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河南中考语文试卷详解
2010-2013河南中考语文记叙语文阅读解析

2010-2013河南中考记叙阅读解析一、2010年: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试题: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 分)9.第⑨段开头的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
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
(3 分)10.第13 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4 分)11.第14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 分)12.第16 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2 分)答案:8.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
(一句l 分,意思对即可。
共3 分)9.示例:“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
3 分)10.“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一处2 分,意思对即可。
共4 分)11.过渡(承上启下)。
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
(3 分,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给1 分)12.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意思对即可。
2 分)二、2011年:漓江情韵试题: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9.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10.“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11.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12.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答案:8.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
20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河南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校: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0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巢穴.(xué)颠簸.(bǒ)畸.形(jī)茅塞.顿开(sè)B. 翘.首(qiào)细菌.(jūn)剔.透(tī)牵强.附会(qiǎnɡ)C. 星宿.(xiù)逮.住(dǎi)氛.围(fèn)忍俊不禁.(jīn)D. 提.防(dī)呜咽.(yàn)绯.红(fēi)万籁.俱寂(lài)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品.味——品.行解说:两个“品”字意思相同,都是“辨别好坏”的意思。
B. 见异.思迁——异.想天开解说:两个“异”字意思不同,“见异思迁”的“异”是“别的、另外的”的意思;“异想天开”的“异”是“奇异、奇特”的意思。
C. 触景.生情——春和景.明解说:两个“景”字意思相同,都是“景物”的意思。
D. 修.长——修.葺解说:两个“修”字意思不同,“修长”的“修”是“修饰”的意思;“修葺”的“修”是“兴建”的意思。
3.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近年来,市政府以的决心,强制淘汰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从根本上提高了这座工业城市的环境质量。
②由于铁路部门售票机制存在着弊端,每年的春运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问题,正所谓。
只有在提高铁路运力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售票机制,才有可能彻底地解决购票难的问题。
A.①句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句填“滴水穿石”B.①句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C.①句填“破釜沉舟”②句填“滴水穿石”D.①句填“破釜沉舟”②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曹操所写的《观沧海》,描绘了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河南省历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l20分钟。
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字帖碑帖请帖俯首帖耳和蔼和煦和解和衷共济绚烂炫耀渲染顾弄玄虚精湛辗转栈桥崭露头角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伫立崛起一丝不苟惊慌失措B.追溯烦躁顾名思义妇孺皆知C.沧桑睿智无与伦比抑扬顿挫D.寒喧筹划山青水秀闲情逸致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
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4.古诗文默写。
(共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景色。
(4)牡甫《春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相见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2分)二十世纪最伟欠的发现,荚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河南濮阳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0年河南濮阳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l20分钟。
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字帖.碑帖.请帖.俯首帖.耳和.蔼和.煦和.解和.衷共济绚.烂炫.耀渲.染顾弄玄.虚精湛.辗.转栈.桥崭.露头角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伫立崛起一丝不苟惊慌失措B.追溯烦躁顾名思义妇孺皆知C.沧桑睿智无与伦比抑扬顿挫D.寒喧筹划山青水秀闲情逸致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
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4.古诗文默写。
(共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景色。
(4)牡甫《春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相见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2分) 二十世纪最伟欠的发现,荚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二)

201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共12分)匠人与大师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汇杰教育2010河南省中招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1)

汇杰教育优秀语文教师团队20l0年汇杰教育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l20分钟。
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字帖.碑帖.请帖.俯首帖.耳和.蔼和.煦和.解和.衷共济绚.烂炫.耀渲.染顾弄玄.虚精湛.辗.转栈.桥崭.露头角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伫立崛起一丝不苟惊慌失措B.追溯烦躁顾名思义妇孺皆知C.沧桑睿智无与伦比抑扬顿挫D.寒喧筹划山青水秀闲情逸致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
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4.古诗文默写。
(共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景色。
(4)牡甫《春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相见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2分) 二十世纪最伟欠的发现,荚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

