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阈中的莫友芝山水诗
他们将贵州山水写成了诗

他们将贵州山水写成了诗莫友芝:满头乱插山茶花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于莫愁湖畔哭祭人生知己莫友芝: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其评价与感情。
莫友芝,贵州独山人,诗学书三绝的清代文化巨匠。
国家文化部在互联网上公布,为保护文化遗产,1795 年至 1949年著名书法家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不准出境者共193人,莫友芝名列其中。
贵州仅此一人。
每每,静读《莫友芝诗文集》,读到诸如:“青松篮舆碧溪洗,满头乱插山茶花。
”“日浴千嶂青,云缠一峰白。
”“山光落户牖,空翠若可摘。
”总要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云贵高原那属于孩提时代的自然美好的童年、山色、流泉与飞瀑。
因为学养、勤奋、荣利泊如,莫友芝能够学识相长,雄视阔步,特立独行于诗坛书林学界。
“秦人小篆能容墨,汉代碑头不见锋;想是《说文》遵宋刻,读书万卷气从容。
”这是现代学者、古籍校勘家、书法家、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论书绝句——评莫友芝书法》中的诗句。
莫友芝书法四体皆工,小篆和隶最精,脱尽窠臼,骨气朴茂,自成一格。
其篆书学邓石如,长锋羊毫,浓墨悬腕,用笔舒缓流走,一波三折。
厚重、平和、简静,遒丽天成。
其隶书拙中藏巧,不似古隶扁长,而似清癯老者:高古、浑穆、阳刚、生动。
因喜收藏,无数碑帖过眼,眼阔,学养山高水深,使得莫友芝隶书有飘飘《礼器碑》风采、古拙《张迁碑》肃穆、浑厚《衡方碑》质朴,以及方圆笔具足《天发神谶碑》的博大、因字立行《白石神君碑》的结体,可谓博采众长,卓尔不群。
其行书用笔看似漫不经心,却自然飞动,既有贵州山水之跌宕,更具云贵高原之开朗——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神完气足,深远悠长。
其楷书以鲁公颜书为根底,融会汉、魏,浑朴,厚重,写着自己,书卷气满满。
其篆刻摆布满目珠玑,字字琳琅。
七岁那年,莫友芝有感于玄晖(谢朓,字玄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将读书的草屋命名为“影山草堂”,并一直沿用作书屋之名。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孟浩然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自然景色、田园生活和诗人的内心感受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于自然和生态的关注和热爱。
在现代,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生态美学的概念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对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研究也应该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山水田园诗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指的是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一种美学观念。
在这种视野下,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表达自然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反映生态意识的作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 展示自然美和诗意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以描绘自然景观、状物描写为主,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如《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桃花水深千尺,不及全真月一篙”等经典语句,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自然景观的美丽,又在其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诗意,体现出孟浩然对于自然美的深入感受。
