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综合:爱的印记 (1)
【大班社会教案】大班社会《爱的印记》教案与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大班社会《爱的印记》教案与反思活动意图:大班的孩子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对他们来自哪里的话题非常感兴趣。
他们经常问父母这件事。
他总是喜欢深入探索,找到他感兴趣的事情的答案,尤其是独立的。
结合大班儿童的特点,通过整合儿童问题开展活动。
让孩子观察、体验并表达他们对母亲的爱。
通过父母和他人的爱,让孩子们把小爱变成大爱,感激身边的每一个人,把爱植入孩子的心中。
活动目标:1.了解肚脐形成的原因以及你的身体和你母亲身体之间的关系。
2.用动作表现在妈妈肚子里的快乐生活,感受妈妈的爱。
3.体验母亲十月怀孕的艰辛,激发她对母亲的爱。
活动准备:1.Ppt课件、电脑、磁带、录音机。
2.有多少垫子,每人一个,等等活动过程:一、看讲座:“你从哪里来”引导话题(展示两张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并相互讨论图片内容)图片一:这幅图说的是什么意思?图片上有什么?心代表什么意思?图二:这幅画是什么意思?图片三: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件事让叔叔和阿姨特别高兴,会是一件什么事呢?图四:婴儿在母亲的胃里慢慢长大。
他需要什么?二、观察肚脐了解其形成的原因,知道自己的身体与妈妈身体之间的关系。
1.播放PPT,介绍肚脐形成的原因。
——你知道这是身体的哪个部位?肚脐到底有什么作用呢?2.引导孩子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母亲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营养?3.宝宝生下来第一件事是什么?老师总结:当婴儿哭泣时,这意味着他可以用嘴呼吸,并开始用嘴吮吸。
现在脐带没用了。
医生会用剪刀剪断脐带,打个结,然后用纱布包起来。
几天后,结会变干并在几天后脱落,这将成为我们的肚脐。
看看你的肚脐中间有没有结。
事实证明,我们的肚脐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谁爱我们?三、创编活动:在妈妈的肚子里1.问孩子“你在妈妈肚子里做了什么?”2.引导幼儿用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示。
四、游戏:我会成为一个母亲1.请快要做妈妈的老师来到现场,为小朋友谈一谈作妈妈的感受。
2.游戏:我要当妈妈。
大班社会爱的印记教案与反思

大班社会爱的印记教案与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的概念,理解爱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同伴和周围环境的关爱和热爱。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4.提升学生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教学准备:1.教具:爱的印记贴纸、爱的印记海报、音乐2.环境:教室整洁明亮,贴有爱的印记海报3.知识储备:能够介绍爱的概念,并且知道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爱的感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播放恢复活力且充满爱的音乐,让学生随着乐曲的节奏舒展身体,缓解疲劳。
然后引导学生发散感受并分享在乐曲中获得的快乐和轻松的心态。
2. 爱的印记贴纸体验(15分钟)教师分发爱的印记贴纸,让学生贴在自己的手臂上,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印记代表的是什么情感。
例如:“我的印记代表温暖和关爱”。
教师引导学生多思考自己的印记取胜来的原因,也鼓励学生围绕印记进行互动,从而加强同伴间的感情。
3. 爱的印记海报制作(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爱的印记海报,让学生先思考如何用图形和文字将自己的感受和印记表达出来。
之后学生可以进行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爱的感受,将这些语言用大字体写在海报上,形成一幅有力的图像。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和体验,并培养学生用文字、图形表达自己内心的能力。
4. 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爱的印记和海报,回答以下问题: - 你觉得带上爱的印记有什么好处吗? - 制作爱的印记海报的过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 你想对你的同伴/ 父母/ 女(男)朋友传达什么信息呢?教学体会:本节课通过“爱的印记贴纸体验”、“爱的印记海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爱的概念。
而且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着重关注同伴、朋友、家人等身边的人和事,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同时,这些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与建议: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表达,尤其是在第二步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印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要耐心引领学生,鼓励学生多表达。
大班社会《爱的印记》教案

大班社会《爱的印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理解爱的表达方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二、教学内容1.爱的印记——父母为幼儿留下的特殊印记。
2.爱的表达——父母对幼儿的关爱方式。
3.爱的传递——幼儿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自己的童年照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照片中的故事。
(2)教师分享自己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引发幼儿思考:你的父母是如何关爱你的?2.爱的印记(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身上的特殊印记,如胎记、疤痕等,并讲述背后的故事。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到这些印记是父母给予的,是爱的印记。
3.爱的表达(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父母是如何表达对你的爱的?(2)幼儿分享父母的关爱方式,如拥抱、亲吻、陪伴等。
4.爱的传递(1)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如何将父母的爱传递给他人?(2)幼儿分享自己的关爱行动,如帮助朋友、关心长辈等。
(1)教师邀请幼儿谈谈对本节课的感受,引导幼儿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价的。
(2)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爱的理解。
2.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爱的传递情况。
3.定期组织亲子活动,观察亲子关系的变化。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分享爱的故事。
六、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2.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3.教师要关注家庭教育的延伸,与家长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幼儿深刻体会到父母的爱,学会珍惜和感激。
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增进亲子关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重点难点重点:1.让幼儿认识和感受到父母独特的爱,理解父母留下的“爱的印记”。
大班社会《爱的印记》活动设计

