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精品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
这反映出当时A.统一趋势逐渐增强B.中央集权日趋瓦解C.贵族政治业已崩塌D.宗法原则受到冲击2、汉高祖(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宗法制B.分封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D. 设置御史台3、朝德贤孝恭首屈一指的长孙皇后摘录历代巾帼名媛的言行并加以评述,编纂出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章程,是为《女则》。
唐太宗“令梓行(雕版印行)之”。
请你指出《女则》的印行应依次经过①尚书省②行中书省③中书省④门下省⑤礼部⑥户部A.①④③⑤B.③②①⑤C.③④①⑥D.③④①⑤4、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以下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武帝任用亲信,设立“内服”对抗丞相B.唐朝时期,三省的长官均可被称为“丞相”C.宋代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D.明清时期,中央设有“科道”以监督相权5、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
这说明A.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B.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C.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D.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6、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
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
由此可见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古罗马的立法原则源自中国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7、英国《权利法案》是对《大宪章》的继承与创新。
其“继承”主要表现在A.限制国王的权力B.确立君主立宪制C.形成了两党制度D.实行责任内阁制8、美国政府机构中,可以宣布法律不合宪法的是A.国会B.参议院C.最高法院D.总统9、顾准曾说,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
这说明商代A. 男性与女性均成为重要受祭对象B. 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C. 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D. 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商代开始了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C 符合题意;由材料“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可以得出对男性和女性的祭祀有着一定的区别,A 不正确;B 是在西周时期;商朝尚未建立专制统治,D 不正确。
2.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投士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
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A.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B. 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士C.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和天子具有隶属关系,诸侯在享有权力的同时,必须对天子仅有义务。
“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体现出二者之间的隶属关系,故C 项正确;材料的目的是明确权力和义务,不是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故A 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是明确权力和义务,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士,故B 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天子难以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D 项错误。
点睛: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还是井田制3. 《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 推行重农抑商B. 商业意识增强C. 社会转型加快D. 经济管理规范【答案】B【解析】“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体现出商业广告的意识,“买椟还珠”的意思是说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二者都体现出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社会转型是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对于经济管理的规范信息,故D项错误。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I卷1.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门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賜“江南第一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A. 君主专制的需要B. 分封制度的遗留C. 封建国家的倡导D. 宗法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郑氏义门”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
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但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源,排除A;材料这种现象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是分封制的产物,排除B;材料这种现象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封建国家的倡导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故C错误;材料这种现象体现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出宗法制的影响,故D 正确。
2. 下列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史料记录,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其中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①③属于对同姓(姬姓)贵族的分封;②属于对功臣的分封;④属于对先代帝王后代的分封;故B符合题意,故选B.①③。
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进行分析。
3.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
如太甲、盘庚等,这反映出商代A. 纪日方法的普及B. 宗法制度的影响C. 全社会崇信鬼神D. 王权的自我神化【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纪日方法的普及,排除A;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并没有反映出鬼神的影响,排除C;从材料中的君主多以天干为名,说明君主希望借助上天的威严来强化自己的权力,体现了王权的自我神化的特点,D正确。
重庆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仿真卷(A卷)+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仿真测试卷历史(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B. 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C. 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掌握情况。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所描述的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作;受封者向周王缴纳贡赋,不是皇帝;土地由嫡长子继承,不能转让和买卖。
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2. 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 自给自足B. 精耕细作C. 男耕女织D. 家庭经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分析材料“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单选题: (每题分,个,共计分).西周时所有国家大事,君王都要以宗主的资格,按照礼制,到宗庙向祖先请示报告。
君王要发布命令,包括作战命令,必须在宗庙发布。
君王要授给臣下官职,必须在宗庙举行册命礼。
由此得出西周时.西周王权受宗法制的严格制约 .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统治者借助祖先崇拜进行统治 .分封制度下等级森严.西周的舆服制度是各级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
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
册命與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
这表明( ).與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與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與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殷商主要把王室子弟分封到王畿之地,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控制。
而到了周代,所封的同姓子弟诸侯国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
这种变化说明西周时期.君主权力得到了某些强化.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地方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一统国家管理已经基本成型.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泰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至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县制的变迁.加强了君主专制 .拓展了中国疆域.实现了国家统一 .推动了官僚政治.中国古化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
