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廖夫: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科学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答案

1.当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日益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导组织形式。
(3.0分)A.团结协作B.全面整合C.分工协调D.各自为营我的答案:A√答对2.下列关于创新的论述,正确的是()。
(3.0分)A.创新与继承根本对立B.创新就是独立自主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D.创新与引进国外新技术相矛盾我的答案:C√答对3.()是科技成果社会应用的最根本的价值标准。
(3.0分)A.促进经济发展B.提高生产力水平C.造福人类D.形成科技道德规范我的答案:C√答对4.以下不属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处罚措施的是()。
(3.0分)A.行政处分B.不披露、私下审理C.撤销项目D.取消资格、学位、称号我的答案:B√答对5.科学活动的()对科技人员有内在的吸引力。
(3.0分)A.专业性B.复杂性C.权威性D.求知性我的答案:D√答对6.科技道德是指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做人做事的()。
(3.0分)A.行为准则B.职业规范C.价值观念D.基本原则我的答案:B√答对7.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立志考察祖国的山川地貌,面临旅途中的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历经28年写成《徐霞客游记》,在地质研究特别是岩溶和河道勘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体现出徐霞客()的科学精神。
(3.0分)A.勇于创新B.拼搏奉献C.报效祖国D.严谨治学我的答案:B√答对8.()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科技发展的任务而制定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
(3.0分)A.科学理论B.科研方向C.科技政策D.科技伦理我的答案:C√答对9.()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3.0分)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我的答案:A√答对10.科技道德对科技活动和人际关系()。
(3.0分)A.具有规范协调功能B.存在利益诱导功能C.存在约束性D.具有强制性我的答案:A√答对1.科技道德规范是指()。
科学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答案

1.当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日益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导组织形式。
(3.0分)A.团结协作B.全面整合C.分工协调D.各自为营我的答案:A√答对2.下列关于创新的论述,正确的是()。
(3.0分)A.创新与继承根本对立B.创新就是独立自主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D.创新与引进国外新技术相矛盾我的答案:C√答对3.()是科技成果社会应用的最根本的价值标准。
(3.0分)A.促进经济发展B.提高生产力水平C.造福人类D.形成科技道德规范我的答案:C√答对4.以下不属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处罚措施的是()。
(3.0分)A.行政处分B.不披露、私下审理C.撤销项目D.取消资格、学位、称号我的答案:B√答对5.科学活动的()对科技人员有内在的吸引力。
(3.0分)A.专业性B.复杂性C.权威性D.求知性我的答案:D√答对6.科技道德是指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做人做事的()。
(3.0分)A.行为准则B.职业规范C.价值观念D.基本原则我的答案:B√答对7.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立志考察祖国的山川地貌,面临旅途中的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历经28年写成《徐霞客游记》,在地质研究特别是岩溶和河道勘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体现出徐霞客()的科学精神。
(3.0分)A.勇于创新B.拼搏奉献C.报效祖国D.严谨治学我的答案:B√答对8.()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科技发展的任务而制定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
(3.0分)A.科学理论B.科研方向C.科技政策D.科技伦理我的答案:C√答对9.()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3.0分)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我的答案:A√答对10.科技道德对科技活动和人际关系()。
(3.0分)A.具有规范协调功能B.存在利益诱导功能C.存在约束性D.具有强制性我的答案:A√答对1.科技道德规范是指()。
世界经典肮天名器大盘点

世界经典肮天名器大盘点作者:赵家乐来源:《科学24小时》2019年第04期作为航天器、远程军事打击武器的运输载体,运载器以其先进性和技术水平,支撑着一个国家进行空间开发与太空资源利用、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实施远程军事打击的能力。
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均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多种航天运载器的研发与制造。
