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合集下载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运动

新城市主义运动

1987 Allan Jacobs and Donald Appleyar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 1987 Remaking Cities Conference, Pittsburgh: 1988 Joel Garreau, Edge City. 1988 William H Whyte, City: Rediscovering the Center. 1988 First session on the new urbanism a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 annual convention. 1989 Berkeley Symposium -- André s Duany, Peter Calthorpe, Dan Solomon, Jonathan Rose and Christopher Alexander meet. 1989 James Holston, The Modernist City: An Anthropological Critique of Brasilia. 1989 Laguna West breaks ground near Sacramento, Calif. Design by Calthorpe Associates. 1989 Kentlands in Gaithersburg, Md., breaks ground. Design by DPZ for Joseph Alfandre. 1990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dopted by Sacramento County, California. 1991 Alex Krieger, William Lennertz; Towns and Town-Making Principles, afterword by Lé on Krier. 1991 he Ahwahnee Principles are written collaboratively by Judy and Michael Corbett, Peter Katz, Steve Weissman, Peter Calthorpe, André s Duany, Elizabeth Plater-Zyberk, Elizabeth Moule and Stefanos Polyzoides. 1991 LUTRAC (Land Use Transportation Air Quality Connection) study for 1000 Friends of Oregon.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2002.11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刘昌寿沈清基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Urban ism)。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新城市主义”是以生态性、以人为本为特点的城市规划思想。

其在中国实践中显现出:建筑类型及布置的多样性、道路设计与规划的合理性、运用标志性创造和强调新技术运用等优点,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归属感混乱、风格差异明显、价格昂贵等弊端。

通过对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总结,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城市主义”有所启示。

标签:新城市主义居住区规划方法中国实践利与弊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理念出现,由于其提出的理念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相悖,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率先运用该理念指导规划设计,在解决“边缘城市”的弊端方面效果良好。

目前在中国以“新城市主义”为设计理念的城镇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本文意在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背景、理念、类型等介绍的前提下、以其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客观性总结其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利与弊,为真正建设中国化的“新城市主义”提供参考。

二、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1.城市主义和边缘城市概念的产生以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LAM)通过的《雅典宪章》为代表的城市主义是一种建立在迪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基础之上的规划设计方法。

1938年美国学者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一文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城市主义(Urbanism)概念:都市环境产生了一种持续的社会生活,包括庞大人口、高密度、异质性与匿名性的生活方式。

其以工业时代为背景,以机器为原型,倡导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为主要手段等为主要特点。

二战后,由于高速公路修建、经济飞速发展、汽车生产和个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欧洲许多大城市的郊区开始城市化发展。

居住、商业、办公等由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内城逐渐瓦解——即:边缘城市(Urban Sprawl)[4]。

对新城市主义思潮的认识与思考

对新城市主义思潮的认识与思考
!"#$%
!&’#%()’($&)
!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 !
对新城市主义思潮的认识与思考
$李
论文提要
显现于 "# 世纪 &# 年代的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以其在城市复兴和郊区蔓延重整领域的重大功效引起建筑界的广泛 关注, 其强调传统、 社区性、 邻里感、 场所精神、 全面、 整体、 有机、 持续 发展和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 对我 国现时城市化建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借鉴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 思潮进行分析认识与思考, 以期从中得出有益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启 示。
பைடு நூலகம்安徽建筑 !""# $ %
#!
!"#$%
!&’#%()’($&)
!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 !
话和家庭活动空间,卧室和浴室 为私密空间。这种安排使社区感, 私密感和安全感变得真实、可理 解和有价值。另外, 应使建筑物的 入口而不是停车场紧邻街道,籍 以形成连续的街区。因为当汽车 库凸出到前院时,不仅将适于行 人尺度的街道规模弄得杂乱,而 且限制观看街道活动,打断私密 。 空间 ( 如图 ’ ) &+ 思 考

