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
见面礼仪

(二)鞠躬礼。 行鞠躬礼,应脱帽立正,双目凝视受礼
者,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双手应贴 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则应 下垂搭放在腹前。下弯的幅度越大,所 表示的敬理程度就越大。
鞠躬礼目前人表示感谢、领奖或讲演 之后、演员谢幕、举行婚礼或参加追悼 会等活动。 鞠躬的次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惟有 追悼活动才用三鞠躬,在喜庆的场合, 鞠躬次数不可为三。
下面情况不宜握的: 对方手部有伤。 对方手里拿着较重的东西。 对方忙着别的事,如打电话、用餐、主持会议、
与他人交谈等等。 对方与自己距离较远。 所处环境不适合握手。
了解握手的次序
在正式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
取决于职位、身份。在社交、休闲场合, 则主要取决于年纪、性别、婚否。 (1)职业、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 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来。 (2)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首先伸出 手来。 (3)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就由已婚者首 先伸出手来。
(7)感谢他人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 (8)向他人或他人向自己表示恭喜、祝贺时。 (9)应邀参与社交活动见支东道主时。 (10)对他人表示理妥、支持、肯定时,要握
手,以示真心实意。 (11)在他人遭遇挫折或不幸而表示慰问、支 持时。 (12)向他人或他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或颁发奖 品时。
(2)双手相握。双手相握又称“手套式握手”,
即用右手握住对方右手后,再以左手握住对方 右手的手臂。这种方式,适用于亲朋好友之间, 以表达自己的深厚情义;不适用于初识者或异 性,那样,会被误解为讨好或失态。
了解握手禁忌
(2)不要在握手时争先恐后,应当依照顺
序依次而行。 (3)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 手被允许,百男士无论何时都不能在握手 时戴着手套。 (4)除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外,不允 许握手时戴着墨镜。 (5)不要拒绝与他人握手,也不要用左手 与他人握手。
餐桌礼仪东西方对比

餐桌礼仪东西方对比引言餐桌礼仪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桌礼仪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对东方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东方餐桌礼仪在东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注重尊敬和谦虚。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东方餐桌礼仪:1. 尊重长辈在东方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餐桌上,年幼的或晚辈的人通常会等待长辈首先开始进餐。
他们还会注意让长辈坐在餐桌的重要位置上,以示尊重。
2. 使用筷子在东方文化中,筷子是常用的餐具。
使用筷子有一定的技巧和规范。
例如,在取食物时,应保持筷子的末端洁净,不要用筷子插取食物。
同时,将筷子直接插入饭碗是不礼貌的。
3. 声音和口味东方餐桌礼仪也强调对声音的控制和谨慎。
咀嚼食物时,应避免发出大声咬嚼的声音。
此外,东方文化也注重辛辣和重口味食物的品尝技巧,通常会尝试克制自己的反应,以不给主人带来困扰。
西方餐桌礼仪西方餐桌礼仪注重细节和规范,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西方餐桌礼仪:1. 使用刀叉在西方文化中,刀叉是主要的餐具。
使用刀叉时,有一些特定的规范需要遵守。
例如,当你用完刀叉后,应将它们放在盘子上,而不是放在餐盘上。
2. 餐巾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餐巾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进餐前,你应将餐巾放在膝上;在用餐过程中,如果需要离开餐桌,应将餐巾轻轻地放在椅子上,以示未完成用餐。
3. 用餐的顺序西方餐桌礼仪对用餐的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
通常,西方人会依次吃完前菜、主菜和甜点。
