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海角诗人》残片中“海”之意象
明清中琉文人笔下的海洋意象

海洋文学公元1368年,随着明朝的建立,以中国为核心与周边国家建立起朝贡与册封关系的国际关系体系,这就是东亚封贡体系,成为公元1500年左右世界上并存的三大国际关系体系之一。
封贡制度,是一种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特殊体制。
我国东邻的古国琉球,又名中山,是位于我国台湾和日本鹿儿岛之间的一系列群岛。
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该国,正式册封为藩国,定名为琉球,此后双方交往频繁。
明初至晚清,中国与琉球有着508年的宗藩关系。
明清两朝共为琉球世子举行25次盛大的册封仪式,正副册封使存名者45人,还有众多从客;琉球朝贡使和求学者前来中国数百年从未中断,直到光绪“五年,日本入琉球,灭之,夷为冲绳县”。
至此,日本灭其国,“废琉置县”,中琉宗藩关系被迫中断。
明清两代琉球册封使身系朝廷使命,除册封礼仪外,亦负有禀报册封行程以及疆域地理之任。
而作为文人,在沧海茫茫的航路上,不仅被奇绝风光所吸引,更为命悬一线、惊涛海浪而心有余悸,他们吟诗作文记载沿途岛屿,描述航海风险和琉球逸闻。
而琉球上自国王世子,下至官宦文人,不论是朝贡或求学于中国,还是迎接中国册封使臣,无不唱和以表海国之情。
明清册封使及从客等的海洋文学作品,主要收录在历代《使琉球录》中。
而琉球文人或官员的海洋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出现在清代,主要收录在程顺则编辑的《中山诗文集》等文集,以及明清册封使或其他官员收录在使录文献或诗文选里。
500年间,两国文人创作了卷帙繁富、脍炙人口的海洋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海洋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出使琉球的册封使和从客亲历亲闻所作。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象,意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固定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真正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意象”一词,出现在刘勰的明清中琉文人笔下的海洋意象撰文|赵君尧海洋文学《文心雕龙》,其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文学意象是主客体融合的产物,是作者借以表现思想、情感与艺术的对象,并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审美情趣、民族精神。
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赞

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赞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是古代诗人杨炎的《浪淘沙·别江北辛未涉长安晚泊》中的一句诗句,描绘了一幅怡人的意境,给人以无垠的想象空间。
虽然诗句简短,但其中蕴含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在读诗时可以产生视觉上的错觉与联想。
首先,诗中描绘的“蜃楼疑海上”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蜃楼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通常出现在海面上,远看仿佛是城楼或高塔倒影在水面上,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
杨炎通过诗句中的“蜃楼疑海上”传递了一种幻境的意象,使读者在阅读诗句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这种幻境不仅体现在视觉上的错觉,更包含了心灵上的超脱与追求。
其次,诗句中的“鸟道没云中”给人以自由自在的想象。
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景象让人们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而“道没云中”则更加强调了鸟道的高度与纯净,令人心生向往。
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将自然的美妙与自由的意境融入到诗句中,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憧憬与向往。
这句诗的意境给人带来思考的空间,触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心灵追求的思考。
蜃楼是一种虚幻的存在,随着视角的变化,它既可以出现又可以消失。
这种错觉使人们对现实与虚幻的边界产生思考,进而引发关于真实与虚假的哲学思辨。
人们常常追求所谓的“海市蜃楼”,也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夸大其词的虚表面。
通过这一句诗,杨炎提醒人们要审视现实,明辨真伪,不被迷幻的幻想所迷惑。
此外,诗句中的“鸟道没云中”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没有受到任何束缚,这无疑是人们心中渴望的境界。
而云,作为高处的存在,象征着世俗的迷茫和纷繁的琐碎。
在这句诗中,鸟道没有云中,象征着超脱于世俗的自由状态,犹如鸟儿在天空中翱翔。
这种自由与纯净的意境让人们对内心的深处进行反思,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追求真正的自由。
总之,杨炎的《浪淘沙·别江北辛未涉长安晚泊》中的一句诗“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表达方式,勾勒出了一幅神秘、虚幻、自由的意境。
故乡与天涯—英汉诗歌中“海洋”意象的比较

