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考试资料

合集下载

毛邓三复习资料一

毛邓三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A 八七会议B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A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D 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是中共()A 十三大B 十四大C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D 十五大5.邓小平理论是()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B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D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A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C 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D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7.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党的领导D 坚持执政为民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A 发展先进生产力B 发展先进文化C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D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发展B 全面C 协调D 以人为本10.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文件是()A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C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D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人是()A 刘少奇B 毛泽东C 邓小平D 王稼祥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改革开放D 为人民服务3.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毛邓三考试复习内容

毛邓三考试复习内容

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资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基本特征。

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⑵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⑶在宏观调控上,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①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②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③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④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⑤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3、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⑴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内容。

毛邓三考试复习资料

毛邓三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党的领导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B)A、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 三个有利于”标准3、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 )A、实行公有制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实行按劳分配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指( 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共产主义社会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D)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B、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C、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 C)A、农业社会B、现代化工业社会C、工业化中期阶段D、工业化高级阶段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 D)A、大城市B、中等城市C、小城镇D、农村9、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

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 )A、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C、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D、发展规模经济10、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是(D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12、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 C)A、按劳分配收入B、按资分配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D、按经营分配1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归根到底是(A )A.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14、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B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B、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收入D、国有企业工程师业余帮助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B)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及培育“四有”公民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C、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基本依据是(ABDE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局势做出新的科学判断E、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ABC )A. 生产力标准的深化B. 实践标准与真理标准的统一C. 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E. 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统一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是:(ABC )A.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C. 劳动还存在着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D. 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是根本原因E.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直接原因4、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ABCD)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E、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5、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含义是指(BCDE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6、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ABCD)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B、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C、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E、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C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C、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D、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E、是市场对社会经济完全起作用的8、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AB)A、反对霸权主义 , 维护世界和平B、增强国际合作 , 促进共同发展C、坚持独立自主D、和平共处E、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9、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包括(ABCDE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E、自由职业人员10、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E )A、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国企改革D、防止西方和平演变E、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

毛邓三考题

毛邓三考题

毛邓三期末原版考题(好资料总是出现在关键时刻)计算机游戏第一至二章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答: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几阶级压迫的加深,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罢工斗争日趋频繁;从自发斗争转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从经济斗争为主转向政治斗争为主。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2.什么时候工人阶级登上政治的舞台。

答: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

3.“八七”会议提出什么主张。

答: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思想。

4.遵义会议后,党内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英领导集体,毛泽东和知道全面的高度,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理论创新研究。

5.毛泽东思想含义概念。

答: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系列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6.实事求是的含义。

答: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事”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顺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探索客观规律性,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客观与主观,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统一。

7.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8.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丰富和发展。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答: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且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他领导的“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城市小资本阶级、民主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毛邓三简答题考点参考资料

毛邓三简答题考点参考资料

毛邓三第七章1.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改革:动力;开放:基本国策);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2.十七大: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必然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饿必由之路。

3.改革的基本理论(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其内容是:(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3)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许要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对两组矛盾中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4)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单选)4.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内容有:(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基础;(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分别掌握)(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5.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6.论述: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答:(一)地位: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为什么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1.邓小平把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解放射干难产里的作用而言的。

革命是消除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而改革起着同样的作用,所以也是生产力。

2.把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刮宫年度和深度而言的,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体制。

毛邓三复习资料

毛邓三复习资料

二、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10分,共40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本命题错误。

答题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国家所要经历的起始阶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本命题错误。

答题要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更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

3、台湾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本命题错误。

答题要点: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4、人权高于主权本命题错误。

答题要点:邓小平的人权理论认为,主权高于人权。

国家的独立是一个国家公民人权保障的前提和保证三、论述题(20%)我们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答题要点:(1)三权分立的含义.(2)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其一,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其二不存在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

四、材料分析题(20%)资料:“每条鱼都在乎”暴风雨过后,有许多被卷上岸的小鱼困在沙滩的浅水里,无法回到大海。

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将小鱼捞起,并使劲扔进大海。

路人忍不住说:“孩子,这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

”男孩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要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面回答,一面捞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根据案例思考: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能性?谈谈每个人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都可以做些什么?答题要点:故事告诫人们要常怀悲天悯人之心来平等地善待弱者,常有济困爱人之行来郑重的对待贫者,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就将到来。

二、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10分,共40分)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毛邓三复习资料

毛邓三复习资料

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正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改革开放新实践而创立的理论。

党的十四大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载入党作为指导思想。

十五大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

正确。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

要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某些个别论断同毛泽东思想整个体系区别开来。

3.“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

正确。

“三个代表”是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错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5.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所以,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错误: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创造,而是党的集体智慧和结晶,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所以,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简单地等同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

应当说,毛泽东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大厦。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并不构成一个体系。

错误:“三个代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仅仅是三句简单的表述,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

《毛邓三》复习资料(全·用)

《毛邓三》复习资料(全·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单选)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单选)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单选)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在哪里?(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多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值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简答)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邓资料一、简答题1、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答:(1)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经济两者具有共性。

(2)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不同得经济制度结合就是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2、确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依据。

答(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答:(1)对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不应像过去一样局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等,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4、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答:(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什么是依法治国?为什么要依法治国?答:(1)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依法治国的原因:a、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中昂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b、依法治国的原因: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

答:(1)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相互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8、为什么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9、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0、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答:(1)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①理论意义:a、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想的升华。

②实践意义: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重要构想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答:A、基本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B、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2、胡锦涛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

答: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来往,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13、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答: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何坚持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答:(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

答:(1)内容: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阶级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这次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2)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的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17、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答:(1)维护祖国统一(2)反对民族分裂(3)坚持民族平等(4)民族团结(5)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论述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2)作为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