在用餐过程中,他们通常会注意将刀叉交叉放在盘子上,以示用餐尚未结束。
东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东方和西方餐桌礼仪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差异:1. 尊重与独立性东方餐桌礼仪更加强调尊重和团体意识,而西方餐桌礼仪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东方人通常会倾听并遵循长辈或主人的建议,而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和喜好。
2. 餐具和音响东方文化中常使用筷子和小碗进行进餐,而西方文化中常使用刀叉和大盘子。
第一节 见 面 礼 仪

(二)合十礼
1.合十礼,亦称合掌礼,即双手十 指相合为礼。合十礼源自印度, 佛教沿用后,成为佛教徒之间的 一种礼节。佛教传入泰国后,合 十礼扩大至整个社会。 2.正确做法:双掌十指在胸前相对 合,五手指并拢向上,掌尖与鼻 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侧倾斜, 双腿立直站立,上身微欠,低头。 可以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亦可 面含微笑。行此礼时,合十的双 手举得越高,越体现出对对方的 尊重,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 如图2-2所示。
二、西方礼节拥抱礼西 方 礼 节亲吻礼
吻手礼
(一)拥抱礼
1.拥抱礼,拥抱在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拥抱也是通过 身体的接触来体现给予对方以尊敬与亲热。拥抱可以 理解为缩短了距离的握手,或者是胸部的“接吻”。 人们在一搂一抱的同时,也感受到见面后精神上的短 距离接触。在商务交往中,拥抱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 2.正确做法:两人面对面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 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右腰后 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向对方右侧拥抱, 最后再一次各向对方左侧拥抱,一共拥抱3次。在普通 场合行此礼,不必如此讲究,次数也不必要求如此严 格。
3.适用范围:在西方,特别是在欧美国家,拥抱礼是 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在人们表示慰问、祝贺、 欣喜时,这种礼仪也十分常用。 4.注意事项:拥抱时双方身体不要贴得太紧,尤其男 士与女士;拥抱时间不宜过长,力度要适当;国际商 务交往中与印度、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商业人 士见面,不要行拥抱礼。
(三)脱帽礼
1.脱帽礼:所谓脱帽礼,是指以摘下本人所戴帽子的方式,来向交往 对象致意。脱帽礼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打仗都要戴头盔,而头 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士兵到了安全地带,首先是把头盔摘下, 用以减轻沉重的负担。后来演化为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为表示 友好,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在国际交往中,每逢正式场合以及一些社交场合,人们往往会向自己 的交往对象行脱帽礼。在东西方国家里,它都较为流行。 2.注意事项:行脱帽礼时,戴制服帽者,通常应双手摘下帽子,然后 以右手执之,端在身前;戴便帽者,则既可以手完全摘下帽子,又 可以右手微微一抬帽檐代之,但是在国际商务交往时,要求完全彻 底地摘下帽子;女士在社交场合内不必摘下帽子,而男士则不享有 此项特殊待遇;在进入他人居所,路遇熟人,与人交谈、握手,进 入娱乐场所时或在升国旗、奏国歌的场合时,应自觉摘下帽子,并 放在适当之处。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貌用语:在东方文化中,对长辈、客人或上司使用敬称是
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较少使用敬称,更多地强调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 礼仪规范:在交际场合,东方文化中讲究矜持和谨慎,尤其
是女性在公共场所往往会比较保守。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公开和大胆表现自我。
3. 礼仪习俗:在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东方文化中通常会进行一
些特定的礼仪活动,如拜年、叩头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节日氛围和欢乐气氛。