- 244-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故乡与天涯—英汉诗歌中“海洋”意象的比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本科生/黎琪【摘要】古往今来,海洋都是诗歌中的典型意象。
通过英汉诗歌中“海洋”意象的实际比较和分析,挖掘其深层内在含义。
旨在揭示中外诗人对海洋的情感,各国民族文化、心理、性格以及海洋战略意识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海洋 英汉诗歌 情感对比中华文化起源于大河文明,但汉语诗歌对海洋的描写,依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
早在《诗经•小雅•沔水》就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的诗句。
欧洲文明的源头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本是海洋文明。
随着15世纪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文学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欧洲人对海洋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The Corsair》中写到“O'ER the glad waters of the dark blue sea,,Our thoughts as boundless, and our soul's as free .Far as the breeze can bear, the billows foam”将海洋与自由、梦想和祖国紧密相连。
在中英诗歌中,海洋的地位与承载的感情有很大不同,体现来中英文化的不同情感归属和民族性格。
一、澎湃与沧桑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海盗》以及《唐璜》里均有对大海波澜壮阔之景的描写。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也描写了吞吐日月的汪洋。
面对大海的宏阔,中西诗人发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以《海盗》第一段和《观沧海》为例。
在《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但凡写水,必将写山与石来衬托。
以描绘出沧桑的山海之景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用秋天的萧瑟二字,将人世苍凉与海的宏阔相结合,为下文把自己的宏大的志向与乱世的背景做铺垫。
“海”是诗人的心胸与志向,是山河的沧桑,但并不是诗人的目的与归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着重描写海吞吐日月的宏大,此时的海更相是一面静止的明镜,倒映着日月星汉,容纳和接受着万物,是神秘而遥远的。
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

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2011年4月第28卷第4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Apr.2011V01.28No.4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刘峰峰(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唐宋诗中意象十分巧妙而丰富,本文通过对唐宋诗中有关”海”的诗歌意象的梳理,从而体会在中国独特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下,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唐宋诗中”海”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诗人恩想情感意蕴,并在对”海”意象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分析中,体会其局限性及所造成的时人的隔绝心理.关键词:唐宋诗;海;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f2011)04-0025-03作者简介:刘峰峰(1985一),女,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化与文学.诗人往往借用不同的诗歌意象表情达意,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让人生动形象地领会其要传达出来的种种意蕴.在唐宋时期的诗歌中,意象的运用更是俯仰皆是.像我们熟知的用”月”作为思念与祝福的表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用”酒”,”草”等意象来作为诗人咏怀抒情的载体等等.而”中国海洋文学的主体是借海洋而抒发诗人主观感触的诗词辞赋”,【】用”海”作为诗词意象的作品相比之下并不多,但通过对唐宋诗词中“海”的意象的分析,可以窥探到在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中国独特的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一,中国古代文化视野中的”海”受诸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人滋生出自己独特的一套理念:天圆地方,最中间为堂堂的”中国”,近邻是落后愚昧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最外围才是“海”.古中国人最关注处于”中心”的自我,”海”既是处于”边缘”,又是远离中心的他者.因此,”海”意象在中国人眼中要么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要么成为“湖”,”江”的代名词.