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灯具的发展史
灯的发展史

实用文档
自清末,煤油灯引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 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及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很快吸引了国人 的眼球。
实用文档
最早使用电灯的地区,是上海的租界。帝国主义在侵略 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1903年,天津成立 了中外合资的电灯公司。
落地灯常用作局部照明,不讲 全面性,而强调移动的便利,对于 角落气氛的营造十分实用。落地灯 的采光方式若是直接向下投射,适 合阅读等需要精神集中的活动,若 是间接照明,可以调整整体的光线 变化。
实用文档
1879年在大洋彼岸的爱迪生发明了 白炽灯,人类从此跨入了电气照明 的新时代。直到20世纪中国才有了 自制的电气灯具。
1983年美国通用电子公司的伊曼 发明了节电的荧光灯,即日光灯
实用文档
1978年,由荷兰飞利浦首先发 明了紧凑型荧光灯,简称CFL。 具有高光效、高节能、寿命长、 体积小等优点。灯具的发展史实用文档 Nhomakorabea目录
一、灯的起源 二、国内灯具发展史 二、国外灯具发展史 四、灯具分类 五、现代灯具发展
实用文档
灯的起源
原始人需要照明来驱散虫豸和野兽,也需要照明来削减着 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忧患。原始人发现和掌握了火的运用, 需要火的人类渐渐有意识地保存火源,而这些用来保存火源 的辅助设备经过不断改进和演变,也就形成了专用照明的器 物灯具。
•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消费者对节能产品的大量需求,
呼唤出一系列节能新产品,如小夜灯等。
•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全质量成为消费者共同关注
的课题,于是一批企业创出自己的灯具灯饰品牌,该类产品
第2周《灯具的产生与发展》

小结
我国的灯史,是一幅卷帙浩繁的艺术长 卷。在世界尚处于火光照明的历史时代里, 中国的灯文化一直享有盛誉。即使在电子 灯具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逢元宵佳节,我 国许多地区家家户户依旧张灯结彩,其景 物之瑰丽,蔚为大观。
作业:
1、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青铜灯具基本 消失,陶瓷灯具主要是瓷灯占主导地位。 从造型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灯是由“豆”演变而成的,最初的“豆”是一种 盛食物容器,后来人们从烤肉滴落的油脂燃烧中得到 启示,最终根据“豆”的形状发明了灯,这也彻底结 束了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传统。
(三)两汉时期
灯具的制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青铜为主 的灯具无论在造型、装饰、工艺和制作上 都已十分成熟。
出现了“河北满城长宫信灯”,“河北平山 银首人佣灯”等稀世珍品。这一时期陶质灯 具在中下阶级中流行,尤以豆形陶灯、佣形 陶灯最为常见。
多带乘盘形座
造型
是人物器座减少,动物器座增多
单体盘和钵作为灯盏增多 出现了节能和防风灯具。
陆放翁在《斋居记事》 中说:“书灯勿用铜盏,为 瓷盏最省,蜀中有夹瓷盏, 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文 半。”这种夹层注水降温的 省油灯,是宋代的一大发明, 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省油灯的灯盏为夹层,中空。可以注水降低 灯盏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 的目的。其实用性和科技意义,无论是在时 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影响深远。
白瓷灯: 唐代由于铜料缺乏,铜灯已很 少生产了。同时唐代又是我国陶瓷业大发 展的一个时期,人们常以“南青北白”来 概括唐代陶瓷器的特点和风格,即南方以 越窑为代表,所烧青瓷著称于世,北方以 邢窑为代表,以烧造白瓷为其特征。这一 时期日用瓷品种比较多,质量也大大超过 前代。唐代的瓷灯也正是在陶瓷业这一发 展趋势下出现了青瓷灯和白瓷灯这两大制 品。
关于灯的故事

关于灯的故事一、引言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它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也承载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从最早的火把,到现代的LED灯,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讲述关于灯的故事,带您领略灯的魅力。
二、古代灯具1. 火把人类最早的照明工具是火把。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点燃木材或草料来照亮黑暗。
火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光明,还成为了狩猎、围猎和战争的重要工具。
2. 陶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制作灯具。
陶灯具有耐热、易清洁等特点,成为古代家庭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中国,战国时期的陶灯造型多样,如豆形灯、簋形灯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现代灯具1. 电灯19世纪末,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灯应运而生。
爱迪生的白炽灯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夜晚变得如同白昼。
随后,荧光灯、LED灯等新型电灯不断涌现,为现代生活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光环境。
2. 智能化灯具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灯具不仅具有照明功能,还具备了智能化特点。
智能灯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语音控制调节亮度、色温等参数,实现个性化照明。
此外,智能灯具还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四、灯的文化意义1. 照明功能灯的照明功能是基础,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光照条件。
无论是家庭、办公室还是公共场所,灯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2. 艺术价值灯具的设计和造型往往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从古代的陶灯到现代的LED灯,每一款灯具都承载了设计师的创意和匠心。
同时,灯光也常常被用来营造氛围和情感表达,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