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
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保证选官相对公平.在宋朝,明令禁止应试举子对主考官自称"门生”,或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并又创制“糊名”和“誊录“之制。
这此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宋朝科举制.能够杜绝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行为.促使我国古代的选言制度发展到顶峰.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 .为明清之际的八股取士制度埋下隐患.唐太宗认为政治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西周时所有国家大事,君王都要以宗主的资格,按照礼制,到宗庙向祖先请示报告。
君王要发布命令,包括作战命令,必须在宗庙发布。
君王要授给臣下官职,必须在宗庙举行册命礼。
由此得出西周时( )A . 西周王权受宗法制的严格制约B . 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C . 统治者借助祖先崇拜进行统治D . 分封制度下等级森严2.西周的舆服制度是各级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
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
册命與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
这表明( ) A . 與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 . 與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 . 與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D . 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3.殷商主要把王室子弟分封到王畿之地,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控制。
而到了周代,所封的同姓子弟诸侯国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
这种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 A . 君主权力得到了某些强化B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 . 地方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D . 大一统国家管理已经基本成型4.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 A .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拓展了中国疆域 C . 实现了国家统一 D . 推动了官僚政治5.中国古化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答案1-5 D C A A B 6-10 D C B A A 11-15 C D D B B 16-20 C D C C A21-24 A A B D25.(1)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地域差异性。
(4分)地位: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5分)(2)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没有形成系统的、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具体措施对旧制度局部修补,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完整、系统的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方案。
(4分)原因:中国—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政治上专制集权高度膨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自然科学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2分)(说明:只要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思考归纳作答,注意符合史实,历史术语、专业名词表达准确)26.示例一观点:近代西方文化的起点是宗教改革,不是文艺复兴(3分)我赞同这一观点。
(1分)论证:宗教改革倡导“教随国定”,推动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兴起和近代西方民族文化的繁荣;宗教改革倡导“因信称义”,有利于欧洲民众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宗教改革倡导人人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推动了人的思想独立和自由,有利于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6分)而文艺复兴过度推崇人性,容易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
(2分)示例二观点:近代西方文化的起点是宗教改革,不是文艺复兴。
(3分)我反对这一观点。
(1分)论证: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有利于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的束缚,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文艺复兴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重庆巴蜀中学2018级高一下半期历史试题(答案)

重庆巴蜀中学2015 -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半期考试高2018 届(一下)历史试题卷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30 题,每题2分,共60分)1、孔子55 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
这表明当时()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2、班固“古今人表”统计,春秋与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新人”分别为当时总人数的32 %与60 % ,这表明当时()A、察举制冲击了世卿世禄制B、世袭等级社会走向崩溃C、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2002 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l(12)10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酰(丑),遥(迁)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蛮、密衿(蛮荆)。
(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
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D.秦朝制度推广激化了矛盾冲突4、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5、“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
“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统帅百官以及起草诏令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6、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 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
这反映出当时A. 统一趋势逐渐增强B. 中央集权日趋瓦解C. 贵族政治业已崩塌D. 宗法原则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说明了战国时期统一的趋势明显增强,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央集权日益显现,故B错误;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衰落,但不是崩溃,故C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这反映出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即统一的趋势增强。
2.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 废除宗法制B. 分封诸侯王C. 颁布推恩令D. 设置御史台【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汉高祖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分封诸侯王,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故B正确;宗法制被汉朝继承下来,故A错误;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故C错误;东汉时期开始设立御史台,故D错误。
3. 唐朝德贤孝恭首屈一指的长孙皇后摘录历代巾帼名媛的言行并加以评述,编纂出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章程,是为《女则》。
唐太宗“令梓行(雕版印行)之”。
请你指出《女则》的印行应依次经过①尚书省②行中书省③中书省④门下省⑤礼部⑥户部A. ①④③⑤B. ③②①⑤C. ③④①⑥D. ③④①⑤【答案】D【解析】唐代的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礼部掌管科举教育、社会教化等,户部是掌管财政的机构,行中书省是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
由此可知,《女则》的印行应依次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故③④①⑤。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把握材料的时间“唐朝”,由此排除行中书省;其次把握“《女则》的印行”,由此排除户部。
4.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以下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A. 汉武帝任用亲信,设立“内服”对抗丞相B. 唐朝时期,三省的长官均可被称为“丞相”C. 宋代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D. 明清时期,中央设有“科道”以监督相权【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服”是商朝的行政机构,故A错误;唐朝时期三省长官均可被称为宰相,不是丞相,故B错误;宋代的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C正确;明清时期的“科道”是地方机构,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丞相是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省长官、枢密使、参知政事等。
