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随着免疫力下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治疗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各种抗真菌药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真菌细胞壁结构和代谢途径的不同,以及临床上真菌感染治疗中存在的种种限制,对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综述近几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中心广谱抑制真菌生长的机制不同,抗真菌药物被分为多个类别,常用的包括聚醚、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和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聚醚聚醚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难治性真菌感染。

它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管道和保护体内细胞组成从而抵抗真菌的侵略。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聚醚类药物AmphotericinB,该药物除了广谱活性外还具有较低的毒性,能更好地治疗暴露于恶劣环境下的真菌感染。

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减少真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真菌感染的目的。

研究显示,氟康唑在多种真菌感染治疗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伏立康唑则可以达到对多种真菌的广泛覆盖。

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在人类免疫系统低下时,部分致病真菌可通过侵入抑制细胞膜合成的药物Tamoxifen来避免清除。

Tamoxifen通过靶向细胞膜信号通路,从而造成真菌细胞的凋亡,发挥抗真菌药物的作用。

同时,Tamoxifen也可以通过调节人类免疫系统来提高其面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

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的药物包括二甲基左旋甲状腺素和巴豆酸。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来阻碍其繁殖,并通过诱导真菌自噬到达快速凋亡的效果,发挥抗真菌的作用。

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包括二氢吲哚和碘化钾。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问题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科学家从事研究,旨在发现新型的抗真菌药物。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位博士生的研究,探索真菌感染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

作为博士生,研究生命科学的小明意识到真菌感染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

他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深入了解了真菌感染的机制,并意识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在抑制真菌生长和复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小明决定以微生物学为基础,在研究中发掘新的抗真菌药物。

他首先从公共卫生机构收集了大量的真菌分离物,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

随后,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生化分析和药理学研究,以确定它们的作用机制。

小明发现了一种具有潜在抗真菌活性的新化合物,该化合物能够干扰真菌的生物合成途径,引起其细胞壁的破坏。

这一发现为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小明利用小鼠模型对该新化合物进行了体内评估。

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真菌活性,并且能有效降低真菌感染引起的病理损伤。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小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即使用该化合物作为抗真菌药物的候选药物,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开发与临床试验。

除了对新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外,小明还对真菌感染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

通过研究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发现真菌对宿主的免疫逃逸机制。

这项研究揭示了真菌感染的新机制,并为深入了解真菌感染的免疫学基础提供了新的线索。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小明的博士论文对于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和真菌感染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不仅为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也为解决真菌感染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博士生小明的研究在探索真菌感染的机制和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4h 3h ; 0 和 5 t 与两 性霉 素 B对照 研究证 实 , 两 药的有效率相等 。 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 , 但 还需 先用 两性霉 素 B 然后改用伊曲康唑维持 治疗 , , 非急性曲霉病 可开始 即用伊 曲康唑。它为不危 及生命 的组织 胞浆 菌病 和芽生 菌病等 的首选 药, 对轻、 中度 的组织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 支持 疗法的辅助 治疗 。对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 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 , 可用于艾滋病 患者 隐球 菌病的初治 和长期维持治疗 。伊曲康唑不 良反 应明显较酮 康唑低 , 易耐受 , 良反应 为厌 患者 不 食、 恶心 、 痛 、 腹 便秘 等消化道反 应和头 痛 、 头 晕、 瘙痒等 。长 期治疗 的患者 中有 7 %发生 血 0 清转酶升高 , 停药后 多能恢复 。 但 2 . 2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其作 用机理是通过 抑制真菌细胞 色素 P 5 4 0介导 的 1a固醇去 甲基 作用 ,阻断麦角 固醇 生物合 成 4 这一关键步骤发挥药效 。其抗菌 活性 1 0~50 0 倍 于氟康唑 , 所有 曲霉 、 对 隐球 菌、 念珠菌属包 括对 氟康唑 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 菌均 有杀菌活l 。对皮炎 芽生菌 、 眭 粗球孢子菌、 巴西 副球孢子菌及 荚膜组织胞浆菌亦 具抗菌活性 。 体外 试验还 观察到对 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包括 顶孢霉 、 链格孢 菌属 、 双极 霉属 、 荚膜组织胞 浆 菌 ,其 中大 部 分 菌 株 在 伏立 康 唑 血 浓 度 为 05 2 g 1 0 ~ ¨ / 时即可被抑制。它对 耐氟康 唑的 m 念珠 菌感染 和艾滋病 患者和急性曲霉感染的免 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均有很好 的疗效 。口服后伏 立康 唑吸收 良好迅速 ,约 1 h血药浓度 达到 —2 高峰 , 伏立康唑表现 为非线性的药代动力学 。 应 用 伏立 康 唑 负 荷剂 量 (mg g ibd或 口服 6 / v i k , 40 gQ 2 0 m 1 h初试 2次)在用药后 d 就达 到接 l 近稳态血药浓度 。伏立康唑在组织中的浓度高 于血浓度 , 高于所有敏感菌 的 MI(0 O gm ) C 1O n /1 。 主要 在肝内代谢后 被清除 ,从尿 中排 除 < %。 2 临床治疗适应 于治疗 曲霉感染 、对氟康唑耐药 的严 重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包括克柔念珠菌感 染 ;治疗足分支霉属 和链孢霉属导致的严重真 菌感染 ;亦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有严重致命

