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考前的焦虑,你注意到了吗?
家有考生:高考前夕家长应注意的九个细节

家有考生:高考前夕家长应注意的九个细节高考研究2014-02-11 0036有人说,高考就像一场激烈刺激的比赛,考验的不仅是赛场上选手的实力,也有赛场边观众的神经。
当高考进入120天倒计时,考生们正在紧张地复习准备时,家长们的心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孩子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孩子情绪不好怎么办,孩子有早恋倾向怎么办?这些问题都让家长们挠头不已。
1.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我们每天都盯着他完成作业,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答:学习的过程是孩子对知识从认知到运用,并形成自己学习策略、思维的过程,这不是靠家长盯着就能完成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温馨的关照,给孩子创造独立的学习活动空间。
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让孩子开着门,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让孩子感觉到家里有人关心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紧迫盯人。
2.孩子平时学习很累,我就照顾好他的生活,连家务都不让他做,为什么孩子成绩没有长进?答:有些家长不明白,让孩子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到学习上其实没有好处。
学习不仅仅是看书,休息也不仅仅就是睡觉。
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扫扫地、洗洗碗,不仅可以让他的大脑得到适当的缓解放松,而且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好处。
3.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出来后,我比他还紧张,没考好就特别着急,甚至睡不着,怎么办?答:每年高考前都有很多家长出现焦虑症状,主要原因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有许多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怕自己的心愿不能完成。
建议家长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等,和孩子一起制订合理的目标,可以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远目标。
目标最好是“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那种,这样大家都能看到成果,增强信心。
因此,呼吁家长们把焦虑的心情转化成实际行动,帮助孩子切实提高成绩。
4.我的孩子总在考试结果出来前焦虑不安,我该怎么帮助他?答:对于学生考前焦虑,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谈虎色变”。
其实出现焦虑是正常的,只是要把握好度。
如果学生对高考一点都不焦虑、不担心,也不是好现象。
浅析“高考焦虑症”解读

浅析“高考焦虑症”近些年,我们会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有高考考生因不堪高考前的各种压力割脉自杀、离家出走等相关报道。
尽管这些过激性行为只是个别,但如果持续观察近年来的高考新闻,则很多人都会产生相同的忧虑:全社会广泛动员、倾心尽力,为考生营造理想考试环境的努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弥散于全社会的“高考焦虑”氛围,而这种氛围又反过来强化了考生、家长们本已高度紧张的心态。
一、高考焦虑何以成症?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结束了。
说终于,是因为高考的动静之大、焦虑之盛。
开考前,不少家长早早地预订了接送的出租车和午休的宾馆房间,车号房号还都有讲究。
有家长吃斋茹素、虔诚祈祷,有学生烧香拜佛、求签许愿。
寺庙的菩萨鬼神、文庙的仲尼三苏,都成了佑考的救星。
就连9999元一把的头香,也还要抢着烧。
到了高考这天,有些考场的家长当街封路,不让任何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路过考场门口;附近有居民结婚、乔迁放一挂爆竹,也会引来“护考队”的投诉和批评教育……我的女儿今年高考,我全程陪伴了三天,比女儿还要紧张。
有人把高考称为“新科举”,真是一语中的。
虽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借批林批孔的东风,全国人民都曾经批判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思想;虽说现如今也总在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观念;然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仍然信者如云,越来越多。
有因才有果,正是人才标准的误区,导致了考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形成了错误的人才观念,才使得高考这条原本就十分狭窄的独木桥更加拥挤不堪。
其实,当今社会上最缺人的岗位,恰恰不是公务员和白领,而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长期从事实际操作的能工巧匠,包括高级工、技师。
人才标准的误区,既亟待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尽早纠正,也有赖于各路媒体的大力呼吁。
倘若考生和他们的家长能首先转变观念,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莫如抽身退出、另辟奚径。
心态一放松,所谓的高考焦虑,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家有考生,家长焦虑。
考生焦虑六症状