3. 象征意义在许多文化中,灯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常被视为团圆和祥和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蜡烛则代表希望和祈祷。
这些象征意义使得灯具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五、结语灯,作为一种伴随人类发展的工具和艺术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火把到现代LED灯,从简单的照明功能到智能化、个性化的照明体验,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灯具的发展史

+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有了新发展,
对战国和秦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由于 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 之物。众多出土实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 仅数量显著增多,而且无论材质或是种类都有 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了。
太空灯,犹如太空中的繁星,模拟神奇的光效 太空彩用奇妙的光学效应,当通电后,灯饰背面 瞬间产生特大的空间,使原有的灯泡个数魔术般的 增加几十倍,让人产生"扑朔迷离"的感觉.利用光学 功能效应,发出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光效,有如星光 灿烂,给人以美所藏灯来看,不 仅结构已比较完 善,而且造型也 很优美,在它以 前,灯的发明和 演变已经有了一 个相当时期 。
豆,它是依照当时的食 器——豆的形状制成。 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 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 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 明。陶器豆与青铜器豆 就是当时的灯具。
战国时期的灯具主要有:多枝灯(又称树形 灯)· 人俑灯 ·仿日用器形灯以及少数玉灯
座灯
+ 汉代人形吊灯
+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
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 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 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 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 擎。
西晋 青釉羊形烛灯
东晋 青釉牛形灯盏
南朝 青釉四管烛台
+ 油灯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
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因而很不方便。为 了防止灯的这种异味以及为了防止这种灯被 风吹灭人们在灯的外面套上用纸或者木头做 的灯罩,这样就出现了灯笼。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 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之 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种类繁 多和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彩灯的兴起,更开辟了我 国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
我国历史上灯具设计的六个发展阶段

饰上,很明显是追求精细繁缛、龙飞凤舞的 纹饰,充满了生机。常见的人物、彩绘以及 传统的纹样出现,给人以生活的自由美感, 完全适应战国时代的审美观念。 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镫”的称呼。在史 华镫错些”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灯具不仅有
高七尺五寸, 作蟠螭, 以口衔镫, 镫 诗《楚辞・招魂》中,屈大夫有“兰膏明烛, 五枝镫,
The Six Development Stages of Lamp Design in Chinese History
文 / 张慧明
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 7 万年以 前。 那时, 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 先 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这些中 空的石头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 浸在动物脂肪里。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第 一盏灯就是这么诞生的。 随着陶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黄铜时代的 来临, 人类开始模仿其他自然物体的造型制 作灯具。灯芯出现得比较晚,是用于控制火 焰大小和燃烧的速度。公元前 7 世纪,希腊 人开始用陶器灯代替手持的火把。lamp 这 个单词来源于希腊文中的 lampas,意思是 火把。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 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的考古资 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 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 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最早的灯具实物——瓦豆灯 目前, 史学界与考古界大多赞同灯具诞 生于春秋时期的说法,持此说的依据是,河 它的上面旋转着四条龙形相连的纹饰。 有人 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灯具。目前,我们所发 现的最早的灯具实物,是一种陶质的灯具 —瓦豆灯。 “豆”属于先民贮藏熟食的盛 器,用来制作灯具的豆,是一种细把浅盘 豆。它演变成灯具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在浅 盘的中央突起一个尖锥形支钉, 用来支插灯 芯的。 在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中,虽说没有 关于灯的文字资料,却有不少“烛光”的记 夜间活动可用火把,所以没有灯具。 二是陶豆借用说:战国的瓦豆灯绝不可 能是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此前,极有可能 盛物的豆与燃灯的豆是相互借用的, 而我国 早期灯具的燃料是植物油, 它对人们并没有 什么危害性,相互借用无所谓。再则,商代 定的专用器具。 第一阶段: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金属工艺也进入了更新的历史 阶段,铜灯具作为青铜器文化中一种后起的 新生事物,在战国时期至少在上层人物中已 经普遍使用了,陶灯具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器。 目前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数量不 多,有十几盏,此外有大批的陶灯具,按其 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豆形灯、 盒形灯、 多
