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植物群落

合集下载

人教生物必修3群落的结构(38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生物必修3群落的结构(38张)-PPT优秀课件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真菌 通过菌丝提供水、CO2、无机盐 藻类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生物A


生物B

时间
种间关系(“+”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关系类 型
互利共 生
寄生
物种 AB
++
+-
关系一般特征
实例
彼此有利,彼此依赖 地衣、根瘤
一方有利,一方受害 蛔虫和人
---镶嵌分 布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共38 张PPT)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共38 张PPT)
例1:受水制约,芦 苇等水生植物只能长 在浅水或水边;红树、 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 附近;松、杉、柏树 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 仙人掌、沙棘等可长 在极干旱的沙漠。鸭 子、青蛙只可在水中 或水源附近活动,而 马、羊等可在干旱的 陆地自由活动。
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 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 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
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资料1
两种草履虫单 独培养和混合 培养时种群个 体数量发生动 态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
1、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当它们 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 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 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 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 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 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 了食物来源而灭亡。这就是竞争。
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 分析→讨论

第三章--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总论)全文编辑修改

第三章--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总论)全文编辑修改

1.资料的整理
(2)整理样品。每一种样品都要单 独存放(放入布袋、纸袋或其它容器 内),样品要拴好号牌,容器外面贴 好登记卡。需要请外单位代为测定的 样品应及时送出,不要拖延,以免时 间过长后样品变质。
1.资料的整理
(3)整理各项原始资料。所有野外观察 记录、野外简易测定结果、室内测定数据、 各种测定方法、访问记录等,都是调查工 作的原始资料。依据这些原始资料,才能 发现和确定新的资源植物和提出如何对植 物资源利用的意见。所以要珍视各项原始 资料。原始资料要按类别装订成册,由专 人保管。
2.资料的总结
(4)举办小型展览会。可以将上述资料 整理和总结的全部内容进行展出,这样,
和样品的采集。
(1) 采集标本。植物资源调查是一项科学性
很强的工作,资源植物的名称一定要准确,而这
就必须要采集标本,使调查工作有依据。对于所
调查的资源植物,不管调查者是否认识,都要采
集标本。采集标本时,要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必
பைடு நூலகம்
须填写采集记录卡,在标本制作好以后,定名务
必准确。
2.采集标本和样品
(2)采集样品。采集样品主要是为了在 室内检验测定之用。
第三章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野生植物资源评价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一节植物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二、调查过程 三、资料整理和总结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调查内容 2.选择调查地点和时间 3.选用调查方法 4.准备调查的用品、用具
灌木、草本均可),调查结果也容易准确,但比
较费时费力。
3.选用调查方法
(2) 样线法。在植物群落中设想 一条直线,沿直线一侧的1米范围内 进行调查,这种方法叫样线法。样线 长度一般不短于50米,样线数目不少 于5~10条(要在不同高度不同坡向 设立样线)。样线法一般适用于乔木、 灌木、大型草本和稀疏分散的种类。

《植物群落》课件

《植物群落》课件

植物群落在农业和林业中的应用
农业种植
植物群落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林业发展
植物群落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促进森林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农业
植物群落可以与养殖业相结合,形成生态农业体 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水源涵养
植物群落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水土流失,对于水资源的保 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群落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美化
植物群落能够美化环境,提升景 观品质,为人们提供宜居的生活
空间。
空间营造
植物群落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 感,满足景观设计中的空间需求 ,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文化传承
植物群落中的一些具有特殊文化 意义的植物,可以传承和弘扬地 方文化,增强景观的文化内涵。
态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02
CATALOGUE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
植物群落的分类原则
生态学原则
根据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生 态幅度和生态适应性进行分类

系统发育原则
根据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和进 化关系进行分类,反映群落的 自然演替过程。
地理学原则
根据植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和地 理环境特征进行分类,反映不 同地区的地理隔离和环境差异 。
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作用,改善环境质量,同时 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环境对植物群落的塑造作用
环境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对植物群落的生长和分布具 有重要影响,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03 园林植物种群与群落