社会《爱的印记》活动设计方案活动领域:社会年龄班:大班活动名称:《爱的印记》活动设计思路:大班幼儿求知欲强,对于自己是从哪儿来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认知,幼儿午睡时,换睡衣的小朋友注意到自己的肚脐,那么教育总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肚脐是母亲和孩子身体以及情感维系的印记,那么现在的孩子感受着来自家庭的各方面宠爱,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只习惯接受别人的关心爱护。
《指南》中社会领域:人际交往方面中目标指出:“关心尊重他人”。
具体的教育建议是:“关心尊重他人,关心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家人”。
本次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孩子们需要从小懂得爱、关心妈妈,进而迁移到感受别人的爱和关心,懂得自己实际的行为来表达、关心他人。
活动目标:1、了解肚脐的作用,知道肚脐是妈妈和宝宝的生命关系。
2、体验妈妈孕育自己时的辛苦,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
3、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知道关心体贴妈妈。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PPT课件、视频“生命产生的过程”、气球若干。
心理准备:对妈妈表达爱的心理氛围。
活动重难点: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知道关心体贴妈妈。
活动过程:一、知识获取,深入话题。
(一)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幼儿妈妈是怎样有了宝宝。
在很久很久以前叔叔和阿姨是不认识的。
但是有一天叔叔和阿姨认识了,之后两个人先要相处、交朋友,认识并交了朋友以后,慢慢的产生了感情,然后他们想相亲相爱在一起永远不分开,这个时候就要结婚(播放课件)。
结婚就是两个非常非常相爱的人希望永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不分开。
有一天,他们突然非常高兴,有什么事情让他们非常高兴?(播放课件图片)妈妈的肚子突然有了小宝宝,叔叔和阿姨高不高兴?(二)观看科普视频《生命产生的过程》,了解肚脐是宝宝和妈妈的生命关系。
二、体验当妈妈的辛苦并讨论怀孕的妈妈要克服哪些困难。
(一)感受并体验怀孕后的人有很多不方便做的事情,引导幼儿关心、爱护孕妇。
(请个别幼儿模仿孕妇走路、坐下、穿鞋、捡东西等)(二)集体讨论:1、怀孕的人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2、为什么说肚脐是个充满爱的地方?(三)教师整理幼儿思路。
幼儿园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爱的印记》

幼儿园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爱的印记》
课题:《爱的印记》
年龄段:幼儿园大班
教学目标:
1.了解爱的含义,培养幼儿的爱心;
2.通过互动游戏和绘本故事,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制作手工艺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爱心的视频,让幼儿感受爱心的力量。
2.老师以问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讨论“你对爱有什么了解?”,并记录他们的回答。
二、呈现故事(10分钟)
1.老师用绘本《爱的印记》讲述爱心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爱的含义。
2.老师简单回顾故事,询问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三、互动游戏(15分钟)
1.老师安排游戏:“找朋友”,让幼儿找到自己的伙伴,互相握手,表达友爱之情。
2.游戏结束后,老师引导幼儿分享游戏过程中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对同伴的关爱之情。
四、制作手工艺品(20分钟)
1.老师准备材料和示范制作爱心脸谱,图案中可以包括幼儿的名字和他们对爱的理解。
2.老师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制作。
3.完成后,老师鼓励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手工作品,让他们感受到同伴对自己工作的
认可和鼓励。
五、总结(5分钟)
1.老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总结“爱的印记”对他们的意义。
2.鼓励幼儿将所制作的爱心脸谱给予自己心爱的人,传递爱的力量。
教学延伸:
1.家长可以在家里和孩子共同制作爱心脸谱,并在家中有意无意地谈论“爱的印记”,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爱的理解。
2.可以安排幼儿们在游戏中互相表演小剧场,演绎爱心的故事,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
和团队合作意识。
幼儿园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爱的印记》