中国文人总以观鉴欣赏的角度,游离于大海之外,海意象和大湖大河意象是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别的.这是有着其地域限制和民族文化心理因素的.(一)地域辖制下传统文化伦理使然中国的自然条件生成了其生活方式,同时左右时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摇篮在黄河流域,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造就了中国人的地域意识.古希腊对大海是又敬又畏,既要利用它又要降伏它.而中国的”水”载体是江,河,湖,有相对容易的操作性,甚至被认为”柔情似水”.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学问讲求平实的伦理特征决定了中国人的”海”意象的柔和性.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诗经?小雅?何人斯》中”不畏于天”,波涛汹涌给予人以威慑之感的大海自然被国人所遗弃,温顺有加的”水”成了国人的钟爱意象.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决定了崇高事物中”乐”的成份.如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唐宋人则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合一的向往,并由此而产生崇敬和愉快之情.悠然意逸,恬然自适的态度注定了唐宋文学缺少真正悲壮美的命运,这可能也是中国的文学欠缺批判力度与否定意识的根源,令人崇敬的海似乎永远只能作为中国人人生的理想意象.(--)中国人在思维语言上的特征传统自给自足的中国人较西方人内向,以”太上立德”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更重”上善若水”.不像外向性,开放性的西方社会,倾向于智,以探索自然的奥秘为乐,对照”水”和”海”,我们便不难看出中西方对于意象的偏爱和选择.而意象营构的丰富性,多样性,与一个民族的群体心态是否有开放性和开放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并不完全受诗人个体的创造性所支配.在早期的许多民族中,都存在着自然崇拜,海洋崇拜也不例外,但原始意象转化为文学意象后,如何把握与创新却受着民族性格心态的制约.海意象在英美诗歌中的丰富多彩,众态纷呈和新奇变幻体现了西方民族富于进取,勇于开创,不满现状和热情外向的性格心态.相比之下,纵使像中国传统诗人中最具才性和创造力的李白,其歌咏海算是最有成就的,也终究未脱收稿日期:2011—02—19?25?游仙抒愤的模式框范.-3]二,”海”与文人创作心态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诗人写诗是以主观情感的渲泻为核心,重抒情而轻叙事. 因此,诗歌中所描写的大海就更浓烈地带着诗人自身的个性和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痕迹.诗人的主观情绪以海为载体予以表达,这也是由其自身所处的时代, 经济地位,身世学识,人生际遇等决定的,是一种传统的潜在力量的制约,在唐朝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的交往政策,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文学发展特色,深深影响到文人生活与创作心态,并带人他们的作品中:(一)直接以海入诗诗人们或者登山抒情,或者临海咏怀与自娱,”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大自然的景色直接融人诗人的作品,以自然存在物——海为对象并带人诗歌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也是比较多的,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等.唐宋时期作家对大海的生动描写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有的借助与海洋的自然现象,运用浪漫哲思,如”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人海,六龙所舍安在哉”(李白《日出入行》);有的写海涛的奔腾咆哮,汹涌澎湃,如”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人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有的以海水比衬,感叹离愁,如”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思”(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直抒胸臆地以海人诗写海的自然之态.(二)借景抒情写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可谓屡见不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造境”,“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意境说,同样,在解读古典诗歌时也可以借鉴境界说的理念,领会其中的借景抒情与情境交融之妙.古时文人面对大海,根据不同时期文人的生存境况,气质性情,那么带人他们诗歌中的大海则已然寄托了他们当时的种种感受与体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5】这种写海的方法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很多,李白是其中较突出的一个,他喜欢用大海的景物,传说故事等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傲然屹立的人格与激情豪迈的情怀.可以在他的诗句中分明地体会到这位“谪仙人”的情感本身是与大海的波涛共同起伏不定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6?等.