03 园林植物种群与群落

2、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1)竞争(competition) 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种群)(两种或多 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给对方 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 种间竞争结果有两个:(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 种群完全排挤掉;(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 群: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如时间分隔等。
3、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研究种群 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 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 学。 种群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研究 种群的遗传过程。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 群内各成员之间、它们与其他种群成员之间、 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 间的相互关系。
2、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strinsic growth rate) 1. 概念: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理想条件(无限 制因子)下的种群增长率,用rm表示。它充 分表现了种群最大潜在生殖能力。又称生 物潜能或生殖潜能。rm与实际增长率(r) 之差被称为环境阻力。
3、种群的增长模型: 逻辑斯谛增长又称自我抑制性方程
3)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伴生种为群 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 不起主要作用。 4)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species) 偶见种是 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 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2、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有了所研究群落的完整的生物名录,只能说明群 落中有哪些物种,想进一步说明群落特征,还 必须研究不同种的数量关系。对种类组成进行 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技术的基础。 1)种的个体数量 (1)多度(abundance) 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目 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野外调查,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间的种间关系(共30张PPT)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间的种间关系(共30张PPT)
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5在金合欢树的大而中空的刺中栖息着一种专以金合欢幼叶或蜜汁为食的蚂蚁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在金合欢树上巡逻随时向以金合欢为食的来犯动物发起进攻它们能咬断缠绕在金合欢上的其他植物以保证金合欢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致被排挤或死亡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课堂目标
• 1.描述群落中常见的种间关系。 • 2.识记每种种间关系的概念,能用实例
进行解释,并能用坐标图来表示种间关 系。 • 3.对常见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 • 4.通过理解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认同 种间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 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相互 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 能是有利的。
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 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 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 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 食物(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 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 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 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
数量上呈现出“你增我减”的变化
生 物 数 量
A C
B
生物A 生物B
时间
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 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 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 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 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第一节 植物群落

第一节  植物群落

第一节植物群落概述第一节:种群在一定环境中的一群同种生物个体称为种群。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内生存的多种不同的种群便组成为群落。

A 概述•在一个植物群落中,这一种植物与那一种植物体的同住结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彼此间有密切关系并且习惯地生长在一起的,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成的复合体。

例如阴生植物生长在森林中,藤本植物需要有乔木或灌木作为依靠。

再如华南地区马尾松与芒萁的同住结合,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

•植物群落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果植物群落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那么其余的各个环节也将发生变化。

群落中每一种植物不仅依赖着环境,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和其他植物或其他种相互依赖。

概述•植物群落中植物与植物间的互助现象,使群落内的植物得以存在,使群落能比较稳定下来。

植物间互助现象决定于每一种植物的生存特性,一般地说,植物群落必然是由不同生态特性的种所组成,因为生态特性不同对环境的要求就比较容易获得协调,植物的同住结合就能够比较巩固、持久。

•植物群落与外界条件有很密切的关系。

环境不同¡ª¡ª产生不同植物种的同住结合¡ª¡ª群落不同•通过植物群落的观察,可以了解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性,因此群落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常被用作自然区划的重要依据。

B 种群的概念一、种群(Population)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一)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二)数量特征:即密度变化;(三)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四)系统特征:自组织、自调节系统。

三、种群的类型(按研究对象分)自然种群,实验种群,单种种群,混种种群四、种群的分类地位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繁殖单位;进化单位;群落组成的基本单位。

五、种群生态学(一)概念:研究种群数量变动与环境关系相互关系的科学(种群内部、种群间、种群与非生物环境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必考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必考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必考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主要涉及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下是该章节的几个必
考知识点:
1. 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包括细胞结构、生命活动、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

主要包括群落植物和典型植物的特点。

2. 植物的适应环境能力:植物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取决于其结构和生理特点。

该章节
主要介绍了植物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一些例子探讨了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

3. 群落植物的特点:群落是由多种植物以及与之相关的动物等组成的生物群体。

该章
节主要介绍了群落植物的特点、组成和相互关系,并通过生态系统的概念探讨了植物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典型植物的特点:典型植物是指不同地域、生态和生活习性的植物之间,通过形态
和生理上稳定的特征来表示的一类植物。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典型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茎的生长、叶的生长、根的生长等。

植物
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无性两种。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机制和过程。

以上是该章节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讲解或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

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

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植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由不同种类的植物组成的生物群体。

