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师寄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善于归纳、勤于温习,初学以记忆为主【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4.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预习】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
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课堂探究】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
(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3.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你的收获:【有效训练】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激凌融化B.苹果腐烂C.玻璃打碎D.海水晒盐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5.人类需要能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和深入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观察和思考。因此,针对这一学情,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语言: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不改变物质的本质。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性质上发生的变化,会生成新的物质。
2.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示、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点。
3.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三)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互动:学生积极发言,总结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出生活中至少5个物理变化和5个化学变化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
2.完成课后练习题:参照教材第XX页,完成第1-5题,重点关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针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教学设计将围绕上述目标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培养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物质性质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实验操作技能: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如何观察实验现象等。
(4)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如何分析实验结果等。
5.安全注意事项:准备安全注意事项的资料,如实验操作的安全规则、应急处理方法等。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遵守安全规定,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6.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播放设备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7.反馈问卷:准备反馈问卷,用于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学资源的满意度,以便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其次,在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特点掌握得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时没有提供足够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通过更多实例来解释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效果。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分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合理分组,以提高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效果。
(2)实验视频:提供一些关于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实验视频,如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实验操作技巧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科普文章:分享一些关于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普文章,如化学反应的原理、实验现象的解释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学术资源:提供一些与物质变化和性质相关的学术资源,如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有关成分实验操作的探究,初步养成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并通过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学会全面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准确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识别常用化学仪器,了解其主要用途。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的方法。
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2)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3)通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在进行分组实验时,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如实事求是)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
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都是历年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题型主要以选择题、探究实验题为主,题目难度一般较小,属于保分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中学吕敏【教学设计思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化学实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所以本课我重点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和进行实验的方法指导。
本课采用我校本学期实行的“四学一导活力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悟学并依托导学案完成物质的变化这一学习任务。
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
由于我校处于试验初期,并且学生以前没做过化学实验,所以教师没有完全放手,有一定的演示和指导。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认识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进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初步理解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质变化,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自学、实验探究交流,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2、难点:观察实验的方法及归纳整理,描述实验现象;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题目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定边二中高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小组比拼
教具准备:
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酒精灯、铁架台、吸管、玻璃片、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无色酚酞、《物质的变化PPT》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教学反思:
在学生已有经验和化学实验基础上,学生从实验中学会了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判断和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本节课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造成部分学生可能没能很好的接受本节知识。
所以在以后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各层以学生的学习设计,使每
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本课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学习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了解到一些物质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这些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深刻的认识。
物理教学内容中有关“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增大了本节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2、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机。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教法: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讲述、引导练习学法:阅读理解、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准备药品:胆矾、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烧碱溶液、蒸馏水、光亮铁钉和锈钉仪器:研钵、铁架台、大试管(2支)、小试管(4支)、小烧杯、磁铁教学过程【观看视频,新课引入】冰川融化,温室效应提问: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本节课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新课学习】讲述: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展示:一根光亮的铁钉和一根生锈的铁钉。
提问:纯净的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实验:请一位同学来演示用磁铁吸引光亮的铁钉和铁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科学研究:催化剂研究、新材料研发、药物合成等
- 采用项目导向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物质变化的实验项目。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 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 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物质变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 组织游戏活动,通过化学知识问答或物质变化猜谜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4. 实践与应用: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际,使学生了解物质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价值观: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相关知识:
- 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化学课程中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物理变化:物质形态或位置变化,不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放出或吸收能量
③物质性质的分类和表现: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④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内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外因: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⑤物质性质的应用:
生产:金属加工、塑料制造、电池生产等
最后,在作业评价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板书设计
①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过程:
讲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分类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你太厉害了,外网标志我还没发现呢?谢谢你哟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A
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B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建立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检查元素符号的掌握情况。
2、化学是怎样一门科学?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三、新课教学: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师:演示[实验1-1]和演示[实验1-2]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思考后回答。
师:你是否还能举出这样的变化?
让学生试着说出物理变化的概念(概念略)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师:演示[实验1—3] 和[实验1—4]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你是否还能举出这样的变化?
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四、知识巩固:课本第10页1、2、3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