这种表达方式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体验,而且也具有教育和启示的作用。
2. 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强调了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他对于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观念。
如在《闲居初夏午睡觉》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的语句,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平等相处,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状态。
这种和谐关系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也表现在自然之间的互动中。
如《宿建德江》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了人自然相互和谐的态度和意愿。
这样的和谐观念在生态美学尤为重要,它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价值体现,具有深远的意义。
3. 反映生态意识孟浩然的诗歌作品常常关注生态问题,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呼吁人类对于自然的保护。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蕴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蕴
李大西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7(000)028
【摘要】山水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社会生活高超的反映技巧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透过古代山水诗所传达的山水之韵和人性之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诗篇蕴含着华夏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深刻的生态智慧,对这些审美理想和生态智慧进行挖掘,对人们今天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家园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3页(P4-6)
【作者】李大西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文化意蕴与呈现
2.雷熹平山水诗文的生态审美意蕴
3.论谢灵运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蕴
4.论谢灵运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蕴
5.中国古代山水诗英译时的"选择"与"适应"
——生态翻译观下的中国山水诗意境再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求实尚理 学人风采——莫友芝山水游记简论

求实尚理学人风采——莫友芝山水游记简论李朝阳【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摘要】Travel notes of Mo Youzhi are the product of prosperity of Pu School (the theory of simple and plain lear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also the product of his learning from the early generations. Apart from describing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create beauty of mood by integrating feeling with scene, they also comment and elaborate philosophy of life, introduce knowledge and advocate textual research. His travel notes integrate features of travel notes in various styles of the early generations and make a perfect fusion of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 textual research" and " poetry and prose" They represent the unity of feeling, scenery, event and reason.%莫友芝的山水游记是清代朴学兴盛的产物,也是莫友芝多方面学习前代游记遗产的产物。
王维的生态观及其诗的生态形质

王维的生态观及其诗的生态形质
作者:王志清, WANG Zhi-qing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刊名: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
年,卷(期):2008,27(5)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胡应麟诗薮:内编(下) 1979
2.刘咰旧唐书·王维传 1991
3.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 2002
4.史韦策.陈泽环敬畏生命 1996
5.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990
6.王诺欧美生态文学 2003
7.叶维廉中国诗学 1992
8.王志清纵横论王维 2001
9.邓中龙唐代诗歌的演变 2005
10.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2002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hdxxb-rwkxb20080500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浅谈莫友芝的山水诗

浅谈莫友芝的山水诗
刘梦洁 西 北 师 范大 学
摘
要 :莫友 芝 是 晚清宋 诗派 代 表人 物之 一 ,究 其一 生创 作 了大 量 的诗篇 。而 根据 对 莫友 芝诗 歌 当 中 山水 诗 的探
析 ,将 对 莫友 芝创作 当 中的 山水 情节 形 成之 因 ,莫友 芝 山水诗 歌 内容 的具 体分 类 以及 莫友 芝 山水诗 的艺术 追 求展 开论 述 ,并根 据对 莫友 芝的相 关 山水 作 品进 行 系统解 读的方 式 ,达 到 了解莫友 芝 山水诗歌 的创 作背 景、创作 心理 以及创 作手
古典 文 学
这片 “ 凶山恶水 ”的独特 魅力 ,既而 他也 留下 了不少 相关 美好情 感密 切相 关 的。虽然仕 途 的失 意让他遭 受 了沉 重 的
的 自然 描摹 。正如 黄 万机 所 说:“ 郑珍 山水诗 , 以描 摹神 奇变幻 的溶洞景 观见 长 ,莫友 芝则 以写关 山津渡 称胜 ”一 样 ,莫友 芝此类 诗作 真可 谓是气 势 豪宕 ,逸兴遄 飞 。如他
友芝。
一
特 鉴赏能 力是 与其父 的教 导和支 持有密 切关 系的 。 其 次 ,莫 友芝 四处奔波 的人 生经 历为他 放情 丘壑 的志 趣 起 了推 波助 澜 的作 用 。道光十 一年 八月 ,二十 一岁 的莫 友 芝 乡试 中举 以后 ,便开 启 了 自己四处奔走 的人 生 。面 对 整 个家 族 的巨大开 销 ,莫 友芝 不得不 放 下儒者 的清 高和 自 尊 , 以修 书、 讲 学 为事 。他 曾先 后 在 莲 航学 舍 、 启秀 书 院 、湘 川讲 舍讲 学 ,故 而这种 转 战生活 同时也 为他注 重 山