(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三,唐宋诗”海”意象的思想情感意蕴对唐宋诗进行鉴赏和解读时不难发现.其中运用“海”作为载体来表情达意的作品有很多可供品鉴,对其进行归类梳理,主要有以下三类:(一)直抒胸臆写海景在唐代这个独特的历史时期,盛世的富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人的心态,他们在享受现实的同时也渴望亲近自然,很多唐代着名诗人都曾在人生的某一时期亲近自然,体味山水之乐,怡情其中,其中也有不少写海景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人笔下的江南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将自己内心的失意寄托与自然的美景中,也一样写得意境全出,妙不可言.王维《终南山》中”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极言终南山的高大绵延,在平地遥望写远景时,从长安遥望终南山,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虽夸张而愈见真实.海在诗人的印象中,就是辽阔无际,绵延不绝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的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诗人将江水与海相连的想象,足以说明海在他心中留下浩瀚无垠,气势磅礴的气象.(二)以有关海的神话想象人诗唐代的对外开放,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并存,对其世人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人的作品中更是有意无意地传达出了他们的这种思想内容.在诗歌作品中运用了如”海客”,”仙山”等的神话想象题材,更增加了诗歌本身的奇幻色彩.例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白居易《长恨歌》),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到”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从其诗中运用的海外仙山这一神话母题看,他是把想象中或有或无的这种海外仙山当成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在现实的参照下,流露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茫然和怅然若失的忧伤.这种心理感受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体现,如”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中都有提到神话想象的相关内容.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大海与陆地,幻想与现实,虚无与实在的观念在诗中的反映.自唐时起,诗词作品中除继续保留前人”飞天绝海”的浪漫色彩外,还出现了大量张帆远征,乘风破浪,涉险异域的”海客”形象.【6J (三)诗人借海旷己抒怀借用大海作为抒怀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种种,也是唐宋诗歌中的主题之一.唐宋诗词中的涉海作品,多数表现的都是文人感时,身世浮沉的人生哲学.他们用时空的交汇与定格来把握抽象人生,感叹属于他们的成败,喜忧,舒泰或穷蹙,恢弘或卑微的心理境况,或即兴而感发,或在追踪往昔中流露出感情最本色的底蕴,赢得读者由衷的共鸣.例如李白的”海”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写得雄壮大气, 黄河神水一泻千里的雄姿,海之胸怀的博大,一时使人生发许多豪情.还有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杜甫《追酬故高蜀放人日见寄》并序中”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天地何其之大,抱负之远大,胸襟之宽广,凝重悲怆中皆见出大手笔风范.杜甫的五言古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亦以江海作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非无江海志,潇洒送Et月.”沉郁地道出自己心中对理想政治和贤明君主的呼唤,有生不逢时,贤主难遇的感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诗人被迁流僻远,朝野音信杳然,哀怨便像纡回的愁肠,百转千回难以平复.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饱含深情的笔墨一扫柳诗愁云惨淡,哀思难安的情绪,以月明星稀,柔情满怀的海起兴,比照自己对友人思念之深.四,结语大海作为审美意象,由言之意,披文人情,自然悟人,进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既得其神韵,又着其意的境界,【6可谓自然界中最辽阔,最恣意,最自由,最有深意的事物.海的性格也赋予人无限的畅想与遐思,向往他的博大神秘,势不可当,也畏惧他力摧一切的力量,激发人去探寻他的神秘与悠远,这便也有形无形地影响了人尤其是细腻的诗人的审美感情.在审美过程中,唐宋人对海的感受更多的是来自对海视觉,听觉,味觉的冲击力,而身体的最切实的触觉完全没有调动,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中国人对有形的接触并不重视,而专注于身体对”气”的无形感受,总体使人觉得在当时的时代局限性下有着一种柔有余而力不足的缺憾0同时,唐宋诗人以远近俯仰的游目视线来表现海,”观”其形质而”味”其气韵,那种无边无际的空渺感又少了征服的真切和雄壮,倒多了几分令人望而生畏的敬畏,【这也可说是在这种地域与文化视野限制下形成的局限性.”海”作为一种意象走人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慷慨悲凉,博大壮美者是属于少部分的,表现情感上的空冥荒凉,玄虚莫测者居多,或许这正是这种局限性和大海给时人造成的隔绝心理的一种反映.