回顾人类近70年的航天工业发展史,其中不乏出自航天大师的经典航天名器。
R7火箭,起初是由航天大师科罗廖夫领导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的推进器。
然而,正如莫扎特所说,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都不会是动人的音乐,R7火箭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它由于所用推进剂为液体燃料,必须在发射前才能进行装填,所以存在发射准备时间过长的缺陷。
同时,其体形庞大,无法实现车载机动,只能进行固定发射,因此从纯军事价值而言,这种火箭设计并不成功。
然而,对于在和平时期发射卫星等任务而言,以上缺陷却显得微不足道,于是R7火箭就被俄罗斯人作为航天运载器使用,也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吧。
之后,从R7火箭迅速衍生出了支撑起苏联航天事业的庞大的火箭家族,如“卫星号”、“东方号”、“联盟号”和“闪电号”等。
其中,又以“卫星号”运载火箭最为著名,它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它由于是红色苏联研发的,主要作用是向太空运送各类载荷,所以被军迷们亲切地称为“红色卡车”。
截至2006年,“红色卡车”衍生出的火箭家族共发射1628次,并且拥有无可匹敌的高达97.5%的发射成功率,至今仍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运载火箭,承担着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等各项重要的发射任务。
提起“红色卡车”,军迷们一定还会想到著名的“科罗廖夫交叉”。
R7火箭家族发射时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当第一级火箭推进器被抛弃时,4个推进器也同时被抛出。
此刻因空气动力的原因,它们会对称地抛出一个弧面,从而形成一个交叉,宛如在空中盛开的一朵鲜花。
这一景象被命名为“科罗廖夫交叉”。
R7火箭家族能出现“科罗廖夫交叉”,归根结底是因为其与众不同的火箭布局。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摘要:一、火箭的起源和发展二、现代火箭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三、世界各国火箭技术的竞争和合作四、火箭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展望正文:火箭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
然而,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始于20 世纪。
1957 年,前苏联成功地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标志着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加入了火箭技术的研制和发展。
现代火箭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
例如,德国工程师布劳恩、原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和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运载工具的研制方面,最发达的国家包括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和印度。
这些国家在运载工具的发展初期,为了抢时间,几乎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即用导弹稍加改装,使其适应不同卫星的发射需要。
世界各国火箭技术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了火箭技术的发展。
一方面,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发展自己的火箭技术,以争夺在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在寻求合作,共同推动火箭技术的发展。
例如,欧洲国家合作研制了阿丽亚娜火箭,美国与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展开合作。
火箭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目前,火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领域。
火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火箭技术仍将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方面,新型火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不断涌现,为航天领域提供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火箭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人类在宇宙探索、太空旅游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航天时代的开拓者科罗廖夫

航天时代的开拓者科罗廖夫
黎成龙
【期刊名称】《航天》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身处逆境,矢志不移由于继父的原因,科罗廖夫没有进入正规中学念书,而是在图波列夫领导的飞机工厂找了个工作,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黎成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09
【相关文献】
1.科罗廖夫航天时代的开拓者 [J], 陈蕴真
2.科罗廖夫:r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J], 罗缉