4. 饮食礼节:在餐桌上,东方文化中食品分配有严格的规定,
如长辈优先、男女有别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5. 礼物文化:在送礼物时,东方文化中更注重礼物的价值和象
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吉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人喜好。
总之,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但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西方的待客礼仪有什么不同

中西方的待客礼仪有什么不同《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一、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
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
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
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
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不想喝”。
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
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礼仪习惯:在交际场合中,东方的礼仪通常更为注重谦虚和尊重,比如在餐桌上,主人可能会告诉客人“没什么菜,随便吃”,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直率,会直接告诉客人准备了哪些食物。
2. 饮食文化:东方人通常喜欢热食或熟食,强调食物的温度,比如提醒对方“趁热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甚至在饮用水上,他们也更喜欢加冰的。
这主要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
3. 交流方式: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含蓄,不太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和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这种差异在处理问题时表现为东方人更注重直觉和整体解决方案,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分析问题并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习惯、饮食文化、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通用课件

东方文化中的礼仪也强调热情好客 。主人应热情招待客人,并确保他 们感到舒适和欢迎。
西方礼仪简介
尊重个人空间
在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空间是 一种很重要的礼仪。人们在交流 和互动时,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避免侵犯他人的隐私。
直接坦率
西方礼仪通常要求人们在沟通时 直接坦率。这有助于减少误解,
促进双方之间的真诚交流。
拍照礼仪
东方游客可能更倾向于拍照留念,西方游客则更注重保护隐私,不喜欢被随意拍照。在拍照时,东方游客也要注意不 要打扰他人或侵犯他人隐私。
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东方文化中对历史和文化遗产常怀有敬畏之心,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体验和互动。游客在参观时应尊重当 地文化,并遵守相关规定和指示。
酒店住宿礼仪
对待酒店员工的态度
在西方餐桌礼仪中,人们避免谈论政 治、宗教等敏感话题,以免影响食欲 和氛围;在东方餐桌礼仪中,人们更 倾向于谈论轻松、愉快的话题,如家 庭、生活琐事等。同时,在东方餐桌 ,尤其是商务宴请时,也需要注意不 要过度饮酒,避免失态。
04
旅游场合中的礼仪差异
旅游观光礼仪
观光时的行为举止
在东方文化中,观光时人们更注重群体和谐,尊重导游和遵守规定。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个人空间更受重视 ,游客可能更倾向于自由探索。
如何在实际交往中融合东西方礼仪
沟通方式
在交往中,可以综合运用东西方 礼仪中的沟通技巧,既表现出尊 重和亲近,又保持适当的社交距 离。
时间管理