抗真菌药物的研制与应用

抗真菌药物的研制与应用

抗真菌药物的研制与应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强。

因此,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相比其他疾病,人们对真菌感染的认知相对较低,因此,对于真菌感染的防治仍需加强。

抗真菌药物因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逐步成为真菌感染的重要防治手段。

一、抗真菌药物的研制历程因为真菌的细胞结构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有所不同,因此,抗生素并不能直接用于真菌的防治。

早期,人们使用的抗真菌药物是由真菌或菌株中提取而来的天然产物,研制周期长、成本高,配方也不够精确,且有很大的副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新型技术的应用,合成的抗真菌药物逐渐取代了天然抗真菌药物的地位。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几种抗真菌药物,其中包括吱啶类、咪唑类、三唑类等。

这些抗真菌药物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各有优缺点,但在真菌感染的防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应用于皮肤病、口腔白喉、念珠菌病、肺真菌病等疾病的防治。

其中,念珠菌病和肺真菌病属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疾病,需要选用药物具有强效的抗真菌作用。

而对于一些轻度真菌感染疾病,宜先尝试外用类药物,以免产生过度的化学刺激。

在应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来选用对应的药物。

同时,应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的限制,避免出现过度的药物副作用。

三、未来抗真菌药物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真菌感染的更深入认识,对抗真菌药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未来,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方向将更加具有个性化和精准化。

科技与信息化的发展将使药物研发和治疗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新型技术的出现也将推动抗真菌药物的应用领域得到更广泛的拓展。

在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中,个性化药物研发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

专注于可持续性,短时间内跨越大量抗真菌广谱药物研发将被更加青睐。

此外,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将成为未来真菌感染治疗研究的关键领域。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世界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菌感染病例。

由于真菌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言往往比细菌感染更加严重,当前对抗真菌病毒的传统药物已经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因此,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成为了当今医学领域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抗真菌药物。

当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多粘菌素、甲氧苄啶、伊曲康唑等等。

这些传统药物逐渐被应用在临床治疗中,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其分类单一,作用广泛、宽谱性较大,同时还有耐药性等问题。

因此,在如今推进抗真菌药物研究的时刻,人们需要探索出其他的反菌机制和研发抗真菌的新药物。

那么,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是否真的可行呢?事实上,针对真菌感染的新型药物研究几乎一直在不断地进行。

当前,针对真菌感染的新型药物分为好几个方面,如细胞壁合成抑制剂、紧密结合于蛋白质的抑制剂、膜合成抑制剂等等模式。

其中,细胞壁合成抑制剂主要是应用于必需的酵母菌与链霉素菌,膜合成抑制剂则主要应用于变形菌和原虫。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发育的多种基本进程,这些新型药物成功地阻止了真菌繁殖的过程,因此也成功地拓展了抗真菌治疗研究的领域。