灯的发展史

卤钨灯广泛用于机动车照明、投射系统、 特种聚光灯、低价泛光照明、舞台及演 播室照明及其他需要在紧凑、方便、性
能良好上超过非卤素白炽灯的场合。
• 1959年发明了卤钨灯使白炽灯的技术达到了一个新 境界并提高了白炽灯的寿命,同额定功率相同的无卤 素白炽灯相比,卤钨灯的体积要小得多,并允许充入 高气压的较重气体(较昂贵),这些改变可延长寿命 或提高光效。
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白
色的亮光成为一种比较不错的照明 灯具
第七页,课件共37页
煤油灯
• 将油盛放在容器中, 加入灯芯点燃就成为 油灯的鼻祖
第八页,课件共37页
灯芯也经历了草、棉线、 多股棉线的变化过程。
• 灯芯的发展越来 越比较耐用
第九页,课件共37页
防止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 上了罩。早期的罩是用纸糊的,
第二十六页,课件共37页
1909年美国科学家柯里奇 发明了钨丝做灯丝,提高 了白炽灯的亮度和寿命。
• 碳丝灯泡
第二十七页,课件共37页
1909年美国科学家柯里奇 发明了钨丝做灯丝,提高 了白炽灯的亮度和寿命。
• 常用于住宅基本照明及装 饰照明,具有安装容易, 立即启动,成本低廉等优 点。
第二十八页,课件共37页
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
•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河北平山 三汲出土的战国银首人形灯
和十五枝灯
第十三页,课件共37页
广州南越王墓出 土的西汉龙形灯
• 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长信 宫灯
第十四页,课件共37页
河北满城出土的西 汉羊形灯
• 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当 户灯
第十五页,课件共37页
广西梧州大塘出土 的西汉羽人灯
未来灯具用的材料
• 超薄超导体 • 石墨烯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简史一、起源与初创期在中国古代,灯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动物油脂和植物油作为燃料,将它们放在容器中,以保持火源的燃烧。
这个时期的灯具主要是陶制或石制的,形状各异,但都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照明需求。
二、青铜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后,灯具开始呈现出更多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这个时期的灯具多采用青铜材质,造型独特,如著名的“青铜人形灯”。
除了基本的照明功能,这些灯具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三、汉唐繁荣期汉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灯具的设计和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照明需求,而是更加注重造型和装饰。
同时,由于石油和蜡烛的普及,灯具的燃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高效。
四、宋元发展期宋元时期,灯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趋向于更加实用和普及,不仅在城市中广泛使用,也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灯具的制造材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如陶瓷、铜铁等。
五、明清鼎盛期明清时期,灯具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照明需求,而是更加注重造型和装饰。
同时,灯具的设计和制作也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如“宫灯”等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六、近代转型期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电光源的发明和应用,灯具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燃料,而是采用了电力作为光源。
同时,灯具的设计和制作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和工业化,如“电灯泡”等产品。
七、传统灯具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化灯具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灯具在某些领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一些传统建筑和园林景观中,使用传统的灯具可以更好地融入环境和氛围中。
此外,一些传统灯具的造型和装饰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作为文化传承和展示的载体。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历经数千载,从最早的天然光源到后来的人工光源,灯具的种类、材质、用途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中国路灯发展史

中国路灯发展史一、古罗马时期富人用植物油灯来照亮自家门口,有专门的奴隶负责点灯、灭灯及看灯。
二、15世纪的伦敦为了让伦敦冬日漆黑的夜晚明亮起来,伦敦市长就下令,要求在室外悬挂灯具照明,这就是路灯的初始形态。
三、16世纪的巴黎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正式颁布了城市道路照明法令,巴黎街头因此悬挂了路灯。
路易十四的统治称为法国历史上的“光明时代”。
四、汽灯的出现汽灯的出现标志着路灯革命的到来。
五、中国的第一盏路灯1843年,中国第一盏路灯是煤油灯,最早出现在上海街头。
六、电灯的出现电灯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并不能大规模使用,等到灯泡经过爱迪生的改进,亮度更强,成本更低,随着这种灯泡的大量出现,电灯代替汽灯走上了道路照明的舞台。
七、中国的第一盏电灯1879年,上海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但是那时候的马路电灯使用起来很不便捷,需要一台10马力的内燃机发电组,每根电线杆上都要安装闸刀开关,需要人工操作。
八、1906年北京官办路灯京师华商电灯公司首先在北京东城安装了官办路灯,管理路灯的官员叫稽查员。