鸟 道 各 千 盘 ,凿 翠 屹相 向。 晴 雷 翻九 地 , 草木 皆震 荡 。峡 束 湍 已豪 ,木 落 势 益 壮。 飞 鸟 不敢 前 ,潜 鱼那 能 傍 ? 渡 师 争 逆 流 ,百 沂 待 一放 。 乱 雨 浪 花 飞, 垂云 石 根 亮 。 中流 聊 意快 ,就 岸 翻胆 丧。 山 乡无深 流 , 此水 已鲜 抗。蜀舟阻重门,黔路 但叠 嶂。徒将驸汉挟,尚觉无沅 让 。天 如 闵穷 乡,铲去 或宜 当 这 首诗 先是从 盘道 、绝壁 、急流和 涛声 四个 方面进 行 客 观 描 述 的 ,这 也 正 如 翁 方 纲所 说 :“ 唐诗妙境在虚处, 宋 诗妙 境在 实处 ”一样 ,莫友 芝 的山水 诗也 走 的是宋诗 路 线 。此 诗主要 是通 过不 同 的角 度和 层面 来展 现乌江 峡谷 那 种 “ 飞 鸟不敢 前 ,潜鱼那 能傍 ”的气势 。诚 然 ,对 于峡 谷 的陡峭和 激流 的腾 涌诗人 并不 是依 据 自己 的主观感 受来 吟 咏 的,而 是 通 过 “ 飞鸟 ” “ 潜 鱼 ” 的举 动 来 得 以展 现 的。 接 下来在 描写 渡江 的惊 险场面 时作 者用 了一句 “ 就岸 翻胆 丧 ”来 表 现一 个 临近 者或 说 是参 观 者 的真实 感 受 。最后 , 作者 履行 “ 以议论为 诗 ”的规 则发 出 了 “ 天如 闵穷 乡 ,铲 去或 宜 当 ”的慨叹 。全诗 以雄 浑 的气 势 ,浩 阔的境 界尽可 能充 分地 展现 着乌江 峡谷 的全 貌 ,尽 可能 以动态 的画面描 绘着 滚滚 奔腾 的急流 ,仿 佛让 人能 听到洪 流撞击 巨石 的声 响 ,更让 人能 感受到 在如 此浩 大而又 险峻 的峡谷 中渺 小 的 自己。作 者将描 绘 、叙述 与议 论融于 一炉 便更加 鲜 明地体 现 出 了宋诗 的 特点 ,体 现 出莫 友芝 力 求意 境 的浑 厚深 沉 。 这也 正如 郑子 尹评价 莫友 芝诗 “ 言情 状事 ,深入 曲到 ,特 是擅 长 ”一样 ,莫友 芝 的此 类诗 歌体 现的 是一种 宏大 、丰 富而 又生动 具体 的形 象 。 当然 ,《 霸王 坡 》 中的奇 崛 峭拔 和 《 娄 山关 》 中 的岐 增气 势 也 无 不 给人 一种 震 撼 和惊 心动 魄 。总 之 , 自然 山 水 的峭 崖 幽 壑 、峡 深 流 急是 莫 友 芝 笔 力倾 向之 所 在 。故 而 “ 盘 回度绝 壁 , 缥 缈 乘高 风 ” ( 《 师山》 ) 的雄深 浩渺 , “ 幽奇 幻神 怪 , 鞭笺杂 麟风 ”(《 自施秉 泛 舟至镇 远 》) 的 奇 峭 丽绝 ,“ 气 吞黔 楚 外 , 势 遏 鸟盘 窄 ” ( 《 南 山望 》 ) 的 宏 大气 象等 都是 令人 回味无 穷 的。 ( 二 )清 溪翠 微 、 小桥 幽篁 的迷 人 景观 。在 莫友 芝 大 量 的 山水诗作 中,除 以奇 、险、怪 为题 的 山水诗 篇外 ,还 有 以平 淡 闲适 、清 新 自 然 为 准的湖 光 山色 。如其诗 作 《 桃 园舟 中》 : 片琉璃境,时闻皴乃声。舟辞清浪稳,山过绿萝 平 。 远树 浮天 去, 澄江 抱 日行 。花 源 何 处 问,桑 竹 绕 春
论莫友芝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莫友芝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陆永胜【摘要】莫友芝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变,艺术手法灵活,注重炼意炼字,意浓情真,创造了众多的美妙意境,韵味无穷.莫诗意境的审美特征突出表现在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意与境浑的情性美和深邃悠远的韵味美三个方面.【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2)005【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莫友芝;诗歌;意境;美学特征【作者】陆永胜【作者单位】贵阳学院,贵阳贵州550005;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莫友芝(1811-1871),作为西南硕儒,以他的诗词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莫氏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现存有1 600多首,主要辑录于其自选集《郘亭诗钞》,此诗集六卷共四百一十首,所选诗作起自甲辰(1844年),刊成于壬子(1852年),都集中于莫氏中年(34-41岁)期间,内容多以黔地生活为主,也有来往京师途中所记。