3.俄罗斯航天企业介绍(七):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公司 [J], 张万周
4.冯·布劳恩PK谢尔盖·科罗廖夫(上) [J], 龚钴尔
5.科罗廖夫和苏联航天轶事 [J], 吴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谢·巴·科罗廖夫与冷战时期苏联航天发展

谢·巴·科罗廖夫与冷战时期苏联航天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冷战的背景下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竞争尤为激烈。
期间,美国和苏联双方秉承着“和平共处”的原则,通过加强本国各领域的综合实力,不诉诸武力,而是以“冷”的方式进行相互遏制,并宣传自身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以争夺世界霸权。
冷战时期,苏联发射了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美苏两国之间的“太空竞赛”不仅促进了两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对美苏两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
本文将以苏联科学家谢尔盖·巴甫洛维奇·科罗廖夫为切入点,在参阅历史文献和科技文献的基础上,详细阐述美苏“太空竞赛”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分析科罗廖夫的科研成果对“太空竞赛”乃至冷战最终胜负结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论述科罗廖夫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理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然后从航天飞行器的发展情况来观察两国有关冷战进程的动态,详细介绍科罗廖夫团队研制的较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并对比分析美苏两国同时期运载火箭的技术参数。
在此基础上,对太空竞赛苏方弹道导弹、运载火箭、载人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科研成果进行阐释。
“R-7”导弹及其所衍生的火箭家族是科罗廖夫对苏联航天事业巨大贡献的集中体现。
对于科罗廖夫及他的团队研制的首枚洲际弹道导弹“R-7”和由“R-7”洲际弹道导弹衍生出的火箭家族,本文从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首次接触太空、首次航天载人飞行、首次舱外活动等方面加以论述。
对于科罗廖夫为苏联航天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的历史性影响,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和资料详细分析俄罗斯航天工业在苏联解体后的发展情况的角度加以分析。
俄罗斯成为了苏联解体后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遗产的最大继承国,尽管航天工业因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屡遭重创,但是由于以科罗廖夫为代表的苏联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所形成的丰富遗产,俄罗斯在世界航天科技领域依旧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科罗廖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明者

科罗廖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明者科罗廖夫介绍中文名: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外文名: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别名:谢尔盖·巴甫洛维奇·科罗廖夫国籍:苏联出生地:日托米尔出生日期:1907年1月12日逝世日期:1966年1月14日职业:科学家毕业院校: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主要成就: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使前苏联长期在航天技术上领先于美国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俄语:Сергей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乌克兰语:Сергі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ьов,1907年1月12日-1966年1月14日),前苏联宇航事业的伟大设计师与组织者,第一枚射程超过8000公里的洲际火箭(弹道导弹)的设计者,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者、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总设计师。
科罗廖夫1907年1月12日出生于乌克兰日托米尔。
因生父早逝,家境贫寒,他没能进入正规中学学习,而是靠半工半读完成了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
1924年,科罗廖夫进入基辅工学院航空动力系学习,1926年转入著名的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院,成为飞机设计大师图波列夫的学生。
1929年,他在卡卢加见到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后,研究兴趣由飞机制造转向了航天火箭。
1937年开始,在“大清洗”中,科罗廖夫因莫须有的阴谋颠覆罪遭到指控,被判十年徒刑,押解到西伯利亚罚做苦役。
1944年,科罗廖夫被提前释放。
1957年8月3日前苏联首枚洲际弹道导弹P-7试飞成功。