在理论认识结构上, 新城市主义将城市由大到小划分为都 会 ) *+,-./.012 3 城市 ) 41,5 3 市镇 ) ,.67 3 ; 邻里 ) 7+189:.-9..;2 3 街坊 ) ;12,-14, 3 走廊 ) 4.--1;.- 3 ;街区 ) :0.4< 3 街道 ) 2,-++, 3 和建筑物 ) :=10;178 3 等三大层次系统,并在各自的层面上提出相应的设 计主张。 新 城 市 主 义 将 都 会 ) *+,-./.012 3 定 义 为 由 地 形 ) ,./.8->/95 3 、分水岭 ) 6>,+-29+;2 3 、海岸线 ) 4.>2,017+2 3 、农田 ) ?>-@0>7;2 3 、 地 区 公 园 ) -+81.7>! />-<2 3 和 河 床 盆 地 ) -1A+其结构特征表现为由多个城 :>2172 3 所限定分隔出的地理区域, 市、 市镇、 乡村层级中心构成, 而其中每一个中心又都有着自身 明确的、 可识别的中心和边缘。指出针对都会的任何发展模式 都必须以不消除或模糊都会边缘为前提,提倡以保护环境资 源,投资环境与社会结构为目的的嵌入式发展 ) 17?100 ;+A+0./B @+7, 3 。认为城市边缘地带的正确发展应是将其组织成为与现 有城市模式有机联系的邻里 ) 7+189:.-9..;2 3 与街坊 ) ;12,-14,2 3 , 而远离城市的地带的发展则应是被分别组织成为有着自己城 市边缘地带的市镇 ) ,.672 3 与乡村 ) A100>8+2 3 , 这些市镇与乡村 村庄应被有计划地发展成为一个工作与生活关系相互平衡的 地方, 而不是简单成为一个市郊住宅区 ) :+;-..@ 2=:=-:2 3 。新 城市主义认为城市与市镇的发展与更新应当在尊重现有比例 关系、 边界地带与历史模式前提下, 被建设成为一个能够提供 各种就业机会, 有益于不同收入阶层, 满足广泛公共与私人需 求且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地方。同时整个地区要有一个完 善的、 健全高效的、 可供多样选择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支撑, 汽 车、 自行车、 步行系统应方便人们使用。建议政府制定公平、 合 理、 协调的税收政策, 以促进对运输、 娱乐、 公益事业的合理调 整。另外, 新城市主义强调农田和自然景观在这一层次系统的 作用, 认为都会与其腹地的农田和自然景观在环境, 经济和文 化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把自然景观、 农田与都会的关系 比作花园与住宅。 对于邻里 ) 7+189:.,9..;2 3 街坊 ) ;12,-14,2 3 走廊 ) 4.--1;.- 3 这 一层次系统。新城市主义把它们视作都会 ) @+,-./.012 3 发展与 更新的关键要素。认为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它们才得以形成可 供识别的空间区域,从而唤起市民对城市维护与发展的责任 感, 进而推动城市设计向纵深发展。新城市主义将邻里定义为 紧密联系, 用途多样, 步行可达的住区, 街坊 ) ;12,-14,2 3 则是遵 从邻里设计 原则进行设计,强调单 一用途的地 块。而走廊 ) 4.--1;.- 3 是指那些联接邻里与街坊的中间层次,林荫大道 ) :.=!+A>-;2 3 轨 道 线 路 ) ->10 017+2 3 乃 至 河 流 与 公 园 小 径 ( 都可划归其中, 而对于整个邻里一街坊一走廊层次 />-<6>52) 系统而言, 应是一个在不排除汽车行驶的情况下为鼓励步行而

新 城 市 主 义

新 城 市 主 义

新城市主义与我们的规划思想深圳市高科技园区第五区占地56.6 公顷,规划人口约 3 万,其规模与位置足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城镇。

这使得我们在进行规化构思之初就自然地倾向于对我们几位设计人影响较深的“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以它做为我们规划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

“新城市主义”是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城市设计流派,其代表作品美国佛州的小镇Seaside 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并引起世界范围的注意。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在设计中的应用。

新城市主义也被称之为“新传统主义”(Neo-traditlonal)。

顾名思义,新城市主义做为对现代城市运动的非人性化问题的一种反省,企图从传统的欧美城镇的格局发掘出一些运用当今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态。

它主张看重从生活的角度去设计城市,特别是那些温情、近人尺度的、给人以家和家乡概念的城市形象。

以下分几个层面分别予以简述:一、区域观念新城市主义兼顾整体和局部。

也就是说,城市主义以其多元化、步行街道的尺度、公共空间和围合的居民区的结构为出发点,力求在都会之中全面应用。

整个区域应当是在一个接近的城市设计原则指导下“设计”出来的。

城市就像一个邻里一样是由公共空间构架来,交通系统应支持人行系统,它应当是既多样化的又有等级上的差别。

城市主义(URBANlSM) 在城市之应用较为成熟,但在郊区的实践则少之又少,新城市主义就是将城市主义原则应用在城市的外围地区。

它应当适用于各种城市密度,包括体量和尺度。

空间的分级和联系也不应受土地使用的密度限制。

在郊外居住区运用城市主义的美学空间和城市文脉关系。

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把城市、郊区和自然环境从社会的、经济的和生态的角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城市的设计应当象邻里一样去设计:它应有确切的边界;交通系统应当为步行者服务;公共空间应当是主要的而非次要的因素;公共和私人的领域应当有清晰的层次。