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并对环境起着重要的生态学功能。

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一、植物群落的组成植物群落的组成是指由哪些植物种类构成的。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植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植物,例如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植物的生长受到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植物群落的组成会随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植物群落的组成不仅仅包括不同的植物种类,还包括它们之间的相对丰度和空间分布。

相对丰度是指在群落中某个植物种类所占的比例,而空间分布则是指植物在群落内的分布格局。

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的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植物群落的结构植物群落的结构是指植物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

植物群落的结构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

垂直结构是指植物在高度上的分布。

在一个植物群落中,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根据其生长形态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分布在不同的高度。

例如,大树通常生长在较高的位置,而矮小的草本植物则分布在较低的位置。

这种垂直结构使得不同植物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并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水平结构是指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

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例如单一型、斑块型和连续型等。

单一型的水平结构是指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种类呈现均匀分布的情况。

斑块型的水平结构是指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种类形成不同大小的斑块状分布。

而连续型的水平结构则是指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种类形成连续性的分布,常见于森林等生态系统。

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群落内植物的空间组织方式,进而推测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其他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一个群落具有很多物种,而且每个种的个体数比例均 匀地分布时,则群落较稳定。
Pimm(1984):对于一个更多物种的群落,要使群落更加 稳定,就需要物种联结变得更少。对于一个种间联结较多 的群落,要使之稳定,就需要包含较少的物种。
(3) 几种理论假说
冗余假说:冗余种(species redundancy)。 功能群,生态等价 功能群( functional group ) 简化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弱化 了各物种的个别作用,强调物种集体的作用。 关键种:其存在对于维持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具有决定作用。 司机-乘客。 铆钉假说:生态系统-飞船,物种-铆钉,每个物种都具 有重要性。
常绿阔叶林 缙云山.
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 青扦林 甘肃兴隆山 红松林,600m,长白 山, 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新疆, 密叶杨+沙棘、忍冬 针阔叶混交林 石柱,1500m 温带荒漠 甘肃安西
2.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 群落物种组成的调查与分析
样地调查,样方法 ① 取样面积:巢式样方★ 物种-面积曲线关系 ★ 群落最小面积(种类) 最小表现面积(群落结构特征) 热带雨林2500m2 ,常绿阔叶林400~1200m2 , 针叶林 100 ~ 400 m2 ,灌从25~100m2,草地1~4m2。 ② 样方数量:10个以上
(2)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种类组成—物种名录 。 ①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结构、环境起主要作用。 个体数量多、盖度大,优势度较高。 建群种(edificator/ constructive species): 优势层的优势种。 马尾松林,荷花玉兰+榕林-女贞-吉祥草群落。 单优种群落, 共优种群落。 ② 亚优势种: 起一定决定作用。 ③ 伴生种: 常见,不起主要作用,如马尾松林中的乌饭树。 ④ 偶见种或罕见种:
53
14 9 8 A B C D
16
五个频度级: A级 频度在1 %~20%的植物种 B级 21%~40% C级 41%~60% D级 61%~80% E级 80%~100%
A>B>C≥≤ D <E。
频度级
E
园林植物配置:不到1/5的物种频度在80%以上,约1/4 > 60 %,突出骨干树种。 属于A级频度的物种通常是很多的,小生境的异质性,物 种多样性。
群落的形成决定于: ① 植物物种都适应所处的无机环 境;② 各物种之间相互协调、平衡。
(2)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 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的特 征,区别不同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 ②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物种有规律共处。
③ 形成群落环境。
④ 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⑤ 一定的动态特征。 ⑥ 一定的分布范围。区域环境、生境特点。
城市或规划区植物物种多样性?