那么,目前研发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实际上有哪些呢?目前,世界各地已经涌现出一系列各种新型抗真菌药物,如异氟匹格雷、5-氟胞嘧啶、大环内酯类等等,这些新型药物可以针对不同的真菌感染发挥显著的治疗作用,同时它们还存在一定的选择性、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等显著优势。

然而,任何新型药物的成功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试验的过程,并且简单设计和推广只是开始。

它们需要经过复杂的临床评价和验证,以确保它们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真菌感染的常用检测手段往往不够准确,也妨碍了对新型药物的评价和研究。

因此,针对真菌感染的检验技术也需要同步得到改进和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综上所述,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医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研究之一。

真菌感染的现状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真菌感染的现状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真菌感染的现状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蒋东;马虹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08(20)9
【摘要】根据目前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现象,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新研制出的多烯类药物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及其不同剂型,脂肽类抗生素卡泊芬净及合成抗真菌药和三唑类抗真菌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蒋东;马虹
【作者单位】天津第三中心医院药剂科,天津,300170;天津第三中心医院药剂科,天津,3001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4
【相关文献】
1.抗真菌药物与真菌感染诊治现状 [J], 蔡年生
2.难治性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J], 李爱民;王睿;刘又宁
3.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J], 韩轶群
4.真菌耐药性研究现状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J], 向小洪
5.白念珠菌感染现状及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J], 张欠欠;罗传玉;陈嘉琪;封小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增加。

除泛发、顽固难治的浅部真菌病与甲真菌病之外,一般都采用外用药物治疗,深部感染则必需使用系统性抗真菌药。

由于临床迫切需要,近年各国进行了大量天然物筛选、设计合成与结构修饰研究,获得了数以百计的具有抗真菌作用的新抗生素与新化合物,其中已有2种抗生素与3种合成药上市,供临床应用。

近年国内已发表多篇有关抗真菌药物研究[1]与临床应用[2]等方面的综述,本文仅以近年上市的新药为重心,简要评述各类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1.抗真菌抗生素1.1 脂肽类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环状脂肽棘球康定(echino-candins)、纽莫康定(pneumocandin)、牡仑康定(mulundocandin)、阿枯菌素(aculeacin)、孢利芬净(sporiofungin)、FR-901469与WF11899A 等选择地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β-1,3-D-glucan synthase),阻断真菌细胞壁合成。

为了增大此等天然物的水溶性,降低毒性,设计合成并筛选出多种半合成脂肽,其中卡帕芬净(caspofungin)与米卡芬净(micafungin)已相继上市,还有一些品种正在研究开发中。

1.1.1 卡泊芬净由纽莫康定B0半合成制得,对β-1,3-D-葡聚糖合成酶的抑制活性比原抗生素强70~100倍。

具有较强的抗曲霉菌属、念珠菌属与丝状真菌活性,对荚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链孢菌属、毛霉属、皮癣菌属与结合菌亚纲等真菌无作用。

制剂用二醋酸盐,单剂静脉滴注70 mg,血药浓度(Cmax) 12.4 μg/mL,消除半衰期(t1/2) 9~10 h。

适应证为侵袭性曲霉菌病与念珠菌病。

在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中,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和不能耐受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36%和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

对念珠菌感染的疗效(~90%)优于两性霉素B(~67%),不良反应发生率(~8%)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 (~25%)[3]。

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和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和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和抗真菌药物的研发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面对的疾病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

其中真菌感染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疾病类型。

真菌感染是由真菌类生物引起的感染,包括表浅感染、深部组织感染和机会性感染,可以危害人类健康。

鉴于人类免疫系统对真菌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弱,真菌感染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长期接受化疗或移植手术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病人,婴幼儿,老年人等,感染后对身体的伤害尤为严重。

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真菌类生物与人体由于生物学结构的不同,其作用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