201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堂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
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像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
有人说,我今年l4岁.我妈妈该有38岁了吧。
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母亲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
老师打断了走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儿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幺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 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儿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7倒真的没注意过。
妈妈的腰杆儿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11 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妈妈的,又好像不太像。
12 老师说,请同学们再接着写,今天,妈妈穿的是什幺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的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辨认依据。
13 班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净漂壳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
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正即就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幺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过。
2010年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2010年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l20分钟。
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题号四总分(一) (二)分数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字帖.碑帖.请帖.俯首帖.耳和.蔼和.煦和.解和.衷共济绚.烂炫.耀渲.染顾弄玄.虚精湛.辗.转栈.桥崭.露头角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伫立崛起一丝不苟惊慌失措B.追溯烦躁顾名思义妇孺皆知C.沧桑睿智无与伦比抑扬顿挫D.寒喧筹划山青水秀闲情逸致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
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4.古诗文默写。
(共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景色。
(4)牡甫《春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相见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字帖碑帖请帖俯首帖耳B 和蔼和煦和解和衷共济C 绚烂炫耀渲染顾弄玄虚D 精湛辗转栈桥崭露头角本题考查的是汉字读音,其中A、B两项考查多音字读音,后两项考查读音相近字的读音。
判断的难度集中在前两个选项。
“帖”字有三个读音,分别是tiē、tiě、tiè。
“字帖”、“碑帖”读音为tiè、“请帖”读音为tiě,“俯首帖耳”读音为tiē。
故答案选B。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伫立崛起一丝不苟惊慌失措B.追溯烦躁顾名思义妇孺皆知C.沧桑睿智无与伦比抑扬顿挫D.寒喧筹划山青水秀闲情逸致本题考查汉字字形。
题干要求选择有错别字的一项,各个选项中错别字隐藏得比较深,有一定的难度。
“山青水秀”一词中“青”为别字,正字应为“清”。
答案为D。
“清”可理解为“清明”,“山清水秀”又作“山明水秀”,“清”有“山色明媚”之意。
提示:识记词语字形的关键还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
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与掌握,这道题是至少六年以来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首次出现。
四个选项考查的有重要文学作品、重要作家(诗人)、古代文体等方面的常识。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对《左传》、宋词、“说”这种文体及李白的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的话,判断也不困难。
《左传》的介绍中识记的要点是“春秋时期”和“编年体史书”,宋词的派别分“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李清照(婉约)、苏轼(豪放)、辛弃疾(豪放),“说”这种文体以议论为主,李白的生活时期、字、号等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表述上。
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浪漫飘逸(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特点。
如果说作品风格不易记忆的话,不妨回想作者的作品,体会一下是否符合该特点。
答案为B。
4.古诗文默写。
(共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景色。
(4)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相见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本题是最为常见的默写类题型,题目多为上下句提示,理解性默写不多,难度不大,关键是书写要正确,该题判卷时是见错不给分。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2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拯救地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①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②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本题为排序题,考查能力点为语言的连贯性。
这种题型也是近年来我省中考试题中首次出现的,而且难度比较大。
本题的排序是段落内部的排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由于本段文字比较陌生,加之候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大容易理顺,因而难度比较大。
空格前的句子表述的意思是“对环境危机的发现是最伟大的发现”,空格后表述的意思是“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的天大问题”,中间三句话,第一句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二句说人类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懂得要善待自然,第三句写这是人类文明史的转折,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与“最伟大发现”承接最紧密的应该是“这是人类文明史的转折”一句,接下来1、2两句话顺次写出人类在由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认识到要善待自然的过程,紧接着再说这种认识达成后,环境问题的迫切性。
因而,答案为3、1、2。
6.《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象。
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4分)林冲:误入白虎堂→()→()→怒杀王伦鲁达: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本题为名著考查题型。
尽管名著几乎年年考,但今年名著考查的要求明显提高了,由以往对名著常识类的考查、人物特点的简单考查转向对名著情节的考查,且这些情节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以往考查题目,不看名著只读目录或只作相应的强化训练还能应付的话,那么,类似今年这样的考查,不看名著甚至对作品情节没有深刻印象的话,就很难应对。
本题中涉及两个人物――林冲和鲁达,关于林冲的主要故事情节,在“误入白虎堂”之后还有“发配沧州府”、“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梁山下剪径”等,关于鲁达的主要故事情节,在“拳打镇关西”之后还有“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
启示:名著的阅读,如果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读,仅靠临考前对名著进行支离破碎的突击强化,一旦遇到稍微深入一点的考查题,便要露马脚了。
因此,名著阅读要认真,必要时要多几遍通读。
7.阅读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题。
(共8分)材料一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
殷墟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地下博物馆,有青铜、甲骨文等五个展厅。
从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宇,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住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即城墙)字。
建筑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
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字”之形,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征性建筑之一。
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目前共有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
(1)根拟以上材料,概括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上的共同特点,并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
(4分)共同特点:好处:(2)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带领游客们参观完殷墟博物馆后,要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串联词,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过渡自然。
(4分)本题为综合实践题(也可以看作是材料分析题)。
本题的设计着眼于我省两处重要的人文建筑设计,既联系社会生活,又考查理解、辨析、表达能力。
第一小题要求概括两处建筑造型的共同特点及好处。
做材料题,首先要读懂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写殷墟的位置,第二句写殷墟博物馆的性质,第三句写殷墟博物馆的造型特点。
材料二共四句话,第一句交待文字博物馆的造型特点,第二句写出建筑内容,第三句介绍字坊,第四句说明文字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
要概括两处建筑造型的特点,分别找出介绍其造型特点的句子,加以概括即可:两处建筑造型都取材于一个汉字(前者取自“洹”字,后者取自“墉”字)。
这样设计的好处,则要依据两处博物馆的性质来分析。
两个博物馆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以汉字作为建筑造型主要特点,就彰显了博物馆的特点,显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小题属于语言表达类题,要求写一段导游词(串联词),题干中有明确的要求和提示,即表达需要串联起两处博物馆,要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
殷墟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但其中有甲骨文展厅,而中国文字博物馆则是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这段串联词不妨从甲骨文联系汉字的历史。
答案:(1)共同特点:建筑造型都取材于一个汉字。
好处:造型独特,彰显了两座博物馆的特点,富有文化内涵。
(共同特点2分,好处2分。
意思对即可。
共4分)(2)示例:从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展厅中,我们了解到了汉字的悠久历史。
从甲骨文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汉字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呢?下面让我们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能找到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并将其串联起来2分,过渡自然l分,语句通顺l分。
共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共15分)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
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
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
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
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象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