2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丰富度指数 dM = (S—1) ㏑N S为群落中物种数目,N为样方中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α多样性指数 :
Simpson指数:
N=所有种的个体总数,ni=第i种的个体数(重要值)
Shannon-Wiener指数:
1 H 3.3219 (lg N N
相对频度 %
相对密度 %
相对优势度 % 3921/9484=41. 3 1928/9484=20. 3 1320/9484=13. 9 2315/9484=24. 5 100.0
重要 值 142.3 62.1 51.7 43.9 300.0
75 22 23 6 126
17/41=41.5 75/126=59.5 10/41=24.1 22/126=17.4 8/21=19.8 6/41=14.6 100.0 23/126=18.3 16/126=4.8 100.0
④ 高度,枝下高。乔木:测树仪,目测。 ⑤ 重量:干重与鲜重,现存生物量 (biomass) 。 ⑥ 体积:树冠体积。 树冠内体积比,树冠缺失(canopy missing) ] 1/4以下可作为考察树木“绿量”的一个质 量判断标准。 几种体形的树冠缺失百分比★
(4) 种的综合数量特征 优势度(dominance)。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 位与作用,如盖度—多度等级。
种 类 数 目
1 3
2
4
6 5
7 样方最小面积 样方面积
物种-面积曲线
巢式样方
1:如森林25m2 ,乔木冠幅
方法学最小面积 定性最小面积:种的数目 定量最小面积:全部物种所占数量比例不再 有明显变化。 生物学最小面积:能满足群落完全更新的最小 面积。
城市林地斑块的最小面积:1000~2000 m2 片林:1 hm2 森林:10 hm2
(3) 组成种的个体数量特征
① 种的密度与多度 – 多度(abundance),相对多度 密度, 相对密度 – 记名计数法:乔木, 灌木 目测估计法: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 Drude 多度等级: 极多(盖度>75%)
很多(50-75% ),多(25-50%),尚多(>5%)
尚少(<5%) 少(<1%)
5
46 0.35 0.31
5
52 0.54 0.42
7
74 0.63 0.55
7
64 0.49 0.47
6
38 0.79 0.69
6
45 0.78 0.67
6
32 0.72 0.62
重庆主城区 不同干扰类型植物群落的树木多样性
重庆主城区不同干扰类型植物群落的树木多样性
3 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种类合计
数量合计 Simpson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
10 14 2
3 3 2 37 1 1 3 32 4 3 37 21 1 1
1 45
2 1 2 2
7 1
3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2 2
12
2 2 40
5 2 9
9
55 0.66 0.65
9
54 0.53 0.54
8
53 0.65 0.60
第三章 植物群落结构(8)
§1 植物群落及其种类组成 §2 物种多样性 §3 植物群落结构
§1 植物群落及其种类组成
1. 植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 植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 植物群落的概念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 :在特定空间中各种植物种 群有规律的组合或集合体。 – 植被(vegetation):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植物群落。 群落性质 – – 有机体学派: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有明确边界。 个体学派:依赖于特定生境条件,松散结构。
(1) 平衡学派 竞争、资源分隔-生态位分化 (2)非平衡学派 干扰:中度干扰假说 空间异质性:资源或生境异质性,斑块性,边缘效应 时间异质性:
4 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1) 稳定性的涵义
五、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 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抗干扰能力;
–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恢复能力。 (2) 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优势度 = (相对多度+相对盖度 )/ 200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重要值IV=(相对多度RA+相对频度RF+相对 显著度RD或相对盖度RC )/ 300
分层计算
植物种 槭 铁杉 椴 黄桦 总计
出现 样 方数
17 10 8 6 41
株数
基面积 (平方英 寸)
3921 1928 1320 2315 9484
个别
② 种的盖度与显著度 – 盖度(coverage),投影盖度。 分层盖度 林业上乔木层—郁闭度 – 显著度: 乔木的胸高断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③ 种的频度 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包含该种个体的样方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
C. Raunkiaer频度定律
各频 度出 现的 比例 %
ni lg ni)
i 1
s
β多样性:Whittaker指数 βw = S/(mα-1)
种名
样方号
1
4 3 4 1 31 1
2
3
3
1 9 4 5 1 30 1 2
4
5 2
5
15 1
6
3
7
4 7 1 3
8
5 11 4
9
15 8 10
10
黄檀 马尾松 枫香 黄连木 栓皮栎 朴 榔榆 黑松 白栎 麻栎 紫薇 黑枣 化香树 苦槠 青冈 苦木 洋槐 臭椿
§2 物种多样性
1 2 3 4 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因素 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1 物种多样性概念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物 种丰富度)和各物种的个体数目(均匀度)。 群落生物结构的重要特征。 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的关系,群落稳定性,动态发展。 环境资源评价,城市绿化水平的评价。 α多样性:群落或生境内。 β多样性:生境梯度上种多度变化的速率或范围。 γ多样性:一定区域内一系列生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