真菌可以通过生物体表面的分子识别和受体相互作用,结合形成感染。

对于宿主免疫系统而言,真菌感染的过程可以被概括为感染清除和感染持续两个阶段。

感染清除阶段在最初的感染阶段,宿主机会通过非特异性机制来尽可能清除感染物。

宿主机会释放胎盘球蛋白、炎症因子、复合物和强氧化剂等来激活免疫系统。

炎症因子如细胞因子、趋化素和调节因子等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变化,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帮助细胞因子和趋化物质扩散到感染部位。

而复合物和强氧化剂可以对真菌表面上暴露的分子结构进行化学修饰,降低其抗体抗原特异性,从而提高免疫细胞的有效识别率,最终协助机体清除感染物。

感染持续阶段若在清除阶段机体对真菌成功产生了较强的免疫反应,那么真菌感染将很快被消除。

但是,若真菌在环境和宿主机体中持续生存,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后果。

此时,真菌会开始进化,利用其特有的免疫逃逸机制干扰宿主对抗真菌的免疫反应,同时将其感染范围扩大,最终导致宿主死亡。

真菌逃逸机制的诱导在感染持续阶段,真菌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对真菌的免疫反应。

其中最主要的机制是真菌逃逸机制。

此机制不仅能保护真菌环境稳定和存活能力,更能够使真菌避免被机体免疫系统控制和清除。

以下几个机制是真菌逃逸机制的典型例子:1. 吞噬细胞内寄生生长:真菌本身具有抑制宿主亚细胞机制的能力,可以生长在宿主的嗜酸性体内寄生,保护自身对抗清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中 药 应 与 测 28 第 卷 期 2 国 物 用 监 0 年 5 第l o
维普资讯
综 述
2 动物 研究
织胞 浆菌病和 鼠曲霉病模型 中有协 同作用㈣。
动物模 型研究 不能模拟 在人体 的发病机 理 , 究 研
方 法 、 染部 位 、 疫状 态 在不 同种 动物模 型 间存 在 感 免 差异 , 相互 比较是复杂 的。尽管 如此 , 物模 型有助于 动
1 唑类和特 比奈芬 . 4 特 比奈芬联合应用三唑类在体外对念珠菌 、 曲霉菌 、 毛霉 菌 、 足放线病 菌属和接 合菌属产生协同作用[ 5 1 。
1 棘球 白素类的联合治疗 . 5
联合 两性霉素 B和卡泊芬 净对念珠菌属 、 曲霉属
1 体外 评 价
体外进行抗真 菌联合 治疗 目前还缺乏标准化 的试 验方 法 , 而体外研 究 的结果 主要取决 于研 究真 菌 的种 类、 实验 的方 法和条件 。 目前体外药 敏试验 尚不能成 功地 预测在体 内的反应 , 其原 因之一是 宿主 因素对治 疗反应起关键作用 。
神经 钙蛋 白抑 制剂 , 特别是 环孢霉 素和他克莫 司在 体
也观察到有协同和拮抗作用 。如先用氟康唑或酮康唑 孵育 白色念珠 菌属 和先用酮康 唑 、 氟康唑 或伊 曲康唑
外能增加氟康唑和卡泊芬净对念珠菌 、 曲霉菌和新型
隐球菌 的活性[ 7 1 。
【 作者简介】 李爱 民 , , 士研 究生 , 男 博 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事肺部感染 的基础和 l床研究 。 f 缶
对多数 念珠 菌显示无 关或协 同作用 。对隐球菌显 示 明显 的协 同作用 , 尔也 观察 到无 关 , 偶 但从 没有 出
现拮抗 。对 于另外一些真 菌属从 协同到明显的拮抗而
不 同。
1 两性霉素 B加唑类 . 2
理论上 联合两性 霉素 B和唑类 可能 引起 拮抗 , 但 体外研究 产生 了不 同 的结果 。在念珠菌 属 、 曲霉菌属 和新型隐球菌 , 联合两性霉素 B和唑类显示 多为无关 ,
维普资讯
综 述
难治性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 的研 究进展