这些电灯算是北京最早的电路灯。
九、周总理亲自审定天安门路灯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北京进行十大建筑和天安门广场建设。
长安街的华灯也是这时设计制作的。
当时长安街路灯造型设计方案有很多,现在使用的莲花灯和棉桃灯造型还是周总理亲自审定的。
十、智慧城市1993年,智慧城市理念即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将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作出响应,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对交通的管理、环境的控制等等。
十一、智慧路灯2016年,德国汉诺威CEBIT 展上,华为发布了首个多级智能控制照明物联网解决方案,旨在以城市路灯照明作为为切入口,进驻智能照明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灯具的发展史中国灯具的发展史我的前一秒,我的现在,似箭,是史。
如花开花落,从桃园满春色,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如春水东流,从冰封万里,到滚滚长江东逝水;如雨过天晴,从晴空万里,到黑云压城城欲摧。
眼前的画面,嘴里的呢喃,心里的相思,点点滴滴,是过去,是历史。
任何一样事物都有一段属于自身的历史,从起初的形成,顺延着时光,慢慢地演变。
灯,也有着起初,也有着演变,也有着历史。
灯的起初。
四个字的表达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万年前,自然捆绑着原始,捆绑着公元前,所以那时候的灯也满满的自然感。
那时候的载体往往是一些中空的石头和贝壳,里面放着苔藓或者其他植物,然后添加动物脂肪便可。
灯的演变。
从有史料记载的商周时期到如今,灯,一直在演变,还没到尽头。
商周时期青铜器便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为灯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春秋时期便出现了照明用的灯具,当时人们用豆脂作为燃料,放在陶质的器皿里,然后再放上一条灯芯便可点燃。
到了战国时期灯具就以青铜器和陶质器皿为主,青铜器一般为一些达官贵人使用,陶质灯具则多用于民间,那时候的造型还比较单一,其造型一般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
两汉时期,灯具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灯的材质还是造型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灯具与之前的相比有了许多新元素,材质上出现了铁灯和石灯,造型上也没有那么单一,出现了许多动物形象的灯。
是否听说过“长信宫灯”,那是钎灯的代表,钎灯最早出现于西汉,是中国灯具历史上成就最高的灯具,灯烟可以顺着管道排入蓄着水的灯身,实现“取光藏烟”。
到了唐代以后,制作灯具的主流材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心开始慢慢往彩陶转变,在那种舞文弄墨的时期,灯具更是种类繁多,人们对灯具的想法不在那么千篇一律,造型各样的灯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到了明清时期,灯具的材质和造型就更加的丰富多彩了,除了原有的金属、玉石和陶瓷之外,还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灯材料的灯具。
清朝的宫灯让灯具的审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造型独特而不失委婉,外形精美,不仅是灯具也是装饰品,正所谓“出得了厅堂,入得了厨房”,即便如今,宫灯还是享誉全世界。
清朝末年,电灯正式进入中华大地,最早使用电灯是在上海。
灯具的演变历史,便翻开了新的篇章。
欲知近现代史上灯具的精彩故事,且听下回分解!中国灯具发展史之前我们分享了灯具简史远古篇,讲到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7万年。
那时,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那时的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
这些中空的石头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浸在动物脂肪里。
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第一盏灯就是这么诞生的。
在中国,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
到了周朝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为灯具的出现创造条件。
春秋战国时,照明用的灯具开始出现,豆就是当时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
瓦豆灯,最早的灯具实物。
当时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
从古体字的“灯”就能看出,灯是从豆演变而来的。
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为主体,多为贵族使用器,陶质灯因为传统的陶豆无异,往往被称为陶豆,并没有归于灯类,这类灯为下层社会所用,战国时期的灯具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别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
战国盘形高柱灯多枝灯雁足灯到了秦代,灯具铸造极其华丽。
《西京杂记》卷三记载:“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
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然,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达到了一个里程碑般的高度。
对战国和秦朝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并且由于这一时期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使本为日常生活用具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
众多出土文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着增多,材质和种类也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
从质地上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外,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还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不仅有座灯,还有行灯和吊灯。
在我国的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也是出现在西汉。
这种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