在安排会议、活动等场合时,可 以兼顾西方的时间观念和东方的 灵活性,提前进行计划和安排, 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度。
餐饮场合
参加餐饮场合时,可以尝试融合 东西方的餐饮礼仪,比如在餐桌 上既要注重个人餐盘和礼貌,也 要营造和谐的餐桌氛围。同时,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餐饮习惯,如 是否接受共享菜肴等。
外国的各种见面礼仪

外国的各种见面礼仪
- 跪拜礼:中国古代盛行,在一些特定场合如结婚、收徒、庆典、拜佛时还会使用。
在泰国,人们也会行跪拜礼,但较为夸张,比如泰国前总理英拉在见到泰国诗琳通公主时,会行跪拜礼,双手合十,双膝下跪,整个人都趴在地上。
- 鞠躬礼:是中国传到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的传统礼仪,目前在日本和韩国应用比较广泛。
- 贴面礼:在西方较为盛行,通常是双方互相用脸颊碰一下,通常从右脸颊开始,左右各碰一下。
- 碰鼻礼:是新西兰毛利人独特的见面问候方式。
行礼时,主人与客人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或更多次数,碰鼻的次数与时间往往标志着礼遇规格的高低,相碰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礼遇越高;反之,礼遇则低。
- 屈膝礼:在西方文化中,女性的屈膝礼是与男性的鞠躬礼相对应的。
至今在英国王室成员中仍然存在。
- 吻手礼: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的一种礼节,英法两国较为喜欢。
受礼者只能是女士,而且应是已婚妇女。
- 吻脚礼:在尼泊尔,晚辈见到长辈时,要跪下来吻长辈的脚,长辈则在晚辈的头上用手掌轻轻拍一下表示还礼。
- 摸脚礼:印度人会摸对方的脚以表达对长者、智者、尊者的敬意。
除了摸活人的脚,还会摸死者的脚,印度很多墓地或是名人的雕塑都有这样的脚型标志,以方便人们在祭拜时使用摸足礼,并以此表达对死者的敬意。
- 握手礼:是当今世界较为流行的礼节,不仅熟人、朋友会使用,陌生人、对手也可能会握手。
不同的见面礼仪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色,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礼仪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种文明历史的辉煌是现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中国是“礼仪之邦”,并不等于说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很高的文明道德标准。
我感到有时一些人很没有礼貌,不仅不懂国际的礼仪,甚至连中国传统的礼仪也没有。
现在我们谈的是一些被国际上一致认同和约定俗成的礼仪准则,相信只要学着去做,当你到世界各地去时,就不会有任何不得体的举止和行为了。
现代的文礼仪相当于昨天来说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规则。
他们是有根基的,是因历史渊源而建立的,是长时间形成的原则,我们今天所学的东西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原则。
200多年前,当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只有15岁时,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有一些针对他自己用的社交礼仪,他的建议很简单,却很实用,具有普遍意义。
比如说他告诉自己:不要批评别人;父母或老师有责任教育孩子;如果你看到一个长辈比你重要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你应该表示尊重;如果你看到一个遭受不幸的人,即使他是你的敌人,你也要表示你的仁慈和善良;在公众场合不能大笑,过于张扬;在写信的时候或介绍自己的时候,要适当注意自己的姓名和台头;要注意自己的名誉;宁可自己“孤家寡人”,也不要做一个不受欢迎的参与者;做一个十分有趣的、健谈的人……后来在弗吉尼亚洲,一个很有钱的英国庄园主、爵士就很看重乔治·华盛顿,他邀请乔治·华盛顿来参加家里所有的重要活动,因为华盛顿有了很完美的礼貌和社交的技巧。
这种道德基础对他后来成为军队的统帅及美国总统很有帮助。
他自己定的这些规矩也造就了日后良好的礼貌、道德规范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等。
说到礼仪,我总是会想起曾经在一些地方看到的不愉快的场面,比如说在街头有人吵架。
这样的现象我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我们中国都亲眼看见过。
每一次看见我心里就很难过,甚至会影响一整天的情绪,因为这是最无礼的举止表现。
反而我在泰国就从未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泰国是我印象中最讲礼貌、最体现文明的国家。
他们平常讲话声音都是低低的,这可能和佛教的教义有关。