而人口构成和土地使用应当尽量多元化,比如低收入住宅与豪华型住宅的兼容,任何一个城市面对快速成长的要求的对策不外乎有以下几种:1) 试图限制总体的增长,如人口的增长。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旨在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核心人物是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Calthorpe)。

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新城市主义有八大主张。

主张之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

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他们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

新城市主义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主张之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

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各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城镇规划和社区密度都能够整合成一流的新城市主义社区。

新城市主义提倡回归社区,不是拒绝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而是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就应该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

主张之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

新城市主义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主张之四: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

它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

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推行两种模式—TND、TOD1、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偏重于社区邻里层面的规划设计,同时强调历史感。

⊙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间以绿化分隔,邻里之间利用公交组织。

⊙五分钟的步行邻里规模⊙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多功能复合。

在一个邻里社区的5分钟步行范围内,各种功能达到均衡的混合——居住、工作、购物、就学、宗教活动与娱乐。

⊙精密交通网络,邻里内部交通要注重步行交通,街道断面的设计人性化。

⊙足够的建筑密度,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从而相对降低市政开发成本,增强社区活力。

⊙尊重传统的建筑风格2、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导向开发模式,偏重于整个大都市区域层面,强调邻里与轨道交通融合的区域发展,注重公交系统建设。

不同邻里间(区域内)利用公交系统;每个邻里间可以方便步行,使用自行车、滑板作为日常交通工具;到公交站点步行5分钟。

把握三个尺度,大尺度之区域,中尺度之邻里,小尺度之街区1、大尺度——区域规划要考虑综合及可持续的发展⊙路网设计与城市对接:当住区规模较大时,住区已不只承载住区内部交通,它还承载着城市层级的疏散;住区不能孤立封闭地自行设计内部路网,而应从区域的角度看待路网的设计与交通组织。

否则,若城市路网过疏,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

如果只在住区外围与城市驳接,会造成小区公交出行不便。

⊙公建配套要从政府宏观规划出发,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按照区域的整体要求配建,以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

公建设施要与公共交通相连,提高可达性,利于共享。

2、中尺度—邻里、社区、交通走廊,邻里的规模适宜和中心突出TND——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1/4英里(约400米)。

TOD——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600米步行距离。

1)北美千篇一律的郊区蔓延,依托于网格道路的发展,造成的是同质的景观,没有中心的郊区使人在单调乏味中迷失方向。

新城市主义注重形成具有城市文脉特征的小城和具有明确的邻里中心的居住环境,利于形成认同感。

2)邻里规模(距离半径)是以人步行舒适度来衡量的,经过统计舒适步行距离大约为500米,但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字。

3)邻里中的居住密度,居住密度随着接近社区邻里中心而增加。

4)对中心的需求和依赖性不同,如:有车族对公交站(甚至中心商业)的依赖性相对不强——影响不同房型在住区中分布的位置不同。

5)邻里中优先考虑公共空间。

公众利益大于私人利益。

紧凑私宅用地,创造公共空间;景观资源共享,提升住区的整体品质。

注重公共空间的创造。

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做为公共空间可利用的资源;公共建筑占据重要的位置;街道是重要的公共空间。

私宅平分土地资源——紧凑住宅布局,创造出公共空间,基地内景观资源(小河)从少数人占有到公共空间的景观组成。

6)混合利用、多样化。

针对雅典宪章主张交通、生活、工作、休憩四个功能区分割、相对独立的思想,新城市主义的主张者认为城市的特色来自对环境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集中地融入邻里地区的生活中。

⊙不同年龄的居民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构成(如老人和儿童的存在)为社区注入活力。

⊙不同的住宅类型——公寓、独户住宅、联排住宅等住宅在户型、面积和价格方面具有多样性是社区混合的前提。

不同的居住建筑根据需要位于邻里中不同的位置,同时考虑绿化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营造。

⊙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的混合,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优点:方便生活,增加就业,减少上下班钟摆式交通,增加社区活力。

3、小尺度——街道、街块、建筑1)街道。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结构是通过对街道、街区和建筑的精心组织而实现的。

街道的组成和等级应该同时为小汽车和行人提供方便。

从人车混行—人车分行—人车共存,最重要的是建立安全的步行系统。

街道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街道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人行道、车道的宽度,景观分隔带的设计以及停车位的安排,除要满足小汽车通行、停放外,还要求能够为居民步行、休息和会面的场所的提供良好公共环境⊙DPZ认为最佳的街道空间比例位1:1,最大不超过1:6,树木可弥补街道过宽。