也就是说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宰相】5. 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
这说明A. 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B. 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C. 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D. 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答案】C【解析】古代雅典程序上看上去是公正的,但“判处无辜的人有罪”等字眼足以证明结果是非常不公正的,即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陪审法庭的辩论也是重视事实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也不缺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
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
由此可见A. 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 古罗马的立法原则源自中国C. 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D. 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答案】D....................................7. 英国《权利法案》是对《大宪章》的继承与创新。
其“继承”主要表现在A. 限制国王的权力B. 确立君主立宪制C. 形成了两党制度D. 实行责任内阁制【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15年的《大宪章》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因此《权利法案》继承的表现是限制国王的权力,故A正确;《大宪章》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故B错误;1679年英国开始出现两党制度,故C 错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18世纪中期,故D错误。
8. 美国政府机构中,可以宣布法律不合宪法的是A. 国会B. 参议院C. 最高法院D. 总统【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掌握立法权,故AB错误;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可以宣布法律不合宪法,故C正确;总统掌握行政权,故D错误。
9. 顾准曾说,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
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
这两种政治传统的代表国家分别是A. 英国和美国B. 英国和法国C. 法国和美国D. 美国和日本【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英国政治典型的特点是继承性、创新性,即经验主义;法国政治典型的特点激情革命,即理想主义;美国政治的典型特点是开创性;日本的政治特点不符合材料信息。
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错误。
10.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数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
”这反映出法国A. 共和制将被君主制推翻B. 共和制不适合法国国情C. 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D. 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法国共和制以微弱多数确立,并一直受到君主派的攻击,这说明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故D正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虽然艰难,但以后逐步稳固下来,故A错误;史实证明,共和制适合法国国情,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C错误。
11.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三: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治外法权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指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一体均沾”,“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管理也”指的是治外法权中的领事裁判权,由此可知③④正确;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故①错误;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故②错误。
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B,AC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
本题中的①②错误,由此排除含有①②的选项。
12. 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以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
对于该图的历史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 该图所示事件是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B. 该图所示事件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C. 该图所示事件导致国人“开眼看世界”D. 该图所示事件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由图中“经学难抵洋枪洋炮”信息可知,这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西文明的冲突,该事件发生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促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反洋教斗争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故D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D。
13.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在公元前后开始。
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1860年以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材料中“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特征A. 封建性质B. 半封建性质C. 殖民地性质D. 半殖民地性质【答案】D【解析】“1860年以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指的是《北京条约》中允许华工出国,这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故D正确;此时中国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半封建性质,故B错误;中国不是殖民地,故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的时间信息调动所学知识。
由材料中的“1860年以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可联系《北京条约》中的允许华工出国内容。
14.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说明太平天国要求A. 摧毁私有制度B. 实现社会平等C. 消灭剥削制度D. 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男人都是兄弟,女人都是姊妹,这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主张社会平等的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故AC错误;发展资本主义是《资政新篇》的内容,故D错误。
15.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治国方案,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的变化,不能说明A.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B. 中西文化之间碰撞和交融C. 传统治国理念的改变D. 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答案】A【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儒家大同思想的反映,追求小农经济,《资政新篇》是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中西文化之间碰撞和交融、传统治国理念的改变和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故BC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列强的侵华方式是武力侵略和商品输出,这一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A。
点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
16. “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
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
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下列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背离的事件是A. 金田起义B. 反抗侵略C. 天京事变D. 北伐西征【答案】C【解析】“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说明了天平天国运动的团结进取的精神,金田起义、北伐西征以及反抗侵略都体现了这一精神,故ABD不符合题意;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内部的斗争,和这一精神相背离,故C符合题意。
17.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竞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答案】C【解析】由材料“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鸦片战争是中国和英国的战争,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和中国的战争,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既有西方国家也由东方国家,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