有一次我在曼谷的半岛酒店结账的时候,酒店司机等在旁边。
我办完手续上车后,他对我说:“羽西小姐,我真抱歉,刚才结账的时候,我们那位小姐说话的声音和态度不够礼貌,我代表酒店向你表示道歉。
”听了他的话以后,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这位小姐有什么特别不礼貌的地方。
但是从这位司机的标准来看,可能是她的声音大了一点儿,语气硬了一点儿。
尽管他的职位只是一个司机而已(如果他是酒店总经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他认为,凡是泰国人做得不够完美的地方,他要承担责任,这不是最高文明的表现吗?一、日常礼貌为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使我们周围的人更友好,以下是我们每天还需要练习的有关在不同的场合的日常礼貌的细节。
1、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现代人出行非常方便,有宽敞的马路,有出租车或公共汽车,出远门还有飞机、火车、高速公路、长途车及游船。
交通发达了,相应的乘车礼节也在发展。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遵守秩序,排队等候,让座给老人和妇女,都是关于公共道德的基本观点。
西方国家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公共场所的礼貌就是排队等候。
特别是坐公共汽车、坐火车和买票的时候。
在中国,我看到有些人上车后要抢座位,即使车上有足够的空位,还会发生这种现象。
这是个环习惯。
包括我建在上海的公司的班车上一度也是如此,这是特别粗鲁的行为,没有同事间的相互尊重、没有关怀。
在一些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人在所有场合都排队,这就是文明的表现。
排队是表示你对别人所怀有的尊重和关心。
也就是说,你用你的身体语言向众人表示:我在意人。
尤其是对妇女及老人的关怀。
(1)坐飞机在西方,一般没有到机场接人、送人的习惯。
因为时间很宝贵,他们认为接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你进机场或出机舱后,完全可以坐出租车去你要去的地方,没有必要让别人接送。
旅行时轻装便行非常重要,手提物品也不能太多、太大。
我常常看到有人旅行时,手中拿几个纸袋子,看上去不方便,更不得体。
我自己常用一个比我需要量大一些行李,因为旅行有时会增加东西。
而且,我永远都不会随身带一个很薄的,可以折起来的行李袋。
把它放在行李包底部,待需要的时候,可以马上拿出来用。
上飞机后,最基本的一点是当你坐下来时,就要把安全带系好,等待起飞。
要整个飞行的过程中,你都要把安全带系好。
因为飞机可能遇到意相不到的气流,有时出现相当厉害的颠簸,这是对你的安全不利的。
在飞机上,你要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当你要飞行途中坐累了,可以躺下休息。
但在把座位放倒之前,要先向后座的乘客打声招呼;另外,去厕所之类的事情,要尽可能在飞机起、降之前完毕。
在飞机上不应与人大声聊天,那样是不顾别在的表现。
在飞机上用餐,要将座椅复原,吃东西时要轻一点儿,多年坐飞机的经验告诉我,最好不要喝酒,因为高空中空气比较干燥、氧气较少,胃里的酒精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消耗。
不喝酒、避免给你的身体增加过多负担。
此外,在坐长途飞机时,应多喝水,补充水分。
这样,当你下飞机的时候,会感觉好一点。
常常有人在飞机还没有完全停稳之前,就站起来拿行李,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你站着,飞机发生颠簸或突然停下来,你有可能摔倒而碰伤别人或你自己。
下飞机时不要拥挤着冲出机舱,我们应排队,按顺序走出去。
(2)坐列车行李最好是轻便的、可以拉动的最好,因为很多火车没有托运。
把鞋子脱了,伸出脚搁在对面座位好,非但不雅观,还是对对面的旅客极大的不尊重。
尤其是一些乘客的袜子有异味。
较大的行李要放在行李架上,不要把别人的座位占了。
如果是吸烟的人,应到列车上的吸烟区或两节车厢之间的过道里去吸。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大声聊天,每个人都应该自觉保持车厢的安静。
把废弃物放入垃圾箱内。
有些不自觉的人,把这些东西随便丢在座位下面,很不好,也不卫生。
自觉保持车厢的整洁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做到的。
阅读后的杂志或报纸要整理好,随便一扔就下车也是不文明的行为。
有些人在用厕所时有看报、看杂志的习惯。
但是在厕所紧张的火车上,千万不要这样做。
因为这种行为让人觉得非常自私,根本没有为别人考虑。
(3)坐公共汽车在美国,我注意到,很多人上车时,会开心地对司机说声“你好”,下车时对司机说声“谢谢”,这是礼貌。
因为他∕她毕竟要一段短时间内为你工作。
当你上车时,看见后面有人在奋力追赶,你应该提醒司机注意,并让司机尽可能等一等。
无论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地铁上,请记住,沉默是金。