参考文献:[1]宇鸿.文明峰巅下的碧海长天[N].中国海洋报,1998—3—24(2).[2]卢炜.水和海——中西诗学的意象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2002,3(3).[3]刘卫英,周小倩.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及其文化精神[J]. 盐城师专,1999,(1).[4]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1—156.[5]王国维.人间词话译注[M].施议对注.长沙:岳麓书社,2O08:7.[6]李剑亮.中国古典诗赋中的”海”意象[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16(3).[7]纪玉洪,呼双双.唐宋诗词中海的审美意象探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04,21(1).责任编辑:陈君丹DiscussionontheOceanImagesinTangandSongPoemsLIUFeng—feng(ChineseDepartment,Zhangzhou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3630 00,China)Abstract:TherearemanyimagesinTangandSongpoems.Byanalysingtheimag esrelatedtotheoceaninthepoems, wecanfindtheculturalpsychologyandtheirappreciationofbeauty.Meanwhile ,wecanfindthetraditionalcultureview causedbythespecialregionvision.Keywords:TangandSongpoems;ocean;images?27?。
论徐志摩诗歌中的海洋意象

论徐志摩诗歌中的海洋意象“海”在是矛盾的综合体。
它广博深邃,浪漫神奇,却又变幻莫测,危机四伏,无情地埋葬了无数人的生命。
“海”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杂客体,也可以负载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理想与现实,时代与个人,光明与黑暗,怀疑与信任,多种二元对立的主客体融合都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朦胧诗诗人是经历了“黑夜”的“一代人”,追求“光明”的“一代人”,文革历史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巨大伤痕。
徐志摩也经历了插队、回城、待业的坎坷遭遇。
因此,当她再遇久违的大海,对时代的灰暗和个人遭际的深深感慨就全都融入海中。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也许风暴张开贪婪的口/……”(《致大海》)徐志摩以“海”的变幻莫测作为象征,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时代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诗人个体在“海”的面前,显得苍白、渺小,“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
”(《致大海》)“它目睹了血腥的光荣,/它记载了伟大的罪孽。
”(《珠贝――大海的眼泪》)这是诗人的愤怒与控诉。
“望着你远去的帆影我潸然泪下,/风儿已把你的诗章送走。
/叫我怎能不哭泣呢?”(《海滨晨曲》)诗人的临海远眺而泣,现实的灰暗使得她的人生处处受挫,追求难以实现,加重了她心灵的忧伤。
虽然现实是那样地灰暗,徐志摩却并未因此丧失的信念和勇气,她忧伤但不绝望,她愤怒却不沉沦。
“呵,生活,/固然你已断送/无数纯洁的梦,/也还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是虚伪的平静,/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一切的过去――/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乐。
”(《致大海》)徐志摩一方面抒发着她来自现实的忧郁,同时又表达着她不甘于这种忧郁的追求。
这不懈搏击的海燕不正是坚持追求的诗人自己吗?徐志摩借着对大海壮观景象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她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年级海洋诗的分析

海
海洋是多變的
風和日麗的海 是多麼平靜 是多麼溫柔
真想把她擁抱在懷中
波濤洶湧的海 不斷的怒吼著 好像千軍萬馬
似的 率領著蝦兵蟹將
真不知道 平時溫柔的你 也會突然發狂
真教興嘆
海洋開心的 和太陽玩起躲貓貓
海洋是多變的
海洋生氣的 向大地不斷怒吼
海洋平靜的和天空自在地聊天
沈柏亨
美麗的大海。
海洋生物多 海洋汙染
美麗的海是誰的家?是兇猛的鯊魚。是可愛的海
許志心
劉品忻 海之歌 蔡承翰 海洋風光 徐得森 海洋之歌
豚,是玩皮的蝦子。
美麗的大海 有各式各樣的生物,因為有了這些
生物,讓大海變得熱鬧有趣。
如果大海充滿垃圾。漁夫就無法捕魚。又髒又臭
的大海誰也不敢靠近它。
請大家好好愛護他。
天天在風的搖籃裡玩耍
天天在雨的滋潤下茁壯
讓雲兒有個朋友作伴
海洋是溫柔的母親 海洋是知心的朋友 在昏黃的薄暮下洗滌沉睡的心靈 在神祕的黑夜下施展神奇的魔法 緩緩的閉上惺忪的睡眼 悄悄的進入甜美的夢湘
讓月光映照著沉睡的海洋
林恩宇 悲傷的海洋
林廷翰 我們的海洋 楊閎宇 陳子晴
劉益晨 海洋的心情
邱彩瑛
海洋是可愛的妹妹 海洋是活潑的弟弟 隨著浪花而起舞 隨著雲彩而飛翔 我愛海洋的靜 我也愛海洋的動 我的夢想也隨著海洋的靜與動 飛舞 飛舞 悲傷的海洋 到底是誰 把油汙到近海裡 讓魚兒無法前進 到底是誰 把垃圾丟進海裡 讓魚兒被垃圾纏繞 到底是誰 把大魚和小魚網住 讓魚兒無法繁殖 原來是一切 就是我們人類 讓海洋如此悲傷 悲傷的海洋錒 真的很抱歉 請原諒自思的我們吧
多角的珊瑚 組成有趣的海洋
驗?
