升级更新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2.用户培训:开展用户培训工作,包括数据库操作、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提升用户的使用能力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调查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张明华1,其和日格2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阜外大街45号,1000372.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4号,100011摘要本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化框架体系为基础,简要介绍了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目标与技术思路、不同专业海量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进展与成果,以及初步面向地质调查与社会化公益服务情况,对国家地学数据库建设的近期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地质调查,数据库一、概述地质调查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地质调查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海量地学空间数据的集成建库与对其中蕴藏的大量信息的挖掘与应用,不仅可以为新的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有效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水平,而且可更好地满足国家各层面对地质信息的需求,提供分类、专题及集成等形式的社会化应用服务,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全疆域的行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新一轮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围绕数字国土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部署执行了全国性地质调查信息化项目,开展了包括项目规划、工作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整合及分发服务等主要环节的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工作。
海量基础地学数据的积累与基于GIS的多专业和不同应用目的的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基本完成面向地质调查和社会利用的30余个系列化区域地质、区域水工环地质、矿产勘查、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专业数据库,以及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数据库、成果资料数据库、情报文献数据库等,形成了完善的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库体系。
逐步建立了地质调查数据信息的元数据库等。
同时,地调局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建设框架体系及各类信息技术标准,初步制订了数据库系统维护及数据发布的相关政策,稳定并壮大了地质信息化队伍,并逐步形成面向地质和社会不同层面服务应用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与服务体系。
10余个国家级已建数据库通过运行维护管理,初步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利用。
- 2 -图1. 地质调查信息化总体框架[1]二、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的建设,是整个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工作的数据基础支撑,是整个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框架体系(见图1)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一切工作信息采集和综合成果信息汇集的中心。
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在我国地学领域信息化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与基础作用,其技术支撑体系是信息标准化、基础网络、项目管理和信息技术,其资源支撑是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
地质调查流程信息化,就是要通过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为实现地质调查数据获取、描述、建库、处理、综合与成果社会化服务整个过程的计算机信息化提供基础数据源。
通过对我国地学数据与地质资料状况分析,针对国家地质工作与社会需求,地调局在“十五”初期建立并开始实施我国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图2)计划。
该体系包括基础地学数据库和综合成果数据库两大部分。
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区域水工环地质数据库、区域海洋地质数据库、区域地球物理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数据库、钻孔地质数据库、遥感地质数据库、地质成果资料数据库、专题成果数据库和小比例尺综合地质数据库。
数据库体系的具体建设工作的总体路线是以各项信息化技术标准为依托,将以往工作所积累的海量地学专业数据、以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新开展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GIS技术,结合地学信息的语义、时空性、多数据源、多存储格式等特点,依据专业特点建立数据库,形成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群。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管理、维护与更新,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综合管理与维护,并且,按照国家社会与地质工作不同层次与不同用户需求,建设基于基础数据库资源的综合成果数据库及专题应用成果数据库,最终形成国家地学数据库体系与数据中心。
在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期间与建库工作完成以后,通过数据库体系化运行,亦即基础地学数据库的更新维护与运行,最终形成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的规范化综合管理与运行体系,为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各个环节提供坚实的数据信息资源,实现面向全社会的地学空间信息的应用集成和共享服务,促进地质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提升地质工作的技术层次、地学信息共享程度和地质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及面向全社会公益服务的水平与能力。
图2. 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结构[1]地调局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大型数据库管理技术,通过对已有地质各专业数据的汇集建库和筛选有价值的资料数字化,以及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全部成果资料的数字化,围绕地质调查信息化框架部署,兼顾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经过积累新数据、改造旧系统,依托专业技术,到2005年底已经部署与完成了主要的30余个不同专业的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和部分地学成果数据库建设工作。