另有莫氏逝世后,由其子绳孙整理出版的《郘亭遗诗》八卷五百四十六首,皆为壬子后的作品,内容有黔地诗和江浙诗等;《影山词》取自其孙经农处,共三卷一百一十四首。
今人张剑、陶文鹏、梁光华收集到莫氏未刊诗作五百四十一首,辑入四卷本《郘亭诗补》,诗作时间和内容相对不为集中。
莫友芝的诗内容丰富,有离别诗、山水诗、咏怀诗、爱国诗等等;风格多样,既有面对黔地的凶山恶水,摹形写志的“鑱刻之笔”,也有徜徉于江浙平远山水,交游于儒彦胜流的“平笔”,更有戊午居贵阳时,诗风由艰涩难读到清新易懂的变化。
可以说,莫氏于诗,称得上是“多面圣手”。
一般认为,莫友芝是晚清宋诗派的代表人物,讲究理性、学问入诗,以文、议论入诗。
莫诗笔路不可避免“惟用思太深,避常太甚,笔墨之痕,时有未化”[1]1135,的缺憾,但也“言情状事处,深入曲到,特是擅长”[1]1134。
翁方纲曾说:“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2]。
虚宜于镜,实宜于趣。
虚则情(心),实则景(物)。
生态美学视阈中的莫友芝山水诗

莫友芝的挚友郑珍隐居的望山堂在子午山间,是他近十 年新营造的墓庐。山间广种松柏桐竹和花果杂树,中间地洼 辟为深塘,名曰“团湖”(一名桃湖),四周有“松崖”、“桐冈”、 “梅屺 ”、“紫竹亭”、“米楼”等景点。山外缘一半为绝壁,有 “龙尾潭”、“藻米溪”,溪水漱崖而下,潺然有声;山边有“氿 泉”,水清且冽,四时不竭。园林中养植各种奇花异卉,四时 纷红骇绿,香气四溢,引得过往行人啧啧称羡。望山堂园林
一
大刀功第一,当时斡腹竟争先。[3]
首联写雄关形貌,有崚嶒之势。描绘娄山关天险高峻,
山水诗为诗之一类,在清代尤为发达,几乎可成为清诗 力压万峰的雄伟气势,突显其“鸟道才容一线穿”的危途难行
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歌走向辉煌和巅峰的表征。山水诗之 的艰巨困厄,颔颈两联写时事,即五年前杨龙喜起义,一举突
所以能在清代大行其道,且繁荣昌盛,关键在于清人自然生 破娄山关,兵围遵义城,后经云贵川三省联军镇压,才扑灭黔
整首诗对贵定音寨附近的牟珠洞的景观进行了描绘,牟 珠洞因洞中有钟乳石形如释迦牟尼手中的牟珠而得名。本 诗按游踪写来,运用移步换景手法,先写对山洞的总体印象, 再写洞里洞外所见,作者充分发挥想象,把洞内的钟乳石想 成“师驯象扰如伏猫”;接着写秉炬探洞,惊叹其“造化小儿弄 冶陶”;后写后洞的深坳、写暗河、瀑布,均一一通过别致巧妙 的比喻和想象,将牟珠洞描绘为人间之仙境。
-- 93 --
神愈超,雷声殷空车联镳。窈窕百泉通暗潮,弄珠定有 骊龙骄。石燕扑人噤寒飙,羊裘不温思丰貂。却步欲返心摇 摇,却思吴客横烟舠。旁通一天路异条,花草夹岸英琼瑶。 珍禽和声笙磬箫,琳宫玉宇依层霄。中有双姝颜若苕,侍人 二七方垂髫。嫣然携手云外招,青鸟一双翼飞桡。海风吹过 神山巢,雾阁云窗悲寂寥。我欲寻之离尘嚣,青壁无路谁坐 邀。前脩浅薄期后效,旨首 首礼佛心焉忉。嗒然出洞随众僚, 满山落叶风萧萧。[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 出门 , 百道金豪射松膀 ” 的描绘 中, 刻划 出一个在万道霞光
中疾步 而行 、 放声 高歌 、 对前途充满信心 的诗人之形象 。 生态美学是 以崭新 的生态世界观 为指导 , 以探索人 与 自
第二, 莫友芝 的山水诗超 越了功利 , 入 了一个 人与 自 进 然极其 和谐 的高度理想化的世界 。在这里 , 万物和人都摆脱
优美 、生态和谐 的人类生存状态 ,达到 了诗 意的栖居 ,具有 生态美 学的意蕴。研究莫友芝 山水诗具有现代 生态美学 的意义。
【 关键词 ] 莫友芝;生态美 学;山水诗
[ 中图分类号] I0. 27 2
[ 文献标识码】 A
[ 基金项 目] 黔南民族 师范学院2 1 中央财政支持地 方高校发展 专项 资金 资助项 目 ( D 0 0 1 00 J 2 10 ) [ 作者简介 ] 余钢 ( 9 1 ) 1 7 - ,女,硕 士,副教授 ,研究方 向为文艺学 、美学。 莫友芝是晚清宋诗派 的代表作 家 , 的诗集《 他 部亭诗钞》 和《 鄙亭遗诗》 及其他 多种稿抄本 中共收其创作 的诗歌 17 43
