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模拟(3)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3)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2全册。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允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坏,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17.01一、基础知识(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百舸(gě)焦灼(zhuò)蛰伏(zhé)炽烈(zhì)空手而归(kōng)B.愀然(qiǎo)模样(mò)驽马(nú)袅娜(nuò)孽根祸胎(niè)C.缘分(fèn)蓓蕾(lěi)脉脉(mó)毋宁(níng)怯弱不胜(qiè)D.应酬(yìng)晌午(shǎng)数落(shǔ)拓本(tà)沉思冥想(míng)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
A.不绝如缕衣饰消融B.前呼后拥衣服融化C.前呼后拥衣饰消融D.不绝如缕衣服融化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BA.从小处说,你们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创造了新生活;从大处说,农村的东西送到城市去,城市的东西送到农村来,降低了城乡差距。
B.“蓝瘦香菇”这个搞怪词的风行,说明以严肃的态度过正经的生活渐行渐远,而以谐谑的方式面对纷杂的日子已经到来。
C.庭审中,检察关出示相关证据,苏荣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发表了充分的意见。
D.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D其实,保须祭奠古诗,何须凭吊人类童年,连我这代人的儿时记忆也被摧毁了:,,,还有……皆一夜间蒸发了。
【人教版】2016—2017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分数:150分卷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
北京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参考答案

北京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不齿齿:谈及 B.郯子之徒徒:徒弟C.假舆马者假:借助 D.金就砺则利就:完成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蚓无爪牙之利B.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C.其皆出于此乎其曲中规D.吾尝终日而思矣蟹六跪而二螯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B.《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C.荀子,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下列选项中,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让民众先行动起来,进行劳作。
B.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对于君子,要和他共事很容易,而要劝说他很困难。
C.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君子用礼乐文章来会合朋友,用与朋友交往来相互辅助,进于仁道。
D.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天性质朴直率,心好道义,能够体会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考虑到下人的艰难处境。
2016-2017学年北京市怀柔区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2017学年北京市怀柔区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54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0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题型注释)1、对下列文言语句画线部分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都被杀戮和没收为奴。
) C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省略句,把盾放在猪腿上。
) D .项王曰:沛公安在?(宾语前置,沛公在哪里?)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 .箕踞以骂曰 B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 .烛之武退秦师 D .素善留侯张良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B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朝济而夕设版焉 ‚图穷而匕首见 B . 是寡人之过也 ‚使工以药淬之 C . 其人居远未来 ‚吾其还也 D . 燕王拜送于庭 ‚得复见将军于此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意外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放弃、丢下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⑴绕过文臣武将塑像长廊,就来到了诸葛殿里,诸葛丞相,端坐在堂上,。
⑵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①金身玉面,神采奕奕,黑髯飘拂,气宇轩昂②金身玉面,黑髯飘拂,神采奕奕,气宇轩昂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有遮拦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7、对下列课文中语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解说:本句是疑问句,是说作者面对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B.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怀柔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怀柔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下·明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
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
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
这些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
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
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
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另一番场面。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沉重留传义不容辞全力以赴B . 沉痛流传义不容辞全神贯注C . 沉重流传责无旁贷全神贯注D . 沉痛留传责无旁贷全力以赴(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B .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C .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D .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2017.01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D(A.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B.“延迟”和“延长”相比,还含有推迟的意思,这里应该选用“延迟”。
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恣肆无忌:形容任意胡作非为,毫无顾忌。
)2. A(A项:比拟其余:通感)3. B(①普陀山海岸牌坊②永嘉县七都广济庙戏台③南京芥子园月榭④苏州甪直鸿园里书场)4. A5. D(描写菊花)二、文言文阅读(20分)6. C(赀:估量;计算)7. A(都表转折)8.(1)乡里人才说:“如果没有唐存斋,我们这些人将不能幸免啊。
”(“始”“微”“吾侪”各 1分)(2)不花费官府以及乡民的钱财,在限定日期内完成建筑工程。
(“官帑”“刻日”“就”各1分)(3)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自取下策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苟”“以”“故事”“是”各1分)9.刚直豪爽(出言无忌)宅心仁厚(推己及人) 重义轻财(乐善好施、急人之困)好抱不平(一点1分)附译文:唐允隆字吉人,是宣城人。
为人豪爽洒脱,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
年轻时就考取秀才,有善于写文章的名声。
吴甘来、周宗建都是众所共尊的文坛前辈,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望,初次见到唐允隆,都器重他。
唐允隆家本来就在钱财方面富裕,因而(唐允隆)喜好施舍,多次散发数千金而不顾惜。
生性刚强正直,喜好评论他人的是非好坏,完全没有隐讳避忌的(人或事),因此一众小人(对他)极其愤恨,每每诬蔑伤害他。
常常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然后才得以避免。
有生以来,为人排除危难、将人从灾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事迹,多得数不过来。
曾经因为有事到姑熟。
姑熟有个富人被人诬告,当地官吏贪图他的钱财,将要图谋将他关押进牢狱。
唐允隆听说此事,把衣袖一甩,起身去见富人,说道:“我坚持正义不忍心看到你受冤枉。
”富人付给唐允隆数百金,唐允隆就设法营救他,此事最终得以解决,(唐允隆)全数奉还富人的数百金。
北京市怀柔区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考试题及答案.doc

北京市怀柔区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考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6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____________慢: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答案】15.①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② 怀疑“他”是假装残疾人行乞的骗子。
③ 对“他”的话半信半疑。
④ 为自己错怪了(怀疑)“他”而内疚。
⑤ 震撼于“他” 强烈的自尊。
评分说明:答对一点得1分。
共5分。
16.(1)不能轻易把钱给他,小心受骗。
(2分)(2)不要走开,我要让你们明白,我不是骗子(2分)17.(6分)答案示例:细节一: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