⊙为促进邻里交往和街道生活复苏,要求商业建筑,甚至各个住宅的入口面向街道。

⊙在街边应留出足够的建筑退红线,并设计一些门廊、凉棚、露台等建筑过渡空间,增强建筑与街道生活的沟通,注重人行道的设计是新城市主义街道设计的重点之一。

⊙交叉口是新城市主义街道设计的另一重点,通过减少人行道间的间距,降低车速。

注重街道与广场、花园的结合,创造活动空间。

借鉴与启发⊙街道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街道立面的丰富性,增强街道活力⊙注重道路装置的设计如:中国住宅的管理形式与国外不同,多采用组团院落空间,要注重院落空间与街道空间沟通。

2)街块(区)适宜的尺度与规?模⊙街区是表现建筑形式和城市空间的场所⊙城市居住街区网格结构的尺度随居住建筑的尺度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城市主义认为250-600英尺(75米-180米)的街区是适宜的3)建筑形式⊙住宅与公共建筑形式要不同,公共建筑做为地标性建筑⊙建筑物的风格应与周边建筑语境相协调,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与历史传统⊙有相应的条例规定建筑的高度、形式等。

朔州老城改造的新城市主义实践朔州老城改造项目简介朔州老城始建于秦汉,古称马邑城、鄯阳城,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朔州建市20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及重化工基地,朔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2008年起,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浪潮的兴起,市区两级政府为了传承雁北的历史文化、完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价值、营造宜居环境、彻底改变老城脏乱差的状况,启动了朔州老城保护性改造工程。

山西金海洋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北京海勃湾投资顾问公司担任总策划,北京东方华脉设计公司为设计单位,北京希埃希设计院担任园林设计。

该项目总体规划占地1500亩,改造规划用地858亩,新建部分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

区域内规划了学校、医院、办公、会馆、酒店、客栈、商业中心、明清风格的商业街、中心花园、绿化带、运动健身场、面向不同年龄层的交流场所,以及不同类型的中式院落住宅,包括中式庭院住宅(四合院、L型合院、联排庭院、叠拼庭院)和中式低密度居住建筑。

该项目凭借传承千年文脉、再现古城风貌、融合现代元素的优势,2009年11月在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荣获“2009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影响力工程”称号,成为我国小型老城保护性改造的范例,作为旧城改造与宜居城市和谐共建的典范,受到省内外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新城市主义思想在朔州老城项目中的运用按照朔州市提出的“建设雁北最宜居城市、最宜发展城市”的指导思想,朔州老城改造的规划设计,自始至终坚持了三个原则:即尊重本土的地理环境、尊重本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贯彻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1、注重与城市的关系-道路及社区空间⊙尊重城市区域级规划,老城的四条重要轴线——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的商业轴,以及两条绿化轴线,与城市规划干道、阳街、开发南路和马邑路相连,与城市建立了便捷的交通联系。

老城内电瓶车和城市中巴在四个城门口无缝对接。

⊙建立“都市核心带”,营造公共开放空间。

公共空间优先设置,大型公建结合公交设置。

如东门内的崇福广场,北门内的集中商业广场,都是作为整个城市的开发空间设置的。

社区组团距商业中心区的步行时间在5-10分钟以内。

⊙景观资源共享,形成“开放绿轴公共空间”。

2、尊重、保护和恢复基地中原有景观资源。

规划方案中,重点保护了辽金时代建成的崇福寺。

恢复了明清建筑文昌阁。

原有的街区、街道、城市肌理尽可能按原样保留。

3、道路设计中,注重建立安全的步行系统,将街道做为公共空间设?计。

4、各种等级的道路断面设计中,充分考虑具备车行、步行、自行车、景观绿化、居民交流公共空间等多种功能,注重街道的景观设计。

1)道路对景设计,公建形成的道路路口对景和住宅过街楼形成的道路路口对景。

2)道路立面的设计,包括沿街底层商业、过街楼的设置以增加街道景观的沟通、住宅的山墙处理及正立面沿街设计。

3)通过建筑立面特殊构件的处理,增强街道的活力5、开放式住区,建立开放—半开放—封闭的社区体系1)都市核心路和社区级干道互相开放。

2)公共设施是对外开放的,实现住区与城市的双赢。

老城内设置的学校、幼儿园、医院、体育健身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生态园林广场、崇福寺、天主教堂等都是向整个城市开放的。

3)城市次级道路——目前有管制,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

4)封闭式院落组团是老城的典型特征,通过绿篱、艺术围墙、建筑立面形成的围合空间,保证居住私密和品质。

朔州老城保护性改造工程是迄今我国唯一一个整建制旧城改造项目,目前尚在实施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