六月即将到来,高考、中考在即,考生们“状况多多”!有人睡不着、吃不下,有人情绪起伏、烦躁不安,也有人看上去淡定,实际“压力山大”……该怎么办?本报记者摘录、归纳了部分问题及专家回答,供广大高考、中考考生及家长参考,祝大家都能考出满意成绩。
症状一:睡不着失眠严重应就医用药问:最近天气比较热,孩子总睡不着,有什么办法吗?答:考试越临近,考生的压力越大,睡眠越不好。
最好是通过调节饮食和作息来帮助睡眠,比如睡前喝点牛奶、进行适量运动等。
如果没有改善,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药物。
如果真的要用药物,建议从现在开始用药。
这样,等到6月考试的时候,学生就已经适应了。
千万不要平时不吃药、考前突然吃药。
我们常常说,考前宁愿一晚不睡觉,也不要“突击”用药。
问:孩子头天晚上失眠,第二天要不要多睡一会,补回来?答:头天晚上没睡好,第二天不要“补睡”,否则会影响第二天的睡眠。
每周只有一两天失眠的话,通过饮食、睡眠都可以调整。
问:有没有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能在孩子失眠的时候派上用场?答:可以进行一些心理暗示。
比如,想象一个舒服的场景、空间,想象自己很舒服。
考生还要暗示自己,第二天早上起来会觉得身体很舒服,心情也会比较好。
过程中一定要放松,否则很难入睡。
症状二:吃不下考前别突击进补问:女儿今年中考,她压力特别大,常常哭,吃不下饭,怎么办?答:建议您注意她吃不下饭的程度,比如:有没有吐,有没有伴随着心慌、头痛等。
我们一般认为这还是压力太大、焦虑导致的。
有一些放松的方法可以试试,比如腹式呼吸法。
在呼吸的同时,可以在大脑里想象一些舒服的场景,让大脑放松。
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放松的方式,比如听音乐、看电视、做运动等。
家长跟孩子聊天时,不光要聊学习,也要聊生活、情绪,让她能把心里的情绪抒发出来。
问:我想买一点虫草、海参给女儿吃,但她一听就要发火,这是怎么回事?答:现在不要突然改变饮食,进补补到她失眠、烦躁就太不好了。
你突然要买这么贵重的补品,也会给孩子压力。
孩子高考前焦虑怎么开导她

孩子高考前焦虑怎么开导她高考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
然而,由于高考的艰难性和意义,会导致许多孩子在高考前出现焦虑现象。
这种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开导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焦虑来源。
有些孩子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考试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导致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大学。
还有一些孩子在学习上投入太多,导致焦虑不安。
因此,家长要正视孩子的焦虑原因,才能更好地开导孩子。
其次,我们需要告诉孩子高考并非是生命的全部。
孩子需要知道,高考只是一个小时的考试,而理想的大学生活将会是他们未来几年的生活。
同时,孩子也应该理解到,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进入社会的新起点。
因此,家长需要告诉孩子,在高考前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过度地压抑自己。
再次,家长需要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可以自信地迎接高考。
家长需要告诉孩子,他们相信孩子有实力参加高考,并相信他们能够做到最好。
同时,家长也需要在生活中支持孩子的决定,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提高自己的能力。
此外,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学习和准备高考中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时间管理指导,帮助他们规划时间,让孩子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孩子提高技能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准备高考。
最后,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面对高考,交流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制定高考策略和计划。
同时,家长也应该心平气和地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在高考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能够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同时也能减轻孩子的焦虑。
总之,孩子高考前焦虑不可避免,但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方式来开导孩子,让他们走出焦虑的阴影,成为更加自信,乐观的人。
高考前家长注意事项

⾼考前家长注意事项 ⼀年⼀度的⾼考⼜要到了,学⼦们经过12年寒窗苦读,即将奔赴⾼考考场,接受国家的检阅,实现个⼈乃⾄整个家庭的梦想。
为了让考⽣有⼀个良好的⾝体、⼼理状况,发挥出最佳⽔平,作为家长就注意把握好尺度,店铺⼩编为各位家长整理了⾼考考前家长应该怎么办,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家长要保持平和⼼态 建议考⽣家长从以下四个⽅⾯保持良好⼼态。
1.努⼒营造⼀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不刻意制造紧张压抑的氛围,少谈⾼考反⽽有利于⾼考;⽣活习惯⽆需作⼤的改变;家长之间要和谐,减少⽭盾,“⾼考⽆战争”;“看透不说透”———和学⽣保持⼀种⼼照不宣的沟通和提醒;不过度关爱。
2.期望值宁愿低些也不要太⾼,压⼒宁愿⼩些也不要过⼤。
3.家长要调整好⾃⼰的⼼态:平常⼼、平静⼼、理解⼼、爱抚⼼、激励⼼、信任⼼;⾼考快乐,快乐⾼考;三个“尊重”———尊重学⽣的⼈格、尊重学⽣的复习⽅式、尊重学⽣的应对策略。
4.家长要注意控制⾃⼰的情绪,安慰学⽣应对各种烦恼,如:记忆⼒下降;⽔平不升反降;考试紧张;压⼒和焦虑等。
相信只要做就有可能,⽤微笑传递你的信任、激励和关爱。
家长怎样帮助学⽣解压 ⾼三学⽣常见的不良⼼态 1.浮躁⼼态。
临近⾼考,学⽣⼼理负担加⼤,表现为焦虑、浮躁。
由于升学愿望强烈,急于提⾼成绩,结果欲速则不达,进⽽产⽣焦虑、浮躁的⼼理情绪。
这种⼼理在成绩中等的学⽣中表现得较为突出,随成绩的波动,静不下⼼来,学习动⼒不⾜,影响了学习效果。
2.暴躁⼼态。
⾼三学⽣由于学习压⼒⼤,感情受到压抑,情绪容易激动,⾏为上表现得⽐较暴躁,对家长、⽼师和同学,要么沉默寡⾔,要么激动、暴躁,有时会因⼩⽭盾⽽导致严重后果。
既分散了师⽣的精⼒,⼜影响了班级的备考⽓氛。
3.寂寞⼼态。
由于学⽣学习、⽣活单调,缺少交流与沟通,⼀部分学⽣⼼理上呈现出寂寞、枯燥的⼼态,他们渴望与⽗母、⽼师、同学交流,希望从他⼈那⾥获得安慰、同情和⿎励,表现形式为渴望放假,喜欢回到家⾥看电视或独⾃躲在房间。
高三学生如何应对考试焦虑