美麗的海洋 各式的律動
法国海洋文学中大海的经典意象初探

法国海洋文学中大海的经典意象初探作者:刘雯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7期内容摘要:人类与海洋的动态关系变化体现着一个层面上人类的进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间不断流转的大海,其意向在人们意识投射中也迥然不同。
法国经典海洋小说《墓畔回忆录》、《海上劳工》、《海底两万里》以及《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四部作品分别以大海为线索,展现了各个历史背景下大海的经典意向。
研究其背后的现实成因,深入探寻大海与人类的关系演变,于当今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国海洋小说海洋意象大海水生海洋,海容万物。
海洋在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宝贵资源的同时,也为无数的世界文学大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人类的进化史与海洋息息相关。
不同时期,人类对于海洋的态度截然不同,由此不同海洋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学张力便具有各自的魅力。
博览古今,以海洋为题材的各类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且不同历史背景下,海洋随着社会的变迁,衍生出各异的意向。
因此,本文以法国经典海洋小说《墓畔回忆录》(1848-1850)、《海底劳工》(1866)、《海底两万里》(1870)、《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为例,深入探讨各个时期间大海的不同意象及其现实成因。
一.《墓畔回忆录》——矛盾之海雨果曾经说过,“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有”。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多布里昂对当时浪漫主义流派的深厚影响可见一斑。
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新型资产阶级思想与陈旧的封建意识猛烈碰撞,随之而来大革命带来的动荡与变革导致了人们多耽于幻想,浪漫主义蔓延开来。
《墓畔回忆录》是夏多布里昂的晚年作品,出生于古老的没落贵族家庭的他,追忆了他的童年以及流亡国外的生活情况,评价了法国大革命和当代风云人物,总结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与文学生涯。
其中,“大海”是贯穿《墓外回议录》的一条主要线索。
在这部花费40年的时间的精心之作中夏多布里昂对于不同的“大海”以及“大海”在不同的时期的描述都在变化着,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意象。
论唐诗中海洋意象的抒情价值_尚光一

。
,
“
”
“
, ,
曾有僧 问 祖 师 西 来
”
,
“
意 顺
”
,
赵 州 以 庭 前柏 树 子 回 答 这 本 是应 景
,
“
所答 可 能是 赵州 恰 好 看 到 了 庭 院 中的柏 树
口说
,