三、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与维护地质调查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包括各类基础地学数据库建库和多源、多尺度各类基础地学专业数据库的一体化管理与维护两个方面。
1.数据库建设数据建库工作以数字国土工程项目为主,立足于已有地质资料的信息化,同时考虑今后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展,积极与其它计划和工程协调,统一标准,实现已有数据与成果资料的及时汇集建库与新调查成果在调查过程中完成建库工作。
“十五”期间,地调局全面部署了基础地学数据库的系列化建设工作。
在以往数据库积累的基础上,到2005年已经形成了基于MapGIS、ArcGIS、MapInfo 及OpenInfo等GIS平台,基于MS Access、MS SQL Server和Oracle数据库系统的不同数据存储标准的各地质调查专业数据库30多个。
主要数据库建设情况[2]如下:(1)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在建,已完成327幅);全国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完成,共计1163幅);全国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在建);全国1∶50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完成);全国1∶2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完成,包括挂图数据库);;全国1∶5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完成)。
(2)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地质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1∶600万水工环地质图数据库;全国小比例尺数字水工环空间数据库;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库(在建)。
(3)基础地质数据数据库中国地层数据库;全国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全国岩石数据库(试建库)。
(4)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原地矿系统矿产地数据库;全国地质工业行业矿产地数据库;中国铬镍(铜)钴铂(族)矿产地数据库(在建)。
(5)全国钻孔地质数据库(试建库,350个矿区、120万米进尺钻孔岩芯数据)。
(6)全国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数据库建设全国1∶500万航磁数据库;全国1∶100万航磁数据库(完成数据汇集);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全国电勘查数据库(我国2000年以前的全部处理后的航电数据和地面8类电法试验数据);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库系统(试建库);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国资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全国1∶25万标准图幅卫星影像数据库(在建);全国物性数据库(试建库,三个省实际数据);(7)海洋地质数据库我国1∶100万海洋地质数据库(在建);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数据集。
(8)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目录数据库(9万余条);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1.3万种数字化地质资料);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地学图书期刊类文献标题和摘要的网络数据库;地质调查与科技信息数据库。
(9)工作部署与综合成果数据库地质调查专题图数据库(全国及大区各专业不同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与工作程度数据);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我国20世纪地质工作程度);地学数据库元数据库(在建,覆盖地调局系统与全国各省级数据库元数据)。
2.基础地学数据库系统维护与管理在地学数据库体系中,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体系是整个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库维护目标是对数据库建设及建成以后的数据库运行与提供利用的全过程控制,从多源数据的一体化组织到数据的传输与交换、数据检验及质量控制、数据更新与数据加工处理,在数据仓库技术、大型GIS技术和多源一体化信息整合技术的支持下,按照不同的应用目标,形成功能齐全的多级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维护体系。
上述不同GIS平台和数据格式标准的各类数据库的整合与集成管理,就是近年主要的数据库系统一体化管理、运行与服务的一项主要技术任务。
2001年以来,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库的系统化维护与管理工作每年进行,主要任务是保证基础数据库数据时效更新和软硬件系统维护。
根据不同专业类别数据库数据更新周期特点和工作部署实际,数据库维护工作每年的重点不同,所进行更新维护的数据库亦不相同,不同类别数据库的具体维护技术流程及操作规范也根据专业数据库特点来制订。
数据库维护队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大区及各省地调院共同组成,逐步实现国家级地学数据库的“自下而上更新,自上而下管理”的层次体系与工作机制。
2005年,数据库维护工作完成了已建数据库的全面维护、省级数据库建设与维护技术指导,以及各类数据库数据检查、更正等维护数据量近100GB,各类基础地学数据库的综合集成管理系统工作开始启动。
数据库的及时维护和系统化管理,不仅完善了各类数据库,保证了数据时效性与地质调查工作各领域的实时使用,而且,为成果数据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基本保证。
尤其,1∶20万地质图数据库、1∶50万地质图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城市水工华数据库、基础物化遥数据库运行维护,以及工作程度数据库及时应用,为地质工作部署、矿产调查评价、矿业开发及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服务。
四、地学数据库的应用服务地质调查完成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在面向地质、矿产行业、政府与社会利用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目前,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完成的海量数据库已经通过中国地调局Internet网站以中英文两种语言版本向全世界发布了元数据。
我国地层数据库、1∶250万地质图数据库(中、英文版)已经在网上向全社会敞开使用,全国1∶50万地质图数据库向政府与工业部门赠送200多套。
同时,一大批基础地学数据库和综合成果及专题数据库,在建设的同时,已经向地质调查和政府部门工作提供资料。
2005年5月地调局又一次公布了全国大中型矿产地、地质工作程度、1∶500万航磁等共计13个数据库即日与年内提供社会利用。
据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间不完全统计,仅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一个单位,就已经向地调局各直属单位、地质调查承担单位、省级国土资源厅、省地勘局、省地调院等机构、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国家863与973等科研项目、大专院校、矿业公司等提供了32000多个折合1:20万图幅的各类数据库成果数据与数字图件(折合覆盖国土陆地面积近20次),各类数据总量接近100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