当年的10月4日,使前苏联抢在美国之前,通过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成为人类进入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
1965年底,由于长年不知疲倦地辛劳工作和近10年牢狱之灾的折磨,科罗廖夫不幸病倒了,次年1月14日与世长辞,终年59岁。
作为应用宇宙航行学奠基人,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了人类进步的史册。
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特稿• Feature航天是历史的必然和科学的选择。
1946年,苏联与美国几乎同时研发弹道导弹,也开创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思路。
1946年5月12日,冯·布劳恩的研究小组向美国国防部提出报告:初步设计一个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
布劳恩说:用火箭发射一颗重227千克的卫星,运行在高度约480千米的圆形轨道,5年内(即1951年)就可实现。
美国国防部赞扬了冯·布劳恩的建议,但拒绝提供经费。
1946年初,苏联国防部第4研究所所长、年轻的米哈伊尔·吉洪拉沃夫提出了一个计划:发射“BP-190”高空火箭与一个能容纳2名飞行员的加压舱,上升到200千米的高度飞行。
这个计划获得苏联科学院和教育部航空工业学院的积极评价。
1946年5月21日,吉洪拉沃夫写信给斯大林:我带领一个7人团队,研究发射科学卫星的可能性。
而斯大林喜欢洲际导弹,他这样形容洲际导弹:不就是一枚火箭加一个炸药包吗?快点给我搞出来,我要吓唬吓唬美国佬。
斯大林想不通,吉洪拉沃夫不好好研究导弹,而要发射卫星。
卫星有什么用,能打仗吗?不理会!1950年3月15日,在苏联科学院科学与技术会议上,吉洪拉沃夫提出题为《液体燃料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报告。
他的报告获得批准,但是受到上级的谴责和嘲讽。
因为按照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时代精神”,吉洪拉沃夫不好好研究导弹,却要发射毫无用处的卫星,完全是浪费公共资金。
苏联国防部、教育部检查了吉洪拉沃夫的卫星研制小组。
卫星研制小组立刻被解散,吉洪拉沃夫被降级。
幸好,吉洪拉沃夫并未因此而放弃研制卫星。
1954年5月27日,著名的火箭专家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向苏联国防部导弹装备部部长、后来担任苏联国防部部长的乌斯季诺夫提出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计划。
科罗廖夫在《关于人造地球卫星报告》中写道:“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人类走向宇宙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随后,乌斯季诺夫向政府推荐了吉洪拉沃夫的可行性报告,终于获得苏联领导人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一7导弹
1906年 12月 30日。科 罗廖夫 出 生 在乌 克兰 的一个农 民家庭 。侣 岁考 入基辅工学院空气动 力学专业 ,两年后 转 学 到 莫 斯 科 鲍 曼高 等 工 艺 学 院 学 习 。 30年 代初 ,他 结识 了著 名 的火 箭理论 家齐奥尔科夫斯基 ,开始研究 大型火箭 , 很快取得火箭研 究和试验的许多成果 。 1936年 ,他成 功地设计 出苏联 的第一 代火箭飞机 ,还相继 出版 了 《火 箭发动 机 》和 《火箭飞行 》等著作。
太空探索 I【航天人物
科 罗廖夫 L 把第 一颗人造 卫星送入太空
文 /罗缉
▲ 谢 尔盖 ·帕夫洛维奇 ·科罗廖夫
64 J SPACE EXPL0RAT10N
㈠ 亢天人:}勿1 I太空探 索
▲ 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科 罗廖 夫设计 的 GR一1导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整装待发 的苏联 R一7洲 际导弹
1966年 1月 ,科 罗廖夫 因心 脏病 突然发作去世。 ★
责任编辑 :夏丹
SPACE EXPL0RATl0N I 65
从 1953年 开 始 ,他 开 始 领 导 研 制 P一7洲 际 弹 道导 弹 ,1956年 将 R一7导 弹 改装成 发射 人造 地球 卫星 的运载 火 箭 。
齐 奥 尔科 夫斯 基是 影响科 罗廖 夫 一 生 的人 物 ,在 一 次 会 面 中 ,他 提 出 了
“火箭列车 ”的设想 : “一列火车可 以 有十节车厢 。也可以有十五节车厢 ,一
类从此进入宇宙航行时代 。 在 科 罗廖 夫极 力推 动下 ,苏 联航
天 部 门确 定 了尽 早 实现 载 人 航 天 飞 行 的 目标。 “卫星号”火箭发射成功后 ,为 了给载人航天作试验 ,苏联又发射了载 有名叫 “莱依卡”的小 狗乘坐的 “卫 星 2号”火箭。1961年 4月 12日, “东 方号”飞船载着加加林 由火箭送上太空 , 实现 了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二 战结 束后 。科 罗 廖夫 和 同事们 利 用德 国专家 的智慧 和 V一2火 箭的大 量资料 ,在一年 时间里 ,研制、发射成 功苏 联第一 枚弹道 式导 弹。1947年至 1953年 间,科 罗廖夫作 为导弹 总设计 师,取 得了一连 串重要成果 ,包括仿制 和 自行设计 的近程 、中程 、远程 和战术 导 弹 。
▲ 科罗廖夫 (中 )和航天员在一起 ,他左边 的是加 加林
切就看载 客量大小而定。这火箭 ,是不 是也来个 ‘列车 ’呢?”
科 罗 廖夫豁 然 开 朗,此后 他 不断 完 善 “火 箭 列 车 ” 的 设 想 。 由 R一7洲 际 导 弹 改 装用 来 发 射 卫 星 用 的运 载 火 箭 被定名为 “卫星号”运载火箭 。它 由中 央芯级和 四个助推级火箭捆绑而成 ,共 用 20台主发动机 和 12台游动发动机。 火 箭 全 长 29.167米 ,最 大 宽 度 10.3 米 ,起飞重量 267吨 ,起飞推力达 398 吨,这是 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运载火箭。 1957年 10月 4日火箭 发 射 成 功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