面:
莫友芝 山水 诗 的生态美学 意蕴主要表 现在 以下几个方 染 了诗人 丰富的人生境 遇 、 宇宙 的本体 和生命 的山水草 木 , 第一 , 莫友芝 在 自然 山水 中寄情 托志 , 消解 精神 的烦 忧 和紧张 。自然 山水如好友 、 如知 己, 是他倾 诉衷肠的对象 , 是 慰藉 心灵 的 良伴 , 所有 的感情 都可 以在 大 自然 的环 抱 中化
V 1 4 No 1 o. 2 .1 NO . 0 V2 1 1
生态 美学视 阈中的莫友芝 山水诗
余 钢
( 黔南 民族师范学院莫友芝研究所 中文系 ,贵州都匀 ,58 0 ) 5 0 0
[ 摘
要] 莫友芝是晚清宋诗派 的代表作家。莫友芝 的山水诗通过对原生态 自 然形貌的生动描摹 ,给我们展示 了一个环境
咫尺不辨黄茅 冈。 朦胧 野径无 来往 , 隔竹 幽泉佩 环响 。高人欲起 云 出门 ,
百道 金 豪射 松 膀 。
清澈 的溪水 , 高耸 的山峰 , 茂密 的竹丛 , 青翠 的苍 松 , 朦
胧 的野径 , 漂浮 的白云 , 把个望 山堂装扮得 如同仙境 。这首 诗首联 写景 , 把晨雾朦 胧弥漫 的形态表 现得十分 逼真 , 莫友 芝观察细致 , 抓住晨雾 的特色 , 描摹生动 , 写出 自己独特的感 受, 赋予 大 自然鲜 明的个性 , 把晨雾 出来 以后 “ 白茫茫” 的特 征刻画得十分形象生 动。颔联 既写景 , 又抒情 , 寓情 于景 , 在
首联写雄 关形貌 , 蛟增之势 。描绘娄 山关 天险高 峻 , 有
山水 诗为诗之 一类 , 在清代 尤为发达 , 乎可成 为清诗 几
力压万峰 的雄伟气势 , 突显其“ 鸟道才 容一线穿 ” 的危途难行 的艰巨困厄 , 颈两联写时事 , 颔 即五年前杨龙喜起义 , 一举突 破娄山关 , 围遵 义城 , 云贵川三 省联军镇压 , 兵 后经 才扑灭黔
秀, 风景如 画。莫友芝 山水诗以他亲见的川 、 、 自然 山水 滇 黔 为 主要描写 对象 , 具有 自然 清新 、 生动灵 活 、 蓄蕴藉 、 含 平淡
隽 永的特点 , 体现 出他 高超独 到的诗艺 , 并 令人读 之心魂震 撼 。郑珍在 评莫友芝诗作时指 出:其取 旨也务远 , “ 其建词也 务新 , 句揉字炼 , 使其光黝然 , 绝无粗厉猛起气象 。_ ” l 以往 国内对 莫友芝山水诗 的研究如黄万机 的《 莫友芝 山 水诗试 论》 石 尚彬 的《 、 试论 莫友芝 的山水纪游诗 》 主要是 等
师驯 象扰如伏猫 , 造化小儿弄 。狡狯 匪意所及料 。 台陶 道场 开辟今几朝。砌始得 非唐 汉遥 , 后方诸洞尤深坳 。缒 幽剔 险
9 3—
神愈 超 , 雷声殷 空车联镳 。 窈窕百泉 通暗 潮 , 定有 弄珠
骊龙骄 。石燕扑人 噤寒飙 , 羊裘不温恩丰貂 。却步欲返心摇
结构精 巧 , 台错落 , 亭 景物之 美 , 不亚江南 园林 。因此 , 吸引
首 , 中有不 少山水诗 。这些 山水 诗 , 其 多作于他任 教 、 探亲 、
路 但 叠嶂 。徒将 附汉抉 , 尚觉无沅让 。天如 阂穷 乡。 铲去或
宜 当。3 E ]
此诗 先写盘道 、 绝壁 、 急流和涛声 ,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刻 画乌江峡谷 的陡 峭和激流 的腾 涌 。接着 写渡江 的惊 险场 面, 真令人胆惊 魄丧 。诗人 不仅 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令人魂飞
生态观 , 们把 自然 山川 、 他 人文景观看成美的对象加 以欣赏 ,
用平等亲和 的心态对其进行描摹 , 因之就有 了“ 鸟啼花落 , 皆 与神通” 山水之作 。 的 _ 2 贵州多巨峡大壑 , 高峰密林 , 险深 秀 , 雄 风景如 画。生 长 在这“ 蛮荒 ” 之地 的莫友芝发 现了黔 中“ 山恶水 ” 凶 的独特魅
峡 束湍 已豪 , 落势益壮 。飞鸟 不敢 前 , 木 潜鱼那 能傍 ?渡 师 争逆流 , 百沂待 一放 。乱雨浪花 飞, 云石根 亮。 中流聊 意 垂 快, 就岸翻胆 丧。山 乡无深流 , 此水 已鲜抗 。蜀舟 阻重 门. 黔
一
小 口透颠天著寮。老僧导入下 以高, 一步一折松明烧。 同行 三人 诧奇遭 , 仆骇怪舌欲 乔。 亭亭孤 柱樘 雄标 , 图矗 立 老 浮 檀 盖飘。 天然佛像非刻 雕 , 大士 自 罗汉骁 , 在 满堂 法具钟鼓 铙, 浊清 叶律音 不淆 。语 言文字 空叫呶 , 经几 藏尽 打 包。 真