高三学生如何应对考试焦虑在学生中,存在的考试焦虑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临到考试前,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学习焦虑,而一到考试前,则表现更为强烈。
两者都是由考试这一紧张情景触发的。
不过,人产生焦虑并不是都不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给应考者一些心理压力,提高思维张力,考试效率就会随之提高;超过一定的焦虑程度时,考试效率就会随焦虑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看来,维持一定的焦虑水平还很有用呢。
考试焦虑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怯场。
是指应试者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于有的表现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
2、丧失信心。
在应试中由于应试者出于被迫参加,或者是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到成绩不好,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动机缺乏强度,缺乏韧性,同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是由于动机过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
在考试中,如果第一科试题难度大,成绩过低,会对第二科考试带来干扰,使考生表现为消极,没有信心,直至不能坚持下去。
3、外来“刺激”带来的烦恼。
在解答试题过程中,应试者要对所学知识经过回忆、联想、知识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从生理学观点讲,回忆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在试题词语的作用下,暂时神经联系对恢复的过程。
突然的外来“刺激”往往使“神经联系”中断,强“刺激”还能使原来的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其结果影响考试的进行。
例如,在考试时有人突然大声喧哗,考场秩序混乱,附近传来噪音等,都是刺激的因素。
4、偶发事件带来的惊慌。
在应试者缺乏思维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事件,会给应试者心理带来干扰,使其惊慌失措,心理紧张,影响正常思维,造成应试能力下降。
那么,如何应对考试焦虑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从自身有效改善考试焦虑:1、首先要有自信试图把心态纳入自己的控制,往往隐含这样一种“不自信”的心理:我害怕,我不能确证自己的优秀,不能确定自己一定能成功。
如何应对高考前的焦虑和紧张

如何应对高考前的焦虑和紧张高考是每一个学习者的一道重要的试炼,是学习生涯的极大焦点。
然而,在高考前,学生们都会遇到一些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下面,本文将通过分析高考焦虑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高考前的压力和焦虑。
一、高考焦虑的原因高考焦虑是一种在高考压力下出现的情绪。
理解焦虑情绪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它。
下面是一些导致高考焦虑的原因:1.高压的学习任务高考要求学生们掌握大量且复杂的知识,甚至需要学生们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在备考时,可能会感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时间不够,压力太大。
2.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期望高考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考试,也是他们度过人生的一个大关。
与此同时,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期望也会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3.自我期望在备考时,学生们也会有一个自我期望,认为自己应该取得理想的成绩。
他们认为,如果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他们甚至可能会失去尊严和面子。
二、如何应对高考前的焦虑和紧张了解高考焦虑的原因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它的第一步。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应对策略,帮助我们在精神压力下保持冷静。
1.调整心态心态的调整是释放精神压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果烦恼困扰了你,可以尝试放松自己的心情,并告诉自己做出了最好的努力,无需担心最终结果。
2.及时寻求支持和鼓励当你认为你的精神压力太大时,可以寻求家人、朋友或老师的帮助。
这可以让你的情绪得到缓解,并告诉自己你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3.练习自然呼吸深呼吸和自然呼吸是控制焦虑情绪的两种方法。
自然呼吸可以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紧张情绪,并帮助你重新集中精力。
如果你有时间,建议在考试前一周的练习期间参加瑜伽,并运用瑜伽呼吸法。
4.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是紧密相关的。
为了确保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更好地适应高考,尽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睡眠和锻炼。
在备考期间,多吃一些含有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鲑鱼、核桃和芝麻。
高考前家长焦虑情绪说说