分析:表明他吹口琴十分投入,心情愉悦。
细节二: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
他只顾吹他的口琴。
分析:表明他专注的事情只有吹口琴。
细节三: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
分析:表明他吹口琴投入了丰富的感情。
细节四: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分析:表明他的琴声里富有真情,并且已经感染了男孩。
也从侧面表现了他演奏得十分投入。
细节五: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
分析:表明他用吹口琴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细节六: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不是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分析:表明他不是在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要通过自己吹奏口琴的劳动来获取报酬。
评分说明:答案应该有例句有分析。
每个细节分析得2分。
其中,例句1分,分析1分。
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如果只是找出例句,没有分析,则每个例句1分。
满分6分。
难度:中等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2.阅读《轻体育——世界体育新潮》,完成第18-19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柔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姓名和考号。
2.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的对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2题。
(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寥.(liáo)廓颓圮.(qǐ)漫溯.(shuò)团箕.(jī)B.忸怩.(nì)青苔.(tái)莅.(lì)临不惮.(dàn)C.褴.(lán)褛惩.(chãng)戒横亘.(gân)百舸.(gě)D.浸渍.(zã)舔舐.(shì)叱咤.(chà) 作.(zuò)践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谄媚欧打喋血陨身不恤B.酝酿租赁撰写巨幅图案C.褪色作缉执拗风合日丽D.桀骜窒息脚指绿草如荫3.根据课文内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文中是指以引吭高歌来代替哭泣)B.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C.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畅快、尽兴)D.拿着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难以忍受)4.对下列课文中语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解说:本句是疑问句,是说诗人面对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B.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解说:本句用“伟绩”和“武功”两个词,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中外杀人者的卑劣凶残,由衷地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愤怒之情。
C.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解说:这几句话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而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解说:本句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⑴绕过文臣武将塑像长廊,就来到了诸葛殿里,诸葛丞相,端坐在堂上,。
⑵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①金身玉面,神采奕奕,黑髯飘拂,气宇轩昂②金身玉面,黑髯飘拂,神采奕奕,气宇轩昂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有遮拦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6. 下面有关对联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B.对联讲究对仗,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C.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D.对联张贴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随想录》等。
C.《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记载了孔子“以仁治国”的思想和很多教育方面的言论。
D.《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成长史是小说主线。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意外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放弃、丢下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朝济而.夕设版焉②图穷而.匕首见B.①是寡人之.过也②使工以药淬之.C.①其.人居远未来②吾其.还也D.①燕王拜送于.庭②得复见将军于.此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1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箕.踞以骂曰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C.烛之武退.秦师D.素善.留侯张良12.对下列文言语句画线部分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都被杀戮和没收为奴。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省略句,把盾放在猪腿上。
)D.项王曰:沛公安在?(宾语前置,沛公在哪里?)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共14分)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
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亡:逃跑B.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出:拿出C.稍.益近之稍:稍微D.吾不知.人也知:了解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具知其.事其,这。
B.从者以.告其主以:把。
C.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之:主谓之间,无实义。
D.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乃,却。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统一天下后,到处追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也更换了姓名,躲藏在宋子城给别人当雇工。
B.高渐离隐姓埋名,躲藏了很长时间,辛苦做工,当他听到了主人厅堂上有宾客击打筑时,心里犹豫不舍得离开。
C.高渐离因为私下评论弹奏者,暴露了身份,索性更换服装上堂正式演奏,结果得到了主人和全体宾客的高度赞赏。
D.秦始皇珍惜高渐离有高超的弹奏筑的技艺,于是赦免了他的重罪,并让高渐离演奏,高渐离才有机会行刺始皇。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并将划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①彼有善有不善.。
()②秦皇帝惜其善.击筑。
()③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7~18题。
(共7分)虞美人枕上毛泽东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7. 关于《虞美人枕上》一词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阕的“愁”,既有夫妻离别的相思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B.“数寒星”三字有奇趣,透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
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一钩残月更是增添了别离之苦。
D.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18.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四、默写。
(每空1分,共10分)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限选其中5道题。
)①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中写到,“鹰击长空,,”,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寒秋景色。
②戴望舒在《雨巷》中刻画了一个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在雨中哀怨的姑娘的形象,借此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
③《再别康桥》结尾再一次用叠词渲染别绪,呼应开头:“,正如我悄悄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
”④烛之武说服秦伯时首先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秦、晋围郑,”,但紧接着却以“,敢以烦执事”来表明自己为秦着想的立场。
⑤“易水送别”是《荆轲刺秦王》中悲壮的一幕,荆轲临行前在易水边慷慨歌曰:“,!”之后,就车而去,终己不顾。
⑥《鸿门宴》中刘邦对项伯解释:“,岂敢反乎!。
”⑦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慨叹:沉默呵,沉默呵!,。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0~22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
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
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
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
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
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
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大智若愚....的圣人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