李爱 民 王睿 刘又宁 1 , , (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 1 832 北京, 05;解放军总医院l 0 f 缶 床药理 研究室, 1 83 北京, 05) 0
摘要 棘球 白素类、 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和 两性霉素 B脂质体 的出现重新激发 了联合抗真 菌药物 治疗难 治性 真菌感染的
中图分类 号 : 85 1 . 07
侵袭性 真菌感染 的流行病学 正在发 生变化 , 耐唑 类 的念 珠菌 、 多烯类 的曲霉 菌 、 耐 接合 菌 、 镰刀 菌和 日 益增 加 的明色 丝菌病 和 暗色 丝孢霉 病 正成 为威 胁生 命 的侵 袭性感染 的主要原 因之 一 , 一般 的治疗 方法死 亡率常超过 8 %t 迫 切需要更 加有 效的治疗方法 。联 0  ̄ J , 合治疗 在理 论上 有潜 在 的优势 [ 不 同药 物抑 制 真菌 2 1 : 代谢 的不 同阶段而产 生协 同作用 ; 一种药物作用于细 胞壁或细胞膜 而增 加另 一种药物 向细胞 内渗透 ; 用 作 于不 同的分子靶 位 ; 动学/ 药 药效学 上 的互补 ; 单药 剂 量减少 而降低毒副作 用 ; 减少耐 药的发生 。本文从 体 外药 敏试验 、 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
3 抗真 菌联 合治 疗 的临床 研 究
目前 临床 资料 主要来 源于个 案报道 和少量 回顾 性 研究 。 由于病例数 不 多 、 在患者方 面存 在许 多混杂 因 素( 并存病 非特异 的临床 表现 、 伴随 的细菌 和/ 或病毒 感染 、 免疫状态 )缺乏可靠 的实验室指标 、 、 需要长期 随 访观察 以及治疗终 点缺乏一 致 的标准 , 进行大规 模 的 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面临 困难 。临床资料主要集 中于
孵 育烟 曲霉 后再 用 两 性霉 素 B则 产 生拮 抗 作 用 , 然 而, 先用两性霉素 B后再用唑类则产生协 同作用嘲 。
1 唑类加氟胞嘧啶 . 3
联合 氟胞 嘧 啶和唑 类 对新 型隐球 菌 产生 协 同作 用朔 。对 曲霉菌属显示 为无关 , 对于某些念珠菌属 从无
关 、 抗到协同而不同 。 拮
11 两性霉素 B加 氟胞 嘧啶 .
和新 型隐球菌 产生协 同作用 , 联合 卡泊芬净 和伊 曲康 唑或 泊沙康唑 对 2 0株临床分 离的烟 曲霉菌株 产生协 同作用 , 但是联合 卡泊 芬净 和伏力康唑 或雷夫 康唑显
示 为无关[ 6 1 。
1 抗真菌药物联合抗菌药物 . 6 两性霉 素 B能促进 利福平进入 真菌细胞 , 从而抑 制 D A转 录。研 究发现两性 霉素 B联 合利福平类 药 N 物对念珠 菌 、 曲霉菌 、 镰刀菌 、 毛霉菌和新 型隐球 菌有 协 同作用而没有拮抗作用 。研究 表明抗真菌药物和氟 喹诺酮类 或大 环 内酯类 联 用对 一些 真菌 属可 产 生协 同作用 。 1 抗真菌药 物和非抗微 生物剂 . 7 联合几 丁 质合成 酶 抑制 剂尼 可霉 素 Z和 唑类或 棘球 白素对 曲霉 属和其 他难 治性霉 菌产生协 同作用 。
隐球菌病 、 侵袭性念珠菌病和侵袭性 曲霉菌病 。 31 隐球 菌脑膜 炎 .
预测抗真菌药物在人体 内的疗效 。
兴趣 。除 了隐球菌感染外, 目前不推荐联合 治疗为侵 袭性真菌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 。然而, 对于 多重耐药、 治的侵 袭性 真菌感 难 染, 联合性抗真菌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关键词 抗真 菌药物 ; 联合治疗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8 5 (0 8 0 - 0 2 0 1 7 — 17 2 0 )1 0 5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