高考前家长焦虑情绪说说高考在即,孩子们日夜为着高考付出着心血,而家长却也伴随着着焦虑的情绪。
家长担心孩子考不好,担心孩子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担心孩子将来的前途受到影响。
面对高考前的家长焦虑情绪,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家长们应该了解到焦虑情绪的来源。
高考作为一项决定孩子未来的重要考试,确实需要家长们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家长们在过分追求孩子的成绩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太过强调成绩而忽略孩子的体验和情感,可能会让孩子们感到束缚和压力过大,进而影响学习状态。
因此,家长们应该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和高考的重要性。
不要以高考分数作为孩子唯一的衡量标准,也不要过于关注孩子是否考入名校。
孩子的未来不仅仅取决于一次考试的成绩,更取决于他们的爱好、能力、职业规划等方面。
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自主发掘兴趣、发挥专长,培养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另外,家长们也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一方面,家长应该了解到孩子的天赋和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强求孩子去拥有与自己期望值一致的成绩。
另一方面,过高的期望值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让孩子过度担忧自己的表现,甚至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情绪。
对于家长们来说,设置适当的期望值,给予孩子满足感和支持,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发展,是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
最后,家长和孩子应该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
高考前的家长焦虑情绪,可能会感染到孩子,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情绪状态。
因此,家长和孩子应该相互支持,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帮助他们调整状况,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同时,家长们自己也应该避免过度焦虑,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解决高考前家长的焦虑情绪,需要家长们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和高考的重要性,降低期望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同时,家长和孩子应该相互支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高考这个关键时刻,拥有积极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走向更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高考前的焦虑,您注意到了吗?
孩子寒窗苦读
数十年,就为一朝
扬名立万,高考,让
多少莘莘学子望而
却步.更有甚者,临
阵脱逃.那么,是什
么能让辛苦十几年
的孩子如此恐惧?孩子考前的焦虑您又注意到多少?
其实,让孩子焦虑的并不是高考的试题有多难,真正让孩子恐惧的是高考的附加条件,那就是:”我考不上怎么办?””我会不会发挥失常?””题会不会很难?”等等,这些压力会随着考期的临近越来越重,直至喘不过气来,因此,在考场上不乏晕倒的.细心的家长,会密切关注孩子,早早发现孩子的不正常.从而及时有效的帮助孩子摆脱心里的雾霾.
孩子的考前焦虑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常出现身体不舒服,话明显减少,不愿沟通.
2.学习成绩不稳定,模拟测试结果恶性循环.
3.心不在焉、失眠、记忆力下降.
4.不想看书,甚至厌学.
5.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预防呢?
第一:是孩子本身性格过于内向,个性敏感,行为孤僻的孩子.这类性格的孩子不善与人沟
通交流,遇到问题,或者外界的压力时不容易宣泄,因而焦虑成都高,在高考前期,更容易产生焦距情绪.
第二: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强弱是引发高考焦虑的最根本的原因.个体心理素质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他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对压力的合理解释和调节能力、以及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暗示的能力。
第三:外界的压力,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要求太高,这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很多压力.另一方面是孩子对自己的既定的目标太高,以至于每次模拟成绩下来之后,与自己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从而让孩子失去信心.
预防方法:
1、正确认识自我,增强信心
考试前几天,静下心来,坚定自己的信念,复习资料不用做到百分之百,但是重点内容基本把握,包括老师明晰指定的、强调的,自己最弱势的、易错的内容。
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考试时便能更好地进入最佳状况。
2、保持生活规律,保持常态
考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最佳精神状态来迎接考试。
既不能挑灯夜战,牺牲睡眠时间去进行题海战术,也不能过于放松,打破了原来的生物钟。
只有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才能在考试时头脑清晰,思路流畅。
3、合理安排饮食
作为家长应该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适量安排蛋白质之类的食物,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保证孩子的营养需求。
4、调整心态,保持常态
高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孩子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高考难,那么就会让自己的神经过于紧绷,
弦拉的太紧,总会拉断的,所以,高考前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再难也是考试,考题也是自己平时做的体型,就当课余测试,正常对待就好.
韩华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