了 出 来 若 庭 院 中 有 柳 树或 杨 树 答 案
“ ” “
,
,
也就 变成 了 庭 前柳 树 子 或 庭 前 杨 树 子
,
。
澎 湃 大 鹏 高 翔 的 图 景 与诗 人 的 开 阔 襟 抱 相 映成 趣
、 。
此 其过 江 河
,
“
楼 写 春云 色 珠 含 明月 辉
。
,
” ,
海市屋
之 流 不 可 为量 数
,
。
”
北 海 若 的 话语 流 溢 出 的
楼 的 迷 幻 奇 异 景 象 又 使 大 海 蒙上 了 一 层 变 幻
实 际 是 古 人 对 海 洋 辽 阔 无 垠 的 惊 叹 和 由衷 的 崇 敬 之情
可 谓 是 老 婆 心切 了
“ ”
,
描 写海 洋意 象 的作 品数 量 众 多 作 者 的情 感 世 界 借 助 海 洋 意象 的 形 式 表 达 尤 其 当 表 现
,
赵州在此
以 看似 毫 无 实质 意 义
。
宽广 胸 怀 反 映 离 情 别 绪 和 寄 托 忧 戚 感 怀 时
唐 诗 中往往 用 到海洋 意象
大来 抒发胸 臆
,
。
另外 诗人 也 常 常 运 用 海 洋 意 象 表 现 宽 广胸 怀 例如李 白的诗 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且 已把现 存残 片送 往 中 国电 影 资料馆 保 存 。在 中 国 电影 发展 史 片 开 头加 字 幕 说 明共 4 分5 6 秒左 右 。并且 在 残 片 中 ,除 去 字幕 说 上, 《 海角 诗 人 》长 度 为十 本 ,根 据 民新 特 刊 的本 事 中显 示 ,故 明 , 总共 约9 8 个镜 头 左右 ,而海 景 的镜 头 ( 包 括 大海 作 为背 景构
萍 才华 横 溢 的诗 人 气质 所 吸 引 ,两个 人 通 过长 时 间 的相 处后 相 爱 礁 石 ,使 得 大海 显 的更 富 有力 量 与活 力 。此 时 导演 通过 从 远景 、
了, 从此 在 这座 孤 岛 上就 有 了一 对 甜蜜 的 恋人 。 自从 一 萍和 翠 影 中景 和近 景 递进 变 化 的方 式来 表 达 了青 年诗 人 一萍 对壮 阔海景 的 相 爱后 ,一 萍就 为 翠 影作 了很 多诗 句 ,因 此汇 编 出 了一 个樵 女 诗 喜 爱 。随后 再 次用 空镜 头 的 形式 拍 了海 上风 景 ,这 时候 海 水连 绵
关键词 :早期 中国电影 ;侯 曜; 《 海角诗人 》;意象
《 海 角 诗人 》是侯 曜 编 剧兼 导 演 ,并 由上 海 民 新影 片 公司 于 1 9 2 7 年 出品 。 它是 由意 大利 博 洛 尼 亚 电影 档 案馆 保 存 并修 复 ,
在时长1 9 分3 1 秒的 《 海 Nhomakorabea角 诗 人 》 残 片 中 , 大海 作 为 画面 主 体 和其 作 为 构 图 的元 素 出现 的 时 间总 共 约9 分2 4 秒 左 右 ,其 中残
.
影视 传媒 ・
大 众 文 艺
解读 《 海角诗人 》残片中 “ 海’ ’ 之意象
陆 叶 青 ( 中国艺 术研 究院研 究生 院 1 0 0 0 2 7 )
摘要 : 《 海 角诗 人 》是上 海 民新 影片公 司于1 9 2 7年 出品 的的影 方 面 ,它 的 自由奔放 ,雄 浑 苍 茫 ,狂 放不 羁一 直 让受 到 艺术 家创
社会 和 谄 谀 虚 伪 的 周 旋 , 因此 他 独 居 海 角 荒 岛去 欣 赏 大 自然 的 隐喻着 亲 年诗 人 孟 一萍 离 开混 浊社 会 后 的新世 界 的 开始 。 随后 又 美 。而 在 荒 岛上 有一 个 美 丽 的樵 女 叫柳 翠影 ( 李旦 旦 饰 ) ,翠影 是 一 个广 阔 的海 景 ,依 然 以水 平构 图的方 式 出现 ,但 这 时海 上 水