与前朝各代 比, 清人的 自, 观已超 越敬 天载德 、 然 体玄悟
道 、 觅禅理的功利观 , 追 而进人 与天地同化 、 自然相 融的纯 和
贵州多喀斯特地貌 , 万斯 年地壳运动形成的石灰岩溶 亿 洞 遍布各地 , 其神奇瑰玮 的景观 , 是历代诗 人取之不竭 的写
诗 素材。在莫友芝描写岩洞的诗 中, 自然山水 的性 情 、 神采 、
关》 一诗 :
行研究 , 本文则将莫友芝 山水诗 置于生态美学视阈中进行考 辨 , 图揭示莫友芝 山水诗 的生态美学意蕴及其当代 意义 。 力
大楼 高压 万峰 颠 , 乌道 才容一线 穿。 岂料养痈成 内溃 , 翻令 天险等虚传 。翦除 劲旅 劳三省 , 塞残筹 费五年 , 通 始信 大刀功第一 , 当时斡腹 竞争先。 【 3
首联 的基础上继续 抓住晨 雾朦 胧弥漫的特点落笔 , 周围的景 物都 融入 了诗人 的主观情感 , 中“ 其 倚天一杖 拄龙尾 ” 一句 ,
豪气 四射 , 蕴含着诗人对 自己满腹经纶 的 自信 以及对仕进宦 途 的信 心。颈联 写竹林深处传来泉水 的淙淙声 , 阳的金光 太 照 射到景物上 , 一声一色 , 这 使这 望 山堂 真成 了一所 迷人 的 仙 乡。诗人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 , 感觉 到一种闲适恬淡 。末 联抒情 , 中所写虽 系天 晓之时之景物 , 诗 而从所谓 “ 高人欲起
气象、 , 风度 更显得活灵活现 。莫友芝 的此类诗章 中, 最著名
的是《 珠洞 》 牟 : 山根 一 窍幽而 峁, 尘隔断竹 藓交。 阴云终 古暗不 消, 红
力 , 的山水诗 对原生态 自然形貌进行 了生动的描摹 。如他 他 的《 乌江渡》 : 鸟道各 千盘 , 凿翠 屹相 向 。晴 雷翻 九地 , 草木 皆震 荡 。
了一切约束 , 着 自己的意志 , 凭 自由地 呼吸和行动 。诗人笔 下 的 山水草 木 , 不再是其本 身 的作 为客观物 的意义 , 而是浸 我们能感 受到诗人 在对 山水 自然而然 的观照 中所 获得 的愉
然的审美关系为 出发点 , 涉及人与社会 、 与宇宙 , 人 以及人 与
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 , 目的是建立一种符合生 态规 律的审 其 美存 在状 态。
从题 材 内容 、 艺术 风格 、 写作技 法等方 面对 莫友芝 山水诗进
论于一炉 , 明地体现 出宋诗 的特 色 , 鲜 郑珍评莫友芝 的诗“ 其 言情状事处深入曲到 , 特是擅长”_ 。 1 奠友芝 的山水诗并 非体 现在 模山范水的客观再现之 中, 而常常 因形见 神 , 以貌写志 , 不时抒发胸臆 , 自 山水 与主 使 然 观情 志有 机融合 , 而显 出诗人 的个性色彩 。如他 的《 山 从 娄
北起义烽火 。尾联追忆 明代八路大军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 , 赞颂攻破娄 山关 的大将刘挺 ( 刘大刀 ) 的功绩 。
乃 至整 个 中国古 典诗歌走 向辉煌 和巅峰的表征 。山水诗 之 所 以能在清代大 行其道 , 繁荣 昌盛 , 且 关键在 于清人 自 生 然
态观念的演变与进化及其审美情趣 的变化 。
邀 。前倚 浅薄期后效 , 首首礼佛 心焉忉 。嗒 然出洞随众僚 , 旨 满山落叶风萧萧 。 [ 3 整首诗对 贵定音寨 附近的牟珠洞的景观进行 了描绘 , 牟 珠洞 因洞 中有 钟乳石形 如释迦 牟尼手 中的牟珠而得 名 。本
奠友芝在《 晓过望山堂》 一诗 中写道 :
屐痕啮 草一寸 霜 , 东溪 西白 茫茫。倚 天一杖 拄龙尾 , 溪
诗按游踪 写来 , 运用移步换景手法 , 先写对 山洞 的总体 印象 ,
再写 洞里洞外所 见 , 作者充 分发挥想 象 , 洞 内的钟 乳石想 把
成“ 师驯象扰如伏猫 ”接着写秉炬 探洞 , 叹其 “ ; 惊 造化小儿弄
冶 陶”后 写后洞的深坳 、 暗河 、 ; 写 瀑布 , 均一一通过别致巧妙 的比喻和想象 , 将牟珠洞 描绘为人 间之仙境 。 莫友芝对 黔中山水纤毫毕现的描写 , 展示了黔 中山水 峻
拔雄 伟 、 幽深秀 丽的独异风 光 , 在这些诗作 中你感不 到一丝 禅 意的空寂落寞和枯槁虚无 , 反而处处 山花烂漫 、 流水潺潺 、
飞鸟啼幽 、 吠桑柘 ……这一 切仿佛引导你进入一个生态 和 犬 谐、 自然无争 的神窟仙境 , 展示 了黔 中大地 幽秀 峻拔 的 山水 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