其中最着名的釭灯就是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长信宫灯”。
唐代出现节能省油灯,俗话中常说:“某某某不是省油的灯。
”用来形容某些人比较厉害,刻薄。
其实,这里的“省油的灯”在历史中真正出现过,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窑烧制的省油灯就是真正的节能灯。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巅峰之一,各项技术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其中,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就是最佳代表。
其实,在灯具中就已经开始运用彩陶技术。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
种类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
自清末,煤油灯引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及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很快吸引了国人的眼球。
最早使用电灯的地区,是上海的租界。
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氏提出开办电气公司的申请,不久就得到当时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批准。
根据史料记载,电气公司成立后,第一批安装电灯的有:虹口招商码头4盏、理查客栈4盏、外滩公园5盏……共计15盏。
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将发电设备和电灯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电灯本应在这时用于宫中照明,但由于受到宫廷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对,未能使用。
据清宫内务府档案及金易先生《宫女谈往录》记载,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宫中均未使用电灯,仍以烛光照明。
但这并没有阻止电灯在颐和园和西苑(今中南海)使用1903年,天津成立了中外合资的电灯公司。
1904年,北京也成立了京师华商电灯公司。
以此为标志,电灯开始由宫内向宫外发展。
中国灯具工业最早起源于上海。
上海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城市,使用现代灯具也最早,约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规模使用电灯。
1921年,民族工商业者胡西园等试制成功第一只国产白炽灯。
随着白炽灯生产的发展,其他光源产品也相继问世。
1927年,许石炯试制小电珠成功,并在闸北东洋花园开设公明电珠厂,生产日月牌、光荣牌伏、伏小电珠、圣诞泡。
产品畅销长江流域及华北一带。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民族灯具工业遭受到国外洋品牌及国内落后势力的双重压榨和排挤,再加上灯具工业缺乏赖以生存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解放前中国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拥有灯泡厂,而且这些灯泡厂大多经营困难,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灯具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是中国现代灯具发展的初潮。
在这一段时间里,一大批新型现代化建筑的建设和装修向当时的灯具行业提出了挑战,并刺激着灯具工业的发展。
这时候中国灯具工业再不仅仅只能生产普通白炽灯泡、马路弯灯、机床灯、船灯、工地投光灯、照相灯、舞台打光灯、日光台灯、轧床灯等,而是不断研制出更先进更现代化的灯具。
这其中既有环境安定,国家对于灯具行业的支持有关,又与当时照明行业的实际需求有关。
1954年,上海建造“中苏友好大厦”,配套灯具由上海3家灯具厂承制。
经过将近1年的努力,灯具企业制造出大型吊灯、壁灯、吸顶灯等各类灯具。
那盏高耸塔尖、不变形、光色好的五角红星标志灯,就是当时这个临时工场制造成功的。
这些灯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灯具工业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这一时期上海灯具工业的发展是全中国现代灯具工业发展的代表和缩影,除了上海外,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各大城市也相继建立灯具厂。
1963年,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室和亚明灯泡厂年我国第二代光源荧光高压汞灯。
此后,第一盏氢灯、第一盏氪灯、金属卤化物灯相继问世并量产,中国电光源产业因此也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上海对中国电光源产业发展功不可没。
提到中国电光源产业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
从20世纪60年代始,中国电光源产业的每一项科研成果几乎都和蔡祖泉有关。
1961年,蔡祖泉与同伴们初探我国科学家的“空白领域”———电光源,着手研制国内的第一盏光源——高压汞灯。
同年,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组成立。
我国电光源史上第一个氢灯、第一个高压汞灯、第一个氪灯、第一个长弧氙灯等一系列成果陆续从他手上诞生。
从1949年到1965年,中国灯具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灯具产量急剧增加,灯具种类大大丰富,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电灯快速普及的时期,城市开始普及电灯照明。
中国灯具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十年动乱时期灯具行业受到很大影响,使原本基础薄弱的灯具工业遭遇停滞的命运。
这样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灯具发展的新一轮高潮才初现端倪。
1979年,上海率先成立专业的灯具照明公司。
一年以后,北京、天津、广东、浙江、湖北、江苏等地也先后建立了灯具公司。
到1985年,全国已有160个生产照明灯具的专业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消费者对节能产品的大量需求,呼唤出一系列节能新产品,如小夜灯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全质量成为消费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于是一批企业创出自己的灯具灯饰品牌,该类产品至今还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节能灯取代白炽灯被称为照明领域的第二次革命,发展至今,LED照明产品以目前发展来看取代传统节能灯是大势所趋,将成为照明领域的第三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