直 预谋 如 何抢 夺 翠 影 。一 萍 回家 后 深知 受骗 ,重 返荒 岛 时 ,翠 的僻 静地 方 … … ”, 给 人 以广 阔和 奇妙 的视 觉快 感 ,加 强 了 电影
影 已被张 天 霸抢 去 。翠影 被 劫后 ,最 终得 到 张天 霸 妻子 的 怜惜 帮 本身 的诗 意风 格 。 助 其 逃走 ,就在 翠影 逃到 一 悬崖 处 厉 声呼 救 。天 霸追 到 悬崖 处 ,
姑父 及 其 女儿 看 不上 在 他们 眼 里 一事 无成 的一 萍 ,一 萍也 不 喜欢
一 一
条 帆船 行驶 在 这 碧波 荡漾 的海面 上 , 画面转 暗 结束 。这里 空 镜
直 奢 华成 性 的 尹美 珍 ( 林 楚 楚 饰 ) ,并且 他 受不 了乌烟 瘴气 的 头 的 运用 凸显 出了 自然 风 景 的壮 阔 ,并且 影 像 日出 的呈 现似 乎 也
事描述 的是:青年诗人孟一萍 ( 侯 曜 饰 ) , 自幼 丧 失 双 亲 , 因 图 的 镜头 )就 大概 有 6 6 个 镜 头 。 以具 体 文 本 为例 ( 见图1 ),残
此生 性 孤傲 ,他 的姑 母 一 直想 他 做 自己的女 婿 ,但 是 作为 高 官 的 片 一 开始 ,镜 头 画面 以水平 构 图 的方 式来 展现 海 上 日出的风 景 ,
的父 亲 早 已去世 ,母 亲 杨 氏 ( 邢 半梅 饰 ) 带着 翠影 和 她 的弟 弟柳 平 线 被提 高 ,海 景 占据 了大部 分镜 头 画面 。青年 诗 人孟 一 萍从 右
勇 ( 朱树 涛 饰 ) 以耕作 谋 生 。一 萍对 翠影 一见 钟情 ,翠 影也 被 一 侧 进 入 画面 , 这时 通过 对 比可 以更加 突 出大 海 的广 阔 ,海 水敲 打
于 他 人 的 自我 认 知 和 精 神 追 求 。
自由的心 声 。 另外 ,诗 人 在对 大海 倾 诉 的 同时 ,实 际上 也 表达 了 自己对 自由的 景仰 ,对 胸 怀和 气度 的崇 尚 ;也 是作 者对 当 时黑 暗
社会 的痛 斥 ,对追 随 大海 自由灵魂 的憧 憬和 期望 。
集 , 出版 后 轰动 文 坛 。美 珍 见一 萍 发达 ,立 即前往 荒 岛称 姑 母 有 起 伏 , 一群 海 鸥在 海面 上 飞翔 ,画面 感 十分 强 烈 。这里 奇 妙海 景
病 ,骗一 萍 回 去 。此 时 ,土 豪 张天 霸 ( 辛 夷饰 )垂涎 翠 影 已久 ,
一
就像 民新特 刊 中所 说 “ 有 高 山流 水 ,有 怪石 狂 流 ,都 是人 间 罕见
片。它是 由意 大利博 洛尼亚 电影档案馆保 存并修 复 ,并且 已把现存 残 作 时 的青 睐 。另 一方 面 ,它 博 大 的胸 怀 ,恢 弘 的气度 ,奇伟 的 力 片送往 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 。残 片中 ,导演侯曜将其浪 漫主义的风格 量一 直是 人类 追 求 的精 神 力量 。因此 , 大海 这个 意象 在 文 学艺 术 发挥的淋 漓尽 致 ,使这部影 片给 当时压抑社会 下的, & - 4 1 " 1 带来 了心灵的 品 中被广 为 应用 。在诗 歌 普希 金 的 《 致 大海 》 中 ,把大 海 描绘 成 寄托与展 望。特别是对 “ 大海”这个意 象的融入 ,可以看 出作者不 同 诗人 的知 心 朋友 , 以面 对 面 的方 式与 大海 进 行心 灵 的交 流 ,追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