幼儿园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爱的印记》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幼儿懂得爱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和彼此关爱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形象的故事激发幼儿对爱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将书中的爱的概念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和彼此关爱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爱的印记》绘本;图画、贴纸、颜色水彩笔;教学游戏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1、创设情境:在课前导入环节中,老师可以在教室内布置座地审、小礼堂或铺两条地毯,小区分坐而用手指向身旁的小朋友微笑问好,培养幼儿们感情上的关注和认同感。
2、自我介绍:为激发幼儿好奇心,老师可请幼儿彼此介绍自己,让大家了解彼此,增进感情。
3、问答交流:引导幼儿们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感情,激发幼儿对爱的渴望和需求,并引导幼儿学习书上的印记,了解其中包含的爱。
二、教学过程(30分钟)1、阅读绘本:请老师为孩子们讲故事《爱的印记》,让孩子们共同回忆故事中发生的事情,让大家体验爱的力量。
2、情境演绎:通过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深刻感受爱的力量,让幼儿沉浸在爱的氛围中。
3、小游戏:教师可为孩子们准备一些手工制作的贺卡、贴纸或其他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一份特别的爱心礼物,送给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让孩子们在亲情中感受到爱的温馨和甜蜜。
三、教学后记(10分钟)1、情景复述:请部分幼儿将故事中的情节展现给大家,复述故事。
2、反思与总结:老师引导幼儿们对此次课上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幼儿形成对爱的概念,并促进他们发展感恩和彼此关爱的意识。
3、家庭作业:老师可要求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制作一个爱心邮局,记录下孩子们给父母、祖父母和朋友送出的爱心礼物,以此激发孩子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5分钟)教师用个别谈话、表扬奖励、提示等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估:通过课堂观察是否能够理解爱的概念;通过问答,是否能较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于爱的理解;通过小游戏是否能积极参与制作,表达对亲情的感恩与祝福等方面进行评估。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爱的印记》母亲节主题活动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爱的印记》母亲节主题活动反思教案设计背景幼儿园大班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年龄阶段,他们渴望了解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此外,幼儿园大班也处在一个学习关于社会的基本内容的重要年龄段。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爱的印记》母亲节主题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设计的。
“爱的印记”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园大班明白母亲的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懂得如何表达和享受这种情感,同时也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的爱并感恩。
这个教案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园大班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使他们在体验中学习,获得愉悦的同时成长。
活动设计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园大班将了解以下知识和技巧:•玩游戏或做手工制作等不同形式表达感恩与爱•学习了解其他人的母亲节习俗和庆祝方式•获得尊重别人的感情的能力以及如何感恩活动安排:1.活动引入本次活动引入的主题是“母亲节”。
引导幼儿们分享他们的关于母亲的故事和经验,以此引发他们的兴趣。
在引入过程中,也可以展示一些母亲节主题相关的图书或视频等,引导幼儿们认识这个节日。
2.活动主体接下来,引导幼儿们展示出他们自己制作的品质优良的礼物或制作品。
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们将自己对母亲的爱表达出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共享和互相交流的愉悦。
3.活动结束活动结束时,可以邀请幼儿们一同唱歌或玩游戏等形式,结束这个美好的母亲节主题活动。
反思活动效果根据活动结束时的观察,本次活动产生了以下效果:1.帮助幼儿园大班加深了对母亲节的理解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关于母亲节的故事和相关知识,并开始理解这个节日的意义。
2.增强了孩子们表现感情的能力通过手工制作和其他表达形式,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3.通过相互交流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孩子们在活动中共享了彼此所思所想,增强了他们的交流和社交的能力。
活动不足在本次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不足的地方:1.活动时长过短活动的时长只有一个小时,时间过短让孩子们无法充分表达,无法实现深度沟通和表达。
大班社会教案爱的印记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爱的印记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社会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爱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认识不同形式的爱。
3.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
4.培养情感教育意识,通过童话情节学习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1. 爱的定义及重要性1.爱可以使人感到快乐、幸福、被关注和被接受。
2.爱可以减轻孤独、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
3.爱可以建立稳定的关系和信任感。
2. 不同形式的爱1.家庭中的爱:父母、祖父母、叔叔阿姨等家庭成员之间的爱。
2.友情中的爱:同学、朋友之间的爱。
3.动物的爱:宠物之间的爱。
3. 学会的分享和关心他人1.了解分享是什么,如何分享,为什么要分享。
2.了解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并学习其中的真谛。
3.明确给予关心的意义和措施。
4. 培养情感教育意识,通过童话情节学习爱的力量1.听取故事《小红帽》,了解其中蕴含的爱。
2.通过分享、互动等方式让孩子内化爱的概念。
3.感悟爱的力量及其影响,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教学中的前期准备1.预先准备好教学资料和工具,如课件、PPT等。
2.清理教室和学生座椅,确保环境整洁。
3.确认本节课的唤醒方式和活跃情况。
2. 开始教学:了解爱的定义及其重要性1.引导学生讨论并了解“爱”是什么及其重要性。
2.学如何分享能让我们更快乐。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自己的生活和是否有过分享的经历入手。
3.向学生介绍在分享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 教育学生认识不同形式的爱1.通过图片、故事、录像等方式介绍不同形式的爱。
2.教育学生如何表达爱的方式和建立亲密关系。
3.向学生展示宠物和孩子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们对我们的爱和关心。
4. 学习分享和关心他人1.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分享,如何关心他人。
2.教育学生如何表达内心的关心,并鼓励他们尝试。
3.通过故事、童话情节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关心他人概念的理解。
5. 学习爱的力量及其影响,建立正确的价值观1.听取故事《小红帽》。
2.小组合作分享和总结故事中的爱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