安静也是一种车厢文明。
站在车厢里要扶好站稳,以免刹车时碰着、踩着别人,万一碰了别人要主动道歉。
下雨天乘车,在上车前应把雨伞折拢,雨衣脱下叠好,不要把别人的衣服弄湿。
乘车时不要穿油污衣服,不带很脏的东西,以免弄脏别人。
必须带上车的,要招呼别人注意,并放到适当的地方。
人多时,车上遇到熟人只要点头示意,打个招呼即可,不要挤过去交谈,更不要远距离大声交谈,显得很不文明。
到站前,提前向车门移动时,要向别人说“请原谅”、“Ian sorry”或“对不起”、“Excuse me”。
下车时要按次序下,注意扶老携幼。
万一遇到车子熄火要帮助推车的时候,如果你有能力,你要主动下去推,即使你由于某种原因下不能推车,也应该下车。
我常常看见有人在别人推车的时候,还坐在车里,这是特别没有礼貌的行为。
(4)坐地铁说到地铁,我就想到20年前在日本第一次坐世界最高速的新干线的经历。
这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经历。
当列车门开的时候,男人们就抢先往车厢里挤,把体弱的妇女推到旁边,这和我以前电视里看到的文质彬彬的日本人形象完全不一样,太使我失望了。
一般来说,从进入地铁站到买票、到进站,都有很规范的指示和次序,一般不容易发生冲突和不礼貌的现象。
所以,每一个坐地铁的人只要遵守秩序,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你有很高的礼仪标准。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要注意,上车时不要争先恐后,在车厢里,应主动让座给老人和妇女。
一定要注意车门边的安全,保持车厢的清洁、安静。
(5)坐小轿车和出租车在西方,人们对坐在什么位置上并不十分在意。
但是,如果你真的在意你的位置与身份的统一,就有必要知道,以后排右后座为首、左座次之,中座再次之,司机旁边的座位为未座。
如果由主人充当司机驾车出去,那司机旁边的位置则为首座。
女士登车不要一只脚先踏入车内,也不要爬进车里。
须先站在座位边上,把身体降低,让臀部坐到位子上,再将双腿一起收进车时里,双膝一定要保持合并姿势。
下车时,记着拿回物件,包括废纸等,不要把别人的车子当作垃圾车。
(6)乘自动扶梯一般的规矩是左边上下,右边站立。
我们站着时要靠右边,空出左边让有急事的人赶路。
绝不可双双对对挡路,手扶电梯扶手,以免失足。
女士穿短裙时,可借用手袋或公文包按着裙脚。
就算赶时间,也要保持礼貌和安全。
(7)乘电梯当看到有人赶来时,用手挡住电梯门防止它关上。
电梯内,不宜大声谈话。
尤其请遵守全世界的电梯里都有的一个告示____不准吸烟。
(8)在公共场所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多年住在美国。
如果你问我住在中国,有哪一点使我感到难以适应?我一定说是许多公共场所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空气污染,在中国有很多城市,污染程度很高。
可喜的是,现在有好多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大连、沈阳、在马路上,绿化方面已改进了好多,相当文明。
但空气方面还不够好。
而其他中小城市就相当来说差一些。
但另一方面,还有一点,好多人没有注意到是声音污染。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同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一样严重。
比如,我坐在有些航空公司的飞机里,就很不习惯了。
音乐不停地播放着,而且声音很大,使我感觉到特别不安宁,也不能够休息,不仅是在飞机上,平常在商店里,或是饭店里,以及另一些公共场所交谈时,我都觉得嘈杂得很,原因虽然很多。
但放大声的音乐实在是一种失策。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给顾客提供一种服务,一种享受。
但是,你要考虑到你的客人有不同的需要。
音乐应作为背景音乐,最好把音量调到最低,让想听的人听到,又不妨碍不想听的人。
在飞机上,最好用耳机。
客观环境的喧闹,使得你的客人必须提高嗓门交谈,这样重复的恶性循环,使得这个空间场所始终处在一种燥声污染之中。
请不要忘记,空间是大家共有的,绝不能为了满足某一部分人,而妨碍了另一部分人。
2、在商店和超市现在要中国,超市已经很普遍了。
在超市也有文明礼貌的问题。
(1)带好你的孩子当你推着手推车经过一条狭窄的走廊的时候,不要让你的孩子随手从商品架上拿东西,也不要允许他们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或者是要你没有付钱以前,让孩子打开包装,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2)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当看见商品掉在通道上,无论是什么原因,你都要把它捡起来,放回原处,这是为其他的购物车者提供方便。
(3)手推车当你看货架上和货物时,注意你所推的车手推车停放的位置,以便于其他的人可以推车从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